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治理,需系统性诊断先行 随着时代发展,在城市环境治理中,排水管网已成为了核心治理难题。排水管网是城市的“静脉”、城市的“良心”,本应先于城市发展而建设,但现实却明显滞后。城市内涝、污水溢流、污水直排、雨污混接错排等问题屡见不鲜,我们脚下的管网生病了,但似乎只有暴雨淹城才会受到广泛关注。 “十四五“时期,国家部署了“补齐城镇污水管网短板,提升收集效能”的首要任务,明确提出“全国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力争达到70%以上”的建设目标。这是对排水行业的一项巨大挑战,当然也是排水行业技术提升的一个很好的机遇。
污水治理,需系统性诊断先行
随着时代发展,在城市环境治理中,排水管网已成为了核心治理难题。排水管网是城市的“静脉”、城市的“良心”,本应先于城市发展而建设,但现实却明显滞后。城市内涝、污水溢流、污水直排、雨污混接错排等问题屡见不鲜,我们脚下的管网生病了,但似乎只有暴雨淹城才会受到广泛关注。
“十四五“时期,国家部署了“补齐城镇污水管网短板,提升收集效能”的首要任务,明确提出“全国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力争达到70%以上”的建设目标。这是对排水行业的一项巨大挑战,当然也是排水行业技术提升的一个很好的机遇。
1.一直在行动,一直未解决
排水管网的新建更新和改造一直在继续,但都收效甚微。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城镇排水系统的现状能力是承担1~3年重现期的暴雨。虽然这些年《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中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标准逐步提升,但各城市发展不一致,很多地方管网系统的实际排水能力还达不到要求。另一方面就是贵,不仅新建贵维护也贵,以武汉为例,武汉中心城区排水管道超过6300公里,翻修总造价2520亿,《2022年中国城市建设状况公报》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城市排水管道总长度91.35万公里。真贵!
污水厂在过去几年中建了很多,污水厂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改善了水环境,但处理能力达到污水的纳管量和管网的排水瓶颈时,就出现了卡脖子的问题,现在就有很多污水厂运行低负荷和新建即荒废的现象出现。
黑臭水体治理也是践行了很多年,初衷很好“还大自然一片青山绿水”,短期来看也有些效果,河湖水质有改善,家门口的小河也没有那么臭了,但时间一长老问题又出来了,究其原因就是一边排污水一边治黑臭,只能捞得白忙活。
污水治理真的很难
城市排水系统与供水系统有明显的不同,它是一个由排水户、排水管网、泵站、调蓄池、阀门、溢流设施、污水处理厂等众多元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各元素相互独立却又相互关联。单纯考虑某一个环节的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显然是不可取的。但要怎么解决这个庞大系统的问题,从哪里做起,确实是每个地方情况不一样,思路和手段也有很大区别,需要因地制宜,不可照搬。
拿积水问题为例,一个积水点的产生可能单纯是因为这场雨太大了,也可能是这个地方地势太低了,还有可能是管网能力不足,河道液位太高顶托住了,管网破损导致的河水回灌等,当然也会有调度不及时的可能。真正解决就得脚踏实地的,每个积水点顺藤摸瓜地去排查去分析。
2.系统性诊断,有的放矢
笔者觉得首先每个地方都应该针对当地排水系统做一次体检,盘点下有多少污水产生、有多少污水进管进厂、没进到水厂的污水有多少是因为没有收集设施有多少是在运送中途溢流了,各个区域外水入侵的特点和量级如何,现有污水厂的处理能力能不能消纳现有实际的污水产生量。不为考核不为数字,只为实事求是,揭开伤疤看问题。谁揭的更彻底更透彻,还应该被嘉奖被表扬。只有系统化的诊断,找到问题的根本并量化,才有可能实现把钱花到刀刃上,治标治本。
笔者前面也提到过对于污水提质增效,要从四个维度、四个阶段来进行,四个维度即源-网(站)-厂-河,四个阶段分别是:系统性诊断、问题定性与定量、整改方案确定以及平台管理和考核。
系统性的诊断并非调研到数据做做加减就行了。就管网系统来说,通过资料收集和分析理清管网的拓扑关系、通过模型构建核查管网的基本属性信息,通过监测数据、模型模拟和管网检测分析管网缺陷和运行情况,复核混接点位,并借助模型模拟进行量化评估管网的溢流和外水入侵问题。
3. 结语
看到现在动不动就百万千万的排水系统项目,目标要智慧,但如果实际连问题都没摸清,短期内上线的系统,可想这智慧也只能做到面子工程了。还是那句话:排水治理只能脚踏实地,让系统性诊断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