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国的森林经营中我们能学什么 森林经营作为一个传统行业,它深深地根植于相应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过程、政治体制、文化土壤和产业环境中,只有深刻理解这些深层逻辑,才能理解一个国家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才能理一个行业是怎么样的环境下才能发展壮大,森林经营也是一样的,脱离不了自然地理、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以及相关的产业环境。德国可持续经营是有明确目的的,最重的目的还是效益,是效益与资产的可持续,首要的问题是要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在特定的环境下,为了提高效益,降低成本就是关键问题,成本能小就小,投入能小就小,才有可能满足要效益的要求,效益能高就高。我们研究德国森林经营其实不是目的,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自己,吸取对我们有益的部分,因为做好每一件事情,尽管表面上看,一个国家与一个国家不一样,一个地区和一个地区不一样,但是深层逻辑是相通的,是可以迁移的,越是研究深层逻辑,就越能理解我国,在过去
从德国的森林经营中我们能学什么
森林经营作为一个传统行业,它深深地根植于相应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过程、政治体制、文化土壤和产业环境中,只有深刻理解这些深层逻辑,才能理解一个国家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才能理一个行业是怎么样的环境下才能发展壮大,森林经营也是一样的,脱离不了自然地理、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以及相关的产业环境。德国可持续经营是有明确目的的,最重的目的还是效益,是效益与资产的可持续,首要的问题是要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在特定的环境下,为了提高效益,降低成本就是关键问题,成本能小就小,投入能小就小,才有可能满足要效益的要求,效益能高就高。我们研究德国森林经营其实不是目的,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自己,吸取对我们有益的部分,因为做好每一件事情,尽管表面上看,一个国家与一个国家不一样,一个地区和一个地区不一样,但是深层逻辑是相通的,是可以迁移的,越是研究深层逻辑,就越能理解我国,在过去70年我们的林业发展历程决定了我们今天采取的政策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才能更好理解中国森林经营问题在哪里,将来是由过去与现在所决定的,简单说:过去+现在=将来。德国的城市分布相对均匀、城乡差距较小,森林广泛地分散在德国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我们国家的森林也在偏远地区,森林分布的地方往往不具备大城市所有的一切交通、信息、人才资源,没有大城市的市场,信息不对等,交通不对等,产品价值不对等。重要的一点是德国的林业产品比较多元化,原木,板材,烧柴,木材颗粒,半成品,涉及到出口业,制造业,取暖,家具建材等多个方面。我们的林业仅仅限于原木,小径材,不涉及服务业。德国的森林经营可以分解为创新与国际化两大维度,至少是“两条腿走路”的,没有创新就没有价值创造深度,没有国际化就没有规模和增长。我们的在创新上还存在问题,国际化距离较大。德国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森林经营资金更多是靠内源性的融资,依靠林业单位户自身投入及经营活动产生的资金来满足投资需求的融资活动,主要为留存收益和计提折旧,近自然林经营本质上是通过减少非投资性现金流出,能靠老天爷的绝不靠人力与资金,有些效益是“等”来的。我们目前更多地靠国家投资,很少靠股权市场、风险投资等。导致中国的森林经营往往注重短期效应,经营活动更多的表现为一种难以理解的浮躁,有的体现在过程的花里胡哨,对经营活动的内在价值与长期效果注重较少,对过程的关注远大于对效果与效益的关注,这虽然不是所有的林区都这样,但是危害性是很大的,也是多方面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林业建设认识是不断深化的,林业政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每个国家其实都差不多。建国初期,林业的首要任务被定位为生产木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国力贫乏需要木材是刚性需求,林业以木材经营利用为基本原则,追求木材最高产量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这一时期,只重视林业的经济效益,忽视了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木材生产量逐年攀升,森林资源却日益枯竭。这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似乎不可避免的。林业发展政策往往具有被动性、应急性、临时性色彩浓厚,对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往往注重不够。有的时候政策的出台,多与灾害的发生密切相关,往往针对特定的问题制定一些政策,出台一些应急措施,如滥砍滥伐严重了,就出台一些紧急通知、指示,严禁滥砍滥伐;森林火灾发生后,就会提出“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洪灾发生后,就号召民众植树造林。这些政策、方针、指示当然十分必要,但相对比较零散,系统性、整体性不够,超前性、预见性较弱。生态文明思想的出台,林业发展从政策上有了明确的指向,发展目标更加具体清晰,更加体现了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国家对林业发展的投资也是越来越有力。我们迫切需要从德国的林业发展吸取经验,体现林业人新时代的使命感。在文化观念和经营理念上要有转变:专注专心,贯彻工匠精神,甘于寂寞,咬定青山不放松;以市场经济运行基本规律为框架,拓宽领域掌握专利和商业诀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同时要培养、积累国际化人才,加大科研投入,这是一个长期试错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与德国相比,我们的森林经营差距主要表现在产品品质、价值创造深度、核心技术能力、有利于森林科学经营的激励机制与办法等方面。但是从好多案例能够看出,我们的森林经营似乎并不是为了创造产品价值,不是为了价值创造,不是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与独特的管理模式,也不是为了知识产权,也不追求行业领导地位。一个行业的成功经验,都是一个相互耦合和交织在一起的体系,技术的,管理的,文化的,传承的,价值追求的等多种因素,它们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的结果,有系统内的协同性。至少两两之间不是自相矛盾的,应该是相互协同的。“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综合模式。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学习国外林业应该借鉴深层逻辑,不要去借鉴表面现象、浅层逻辑,不是照猫画虎,更不是挂羊头卖狗肉。深刻理解国情、行业特性,从我们建国初期的一清二白历程中、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的历程中深度观察林业发展,尽可能不要吹毛求疵,更有助于深刻理解我们的林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吸收借鉴,探索自成一体的林业发展体系。如果一味地不注重价值,以抄作业为家常便饭,照猫画虎,以偏概全,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最后搞成大拼盘,很难形成成熟的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