2023年,国内GDP超过12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相比2019年下降16.7%;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89.4%,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过去一年,我国在GDP继续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迈出了新步伐。 提质增效、优化服务,全力支撑服务经济回升向好
2023年,国内GDP超过12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相比2019年下降16.7%;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89.4%,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过去一年,我国在GDP继续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迈出了新步伐。
海南省儋州市洋浦经济开发区内的洋浦港,是海南省西北部工业走廊重要出海口和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为建好这个国际绿色港口,在生态环境部门的指导帮扶下,海南省高效推进洋浦港区国际集装箱码头区域规划环评、海域使用论证以及项目填海工程环评等申报工作,避免项目环评审批走弯路。
2023年,生态环境部门积极发挥国家、地方和利用外资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服务“三本台账”和绿色通道机制作用,在严守生态环保底线基础上,为重大投资项目提供全过程保障。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合肥至武汉高速铁路、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南段等415个重点项目环评审批顺利完成,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同时,生态环境领域有效投资也在持续扩大。数据显示,生态环境领域“十四五”重大工程台账系统纳入项目1.2万个,完成投资6000亿元。
过去一年,生态环境部门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职能作用,深化生态环境服务,及时谋划推出新的接续政策措施,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有力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
聚焦改革提质增效,推进生态环境系统环评创新。去年,安徽省生态环境厅指导中国 (安徽) 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组团”开展改革试点,通过采取合并审批、先批再审等方式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推进环评制度由传统的行政审批向政府主动服务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转变;浙江省生态环境部门通过数字服务平台“浙里环评”构建起包括准入要素总览图和环境准入、项目环评、环评中介、排污许可信息的“一图四场景”,方便企业及时掌握项目进度,择优选择环评中介……
生态环境部门进一步优化环评工作,一方面,依旧坚持“严”的基调,严把准入关口,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另一方面,切实发挥环评制度绿色引领作用,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聚焦执法效能提升,降低企业绿色发展成本。2023年,生态环境部印发新修订的《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新增首违不罚、无主观过错不予处罚等,深入实施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生态环境部门不断深化差异化监管措施,去年,全国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企业5.1万余家,开展非现场检查5.3万余人次,现场执法检查次数同比下降20.9%。坚持“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组织近2.8万人次对重点区域开展16轮现场和14轮远程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检查重点行业企业5.7万家,发现并推动解决各类涉气环境问题8.7万余个。
生态环境部门不断优化执法方式,借助科学技术等手段,将处罚、宣传、教育、管理、帮扶等方式有机结合,在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执法效能的同时,帮助企业解决环境问题、提高治理水平,引导企业主动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此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为高质量发展明底线、画边框,从源头预防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优化产业布局,降低环境风险。各地主动发挥“三线一单”的作用,为企业选址落地提供服务。在山东省青岛市,“三线一单”数据智慧应用平台帮助企业提前研判项目选址与“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市级水源地等条件是否相符合,规避选址风险,助力项目合规落地。
整治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保障环境安全
重庆市巴南区花溪河作为当地人赖以生存的“母亲河”,约22.3公里的河道水体水质曾长期处于劣Ⅴ类。为还母亲河清澈面貌,巴南区委、区政府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为契机,开展全流域整治,昔日“脏水河”逐步蜕变成一条水清岸绿的生态廊道。
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的推动下,全国各地坚持问题导向,集中力量解决了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啃掉了一批过去没有啃动的“硬骨头”,消除了一批影响高质量发展的“老大难”问题。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方案明确的2164项整改任务,总体完成率达79%。
过去一年,全国各地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总体水平,消除重要生态空间被挤占的现象,不断扩大生态环境容量,提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持续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增强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陕西省坚持齐抓共管、严格执法监管,秦岭核心保护区98%、重点保护区77%、一般保护区22%的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占秦岭总面积的45%。甘肃省不断健全常态化、长效化保护体制机制,持续强化整治区域的监督检查,严防辖区生态环境问题反弹和二次破坏,祁连山区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植被生产力均显著提升,珍贵野生动物频现踪迹。
大力排查解决重点流域环境问题,推进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去年,长江经济带1136座尾矿库、黄河流域235座尾矿库问题完成整改;相关省份在黄河流域“清废行动”下清理、整治固体废物近3400万吨,问题整改完成率达99.4%;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污染状况调查现场阶段工作高效完成;长江、黄河、渤海入河入海排污口现场排查工作,共排查出排污口近10.9万个,发现并推动解决排污口相关环境问题2万余个。
过去一年,全国自然生态系统总体保持稳定,重污染天数得到有效管控,地表水汛期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重点湖泊水华暴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编制完成2266条重点河流环境应急“一河一策一图”,占计划总数的90%;全国共排查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隐患10.65万余项,约95%完成整改;生态环境部直接调度指导处置各类突发事件121起;全国各地对14种类新污染物实施全生命周期环境风险管控措施,淘汰8种类重点管控新污染物;完成122个重点行业4000余种重点化学物质生产使用等环境信息统计。
一系列有效措施的实施,一批突出环境问题的解决,不仅腾出了环境容量,保障了环境安全,而且夯实了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减污降碳、宜居宜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
电镀前端处理工艺从人工水洗转为智能清洗与特种浓缩预处理,中端通过安装智能光谱监控预警系统让药剂添加精准到克,末端污水处理采用在线资源分类回收再利用系统实现废水中的资源回收利用。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一家电镀企业生产工艺的转型,为龙岗区积极减污降碳做出了有益探索。
控制高污染、高排放企业排放,是全国各地减污降碳的关键,更是全国各地通过高水平环境治理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为帮助企业实现低成本减排和高质量发展,江西引入“金融活水”,省生态环境厅加强与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合作,共建全省企业碳账户、碳减排项目库。安徽省合肥高新区在全国率先设置“环保鼓励奖”“环保技改奖”“绿色发展奖”,试点实施工业企业碳积分制度,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实施节能技改……
全国各地把绿色低碳作为目标,稳步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四川省宜宾市全面推进“电动宜宾”建设,加快“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城市 (重卡特色类) ”建设。浙江省常山县通过建立碳排放核算系统,以胡柚生产主体为碳账户建设对象,全方位量化果园碳排放量,采取激励政策引导碳账户主体减污降碳……
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效果正在显现,据测算,2013年—2022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85%、60%,碳排放强度协同下降34.4%;去年,我国实现了对第一大碳排放重点行业电力行业的碳排放有效控制,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两个履约周期,全国电力行业总体减排成本降低了约 350 亿元。
全国各地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进程,厚植了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培育了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动力。
去年,生态环境部开展了新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授牌命名第七批104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53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同时,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的基础上,EOD模式也不断落地生根。
2023年,生态环境部印发实施《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 (EOD) 项目实施导则 (试行) 》,截至2023年底,累计向金融机构推送229个EOD项目,总投资9718亿元,融资需求6828亿元,已获授信2012亿元。“洞头诸湾·共富海上花园”EOD项目成功获批进入国家项目库,成为全国首例海洋环境综合治理类EOD项目;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行委矿山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项目 (EOD) 正式开工建设……
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不断将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权益挂钩,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利益导向机制,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蹚出了一条生态与产业相融的发展道路。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全国各地需锚定目标、真抓实干,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奋发有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