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桥梁设计
你有没有见过他
2023年05月10日 14:00:56
来自于桥梁工程
只看楼主

0. 引言



0. 引言



土木工程行业造成了大量的碳排放,桥梁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同样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为响应国家“双碳”目标,贯彻落实绿色建筑理念在桥梁设计建造过程中全方面的实现,需要积极探索桥梁工程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同发展之路。绿色桥梁作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西南交通大学高性能组合桥梁研究团队在上一年度对桥梁碳足迹计算方法进行了总结。碳足迹计算为桥梁减碳提供了指导作用,但是碳足迹的计算只是绿色桥梁领域内研究的第一步,桥梁如何减碳仍然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技术手段上,也是绿色桥梁设计后续需要展开的工作。绿色桥梁不仅仅要求桥梁在狭义上保证桥梁结构、外观与环境的融洽,还要求桥梁在建设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尽可能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在设计阶段尽可能少的使用建筑材料,在材料生产和运营阶段引进新材料、新结构来降低材料消耗和增加耐久性。因此绿色桥梁设计需要考虑全生命周期,对桥梁工程的设计、施工和使用等各个环节实施绿色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碳排放。

本年度,研究团队对桥梁绿色减碳的技术手段进行总结。检索的数据库为Google Scholar;Scopus; CNKI。检索关键词包括"bridge","sustainable", "environmental", ”green”, ”carbon emission”, ”low carbon”, ”optimization”, ”maintenance”, ”decision-making”, ”material”, ”concrete”, ”Multi-criteria decision making” 的组合以及“桥梁”,“绿色低碳”,“生命周期”,“优化”,“绿色混凝土”,“可持续”,“绿色施工”。由于相关领域内文献较多,因此选择包含低碳关键词,并且以减碳为直接研究目的的文章,部分以长寿命、可靠性等为研究目的的文章,虽然也间接起到了减碳作用,但是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针对绿色桥梁设计,从四个主题展开(1)桥梁绿色优化理论,(2)新材料的应用,(3)新型结构形式,(4)绿色施工,对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并且针对研究现状提出未来展望,为绿色桥梁的研究提供参考。



1. 桥梁绿色优化理论



1.1

结构优化

在工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最优化问题,结构优化问题通常以最小化成本为目标,但是随着近年来土木工程行业对环境影响的重视,许多学者以最小化碳排放为目标,在结构设计完成后[1][2]或者结构设计初期[3]对桥梁进行优化。结构优化按优化方法可以分为拓扑优化、形状优化、尺寸优化,按优化对象可以分为局部优化、整体优化。如表1所示,本文列举了2022年桥梁结构优化方面的最新研究。


1 桥梁结构优化研究总结


优化变量、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是优化问题中的重点。而最优化算法,实际是一种搜索的过程,它可能根据自然界的某些规律演化而来,通过特定的规则来得到满足工程师要求的解。研究中目标函数的定义上存在不同,一些文章在优化问题的目标函数中加入了碳排放,进行优化。比如D. Martínez-Mu?oz[7]等对钢混组合桥的横截面进行了优化设计,优化变量选择了两类,分别为对应于横截面的几何变量(如图1所示)和钢筋直径、钢筋型号。


1 钢混组合桥的横截面变量 [7]


Van Lookeren Campagne[3]为了创造对环境影响更小的桁架桥设计,提出了一种在设计过程中完全利用回收钢材的桁架人行桥的逆向设计方法,通过生长式拓扑优化方法生成了可行的解决方案云(如图2所示),并且允许用户根据需求做出最优选择。


2 桁架桥解决方案云的生成 [3]


Moraes MHM等[14]在结构设计阶段采用萤火虫算法对预制预应力矩形梁进行了以减少碳排放为重点的优化设计。目标函数定义为每个施工阶段(生产、运输、安放)的总排放量,问题优化的变量定义为梁的几何性质和力学条件,其中以梁高、梁宽、梁高引起的偏心率和预应力所占比例为设计变量,优化方法的实现通过Python语言和谷歌的Colaboratory环境完成,图3展示了优化问题的计算流程。


3 目标函数的流程图 [14]


另一些文献虽然没有直接以碳排放为目标,但是以材料减少,成本减少为目标进行优化,并且在优化完成后对结构的碳排放变化量进行计算验证,结果表明以材料减少为目标的优化也间接达到了减碳的效果。Zhou等[1]利用拓扑优化的方法,结合Abaqus和OpenLCA软件,通过如图4所示流程,消除冗余的桥梁结构,减少混凝土和钢筋的使用量,实现桥梁的可持续性的提高。


4 线弹性结构拓扑优化流程图 [1]


Linwei He[5]等提出了一个计算高效的“全局-局部”优化框架,首先采用基于线性规划的桁架布局优化来生成初始优化设计,然后使用非线性优化结合实际工程需求来进行局部优化,从而使全局最优解和局部最优解相补充,并且结合了一个简单的桥梁实例进行说明。


5 全局 - 局部优化框架的工作流程 [5]


总之,环境负荷的增大对桥梁设计提出了绿色低碳的新要求,但是桥梁结构仍然面临必需的安全性要求和实际的经济性要求。如何平衡这三个目标,满足一系列有关的限制条件,通过计算迭代过程,修改几何形状或者后期验证,从而设计出最优的结构是结构优化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将桥梁结构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桥梁碳排放相结合是需要在未来开展的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1.2

桥梁运维决策优化

桥梁运维的工作包括定期巡视检查、维护修补、危桥加固等,这些工作可以有效防止桥梁的损坏和塌陷。同时,桥梁运维也对可持续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一方面,桥梁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良好的运营管理对于城市交通系统的畅通与高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桥梁的维护和改造也可以提高桥梁的使用寿命,减少桥梁的报废以及重建,从而节约了资源,降低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桥梁的维护策略可以分为必要性维护和预防性维护,与必要的养护相比,实施预防性养护更有利于实现老化桥梁的可持续发展[23]。

在桥梁维护策略优化方面:Ali Y. Al-Attraqchi[16]等研究了分别采用圆形RC柱、圆形CFST柱和方形CFST柱的刚构桥结构在水平和垂直地面运动联合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并且根据结构的损伤状态定义了与恢复损失相关的决策变量,决策变量包括维修成本(经济)、维修时间(社会)、维修碳排放(环境),研究结果为设计人员建造或改造抗震桥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6 桥梁的预期经济、社会、环境年损失 [15]


在桥梁维护策略框架的制定方面:Jingjing Wang等[17]讨论了一种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的生命周期多目标动态维护策略优化模型,用于分析中国中小跨度桥梁中粉煤灰钢筋混凝土梁的预防性维护(PM)和基本维护(EM)的生命周期碳排放、成本和生命周期可靠性。

Yinshan Liu等[18]提出了一个基于气候情景的桥梁生命周期维护策略优化框架,定量分析了桥梁在预防性维护和基本维护下的可靠性、环境影响和成本,并且采用决策树法选择了最小化环境影响和成本的最优策略。
Xu和Guo[19]考虑了传统的桥梁管理系统(Bridge Management Systems,BMS)只以成本为导向,并未考虑碳排放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包含时间因素的桥梁损坏模型,以开发基于Q-learning算法的可持续性导向的维护管理方法(如图7所示),旨在最小化桥梁网络的碳排放。


7 Q-learning 的框架 [19]


Kaewunruen等[18]利用BIM来增强铁路桥梁的运营、维护和资产管理,还使用了BIM集成开发的数字孪生(DT)模型来确定碳排放和成本消耗。

Ilgin Gokasar等[21]提出了一种基于T2NN(Type-2 Neutrosophic Number)的模糊MCDM模型来考虑桥梁维护项目的优先级,并且引入了卡车绕行排放的关键环境标准来考虑碳排放,探讨了桥梁维护对环境的影响,同时证明了维护中考虑环境影响的重要性。
Abdelkader等[22]提出了一种多目标优化模型,该模型使用指数混沌差分进化优化算法来优化分配桥梁维护、修理和修复(MR&R)行为,在项目和网络层面上同时满足条件、成本、环境影响和交通中断等竞争目标函数。
Jianxin Peng等[23]讨论了桥梁维护策略的优化,提出了一个包括安全性能、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四个目标的维护模型(如图8所示),以及一个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和基于线性规划技术的多维偏好分析(LINMAP)决策算法的系统优化框架。


8 三目标优化(最小化累计失效概率 - 生命周期维护成本 - 环境影响)的帕累托前沿、占优解和最终最优解


Mingjun Ma等[24]评估了城市交通分流对环境影响。文章提出了一个基于焓值的框架,并且将其用于评估桥梁维护期间交通分流所产生的额外环境影响。该框架推导出了车辆流量的燃料消耗、CO 2 排放、NO X 排放和PM排放的焓值,突出了交通状况、分流距离和道路车辆数量对环境影响的重要性。



2. 新材料的应用



桥梁工程全生命周期中原材料生产加工的碳排放占比较大,因此减少建筑材料的碳排放是实现桥梁工程绿色减碳的重要环节。

现阶段在桥梁工程中使用的较多材料是混凝土和钢材,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排放和环境污染。针对这两类建筑材料的环保开发研究以及工艺技术改进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对于混凝土,本节总结了2022年在混凝土LCA碳足迹评估、低碳化利用技术、水泥基材料延寿技术和碳捕获等方向的研究成果。对于钢材和合金,本节总结了2022年在钢材绿色生产、以延长服役时间为目的的钢材防腐、耐久型合金材料以及记忆金属的主要研究成果。传统沥青作为桥面铺装中最常用的材料,有着高能耗高排放的问题,本节总结了2022年发表的关于沥青的LCA研究以及各种新型绿色沥青的研究结果。
研究人员还在桥梁领域尝试了其他新型环保材料(例如竹木材料),为中小跨径桥梁结构提供了基于环保和耐久性考量的新选择。

2.1

混凝土绿色技术

混凝土作为建筑领域用量最大的材料,全球每年的产量可达40亿t,占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25]对于路桥工程,混凝土材料生产、加工运输、施工拆除等产生的碳排放占其生命周期总量的90%以上。[26]同时混凝土施工所消耗的自然资源以及产生的固废、噪音等问题也比较严重。因此发展绿色低碳的混凝土工艺是实现降低桥梁材料碳排放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绿色低碳混凝土的研究思路有很多。首先可以通过使用复合水泥、地聚物、再生骨料等方式提升原材料的环保性[25][26]。图9为绿色橡胶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碳排放评估[27];图10为废弃塑料再生纤维增强混凝土减少的CO2排放计算[28],可见这些再生骨料混凝土有着低碳排放和环境友好的特点。但上述新型混凝土虽然在低碳方面存在优势,却可能存在强度损失的问题,肖建庄[26]研究了基于强度的低碳混凝土减排优化和配合比设计算法,并总结不同的低碳混凝土的强度-碳排放影响规律。除此之外2022年也出现了很多非传统的混凝土绿色原料研究:如植物纤维增强混凝土[29]、玻璃UHPC+轻质微球的新型高性能轻质混凝土[30]、植被混凝土[31]、TiO2光催化增强生态友好混凝土[32]、桥用绿贻贝混凝土[33]、智能纤维增强混凝土[34]等。可以看到2022年对于非传统绿色混凝土原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种生物基材料上。


9 普通基准混凝土和橡胶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生命周期总碳排放量 [27]


10 不同的 PP:RPP 比率下纤维含量为 0.5% 28MPa 32MPa FRC 减少的 CO2 排放量( kg CO 2 -e/m3 [28]


其次可以通过提升混凝土性能的方式延长寿命,减少建造和维护更换的碳排放。如碳纤维增强混凝土(CC)本身具有绿色环保的特点,其优秀的力学性能也提升了结构的寿命。Mostert等[35]发现与传统钢筋混凝土(SC)比较,CC桥占地面积低于SC桥,材料用量、水、能源和气候足迹均有减少(图11)。在生命周期中,无论是原材料生产阶段,还是后期施工和维护阶段,CC的各种环境影响指标都比SC要符合环保要求(图12)。自修复混凝土也是这个思路范围内的研究方向之一。在全生命周期中,自修复混凝土系统的初始环境和经济影响可能更高,而由于维护成本的降低,整体生命周期碳排放可能是降低的[36]。Jo?o Miguel Peres Medeiros[37]和Kennedy C. Onyelowe[38]分别研究了细菌自修复混凝土和枯草芽孢杆菌自修复混凝土的碳评估数据,验证了这些材料的整体低碳效应。


11 比较单位体积钢筋混凝土和碳纤维增强混凝土全生命周期的资源和气候足迹 [35]

 

12 由碳纤维增强混凝土( CCB )和钢筋混凝土( SCB )制成的人行天桥的气候、材料、能源和水足迹( A1-C3 :整个生命周期, A1-A3 :生产阶段) [35]


第三个思路就是考虑混凝土碳化过程中对大气CO2的捕获固定。碳捕获技术可以在很多矿物和硅酸基材料中进行出现[39],目前对传统混凝土的碳捕获效应已建立了数学模型进行模拟评估[40],也出现了关于生物炭-水泥基复合材料[41]和多孔的再生骨料混凝土[42]等新型材料的碳捕获研究。


2.2

钢材和合金绿色技术

钢材行业属于碳排放和能源消耗密集型行业,据世界钢铁协会统计,2020年钢铁生产直接二氧化碳碳排放26亿吨,占全球总排放的7%-9%。[43]中国是世界产钢大国,2022年粗钢产量10.13亿吨,全球占比53.93%,位列世界第一。[44]因此,加快研究钢铁行业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构建适应生态文明要求和制造强国战略,推动国家工业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在钢铁低碳生产加工领域,主要有电炉流程、氢冶金、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和清洁能源利用等减碳方法[45];同时研究人员通过建立钢铁行业的碳排放模型[46][47][48]的方法定量地研究钢生产的排放影响并优化冶炼方法[49]和尾气捕获技术[50]。
在役钢桥因腐蚀而发生的损害以及为延缓腐蚀速率而进行的防腐涂装都消耗了大量的经济成本和自然资源。图13和表2所示是使用DRF钢铁大气腐蚀速率模型,研究2000-2020年间美国沿海县建造的2059座钢桥的结果,预计在2091-2100年间设计寿命为100年的耐候钢桥和75年的碳钢桥平均使用寿命分别下降7.88%和15.89%。在 RCP 8.5下,钢桥的总损失预计为4.144-6.283亿美元,在RCP 4.5下预计为2.647-4.583亿美元[51]。腐蚀对结构寿命的缩短影响很大,针对腐蚀的维护成本也成为了钢桥服役过程中的重要投入,改善钢结构的耐腐蚀性或降低钢桥涂装的涂料成本都将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13 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在 RCP 8.5 气候环境下( 50 mm 混凝土保护层,水灰比为 0.5 75 年设计寿命),相对于 1996-2005 年,在 2091-2100 的气候条件下的使用寿命损失 [51]

 

2223 个县的钢桥使用寿命损失(△ts,年)的预计均值和标准差(括号内) [51]

耐候钢、铝合金、不锈钢等合金材料具有耐久性强、可循环和节省后期涂装的优势,在减少维护经济成本和运营期间的碳排放两方面有着很好的效果,其中耐候钢已经在桥梁工程领域有了不少的研究和应用。但是其他材料由于生产加工成本远高于传统钢材,因此未能得到很广泛地应用。Yossef N M等[52]对比了由不锈钢和碳钢制成的桥梁结构的生命周期成本,发现不锈钢和碳钢的每吨初始建造成本比值约为4.0:1.0,但当考虑到较长寿命周期内的维护费用时,不锈钢相对于便碳钢展现出了一定的优势(图14)。因此作者认为在桥梁和建筑结构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不锈钢是比碳钢更具竞争力的解决方案。


14 碳钢和不锈钢桥梁随生命周期的成本累计变化 [52]


记忆合金(SMA)因其有面对荷载作用下会产生一定的恢复力的特殊性质,在医学、工业和桥梁建筑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记忆合金还是一种耐腐蚀材料,因此记忆合金逐渐作为绿色减碳材料在桥梁领域得到关注。现阶段,记忆合金在桥梁工程中常用于结构加固、修复[53]、连接和支座制造等方面。图15和图16是Billah等[54]总结的桥梁工程中记忆合金的一些应用场景和分类。


15 SMA 在桥梁工程的应用 (a) 伸缩缝, (b) 后张预应力箱梁, (c) 减震支座, (d) 塑性铰区钢筋, (e) 节段式桥墩的屈服装置, (f) 节段式桥墩的后张预应力筋, (g) 桥墩主动约束装置, (h) 限位器, (i) 斜拉索减震器 [54]


16 SMA 在桥梁工程研究中的应用统计 [54]


Qian J等[55]考虑桥梁在其生命周期内因突发地震和持续的功能退化而损坏和失效,研究了采用记忆合金的钢混组合桥减轻地震损伤的能力,并提出一种新的生命周期可持续性和弹性评估框架。作者通过碳足迹评估计算,给出了75年内SMA钢骨混凝土桥梁与传统桥梁相比,长期可持续性和韧性的相对差值(图17)。在75年的时间范围内,SMA钢骨混凝土桥梁的建造成本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于常规桥梁分别增加了25万元和2.6吨,而SMA钢骨水泥桥梁的长期经济损失和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了72万元和126.6吨。这表明SMA钢骨混凝土桥梁施工相关的成本和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值相对较小,但在长期可持续性(例如,死亡人数、经济损失和二氧化碳排放)和恢复力方面可实现显著效益。


17 传统桥梁与 SMA 钢骨混凝土桥梁相比,在第 75 年的长期可持续性和韧性的相对差值 [54]

注: NF :死亡人数; EL :经济损失; CDE :二氧化碳排放; RL :韧性损失

2.3

桥面铺装绿色材料

桥面铺装是桥梁上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性能、施工质量和运营维护不仅直接影响桥上车辆的舒适和安全,还影响到了桥梁结构本身的耐久性能。例如在超载车辆荷载、环境腐蚀的影响下,桥面铺装发生破坏,导致水分侵入桥梁结构,使桥面混凝土或钢材发生腐蚀[56]。桥面铺装可以分为水泥混凝土铺装和沥青混合料铺装两种类型。由于大、中跨度桥梁对材料的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抗疲劳性能要求高,故沥青混合料主要用于大中跨度混凝土,而水泥混凝土铺装主要应用于设计荷载较低的小桥[57]。传统热拌沥青混凝土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需要经过高温加热过程,从而产生大量粉尘、多环芳香化合物等有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在施工阶段,也存在噪声、废料和烫伤风险。因此人们在降低沥青混凝土材料生产加工过程中的碳排放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提出了温拌合沥青混凝土技术,开发出如以水泥沥青胶浆、火山灰材料及建筑拆除废料为原料制备的绿色沥青混凝土[58]。其中废弃物沥青路面再生利用技术得到了广泛关注,诞生了如旧沥青路面、旧水泥混凝土、废旧橡胶、废旧玻璃、废旧沥青油毡瓦回收再利用的一系列成果[59]。此外,学者们对在沥青混合料中掺加各种添加剂、改性剂以改变其拌合效果、降低生产加工能耗、改善路用性能的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022年出现了对再生沥青混凝土混合料[60]、厂拌热再生沥青[61]和温拌和沥青混合料[62]、废轮胎橡胶(WTR)+改性剂(APAO)改性的桥面用沥青防水层[63]等环保沥青材料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进行的评估,定量验证了这些材料的低碳效益。还有研究者提出或总结了包括纤维改性沥青[64]、生物油再生老化沥青材料[65]、油磨再生木棉纤维填料改性沥青[66]、100%回收环氧沥青[67]在内的各种新型沥青材料的性能和应用,这些具有绿色低碳特性的沥青材料,可以作为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探索。除了从原料角度考虑,还有很多绿色环保、能源节约的新型沥青路面技术的应用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图18是宋代学等[68]对此类技术进行的总结,这些技术旨在降低桥面铺装在运营使用阶段的碳排放和环境影响,延长使用周期,降低维护成本。


18 几种绿色环保的新型沥青路面技术 [68]

2.4

竹木材料

竹木材作为最古老、传统的建筑材料之一,因其固碳、可循环、环境友好的特性,近年来又重新获得了很多研究人员的关注,并且在工民建领域有了一定的应用。在桥梁领域,也有学者开始探索使用这种绿色材料的性能特点,或者将竹木材与其他工程材料进行结合的应用可行性。例如Camille Beudon等[69]进行了铝板和胶合木梁制成的新型混合公路桥的生命周期评估研究,发现在城市环境中铝-木桥的总生命周期成本比铝-钢桥低4%。


19 - 木混合型桥与传统桥梁的生命周期成本比较 [69]



3. 新型结构形式



考虑到对大交通量、高速、重载、快速施工、易于维护、生命周期经济性和持久设计概念的要求日益增加,如今鼓励在桥梁建设中使用高性能钢和创新结构形式。新型结构形式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具体构件、结构,如伸缩缝、桥面板、可拆卸装配式结构的环保化和预制、轻质化的结构。

Weijie You[70]等利用碱活性水泥基材料(AAM)的生产能耗和碳排放低的特点,设计了一种钢-碱活性水泥基超高性能混凝土(AAUHPC)轻质复合桥面(如图20),研究了荷载工况、混凝土覆盖层厚度、配筋率和抗剪连接程度对弯曲性能的影响,分析了AAUHPC覆盖层与钢桥面的破坏模式、荷载-挠度行为、荷载应变响应和界面滑移,研究结果为钢-AAUHPC轻质复合桥面的设计提供了依据,促进了更具可持续性的钢混组合结构的发展。


20 轻质复合材料桥面板的说明 [70]

 

Chun-sheng Wang等[71]通过用管状翼缘板代替传统工字型钢梁的扁钢翼缘板,设计了一种带管状钢翼缘板的组合梁,文章利用试验(图21)和有限元仿真,对带管状钢翼缘板的组合梁抗弯、抗剪、抗扭性能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且结合利用了带管状翼缘的耐候钢组合梁桥的工程实例,证明了这种设计在结构性能、高性能钢材利用率和生命周期经济性方面的提升。


21 不带混凝土的矩形管状组合梁在施工阶段的弯曲试验 [71]

 

Haiying Ma[72]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桥梁主梁,使用空心顶部管状翼缘板来代替传统工字型截面的顶板,以提高传统工字型截面的扭转刚度,并保持原有的抗弯性能。经过讨论和分析证明空心翼缘板1)对减少钢材消耗有显著贡献;2)防止主梁在施工过程中的不稳定;3)减少施工过程中的临时支撑,减轻起重重量。

Guang He等[73]对两座跨径均为375 m的钢-超高性能纤维混凝土(UHPFRC)组合桁架(SUCT)拱桥与钢管混凝土(CFST)拱桥进行了初步设计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比较。与CFST拱桥相比,SUCT拱桥采用抗压强度高的UHPFRC作为拱肋,可以承受较大的轴向力,并且提高桥梁的耐久性,在钢材消耗、自重、碳排放等指标上具有优势。
A Kasuga[74]为了解决钢筋混凝土的劣化问题,尝试使用芳纶纤维混凝土为材料、蝴蝶网结构建造了一座非金属公路桥(如图22),并且其承重测试和疲劳测试的结果证明了非金属公路桥的安全性;为了解决混凝土桥面板的腐蚀破坏问题,设计了超高耐久桥面板(如图22)用于桥面板更换,它由纤维增强混凝土、芳纶纤维棒作为预应力筋制成,设计抗压强度为80 MPa。


a

b

22 结构组成( a )无金属桥( b )超高耐久桥面板 [74]

 

WG Gomez-Ceballos等[75]讨论了一种由超高性能纤维增强混凝土(UHPFRC)和胶合层压木(Glulam)组成的新型复合结构。并且主要提出了一种数值方法,用于分析超高性能纤维增强混凝土增强胶合木梁的力学性能。为此,模拟了三组具有不同参数的Glulam-UHPFRC(HP-Glulam)梁在4点弯曲试验下的性能。结果表明,HP-Glulam梁是常用混凝土梁的潜在替代品,其生产成本低至56.16%,隐含碳排放减少至41.90 kgCO2e。

Feiyao Cai等[76]对湖南矮寨大桥的结构、施工、材料和构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虽然结构的本质仍然是传统的悬索桥,但是塔梁分离的设计使这座桥更加的安全和环保。
Longlin Wang [77]提出了一种名为“桩柱一体化”的装配工艺,并将其应用于工程实践。文章通过无损检测技术对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钢筋保护层厚度和构件尺寸进行监测和检测,以评估“桩柱一体化”全尺寸预制桥梁下部结构的质量。监测结果证明了预制的合理性和无损检测技术的可行性,为“桩柱一体化”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23 桥桩和桥柱的预制过程 [77]


新型结构形式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包括了桥梁结构体系以及细部结构形式的创新,结构形式的创新与新材料的应用、相应的施工设备的保障密不可分。



4. 绿色施工



绿色施工是指通过采用环保、资源节约、健康安全等可持续发展理念,整合设计、施工、运营、拆除等阶段的技术、管理和服务手段,实现建筑及其配套设施在生命周期内对环境、经济、社会的最小化影响,同时提高建筑使用价值的施工方式。绿色施工的意义在于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采用绿色施工,可以降低碳排放、减少能耗、优化资源利用、改善生态环境、降低运行成本等。下面介绍绿色施工方面的研究。

Yuan Sun等[78]提出了一种成本优化方法 ,以解决山区混凝土拱桥悬臂浇筑施工中屈曲锚固系统(BAS)的材料成本和施工安全的决策问题,确定最优结构参数。


24 悬臂浇筑混凝土拱桥的屈曲 - 锚固系统结构


Wu[79]以连续梁桥的转体施工为例。利用BIM核心软件Revit和Navisworks Manage,通过数据文件驱动的方法建立桥梁参数化模型。从4D施工模拟、碰撞校核、辅助测量、三维技术公开、工程量计算、碳排放等方面进行研究。

Olanrewaju B A等[80]将加拿大18座公路桥梁的现场混凝土数量与施工前估计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估计相比,现场使用的混凝土数量增加了3-87%,这项研究为理解估计误差、调整导致误差的主要因素提供了信息,并且调整对减少环境影响,减少成本超支,限制项目延误有很大的帮助。
齐宏拓等[81]以重庆两江新区寨子路钢拱桥为工程背景,开展了基于点云数据的大型复杂钢拱桥智能化施工方法的全流程研究,集成应用了多站扫描点云数据自动化配准技术、目标点云数据半自动化提取技术、BIM二次开发技术、拱肋结构尺寸质量检测技术、拱肋提升变形检测技术、以及数字化预拼装技术。
目前绿色施工方面的研究并不多,以BIM的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方向为主,但是绿色施工的应用前景比较广阔。工程施工与科学环保相互结合,能够土木行业获得全面发展。



5. 总结与展望



本文总结了2022年绿色桥梁领域内主要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桥梁绿色优化理论、新材料的应用、新型结构形式、绿色施工,相关方向的关键技术理论已经有了初步进展,但是绿色桥梁的发展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推动,未来绿色桥梁的发展展望如下:

(1)如今桥梁结构的综合属性不仅通过其经济性来评估,还通过其社会和环境方面的       影响来评估。在结构设计和维护中考虑多目标,优化设计阶段的材料选择和参数尺寸,优化使用阶段的维护策略,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2)新材料的进步与桥梁行业的设计要求密切相关。桥梁行业对低碳、耐久、高性能的要求促进了新材料的应用研究,虽然已经出现大量环保高性能新材料,但是钢材和混凝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因此如何改善钢材和混凝土的性能更具有现实意义和落地前景,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3)桥梁新型结构体系和细部构件使结构受力更合理、材料特点发挥更充分,是节约桥梁建设成本、提高桥梁耐久性的有效手段,但是未来也需要从全生命周期角度验证新型结构的绿色低碳属性。
(4)通过研究各种新型传感器和智能设备,实现自动化施工控制和监测,在施工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将有效提高未来工程项目施工和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升资源利用率和环保水平。



作者介绍





卫星 ,教授,博导,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理事。长期致力于钢结构及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桥梁损伤机理应用基础研究,长期从事《钢结构设计原理》、《钢桥与组合结构桥梁》及《桥梁结构分析理论及方法》教学工作。在钢-混组合结构体系、焊接细节疲劳损伤机理及结构性能劣化机理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创新性研究。主持和主研完成各类科研项目40 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1)钢-混组合结构桥梁复杂力学行为;(2)复杂服役条件下桥梁性能退化行为;(3)绿色及智能桥梁。电子邮箱:we_star@home.swjtu.edu.cn



肖林 ,副教授,工学博士,西南交通大学桥梁工程系副主任,中国钢结构协会桥梁钢结构分会理事。长期从事桥梁钢结构、钢-混组合结构桥梁的计算分析理论、耐久性方面的研究,并在桥梁结构动力学进行了较深入研究,主要承担《桥梁工程》、《钢桥与组合结构桥梁》教学工作。在钢-混组合桥梁剪力键、长期性能以及混合桥梁结构行为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创新研究。主持和主研完成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得各类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1项。

主要研究方向:(1)新型高性能组合桥梁;(2)钢-混组合桥梁耐久性;(3)桥梁结构微振控制与利用。电子邮箱:xiaolin@ swjtu.edu.cn



黄琪盛 ,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绿色及智能桥梁建造。电子邮箱:896878596@qq.com



贾庆霖 ,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绿色及智能桥梁建造。电子邮箱:709003654@qq.com


参考文献

[1] Zhou Z W, Alcalá J, Yepes V. Research on the optimized environment of large bridges based on multi-constraint coupling[J].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022, 97: 106914.      

[2] Zhou Z W, Alcalá J, Yepes V.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mpact through sustainable bridge optimization[C]//Structures. Elsevier, 2022, 41: 1061-1076.

[3] van Lookeren Campagne F. Efficiently including reclaimed steel elements in a truss bridge design by performing a stock-constrained shape and topology optimization[J]. 2022.

[4] Ladhani S. Reimagining Urban Highway Overpass Infrastructure in the US: Designing for Spatial Quality and Material Quantity[D].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22.

[5] He L, Li Q, Gilbert M, et al. Optimization-driven conceptual design of truss structures in a parametric modelling environment[C]//Structures. Elsevier, 2022, 37: 469-482.

[6] Liyanagunawardhana S, Sarma L S, Herath S. Design Optimization of a Steel Bridge Bracket[C]//2022 Moratuwa Engineering Research Conference (MERCon). IEEE, 2022: 1-6.

[7] Martínez-Mu?oz D, García J, Martí J V, et al. Discrete swarm intelligence optimization algorithms applied to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ridges[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22, 266: 114607.

[8] Martínez-Mu?oz D, García J, Martí J V, et al. Hybrid Swarm Intelligence Optimization Methods for Low-Embodied Energy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ridges[J]. Mathematics, 2022, 11(1): 140.

[9] Yücel M, Nigdeli S M, Bekda? G. Generation of sustainable models with multi-objective optimum desig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RC) structures[C]//Structures. Elsevier, 2022, 40: 223-236.

[10] Yücel M, Nigdeli S M, Bekda? G. Minimization of the CO2 Emission for Optimum Design of T-Shape Reinforced Concrete (RC) Beam[C]//Proceedings of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rmony Search, Soft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ICHSA 2022. Singapore: Springer Nature Singapore, 2022: 127-138.

[11] Yepes-Bellver L, Brun-Izquierdo A, Alcalá J, et al. CO2-optimization of post-tensioned concrete slab-bridge decks using surrogate modeling[J]. Materials, 2022, 15(14): 4776.

[12] Yepes-Bellver L, Brun-Izquierdo A, Alcalá J, et al. Sustainable optimization of post-tensioned cast-in-place concrete slab road bridges using metamodels[J]. 2022.

[13] Kaveh A, Mottaghi L, Izadifard R A. Optimization of columns and bent caps of RC bridges for cost and CO2 emission[J]. Periodica Polytechnica Civil Engineering, 2022, 66(2): 553-563.

[14] Moraes MHM, Pereira Junior W M, Almeida S R M, et al. Optimum design of precast and prestressed beams with focus on CO 2 emission reduction[J]. Revista IBRACON de Estruturas e Materiais, 2022, 15.

[15] Ayd?n Z. Size, layout and tendon profile optimization of prestressed steel trusses using Jaya algorithm[C]//Structures. Elsevier, 2022, 40: 284-294.

[16] Al-Attraqchi A Y, Hashemi M J, Al-Mahaidi R. Loss assessment of rigid-frame bridges under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ground motions[C]//Structures. Elsevier, 2022, 35: 243-259.

[17] Wang J, Wang Y, Zhang Y, et al. Life cycle dynamic sustainability maintenance strategy optimization of fly ash RC beam based on Monte Carlo simulation[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2, 351: 131337.

[18] Liu Y, Pang B, Wang Y, et al. Life-cycle maintenance strategy of bridges considering reliability, environment, cost and failure probability CO2 emission reduction: A bridge study with climate scenario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2, 379: 134740.

[19] Xu G, Guo F. Sustainability-oriented maintenance management of highway bridge networks based on Q-learning[J].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2022, 81: 103855.

[20] Kaewunruen S, AbdelHadi M, Kongpuang M, et al. Digital Twins for Managing Railway Bridge Maintenance, Resilience, and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J]. Sensors, 2022, 23(1): 252.

[21] Gokasar I, Deveci M, Kalan O. CO2 Emission based prioritization of bridge maintenance projects using neutrosophic fuzzy sets based decision making approach[J]. Research in Transportation Economics, 2022, 91: 101029.

[22] Abdelkader E M, Moselhi O, Marzouk M, et al. An exponential chaotic differential evolution algorithm for optimizing bridge maintenance plans[J].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2022, 134: 104107.

[23] Peng J, Yang Y, Bian H, et al. Optimisation of maintenance strategy of deteriorating bridges considering sustainability criteria[J]. Structure and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 2022, 18(3): 395-411.

[24] Ma M, Liu M, Li Z. Evaluat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Urban Traffic Diversions During Bridge Maintenance Phase[J]. Available at SSRN 4115429.

[25] 肖建庄 , 张航华 , 唐宇翔 , 吕振源 , 叶涛华 , 段珍华 , 隋同波 , 肖绪文 . 废弃混凝土再生原理与再生混凝土基本问题 [J/OL]. 科学通报 :1-14[2023-03-17].http://kns.cnki.net.era.lib.swjtu.edu.cn:80/kcms/detail/11.1784.N.20221101.1737.015.html

[26] 肖建庄 , 邓琪 , 夏冰 . 混凝土制备低碳化演进与展望 [J].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2022,39(05):1-12.DOI:10.19815/j.jace.2022.01092.

[27] 王一晓 , 王会娟 , 张昂 . 绿色橡胶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碳排放分析 [J]. 新型建筑材料 ,2022,49(08):155-159.

[28] Suksiripattanapong C, Phetprapai T, Singsang W, et al. Utilization of recycled plastic waste in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for eco-friendly footpath and pavement applications[J]. Sustainability, 2022, 14(11): 6839.

[29] 郭宜杭 , 李黎 , 杨晨欣等 . 植物纤维增强混凝土研究进展 [J]. 硅酸盐通报 ,2022,41(10):3347-3358.

[30] Lu,,Jian-Xin .A novel high-performance lightweight concrete prepared with glass-UHPC and lightweight microspheres: Towards energy conservation in buildings[J].COMPOSITES PART B-ENGINEERING,2022,247.

[31] 刘黎明 , 宋岩松 , 钟斌 , 房士栋 , 许文年 , 王一毅 , 李明薇 . 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J].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22,12(03):916-927.

[32] Bandi G, Swaroop D. A Study of Enhancement of Eco-Friendly Concrete Performance Using Photo Catalytic[J]. A Study of Enhancement of Eco-Friendly Concrete Performance Using Photo Catalytic (June 21, 2022), 2022.

[33] Pratama A D, Kurniati D. PENGARUH PENGGANTI AGREGAT HALUS MENGGUNAKAN CANGKANG KERANG HIJAU TERHADAP KUAT TEKAN BATAKO THE EFFECT OF FINE AGGREGATE REPLACEMENT USING GREEN SHELL SHELLS ON THE COMPRESSION STRENGTH OF BRIDGE[D]. University Technology Yogyakarta, 2022.

[34] Ma Y, Yu X, Zhao F,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in Environmental Response of Fiber Concrete and Its Functional Mechanisms[J]. Advance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2, 2022.

[35] Mostert,,Clemens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of Carbon Concrete Based on Life-Cycle Wide Climate, Material, Energy and Water Footprints[J].MATERIALS,2022,15(14).

[36] Albuhairi D, Di Sarno L. Low-Carbon Self-Healing Concrete: State-of-the-Art,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 Buildings, 2022, 12(8): 1196.

[37] Medeiros J M P, Di Sarno L. Low Carbon Bacterial Self-Healing Concrete[J]. Buildings, 2022, 12(12): 2226.

[38] Onyelowe K C, Ebid A M, Riofrio A, et al. Multi-Objective Prediction of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Appraisals of Self-Healing Concrete for Sustainable Structures[J]. Sustainability, 2022, 14(15): 9573.

[39] Thonemann,,Nils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carbon capture and utilization by mineral carbonation: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and meta life cycle assessment[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2,332.

[40] Wang Y, Li X, Liu R. The Capture and Transformation of Carbon Dioxide in Concrete: A Review[J]. Symmetry, 2022, 14(12): 2615.

[41] Liu,,Jun .Application potential analysis of biochar as a carbon capture material in cementitious composites: A review[J].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2022,350.

[42] Mi R, Pan G. Slowing down CO2 effective diffusion speeds in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by using carbon capture technology and high-quality recycled aggregate[J]. 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2022, 45: 103628.

[43] Ekdahl ?. Climate Change and the Production of Iron and Steel: An Industry View[J]. World Steel Association: Brussels, Belgium, 2021.

[44] World Steel Association. December 2022 crude steel production and 2022 global crude steel production totals[J]. World Steel Association.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s://worldsteel.org/media-centre/press-releases/2023/december-2022-crude-steel-production-and-2022-global-totals/, updated on, 2023, 1(31): 2023.

[45] 崔志峰 , 徐安军 , 上官方钦 . 国内外钢铁行业低碳发展策略分析 [J]. 工程科学学报 ,2022,44(09):1496-1506.DOI:10.13374/j.issn2095-9389.2022.01.05.003.

[46] 王喜平 , 王素静 . 碳交易政策对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 [J]. 科技管理研究 ,2022,42(01):171-176.

[47] Na H, Sun J, Qiu Z, et al. Optimization of energy efficiency,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2 emission in typical iron and steel manufacturing process[J]. Energy, 2022, 257: 124822.

[48] Duan H, Hou C, Yang W, et al. Towards lower CO2 emissions in iron and steel production: Life cycle energy demand-LEAP based multi-stage and multi-technique simulation[J]. 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2022, 32: 270-281.

[49] Sen P K, Roy G G. Climate Change and Emission Reduction Pathways for a Large Capacity Coal-Based Steel Sector: Implementation Issues[J]. Transactions of the Indian Institute of Metals, 2022, 75(10): 2453-2464.

[50] Feng C, Zhu R, Wei G, et al. Typical case of carbon capture and utilization in Chinese iron and steel enterprises: CO2 emission analysi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2, 363: 132528.

[51] Zhang Y, Ayyub B M, Fung J F. Projections of corrosion and deterioration of infrastructure in United States coasts under a changing climate[J]. Resilient Cities and Structures, 2022, 1(1): 98-109.

[52] Yossef N M. Life Cycle Costing of Structures Fabricated from Carbon and Stainless Steel[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Research, 2022, 6(5): 213-217.

[53] Qiang X, Chen L, Jiang X. Achievements and Perspectives on Fe-Based Shape Memory Alloys for Rehabilitatio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ridges: An Overview[J]. Materials, 2022, 15(22): 8089.

[54] Billah A H M M, Rahman J, Zhang Q. Shape memory alloys (SMAs) for resilient bridges: A state-of-the-art review[J].Structures. 2022, 37: 514-527.

[55] Qian J, Zheng Y, Dong Y, et al. Sustainability and resilience of steel–shape memory alloy reinforced concrete bridge under compound earthquakes and functional deterioration within entire life-cycle[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22, 271: 114937.

[56] 黄晓明 . 水泥混凝土桥面沥青铺装层技术研究现状综述 [J].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14,14(01):1-10.

[57] 詹金 , 潘永林 , 刘鹏 , 黄菲 , 谭红飞 . 桥面铺装发展综述 [J]. 四川建材 ,2018,44(10):153-154.

[58] 张华 , 钱城 , 张斌 . 绿色环保沥青混凝土的开发研究 [J]. 新型建筑材料 ,2015,42(01):21-24.

[59] 徐金枝 , 朱伯雷 , 马永峰 . 绿色环保沥青路面修筑技术 [J].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2011,28(05):36-40+11.

[60] 方淑怡 , 宋方烨 , 李晓翠 , 王海 . 再生沥青混合料技术的环保减碳效益分析 [J].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 A,2022(2):122-125

[61] 周毅 , 郭伍军 , 朱东莉 . 基于 LCA 的山区公路沥青路面厂拌热再生环境效益分析 [J]. 公路工程 ,2022,47(05):102-107.DOI:10.19782/j.cnki.1674-0610.2022.05.015.

[62] Qin X, Sun X. Quantitative investigation and decision support of reducing effect of warm mixed asphalt mixture (WMA) on emission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highway construction[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22: 1-17.

[63] Liu W, Yan K, Ji H. Bonding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n WTR-APAO composite modified asphalt as waterproof adhesive layer for concrete bridge[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22, 349: 128667.

[64] 朱洪洲 , 谭祺琦 , 杨孝思 , 范世平 , 赵鸿铎 . 纤维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2,22(07):2573-2584.

[65] 汪海年 , 徐宁 , 陈玉 , 杨旭 , 王惠敏 . 生物油再生老化沥青材料研究进展 [J]. 中国公路学报 :1-31. 高栋 , 王涛 , 侯向导 . 高掺量再生沥青路面材料的温拌技术评价 [J]. 上海公路 ,2022,(03):99-104+167.

[66] Chen Shun .Oil-grinded recycled kapok fiber as a bio-packing for eco-friendly modified asphalt and its aging resistance behavior[J].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2022,320.

[67] Yi,Xingyu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epoxy asphalt to recycle a mixture containing 100% reclaimed asphalt pavement (RAP)[J].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2022,319.

[68] 宋代学 . 新型沥青路面技术综述 [J].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2022,51(06):147-149.

[69] Beudon C, Oudjene M, Djedid A, et 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an Innovative Hybrid Highway Bridge Made of an Aluminum Deck and Glulam Timber Beams[J]. Buildings, 2022, 12(10): 1616.

[70] You W, Bradford M A, Liu H, et al. Steel-alkali activated cement based 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lightweight composite bridge decks: Flexural behavior[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22, 266: 114639.

[71] Wang C, Zhang J, Duan L, et al. Structural Performance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a Long Lasting Weathering Steel Composite Bridge with Tubular Flanges[J]. Structural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 2022, 32(2): 147-158.

[72] Ma H, Li Q, Shi X, et al. Design Concept and Analysis of Innovative Bridge Girders Using Hollow Tubular Flanges[J]. Structural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 2022, 32(4): 556-562.

[73] He G, Shao X, Chen Y, et al. Preliminary design of a steel–uhpfrc composite truss arch bridge and model tests of K-joints[J]. Journal of Bridge Engineering, 2022, 27(10): 04022090.

[74] Kasuga A. Evolution of bridge construction by nonmetallic technologies[J]. Structural Concrete, 2023, 24(1): 143-155.

[75] Gomez-Ceballos W G, Gamboa-Marrufo M, Grondin F. Multi-criteria assessment of a high-performance glulam thr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22, 256: 114021.

[76] Cai F, Lu T, Xie S, et al. The Construction and Components Analysis of The Aizhai Bridge[J]. Highlights in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022, 18: 118-126.

[77] Wang L, Wang H, Yang K, et al. Full-Scale Prefabrication and Non-Destructive Quality Monitoring of Novel Bridge Substructure for “Pile-Column Integration”[J]. Buildings, 2022, 12(6): 715.

[78] Sun Y, Xu Y, Guo J, et al. Constructional Safety-Based Cost Optimization for the Buckling–Anchorage System of Cantilever Casting Concrete Arch Bridges[J]. Journal of Bridge Engineering, 2022, 27(5): 04022022.

[79] Wu Z. Application Study of BIM Technology in Swivel Construction of Continuous Beam Bridge[M]//CICTP 2022. 2022: 2100-2111.

[80] Olanrewaju B A, Panesar D K, Saxe S. A comparison of concrete quantities for highway bridge projects: preconstruction estimates vs onsite records[J]. Sustainable and Resilient Infrastructure, 2022, 7(5): 589-605.

[81] 齐宏拓 , 刘界鹏 , 程国忠等 . 基于点云数据的大型复杂钢结构智能化施工方法 [J/OL]. 土木工程学报 :1-13[2023-04-02].https://doi.org/10.15951/j.tmgcxb.22090903.

   

免费打赏
pkoo7xsm
2023年05月10日 22:30:20
2楼

够得我学呀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