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园艺术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等三等
等三等 Lv.2
2023年06月07日 11:53:38
只看楼主

图片来源于嵇聪老师 自住 私宅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 此语出自《历代名画记》曰:“初,毕庶子宏擅名于代,一见惊叹之,异其唯用秃笔,或以手摸绢素,因问璪所受。璪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毕宏于是阁笔。”                                                         ——唐 《历代名画记》 卷十 唐朝下 毕宏

图片来源于嵇聪老师 自住 私宅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

此语出自《历代名画记》曰:“初,毕庶子宏擅名于代,一见惊叹之,异其唯用秃笔,或以手摸绢素,因问璪所受。璪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毕宏于是阁笔。”

                                                        ——唐 《历代名画记》 卷十 唐朝下 毕宏


如果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个艺术创作理论还不太理解的小伙伴      
     
一定不要错过今天的公开课哦      
今天嵇聪老师将分享他最新设计的庭院景观
阐述“中得心源”在造园当中的应用?

图片来源于嵇聪老师自住私宅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是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也是被作为中国艺术理论的命题。更是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由“外师造化”到“中得心源”概括了艺术形象形成的全部过程,从客观物像(造化)到艺术意象(心源),证明了艺术美的真正来源是现实美和自然美。

张璪《历代名画记》

图片来源于嵇聪老师自住私宅

造化即是大自然,心源也就是艺术家的内心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意思就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要对其进行归纳概括,大胆取舍或对其重构。

图片来源于嵇聪老师自住私宅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指出艺术家必须从向“自然”造化的认真学习和用心揣摩中获取创作素材和再现它的技巧与能力;艺术家既要深入生活实际,也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艺术家必须向生活学习,向社会学习,向自然学习,方能有与“山川神遇而迹化”的美妙感受,才能领悟艺术的真谛与精髓。

世间之美,大别之分为两类:一是阳刚的美,一是阴柔的美。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无疑是属于前者一类的。


   
范宽《溪山行旅图》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溪山行旅图》让人感受到恢弘博大而又逼真动人的气象,沉沉的绝壁,一线瀑布成了画眼,承上启下,使山峰充满灵气.浮动的山岚横过画面,造成了前后的空间感,左侧的半壁山峰令人感到山外有山、画外有画。    


《万壑松风图轴》北宋 巨然 

《万壑松风图》以水墨为基调,罩染清淡的黛青,景色葱郁氤氲。以全景高远式构图,体现出水深林密的意境。    

此画是李成与人物画家王晓的合作,画家在寒林平野中描写了几株历尽沧桑的老树和一座古碑。 从这件作品中不难看出,李成艺术的“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无不与他企图展示其敏感而丰富的内心世界紧密相关。

《读碑窠石图》 北宋 李成

“外 造化”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中得心源”是艺术的根本原则。两者是一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全面而概括地反映了艺术创作者与外界客观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它同时也提出了艺术家既要深入生活实际也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春山瑞松图》 宋 米芾

蒋勋曾经说过“中国山水画当然不只是一种外师造化的客观,还有中得心源的主观性在内”。“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其实是三种结合,一是客观存在和主观理解的结合;二是景物与心境的结合;三是佛道对传统书画的滋养和哲学思想的结合。

《早春图》 北宋 郭熙

此画表现出冬去春来,大地复苏的细致的季节变化。在章法上兼有高远、深远、平远,层次分明。画上有清乾隆皇帝御题诗:树绕岩叶溪开冻,楼阁仙居家上层。不籍柳槐间点缀,春山早见气如蒸。


《水图》 宋 马远

山水画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山水画注重的是对意境的营造,追求的是对精神内涵的表达。 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古典园林被誉为一对“姐妹艺术”。涉及了大量的中国美学的文化范畴,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不断沉淀,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出发点和关键阶段,“意”的概念仍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万壑松风图》宋 李唐

此画构图满实,有一种威压的力量欲突出画面,用浓墨重色画万松深壑,高岭飞泉,云雾峦嶂,山石作大斧劈皴,气势雄厚之极。

《华灯侍宴图》宋代 马远

中国的文人画家寄情于山水幽境,将绘画所描写的意境融入于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之中,使得“以画入园,因画成景”的园林画境成为我国造园艺术的传统。  

《山水十 二景图》宋 夏圭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