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 30 年,尤其是近20年,是环保行业发展的黄金期,许多环保企业,特别是从事PPP相关业务的环保企业得到了比较大的红利。
过去的 30 年,尤其是近20年,是环保行业发展的黄金期,许多环保企业,特别是从事PPP相关业务的环保企业得到了比较大的红利。
但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多起PPP暴雷事件,推倒了多米诺骨牌,让环保行业长期的隐患问题一触即发。薛涛表示,其实环保行业在 PPP 被叫停之前,就已经进入了一段发展困难时期。
分析行业周期可以发现,发达国家的环保行业其实已经走向了萎缩和静态,而中国环保行业总体面的发展30年黄金期后如能持续,这其实并不符合客观规律。
那么该如何理解过去20年中国环保行业发展的黄金期的出现?它得益于哪些因素?当黄金发展期结束,环保企业未来又该怎么破局?
行业的发展黄金期一定是资本化的黄金期,任何一个行业历经资本化才能获得巨大红利,实现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个人收入的快速提高。
PPP在中国大概分为两个类型,其中一类是2014年-2018年左右垫资的工程类 PPP项目。这一类是虚火,持续4年就开始破灭了,因为它的商业模式有问题,它的大起大落其实没有根本性地改变环保行业的发展趋势,只是一次不正常的能量巨大的扰动,类似疫情三年对地方财政的扰动。
事实上,环保行业的商业模式当前已经到了快速衰减期,BOT的扩张已经到了生命的后半段甚至终点。在这种情况下,所有受益于这一模式的上下游都会坍缩,这是当前环保行业下行的根本原因之一。环保行业下行的第二个原因在于随着房地产行业走向下行,地方政府支付能力下降,依赖于地方财政的环保行业日子当然不再好过。
工程套利型的工程公司没有技术含量,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走向尾声,城镇人口增速减缓,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逐渐饱和,房地产行业回血困难,工程公司投入基础设施的资金回报率越来越低,工程套利型公司将走向终局,或在未来3-5年间退出环保行业。
持有运营性资产的大型环保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财富增长会变得非常艰难,但这些公司的生存情况还是比较安稳的。
工业环保领域和市政环保领域最大的区别是,市政领域一旦静态,它只有效率优化的空间,而工业领域是每 5 年就有结构调整带来的环保治理空间,很多应用层面的工业领域是不断在变化的,并且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变化更加频繁和迅速。所以工业环保领域总量虽小,却是一个日新月异的市场。
工业领域的另一优势在于工业领域几乎都有资源化的机会。工业领域的污染物是从原料中来的,而且环保企业凭借在环保领域的一些特殊技术应用达到一定层次,从而在工业领域工艺中占据特殊的交叉性优势地位的现象很常见,所以环保企业在工业协同、绿色化、循环化与资源化中都有较大的空间。
技术型环保公司的生存和发展还要注重材料学、生物学、化学、热能与电力等交叉学科的应用。正如华为看重数学一样,环保公司逐渐认识到基础学科对环保领域技术能力提升的影响力。优秀的环保公司技术公司都不是闷头搞技术研发,它们也积极从外部寻找足够的基础学科来支撑其研发能力。
众所周知,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绿水青山的建设,迎来了环保行业发展的黄金期。从习近平总书记到时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都在环保督察、生态修复、黑臭水体与垃圾分类等方面加强了环境治理力度,整个环保行业的发展欣欣向荣。
环保行业在中国生根发芽大约已有三十年,但环保行业发展黄金期真正启动是在2003年左右,这一年也是 E20 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一年——E20在2000 年成立,当时还叫中国水网,2003 年在清华大学开设研究机构——水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特许经营。
薛涛分析,事实上,所有行业的发展黄金期一定是资本化的黄金期,任何一个行业历经资本化才能获得巨大红利,从而实现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个人收入的快速提高。例如房地产行业,“房改”让房地产行业走上了资本化道路,带来了房地产行业从业者人均收入的飙升,也带来了房地产、建筑与建筑设计等各种相关行业发展的黄金20年。哪怕房地产行业最近坍缩了,但它的从业者人均收入还是比环保行业高很多,因为房地产行业的资本化程度较我们更高。
国内环保上市公司中,人均收入最高的是北控、首创和光大三家上市公司。这三家上市公司人均收入高的原因本质上并不是仅仅因为它们是上市公司,而是因为它们业务模式里资本化最彻底,竞争对比中市场化水平最高,最终达成业绩一直最好。每年的中国水业/固废十大影响力企业的评选中,这三家公司总能占据前排。分析它们的财务报表可发现,这三家上市公司员工平均待遇最高,而一家公司待遇高的最大原因是市场化程度高同时人均利润高,高人均利润的业务模式方面的原因是公司资本化和金融化程度高,市场竞争能力角度的原因是市场化机制高。
在业务模式方面,BOT模式和房地产行业很像。比如某集团旗下建筑公司占据股份公司90%的员工,但只创造了集团10%的利润,剩下的90%的利润是集团旗下房地产公司靠10%的员工赚到的。两相对比,一定是房地产公司的人均利润高于建筑公司的人均利润,甚至高于100倍以上。
我国环保行业的资本化过程与PPP密切相关。PPP在中国大概分为两个类型,第一种是从2003年持续至今的PPP特许经营,第二种是2014年-2018年左右环保企业垫资的工程类 PPP项目。第二类是虚火,持续4年就开始破灭了,因为它的商业模式是有问题的,无法闭环,它的大起大落其实没有根本性地改变环保行业的发展趋势,只是一次不正常的能量巨大的扰动。
环保行业黄金发展期以特许经营为载体,从2003年至今持续20年。根据住建部《2021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规模达到约2.07亿吨/日,城市生活垃圾焚烧量达到约71.95万吨/日,这两项数字都位居世界前列。研究日本与一些欧洲国家环保行业发展历程会发现它们也有类似的黄金发展期,但是持续时间不像我国那么短。
总体来看,我国环保行业项目建设高峰期已经过去,由此带来接通资本化所需要的资金流量也在迅速猛跌。以污水处理厂建设为例,在充分考虑雨水的收集和处理需求的情况下,污水厂的运行能力在满配的情况下,未来城镇污水处理规模最多要达到3亿吨/日,就已经触到天花板了,而且这一处理规模很难实现,充满了不确定性,因为雨水无人付费且波动性太大。从预估规模来看,城镇污水处理规模达到2.5亿吨/日,基本上就满足了大部分城市的常规运行需求。
事实上,环保行业的商业模式当前已经到了快速衰减期,BOT的扩张已经到了生命的后半段甚至终点。 在这种情况下,所有受益于这一模式的上下游都会坍缩,这是环保行业当前下行的根本原因之一,而PPP充其量只是一个扰动因素。 BOT资源之枯竭之于环保及PPP五年的扰动三者的关系;很像当下土地财政模式衰竭之于财政及疫情三年的扰动的关系。PPP只是对应疫情三年的冲击,下滑的经济增速有更深层和长期的原因。
环保行业下行的第二个原因在于地方财政支付能力下降。 环保行业70%-80%左右的上市公司,本质上都是做BOT项目的,还约有10%的技术型环保公司是为这些做BOT项目的上市公司做配套服务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环保上市公司总体市值的70%-80%,并且绝大部分依赖于政府财政。随着房地产行业走向下行( 注:这个是没有拐点的,具体原因可以详细看视频中内容的分析,不再文字化 ),地方政府收入减少,支付能力下降,依赖于地方财政的环保行业日子当然不好过了。
在过去几年,地方财政的支付能力能满足需求,再加上2014-2019年国家大力整治生态环境问题,环保市场充满资本泡沫,BOT能有超额利润分给上下游,环保公司赚钱很容易。但现在经济周期红利和市场泡沫都结束了,从业者必须面对环保行业发展下行的二十年。这无需惊讶,纵观中等发达水平以上的国家,环保行业都不是支柱产业。
在上述两大因素影响下,中国环保行业发展的黄金期基本结束了。
环保企业未来该如何走?具体战略该如何制定?薛涛认为根据企业属性来看,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工程套利型公司必将衰亡。 工程仅达到套利水平的工程公司没有技术含量,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走向尾声,城镇人口增速减缓,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逐渐饱和,房地产行业不再能回血,工程公司投入基础设施的资金回报率越来越低,工程套利型公司依托的基本模式就会失灵。当其中一些巨型建筑企业降低身段去做500万、1000万的项目时,就会进入低效率境况。人无法通过拎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所以工程套利型公司走向衰落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E20将这一类公司称为C1,C1中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将走向终局,或在未来3-5年间退出环保行业。
第二,重资产运营公司将小富即安。 “小富”并非指小公司,而是指持有运营性资产的大型环保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财富增长会变得非常艰难。“即安”意思是这些公司的生存情况还是比较安稳的。它们的首要任务是将运营效率从技术到管理层面做到最好,一方面只有运营效率高,提升各种服务,提高政府、工业企业和老百姓的用户粘性,才能增强用户运营费支付意愿;另一方面,提高运营效率,才能花比别的企业更少的钱,赚更多的差价,这是它们未来要在市场上竞争的关键所在。
实际上,目前占据环保行业70%市值的做BOT业务的上市公司,与现代运营商场、超市的企业模式很类似,都必须依靠最好的用户体验、最好的品牌,以及性价比最优的技术和运营管理能力。超市之间也有竞争,它们依靠质优价廉的模式打败竞争对手,如家乐福打败曾经的许多小超市,然后再被沃尔玛打败,沃尔玛又被山姆打败。超市虽然每单赚得很少,但在下一个颠覆型模式出现之前,超市运营会非常稳定。( 环保圈暂时还看不到具有落地可能的颠覆模式,外国也没有。 )
如此,附着于这些环保上市公司的中小型技术企业也依然一直有活路,只要有金刚钻,就能揽到瓷器活。原因如下:
1、我国城镇污水处理规模将为2.5亿吨/日(城市固废领域类似),这意味着污水处理市场每天至少会产生2.5亿元的收入,污水处理是刚需,就像学校的学生必须吃食堂一样,这是稳定的、长期的收入。环保企业盯紧这一领域,解决提标改造、技术更新等问题,形成不可替代性,就能在污水处理厂运营方面争取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存量项目上永远有迭代的机会。所以中小型技术企业是有活路的,它们与做特许经营项目的运营公司共享一个运营收益市场。
2、市政项目中存在管网、固废循环等疑难杂症,政府最终还是要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意味着这其中存在环保企业的市场空间。
3、工业领域与之相关的环保治理问题市场空间很大。据统计,我国2022年生态环保产业全年营收约2.22万亿元,约有百分之二三十的营收来自工业环保项目,百分之七八十营收来自市政环保项目。近年来,E20正在研究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因为行业内存在许多有技术专长的环保企业在市政环保领域业务扩展达到饱和之后,转攻工业环保领域,例如一些掌握膜技术、分离技术与有机物去除技术的企业。
为什么一些技术公司纷纷涌入工业环保领域?因为工业领域永远不会保持静态,必然能为环保企业提供市场空间。
薛涛解释,我国工业领域每 4~5 年就会来一轮结构调整,工业企业5年发展周期到期之后,不能转型升级就只能被淘汰。所以工业环保领域和市政环保领域最大的区别是,市政领域一旦静态,它只有效率优化的空间,而工业领域是每 5 年就有结构调整带来的环保治理空间,除了如大型石油化工之类的一些上游的需要长期投入的大型工业基础设施保持相对静态以外,很多应用层面的工业领域是不断在变化的,并且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变化更加频繁和迅速。所以工业环保领域总量虽小,却是一个日新月异的市场。像在近五年间,我国最火热的新能源产业,在新能源上涨的生产曲线中,产生的巨大的污水、废渣循环等市场空间5年前是不存在的(详情点击: 薛涛2023水业战略论坛:工业废水领域蓝海之结构性浅析 )。
蛋糕虽诱人,但薛涛提示,环保企业不要抱有投机心态,入局工业环保领域也需要金刚钻,只会技术集成是没用的。
4、工业领域还有一个优势——工业领域几乎都有资源化的机会。工业领域的污染物是从原料中来的,它的资源化是内循环,或叫周边循环,在市政领域,这样的资源循环模式比较少。而且环保企业凭借在环保领域的一些特殊技术应用达到一定层次,从而在工业领域的工艺中占据特殊的交叉性优势地位的现象很常见,所以环保企业在工业协同、绿色化、循环化与资源化中都有较大的空间。例如飞南资源与浙富控股两家上市公司,从它们的财务报表可以看出,它们的重点业务本质就是重金属资源化,并在这过程中带来了回收其它稀有金属的业务。
最近,中美贸易战聚焦在镓和锗,重金属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环保行业内也有企业专门提炼铟、钇与钯,来源就是铜铝等主流废渣中回收出万分之八的铟、钯,这些重金属都是电子通信行业的核心要素,这些要素不只掌握在冶炼行业手中,也掌握在从事冶金行业废物回收利用的一些小门类环保公司手里。这一领域在未来也有长期发展空间,而且这部分市场空间也与政府收入和支付能力无关。
工业领域转型升级,工业资源化、绿色化带来持续的20年到 30年的市场空间中应用的技术,有些是类似市政环保中的技术,如难降解、分离技术等,有些是工业领域自己的技术,如冶炼、萃取等。也就是说,环保企业在完成一些环保治理任务的同时,走了捷径,可以轻松获得进入工业领域的敲门砖。环保企业要思考的是,自身是不是此类环保公司?有没有类似发展定位?又或是只想赚污染削减的钱就准备离场?
第三,人工智能技术对环保市政项目的运营,或将存在漫长的替换与升级过程,大约在5-10年以上,这也是环保企业创业的机会所在。 因为市政项目运营过程中,存在大量低效、重复的角落,人工智能的发展一定会解决掉这些问题。
第四,技术型环保公司的生存和发展除了关注前文所述的领域外,还要注重材料学、生物学、化学、热能与电力等交叉学科的应用。 在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由量转质过程中,正如华为看重数学一样,环保公司逐渐认识到基础学科对环保领域技术能力提升的影响力。优秀的环保公司技术公司都不是闷头搞技术研发,它们也积极从外部寻找足够的基础学科来支撑其研发,在市场上,存在许多此类被称为“独角兽”的技术案例。工业领域不必多说,交叉学科必会助力许多环保技术的重大突破,而在市政领域,薛涛认为来自材料学、生物学与化学等其他相关基础学科对此的突破也会帮助市政领域运营效率的大幅提升,智能化技术的作用在当前阶段尚未显现,但在未来 3~5 年后,将逐渐发挥它的力量。
薛涛强调,这种发展模式比较适合市值在10亿元以下的环保公司,当一家公司做大之后,市值达到了几十亿、几百亿会进入不效率空间,进入管理的衰减阶段,这一类环保企业的破局之法存在一些模糊方向与探索的可能,需要另行探讨( 注,这个方面, 可以等待薛涛的新书《管理学里的“道”和实践》 )。
第五,针对To C的环保市场空间,纵观国内外,尚未有成功的先例,但这也是值得思考的方向。
注:本报告来自第18届中国管理五环分会发言,感谢会议组织方,发言者准备仓促,录像效果较差,请观看者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