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基地的自然条件有特征,建筑就应像从基地自然生长出来那样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在山地住宅产品设计中,地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涉及到景观中的自然设计因素的支配问题,还对建筑的选址、空间构成与感受以及美学设计等起着引导作用。 森与海山景鸟瞰
“只要基地的自然条件有特征,建筑就应像从基地自然生长出来那样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在山地住宅产品设计中,地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涉及到景观中的自然设计因素的支配问题,还对建筑的选址、空间构成与感受以及美学设计等起着引导作用。
森与海山景鸟瞰
在地形适宜性方面,我们认真考察和学习国内一些优秀的山地项目,并研究了他们的特点,思索出建筑与场地地形依附与融合关系的设计方法以及适宜性的一些策略。
本文以森与海五区山地项目为例,分别围绕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交通组织、技术策略等方面来阐述项目针对场地地形展开的适宜性方面的设计策略。
|01地形及景观条件分析|
对于任何山地项目来说,首先总是分析这个场地的独特地形:明确场地的开发强度和易开发区域,以及山地坡向对建筑和景观选择的影响等。
1)坡度分析:基地整体处于山谷,北部局部为陡坡,南部为缓坡,现状道路与山谷的坡度总体在25%以内。
2)坡向分析:基本整体沿着山脉走,大部分为东南向坡。
3)高程分析:基地整体为北高南低,高程为5.7-43.1米,整体落差较大。
4)场地周边景观印象:基地西北面靠山,东南面临湖,呈北高南低、山环水绕之势。
森与海五区场地实景
森与海五区场地实景
|02场地适宜性分析|
“拆山”
山地总图竖向规划:突出山地项目因地制宜
1) 场地竖向设计:
我们根据原地形走势,通过挖填方平整拆分形成若干台地,一方面使设计地形线与原始地形线相结合,以适应地形不同坡度,另一方面实现挖填方最优平衡。
2) 土方经济性原则:
土方平衡问题是山地项目竖向设计的重难点。土方平衡不是简单地强调挖方等于填方。不同土质及岩质条件挖方的成本不一样。填方成本也因填方区域上方为建筑、景观或道路而有较大差异。
“解地”
山地总图的交通系统是整个项目的立体化骨架
路网设计不仅需考虑小区与周边环境的接入,还应合理顺接内部各功能组团。对于路网的设置我们遵循以下原则:
? 山地住区道路布置避免横切等高线,采用平行等高线和小角度沿等高线爬升的方式克服地形高差;
? 简化路网,越简单的路网意味着对场地更小的破坏和更低的工程成本。
▼消防流线
▼车行流线:紧邻机动车出入口设置地库坡道。
▼人行流线:沿小区出入口设置非机动车坡道及地面停车。
▼不同台地之间连接景观人行步道
森与海五区栖墅总图鸟瞰
森与海五区栖墅效果图
|03技术落地|
“随坡塑形”
1/山地建筑常用接地形式
山地建筑的接地形式按照地形和山地建筑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3种类型:地形适应建筑,建筑适应地形,建筑和地形互相适应。
1)地形适应建筑
在一些缓坡地中,人们有意识对地形进行改造来获得水平的场地基面,让地形来适应建筑,保证建筑基地处于水平界面。其中最常见和最基本的就是筑台和提高勒脚策略,可以避免对地形进行过度改造,而且能创造参差变化、高低错落的建筑群形态,形成山地建筑群体气势。
▲地形适应建筑
2)建筑适应地形
当建筑整体或局部处在陡、急坡地时,为了减少坡地开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通过建筑水平及竖向界面的变化适应地形。悬挑、吊脚、架空等策略属于此种类型,不仅可以适当增加建筑底部的使用面积、开拓底部视野,还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坡地原有的植被、覆土等自然资源。
▲建筑适应地形
3)建筑和地形互相适应
通过对山坡地不定基面和建筑形体的推敲梳理,使建筑界面和地形均各自作出适当变化,相互适应,尽量减少对现有地形环境的干预。跌落、掉层、埋地等策略属于这种类型。
▲建筑和地形互相适应
接地形式案例分析:
在现代山地建筑中,针对同样的地形条件,往往可以应用不同的接地设计,建筑、结构、岩土设计师可以对不同接地设计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估。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2/山地地库布置
山地车库的布置需充分考虑与原始地形的贴合,同时还需要考虑出入口与场地周边的交接关系。其中车库布置要点:
1) 在场地最高的山坳处及最低的平坦处,布置集中车库;
2) 控制车库轮廓与层数,避免高挖高填;
3) 对应场地地形合理分配车库层数;
4) 通过台地间车库高度消化台地间高差。
山地地库选型案例:
设置台地式地下车库将地库侧墙敞开处理,一方面利用台地地库来解决局部竖向高差,另一方面把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分区域引入地库,实现空气调节作用,使地下空间通透明亮,阳光清风自然流动。
▲台地地库开敞处理
-【结语】-
栖息湖畔,山水为家,
顺应森与海五区依山面湖的天然优势,
在与湖面共映的同时,
整个组团如自然生长般随山势拾级而上,
以最佳观景视角赋予生活更多想象空间。
森与海五区场地原貌
森与海五区栖墅效果图
图文 | 融创东南杭州公司森与海项目部 高翔
校稿编辑 | 融创东南区域产品研发部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