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的救援工作仍在进行之中。截至20日9时,此次地震已造成甘肃113人死亡,782人受伤。同时,截至12月20日16时,地震已造成青海海东市21人遇难,186人受伤,13人失联。 关于这次地震带来严重伤亡的原因,这几天各方讨论得很多。基本形成共识的说法是:震源深度较浅,时间发生在深夜,以及当地房屋的抗震性较低。 可以看出,前两个原因其实是纯粹的自然原因,是人类无法控制的,而房屋的抗震性则属于后天性的影响因素。
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的救援工作仍在进行之中。截至20日9时,此次地震已造成甘肃113人死亡,782人受伤。同时,截至12月20日16时,地震已造成青海海东市21人遇难,186人受伤,13人失联。
关于这次地震带来严重伤亡的原因,这几天各方讨论得很多。基本形成共识的说法是:震源深度较浅,时间发生在深夜,以及当地房屋的抗震性较低。
可以看出,前两个原因其实是纯粹的自然原因,是人类无法控制的,而房屋的抗震性则属于后天性的影响因素。
目前,还没有关于此次地震的房屋损伤的权威统计数据,但从不少的现场画面中不难看出,那些损坏严重的房屋,基本上都属于农村自建房,且不少属于传统的土木结构。甚至之前有当地的村干部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当地80%以上的房屋都成了危房。
这一状况,无疑再次提醒需要更加关注农村自建房屋的抗震问题。
客观说,在2008年汶川地震过后,全国房屋的抗震能力,其实都处于一个整体的提升状态。不管是建筑标准,还是大家的安全意识,都在提高。但相对来说,农村地区始终属于一个薄弱环节。
一者,农村自建房很难标准化,即便有统一标准也很难像城市那样得到强制实施;二者,这背后涉及不同地方的发展水平差异,要整体提升建筑质量,还可能意味着一笔不小的公共财政投入。
事实上,公开报道显示,积石山县的农房抗震改造工作也一直在进行。如当地2022-2025年度农房抗震改造的改造对象,主要是仅有一套(院)住房并经鉴定不满足抗震设防目标要求的农村低收入群体。他们可享受2022-2025年中央和省级财政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补助标准从每户15000元到40000元不等。
但是,这种改造要完整覆盖整个地区显然需要一个不短的时间。不过,这次地震发生后,当地的改造速度相信应该会大大加速。
其实,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不管是这次的地震,还是之前发生的玉树地震、芦山地震、鲁甸地震等,损伤严重和倒塌的房屋主要位于村镇,都一再显示出农村房屋的抗震性之殇。
由此也揭露出一个必须正视的真相: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房屋建筑和基础设施的整体更新,要最大程度减少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重点可能在于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一些人口相对稠密的地震多发区域的农村。
有人或许会说,这背后涉及大规模的财政投入,不是那么容易。这确实是事实,但是,相比地震带来的严重人员伤亡和地震发生后大规模重建所需要出的成本,事前的投入或是不是也就没那么不可承受了?关键还是,需要转变抗震救灾的思路,把更多资源放在防灾、减灾上,把人的生命置于更高的位置。
因此,这一次的地震,应该推动农房抗震改造工作的加速,同时也实现农村自建住房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的加快全覆盖。真正无差别地落实好“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建设原则。
同时,此次地震中,还有个细节值得关注。媒体报道中有个案例让人印象深刻:索艳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街道上拥有一栋四层小楼,地震后,她最大的单优是这栋小楼变成危房,再也没法住——“这是我贷款七八十万买下的,现在贷款还没还完”。
这或也是越来越多人在面对天灾时的一种普遍的担心:耗尽一辈子心血购买的房屋,还没来得及还完贷款,就可能因为天灾而受损,或成为危房。这到底有没有可以兜底的保障?
公开信息显示,早在2016年5月,原保监会、财政部就联合印发了《建立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制度实施方案》。
根据该方案,该保险按照“保基本、广覆盖、价格低、易接受”的原则设计,明确发生4.7级(含)以上且最大烈度达到VI度以上的地震,及其引起的海啸、火灾、火山爆发、爆炸、地陷、地裂、泥石流、滑坡、堰塞湖及大坝决堤造成的水淹等次生灾害,造成城乡居民住宅一定程度损失的,可以得到赔偿。
但时隔七年,由于政策、资金、产品等原因,真正意义上的巨灾保险制度尚未形成。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巨灾保险赔付率只占个位数,甚至在5%以内。
面对全球极端天气越来越多的大环境,巨灾保险如何真正为更多人撑起一把“保护伞”,或同样成为一个越来越需要直面的议题,它甚至算是在另一种意义上提高房屋的“抗震性”。
来源:聚邻通 ,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