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天组 注:本文转自设计时讯 广州歌剧院的方案设计即考虑了歌剧院作为广州新城市地标,也同时思考了歌剧院与新文化广场的城市策略的结合。 广州明珠 在广州地区,传统戏曲建筑是戏台,舞台呈现十字交叉状并与观众席结合在一起,在城市景观中十分容易辨识。我们的设计回到了戏台这种标志性建筑中,在简单的立方体中展示了舞台、飞塔和礼堂建筑群,并通过将建筑体从地面抬高而进一步强化这一特质。珍珠屏风不仅让人联想到该建筑高雅珍贵的文化内涵,还将其个性化地融入城市之中,从物理载体上将其与广州市珠江边联系在一起。
? 蓝天组
注:本文转自设计时讯
广州歌剧院的方案设计即考虑了歌剧院作为广州新城市地标,也同时思考了歌剧院与新文化广场的城市策略的结合。
广州明珠
在广州地区,传统戏曲建筑是戏台,舞台呈现十字交叉状并与观众席结合在一起,在城市景观中十分容易辨识。我们的设计回到了戏台这种标志性建筑中,在简单的立方体中展示了舞台、飞塔和礼堂建筑群,并通过将建筑体从地面抬高而进一步强化这一特质。珍珠屏风不仅让人联想到该建筑高雅珍贵的文化内涵,还将其个性化地融入城市之中,从物理载体上将其与广州市珠江边联系在一起。
? 蓝天组
城市地面空间,“人民广场”
广州文化艺术广场由歌剧院、博物馆、图书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四座建筑组成,将成为活跃城市生活的新焦点。在许多当代城市中,城市生活因高密度,缺乏活动区域和宜居性而渐渐消失,建筑与城市空间产生割裂,破坏了城市生活网络系统,而歌剧院和艺术广场的设计旨在通过互动性、汇聚性和重叠性来重现城市生活。
四座新建筑共同构成一个创造城市活动空间的磁场,在歌剧院和博物馆之间凸显张力,这两座建筑在轴线上相向而立,与连接城市和河流的城市主轴线垂直。这种轴向关系被圆锥形、散落四处的构筑物打破,形成了通往河流的雕塑大门。次广场位于两座建筑的北面,朝向图书馆和青年中心。
? 蓝天组
在博物馆和歌剧院之间的地面空间,由城市家具、湖泊、桥梁、绿地、树木和一系列小亭子组成的宽松场地,形成了富有生命力的 "人民广场"。这些小亭子既有各种公共项目,也有歌剧院的部分功能,如咖啡馆、商店、信息亭、陈列室和其他商业、文化或休闲设施,同时也是当地活动的发生地。
将歌剧院和博物馆建筑架空,几乎整个城市的地面空间都还给了城市。自然的垂直分区将架空的私人功能与公共功能分隔开来,同时又在水平方向上将它们重叠在一个密集的活动网络中。公共功能向建筑内延伸,而建筑本身则向公共领域延伸。
剧院有意强调了传统上人们所期待的、与大歌剧相关的独特氛围,将其与城市文化艺术广场的生活重叠在一起。
? Markus Pillhofer
建筑元素
主要的建筑元素是高耸、巨大的立方体剧院,由两个雕塑体块组成:包括观众席、舞台、飞塔、后台,以及多功能厅。第三个雕塑体块位于建筑的中心,是两个剧场的连接点,既是多功能厅的入口门厅,也是与剧院观众共享的公共餐厅。
大堂的管状玻璃表皮是聚集空间,公共活动功能和专属私人功能在流动的空间里交叠,楼梯和交通核心可通向上方的私人功能区。大堂管道灵感来自舞台幕布线,是歌剧院前厅和后厅的分界线,并向广场延伸。两个礼堂(主剧院大厅和多功能厅)的体量打乱了管道的主要线性形式,增加了趣味性和丰富性,它们一个从上方,一个从侧面,使管道变形形成了最终设计的形状。管道是开放的,其线性延伸至广场和博物馆。
? Markus Pillhofer
在主礼堂下方和周围体块的后部,管道表皮包裹着歌剧院大厅。大楼梯、自动扶梯和电梯从这里通向主礼堂,通过一个垂直的气候立面分隔开来,为人民广场遮阳挡雨。悬挂在空间中的自由成型板则可提供额外的防晒保护,并可用于投影和媒体展示。
? Markus Pillhofer
剧院与流线
歌剧院前厅功能
歌剧院大厅位于低于地面3.60 米的凹陷区域,可从地下停车场、建筑北面的歌剧院入口或剧院中央停车场直接进入。售票中心、衣帽间、大堂吧、贵宾休息室等所有辅助功能都设在这里,电梯和带自动扶梯的大楼梯可直达大厅和礼堂。
礼堂的贵宾通道与主要通道完全分开,贵宾可以从停车场的一个独立出入口进入,有私人电梯通往门厅和所有四个楼层。贵宾不必与普通歌剧观众混杂在一起。主礼堂呈传统的马蹄形,共有四层座位。通往各层的通道分别位于 15.00 米、19.20 米、23.20 米和 27.20 米处。位于 15.00 米处的主门厅层设有特许经营区,并与剧院私人餐厅相连。
? Markus Pillhofer
歌剧院后台功能
主舞台面向观众席,其他四个舞台用于存放和移动舞台车或进行舞台组装。四层半高的歌剧院后舞台建筑环绕舞台区,使所有参与演出制作的人员都能尽可能地靠近彼此和舞台区域。舞台层包括所有演员工作区,如各种规格的更衣室、演员休息室、舞台总监办公室和舞台总监检查室,以及直接通向舞台的道具和布景储藏室以及布景组装区。
技术人员用房和行政办公室位于上面两层,分别在17.20 米和21.40 米高处;工作室和排练空间位于25.60 米处。办公室和工作区可以看到江景。
演员和工作人员通过位于后舞台大楼西南角的正式舞台门进入大楼。表演者和工作人员通过电梯和楼梯到达舞台休息室,然后从这里分流到各自的工作区。休息室可在演出结束后用于小型访客接待。
乐团成员也可通过舞台门进入后台区域。通过位于10.00 米处的音乐家通道到达专用的休息室,休息室直接毗邻管弦乐池,并设有自己的更衣室、等候室和辅助设施。
? ISOCHROM.com, Vienna
多功能厅
多功能厅及其辅助空间与主剧场隔开。与大剧院一样也是架空的,人们可通过大厅和人民广场进入。进入多功能厅的主要通道是位于15.00 米处的中央餐厅,属于前厅空间。
场地入口、运送和停车
步行参观歌剧院的游客可通过大楼北侧的正式入口或向公众开放的人民广场进入剧院,也可从不同入口自由进入。所有入口都直接通向歌剧院大厅,并从大厅通向剧院主厅。
车辆可从场地北面的花久路进入地下停车场,或从北向南横穿大楼的单向私人下车道。VIPS 有独立的入口,通往单独的停车场。从停车场,游客和 VIP 可分别直接进入歌剧院大堂和 VIP 休息室。汽车下客区位于人民广场尽头,从建筑内的主入口可进入歌剧院大堂,或进入多功能厅。
? ISOCHROM.com, Vienna
卡车和公共汽车可从华九路进入西北角的场地,大巴停车场和主剧院的装卸区位于建筑群的后侧。后台建筑的悬挑为装卸区提供了天然的遮蔽,为小型卡车提供的装卸区直接通往大型服务电梯,连接着所有后台楼层以及地下储藏区。装运布景的大型卡车将驶入卡车升降机,整辆车将升至13.00 米处的舞台层,布景可直接装入布景储存和组装区,然后再从那里驶上舞台或驶入舞台下的储存区。多功能厅在建筑南侧设有自己的装卸区。
入口处正对的舞台后悬空处则设有专供明星、演员或后台访客使用的停车场。
项目图纸
平面图 @蓝天组
剖面图 @蓝天组
项目信息
甲方:广州城市规划局
项目团队
规划团队:蓝天组建筑事务所 COOPHIMMELB(L)AU
Wolf D. Prix, Helmut Swiczinsky + Partne
项目合作伙伴:Karolin Schmidbaur
项目建筑师:Karolin Schmidbaur
建筑设计师:Sophie Grell
协调建筑师:Ing Tse Chen
设计团队:Jorge Avila, Jesper Bork, Pierpaolo Granata, Sergio Gonzales, Bo Stjerne Hansen, Francisco Solórzano
视觉设计:Ojo Elástico, Rodrigo Chavez
顾问团队
结构工程设计:B+G Ingenieure, Bollinger und Grohmann Gmbh, Frankfurt, Germany
机电工程设计:Technisches Büro Franz K?stenbauer, Graz, Austria
剧院顾问:Theater Project Consultans, Norwalk, Conneticut, Usa
声学顾问:Paul Scarbrough, Norwalk, Conneticut, Usa
成本计算:Guangyao Song, Peking, China
当地顾问:Ganhui Chen, Peking, China
竞赛时间:07/2002 -2003 (Superior Price)
项目参数
场地面积:41.000 M2
建筑面积:46.000 M2
建筑成本:850 MIO RMB=CA. 105 MIO US$
每平米成本:228 USD/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