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鸟瞰 ? 罗汉摄影工作室 建筑图像学的空间实践 —— 惠州大亚湾西区实验学校蓝岸分校设计 文/ 郭江波
▲ 鸟瞰 ? 罗汉摄影工作室
1
理念
得益于图像学的研究,我们能够充分理解古典建筑打动我们的内在原因,在于各种形象背后的仪式意义和建筑空间原型的对应关系,空间原型以及人在其中的行为共同构成了建筑图像学的意义。行为本身可以是仪式的、功能的甚至无目的的。
从这一角度重新去审视康路易斯·的代表作品,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康自己的言论就体现了 “在空间中行进” 的概念: “我用回廊来表示对这样一个事实的尊重——你不一定要参与正在说的话或者正在圣殿里进行的事,这样你就可以自由地从正在说的话里走开。而我在它的附近设计了一圈走廊,环绕着它——为整个学校服务,实际上它就是整个区域的围墙。” 或者更著名的表述:“图书馆就是一个人拿着本书走向光明。 ”
这一理念同样成为惠州大亚湾西区实验学校蓝岸分校设计的出发点。
▲ 建筑西北侧外景 ? 罗汉摄影工作室
2
总体布局
项目用地较小,为最大限度地留出运动场等活动空间,建筑群为高度集约的院落式布局,各个院落朝向内部打开,形成强烈的中心型特征,犹如“一座建筑”。学校朝北临街及紧邻幼儿园的东侧为连续完整界面,面向南侧运动场以及西侧已建高中为开敞界面,与周边建筑互相借景、融为一体,形成和谐的校园聚落。
建筑群中心为圆形广场及图书馆,西侧院落北侧为行政办公楼,南侧为实验室,这部分实验室只有2层高,以使建筑群与用地西侧高中更好融合。东侧为教学组团,南北向教室与院落东翼的教师办公区形成标准模块,教学楼在西侧为开敞楼梯,向着校园中心开放。
通过连廊可到达东侧综合体育馆,首层是后勤餐厅,二层是篮球馆及综合实践活动室,篮球馆之上还有教室、宿舍,进一步体现了高度集约的特征。体育馆北侧为独立占地的幼儿园,九宫格的功能体块外围是二层的圆形活动平台。与学校的方圆嵌套模式正好相反,相得益彰。
▲ 概念分析图 ? 库博建筑
3
图书馆核心空间:出发之地
校园核心区的露天圆形剧场及图书馆犹如建筑的心脏,连接校园各栋建筑,二层又被宽大的平台所环绕,在疏导校园瞬时集中人流的同时,又为高楼层师生提供了就近的活动场所。圆形剧场紧贴图书馆,可以看作是露天的“泛图书馆”。而在 形态上从图像学的角度可以将这一核心看作是古典修道院中的大教堂 。
▲ 圆形剧场 ? 罗汉摄影工作室
不过观者很快就会发现, 尽管从总图关系上很容易就能辨别出此处的核心地位,但真正站在空间之中,其实无法立刻辨别出眼前这些体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环墙一层架空,坡道从地面上缓缓升起,沿着墙体内侧向上攀升消失在视角之外。而目光所及之处沿着环墙外侧的坡道才是主要的视觉要素,没有任何细节的厚实体量恣意地斜向横跨两侧,延伸到圆墙背面。内外两条坡道并无直接视觉联系。
▲ 圆形剧场位置 ? 库博建筑
而在圆墙外侧,紧贴着墙体从背面又伸出几条高度、方向各不相同的连廊通向周边建筑群,人们在这些不同动线上的交织流动使这个圆形体量就如一艘航船、太空站般成为一个出发之地。这一核心区除了圆柱片墙、漂浮的厚重墙体、坡道以及均匀排列的金属栏杆之外,再没有别的材料元素,呈现出某种超越时间的原初或未来的特质。
▲ 圆形剧场 ? 库博建筑
走进圆墙之内,巨大的墙体并不会让人觉得压抑。墙体屏蔽了周边嘈杂的城市环境,限定出纯净的圆形天空,坐在正好与视线等高的下沉台阶上向周边望去,竟然有了某种独属的私密感。此处的声音、视像都如此不同,让人心生既安宁又敬畏的情愫。
▲圆墙开口和 圆形剧场 ? 罗汉摄影工作室
沿着环墙内侧的坡道(概念分析图中的红色坡道)从地面一直螺旋上升到三层,也就是图书馆的上层,缓缓而上,伴随着阳光在漂浮的纯净墙体上投下的不断变化的阴影,仿佛复原了这片同样的阳光见证下的某种仪式。超过100m长的坡道走起来甚至有点单调和焦虑,这种感受一如参加某种真正的古老仪式。
▲ 中心环墙及周边连廊 ? 罗汉摄影工作室
“物”的体验在这里比在别处要清晰得多 ,你可以深刻感受到身体在建筑中的移动,就算空无一人,仍能感受到被注视的威慑,那种原初的身体与物之间的张力。而与他人之间,不管是不经意间的擦肩而过还是遥遥相向都有了某种剧情的味道,所谓的场景之外仍有场景,故事之后还有故事,构成了独特的体验与记忆。
4
发现之旅
通过圆墙的开口,会发现圆墙外侧的另一条坡道(概念分析图中的蓝色坡道)从二层平台围绕墙体上升至三层——两条坡道只在圆墙上的少数洞口处才具有某种视觉上的联系——然后外侧的这一坡道继续螺旋上升,直至插入图书馆内部之后继续向上并转向连接到北侧教学楼四层(概念分析图中的黄色坡道)。直到此刻,观者才明白之前在地面上看到的各种交织体量的真正关系。在这里,实体、空间以及动线共同构成了充满各种可能性的日常生活的仪式化场景。
▲ 图书馆内部 ? 库博建筑
最具戏剧性的场景便是坡道斜穿过图书馆的一幕,坡道成为了室内的一部分,而中心圆墙成为了图书馆的背景,与图书馆的阅览区隔着两层高的中庭。 注视着安静读书的学子缓缓而上,随着圆墙的弧度视野也在发生变化,让人不由想起穿行在修道院回廊或是大教堂后殿环廊的感受。这些莘莘学子一如千年前那些坐在缮写室里传播知识的虔诚的年轻人。
▲ 图书馆内部 ? 库博建筑
而从阅览区看过来,坡道本身也成为了装饰室内空间的最突出的雕塑体,和透过高侧窗落在环墙上的光影一起成为图书馆最美丽的风景。在图书馆内部仿佛就能感受到室外环境的光影婆娑,却又没有外部直射阳光的炙热刺眼。环墙上方的高侧窗以及角落圆洞窗投下的光线让图书馆的深处沐浴在阳光之中,坡道一直向前延伸,直至穿过建筑东侧一个巨大的圆形洞口,消失在图书馆的视野之外。上午的阳光从洞口洒进来,此时此刻,康所言“图书馆就是一个人拿本书走向光明”得到了真实再现。
▲ 穿过图书馆的坡道分析 ? 库博建筑
▲ 穿过图书馆圆洞口坡道 ? 库博建筑
5
街道起居室
连接各栋建筑的二层平台创造出更多的动线、更多的相遇。尤其是图书馆东侧的二层平台,一共有11个不同方向的人流直接经过, 平台两侧出挑的楼梯、横跨的坡道以及深邃的洞口使这座平台犹如一座舞台,体现出康“街道起居室”的意义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们的归属感、集体感与独特的自豪感。
▲ 街道起居室鸟瞰 ? 罗汉摄影工作室
在平台上前行,就像在街道中穿行,在戏剧的舞台上穿行,光影似乎都是可以触摸的,从阴影走进光,再回到阴影之中。 不同的方向上人来人往,随意地邂逅与偶然相遇。站在教学楼的外廊望向图书馆,看到坡道从阴影中的圆洞伸出,阳光在墙体上留下深深的阴影,前面是右侧教学楼高过平台1层多高的开敞楼梯的平台窗洞,和圆洞似有似无的相对,整个场景就像爱德华·霍珀的一幅画。
▲ 街道起居室 ? 库博建筑
师生们 除了可以在圆形剧场举办活动,还可以利用课间等碎片时间随时在平台上进行小范围自发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从小就有站在“舞台中央”的意识,在注视着别人的同时也在别人的注视之下。
▲ 街道起居室 ? 库博建筑
▲ 街道起居室 ? 库博建筑
▲ 街道起居室 ? 罗汉摄影工作室
站在周边各个教学楼庭院中间都能直接看到图书馆,所有人都能以图书馆为参照找到自己的位置。 从每个庭院看到的图书馆及圆墙形象因为与周边联系的不同而各不相同,特别是和周边体量所形成的负形空间,创造出多个迷人的不同形状的天空。 但每个角度又无法完全看清其全貌,正如修道院中的大教堂。
▲ 街道起居室 ? 罗汉摄影工作室
6
结语
行走在校园之中,仿佛是一场旅行。在这一过程中建筑师没有刻意迎合某一特定的形式感,而是让孩子们在穿梭于光与影之间、穿梭于物体之间的过程中,意识到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激发出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
▲ 周边院落 ? 库博建筑
· 技术图纸 ·
▲ 总平面 ? 库博建筑
▲ 一层平面 ? 库博建筑
▲ 二层平面 ? 库博建筑
▲ 1-1剖面 ? 库博建筑
▲2-2 剖面 ? 库博建筑
项目信息
建成时间: 2021
参考文献
[1] 曼弗雷多·塔夫里. 建筑学的理论与历史[M]. 郑时龄,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 杨贤宗,申屠妍妍,廖昕选. 建筑与象征[M].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