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式现代化新型电力系统与源网荷电碳的逻辑关系
wx_86780857
2023年05月09日 13:47:19
只看楼主

我国电力系统由 源网荷电碳 五要素构成,不仅遵循 自然科学的逻辑关系 ,还蕴含着 社会科学的哲学关系 。 源网荷是物理性硬件, 支撑电力系统的使用价值;电碳是体制机制性软件,彰显电力系统的的价值;电碳通过源网荷实现能量转换和价值迁移,五个要素之间相互依存,共同维系电力系统的平衡、维系着人与自然的平衡。 电力系统和能源体系的现代化, 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之二

我国电力系统由 源网荷电碳 五要素构成,不仅遵循 自然科学的逻辑关系 ,还蕴含着 社会科学的哲学关系


源网荷是物理性硬件, 支撑电力系统的使用价值;电碳是体制机制性软件,彰显电力系统的的价值;电碳通过源网荷实现能量转换和价值迁移,五个要素之间相互依存,共同维系电力系统的平衡、维系着人与自然的平衡。


电力系统和能源体系的现代化, 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之二 。目前,由源网荷电碳构建的电力系统已初步具备中国式现代化的雏形,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型电力系统。


厘清电力系统要素之间的哲学逻辑关系, 对建成中国式现代化新型电力系统,实现新能源对石化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传统能源的双重超越,实现对西式资本主义电力现代化和苏式社会主义电力现代化的双重超越,为全球电力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新型电力系统过程中,源网荷电碳的哲学关系


我国现行电力系统蕴含着内在的哲学关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初步具备中国式现代化的雏形。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层面,源网荷电碳的辩证关系有三个层面,相辅相成、对立统一


1.源网荷与电碳的辩证关系。 源网荷与电荷之间,是对立统一的。源网荷属于生产力范畴,主要体现电能量本身的走向和配置,是我国能源领域经济基础豪横的实证,系统的规划和建设一直在不断强化和完善。这个物理部分是显性的,看得见、摸得着、好计量,和西式现代化电力系统有一定共性,相对容易实现。


电碳属于生产关系范畴,代表着电力能源领域的上层建筑。这个软件部分是整个电力系统价值运行的肌理,主要体现电能量和碳指标经济化、资本化和社会化的商品价值,涉及到电力和碳资源的多元配置和利益的多元分配,处置不好容易产生问题、激化矛盾,合规合法、合情合理的架构搭建不容易。


源网荷和电碳的辩证关系,构成中国式现代化新型电力系统的统一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源网荷的科技进步和行业发展,决定电的供需能力和碳排放目标的实现程度;电碳的的价值体现,如市场机制构建和管理体制的改革等,反过来推动源网荷的进步和发展。电碳作为商品的载体,通过源网荷相互实现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消费等全过程,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电力系统、有别于西式现代化的关键。


2.源网与荷的辩证关系。 源网与荷之间,也是对立统一的。源网,是构建电力系统的手段,是电碳的生产和流通的工具(物质载体),不论发电输电调节电源,还是维持电力系统平衡和安全等工作,其存在的价值都是为荷服务的。荷,才是构建电力系统的目的,源网满足荷的需求,才能产生价值;在负荷侧实现电碳的合理分配和消费,才是源网发展的原动力。


3.电与碳的辩证关系。 电与碳之间,也是对立统一的。电的生态质量通过碳来实现,付出同样的成本,生产的电要多、产生碳要少,消费的电力要少、减排的碳要多。碳的价值通过电来体现,电力生产、加工、流通及消费等的全生命周期的生态环境友好了,碳排放等气候、环境目标就实现了。


(二)传统哲学层面,源网荷电碳蕴含着阴阳2五行、天人合一逻辑关系


从传统哲学的角度来说,源网荷电碳是个“一元初始,阴阳和谐,平两以叁3,叁伍以变,错综其数4”的辩证过程,彼此间存在“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的哲学关系。


1.源网荷电碳蕴含着阴阳和谐的关系。 电网为中性,处在阴阳晨昏交界线上,为阴阳融合体,通过能量的转换和电碳的变迁来维系电力系统的平衡和中庸。源阳荷阴,电源为输出、负荷为消费,属于能源生产和消耗的关系。


从“源随荷动”到现阶段“源荷互动”的转变,就是对电力系统布局从阴阳失衡到阴阳和谐的修正。电阳碳阴,现阶段电输出越多越稳定,电力系统价值越高;低碳绿色是建设电力系统的重要目标,但碳排放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而是中庸之道、和谐为妙。不是不要电、不排碳,而是取之有度,不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和人类的生存发展。


▲源网荷电碳蕴含的传统哲学关系


2.源网荷碳电蕴含着五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电为木、源为火、荷为水、碳为金、网为土,五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维系着电力系统的平衡,维系着人-能源-生态的平衡。若顺着循环来,便会互相生发、共同促进,即五行相生,电生源、源生网、网生碳、碳生荷、荷生电5,皆大欢喜。若逆着循环来,便会互相克制、产生矛盾,如网克荷、荷克源、源克碳、碳克电、电克网6,处处失衡。



3.源网荷电碳还蕴含了“天人合一”的哲学逻辑,存在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谐共生关系。 源和荷本质上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电和碳则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网把源荷电碳关联在一起,是人与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交集和中庸,即“执其两端、中和于民7”。源网荷电碳这五个要素在动态变化中实现电力系统的平衡,任何一个要素出现大的波动,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安全。


总之,我国源网荷碳电构成的电力系统蕴含着阴阳五行生生不息的传统哲学逻辑, 在自然科学和社会规则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彼此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实践层面,源网荷电碳具备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新型电力系统的雏形


中国式现代化新型电力系统至少应该满足三个社会属性的特质:中国特色、世界领先、造福人民。从这三个标准看,源网荷电碳已经具备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新型电力系统的雏形。


1.中国特色。 我国现行电力系统并非对美式(或苏式)电力系统的简单复制,而是立足我国自身条件,与西方现代化电力系统有着本质区别。


第一,党的领导,是我国电力系统最大的中国特色。党中央有高超的制度设计能力,通过大力推进改革创新、积极稳妥推动能源转型的方式,能驱驾电力能源领域的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各级党组织和国企有极强的执行能力,体现出极强的政治担当。如“高峡出平湖、西电东送、3060战略等,无不体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当代中国的电力系统”的中国特色。


第二,国有资本主导,是国家的经济安全、民生的保障、市场的繁荣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保证。电力能源、资源类国有企业,是保障我国经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稳定器”和防范市场周期性波动风险的“压舱石”。十年来,源网荷电碳这个产业链集群,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推动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推动传统能源的持续改善,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


第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担负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发展清洁能源走在世界前列,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10亿千瓦;对深度调节电源实施“三联”改造,推动煤电企业在内的高耗能企业的节能减排;装备制造业和交通行业、建筑行业等碳排放大户,强化绿色能源消费和清洁能源替代,持续降低单位产品碳排放。


2.世界领先。 我国电力系统释放了全球最大的产能,整体实力、技术创新、标准体系等电力领域的话语体系开始世界领先。


第一,世界领先,体现在电力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全过程和电力工业的全产业链上。2022年,电力供求基本实现平衡,全社会用电量8.6万亿千瓦时,平稳度过14亿人口规模用电需求的双峰双高,全球最大的电网电源负荷体系安全运行;能源结构的改善力度全球领先,全国发电装机25.6亿千瓦,其中风电光伏7.6亿千瓦,成为主体能源。


2021年,“电力铁军”实力全球领先,15家电力企业上版世界500强,三家电网公司营收合计超过3.73万亿元,五大发电企业合计超过1.91万亿元;电气化水平位居国际前列,新增电能替代电量约1700亿千瓦时,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保有量达到250万台,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超过27%;电力超大范围优化配置能力全球领先,全国电网跨省跨区送电能力达到3亿千瓦以上、跨区送电量完成7091亿千瓦时。


第二,基本实现了“能源安全、能源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和“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电力几乎全部产能在国内消纳,不存在与国际市场脱钩一说。


发电的原材料和电力装备等对外依存度低,电煤和水电基本能自给自足,新能源和电力装备制造是我国强势产业,行业出现断供断链的风险小。电力领域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论是可再生能源还是传统能源,国内市场都在引领国际市场。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发展,我国电力行业都走在世界前沿,水风光核储电动汽车等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的局面稳中向好,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不竭动力。


第三,原创性、颠覆性科学技术创逐渐出现,正在改写全球电力版图。电力能源企业已经成为原创性技术策源地,完全具备需求牵引、源头供给、资源配置和转化应用能力。如持续保持全球特大型电网最长达20多年的安全纪录,特高压人工带电作业、特高压多端柔性直流技术等,世界最大规模的新能源分布式调相机群并网等。


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工艺及工程创新等领域,自主重塑了“公关有主体、落地有项目、进度可追踪、动态可调整”的价值链体系。如中压直流电磁弹射、“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商运等一批世界级工程相继投产, 反“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逐渐呈现。


3.造福人民。 始终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我国电力体系的实践过程就是电力保供和造福人民。


第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决定了我国电力和能源的人民特性。西方现代化下的电力系统,源网荷电碳等关键要素都控制在不同利益集团的手中,电力和能源是为资本服务的,当资本利润和民生诉求冲突时,民生就是牺牲品。


如俄乌局势升级后,欧洲民众不得不接受天价天然气发电。我国的源网荷电碳等电力系统的构成要素中,都是公有制占主体,掌握着国家经济命脉,决定了当代中国新型电力系统的社会主义性质。


第二,共享发展的理念,让电力造福人民从“抽象”落实到“具体”。用电和电价制度设计上,坚持用“工商业的高电价”补贴“居民用电的低电价”,仅2022年城乡居民用电量已达1.43万亿千瓦时,占比全社会总用电量高达14%, 现行的用电覆盖面和电价体系基本做到了民生为本。


“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区的农电基建,川藏、青藏、藏中、阿里联网工程四大“电力天路”奇迹,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和村村通动力电工程等累计投入超过万亿,这些项目从经济性上评估或许百年难回本;但电力行业始终不忘初心、持续投资,仅2021年中央电网企业超过1700亿元,真正做到了站稳人民立场。


在电煤价格倒挂的背景下,为了电力保供、国民经济社会运行及居民电价稳定,仅2021年五大发电集团煤炭板块亏损1427亿元,真正做到了让利于民。


第三,共同富裕的推动者、践行者。电网企业投入光伏扶贫配套电网专项建设资金、发电企业通过探索“光伏+生态+扶贫”新模式、电力装备企业采取“党组织+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等,不断提供就业岗位,增强造血功能,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


二、源网荷电碳的发展现状,与中国式现代化新型电力系统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目前,源网荷电碳所构成的新型电力系统,已初步具备中国式现代化的雏形,但还不完全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型电力系统。


(一)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看,电力系统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依然长期存在


随着电力系统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中某些方面(或环节)变得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了。如电煤顶牛、窝电、电力紧张等,就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巨大反作用异乎寻常地表现。


1.生产力层面,源网荷量大质弱。 从量上来说,我国已经全球领先,实现超欧赶美。但从质上看,国内尚不能完全满足电力的供需平衡、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双碳”目标等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没有实现高质量发展。对比国外,与西方先进电力系统的某些环节和过程比较,如能源结构、科技创新、原创型成果,获得电力的经济成本、环境成本等,还有不少差距。急迫需要“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2.生产关系层面,从电碳等市场和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上看,优势地位并不明显。 相对于国外,我国电力的输配调售能力全球领先,但仍然满足不了“源网荷一体化和减碳刚性需求”这个生产力快速增长的需求,还缺乏有效应对机制。如碳排放过量、生态环境成本太高、电力能源的季节性阶段性供需失衡等,电力体制改革和统一电力大市场建设滞后,碳市场还刚起步等。高层领导提出的“两山”理论、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等,还没有完全落实到具体的生产关系中正向反作用于生产力。


(二)从经济基层和上层建筑上看,电力体制机制的束缚和电价体系建设滞后问题,依然不可忽视


我国已经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电价体系和监管制度框架,为电力行业健康发展、电力市场建设完善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但相对于在电力企业经营发展、电力市场建设实践和人民美好生活用电需求,这些电力能源领域的上层建筑变革,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1.先期规划制度和最后疏导成本的制度是“两张皮”。 讲到新型电力系统与碳达峰碳中和,管项目的部门“全在点菜”,各路资本狂飙突进式上马电力项目,经济基础是在不断夯实。


而“后面买单”的部门和终端源网储调等投资主体,则喜忧参半,不得不在执行宏观政策和保持经营效益的两难中走钢丝。这些年轮番上演的新能源弃风弃光消纳难,丰水期水电价贱如白菜,运动式减碳火电出力难以保供,电力系统的平衡受制于极端天气等,就是上层建筑不能正向反作用于经济基层的结果。


2.市场和宏观调控的关系还没有理顺。 电力价格及可获得性的变化,对自然环境、人民生活、经济增长等影响重大。目前,电源价格机制还没有理顺,电煤价格顶牛,调节电源成本传导不畅,水火风光核等电源价格无法体现环境成本或收益,重电轻碳,碳税和碳交易市场不足,导致生态价值和商品价值对立。


输配电价定价机制滞后,输配电价机制“约束有余、激励不足”,满足负荷侧的时效性灵活性电碳需求趋紧,应对大规模比例新能源消纳供给乏力。石化能源和新能源的矛盾、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矛盾依然长期存在,能源体系还没有统一到电价和碳价这个经济基础上。


3.立法修法工作相对滞后,制约电力市场化和健康发展。 现有的一些电力法律法规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现实需要,有的配套改革政策迟迟不能出台,亟待修订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为电力行业发展提供依据。


上述的种种不适应,表现在电力能源领域,就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如运动式减碳、531式硬着陆等。表面上看,是源网荷电碳内部矛盾疏导不畅,电力供求、石化能源和新能源、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的三重矛盾叠加。本质上,则是代表上层建筑的电力体制和能源体制相对于经济基础的滞后,于是才出现不断要求改革电力体制和能源体制的呼声和诉求。


(二)从西化、传统和现代化的辩证关系上看,电力系统构成中还需加强东方元素


中国式现代化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欧美模式的现代化、苏东模式的现代化及与中国传统发展模式相互撞击和相互交融中产生的8。我们一直在持续学习、吸收西方电力系统精华,但对本土元素、东方元素的理解和运用,还待深入研究。


1.师从欧美是必须的,但电力系统的全盘西化解决不了全球性气候问题和能源危机。 电力起源于西方自然科学的进步,该领域的科学原理、技术标准、生产工艺、工程建设等电力理论和项目实践,长期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建设电力系统拜欧美为师是十分必要的。但也必须认识到, “现代化”≠“西方化+工业化”。


不论是欧美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还是前苏东的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都没有处理好人类与资本、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也没有处理好西方传统和西方现代化的关系,付出了惨痛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如为满足电力系统需求引起气候变化,伴生出全球生态危机等。


要解决全球石化能源比重过高、技术体系产业体系供应链体系高碳化等发展模式下的全球性气候问题和能源危机,需要远见和勇气并存的政治领导力及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


但在西方文明圈里,迄今为止,政府、市场及民众始终互不信任,他们提出的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的解决方案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各国承诺行动路线图实际上几乎没有落实过。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变化协定》,欧洲领导人基本不出席荷兰气候峰会,全球气候治理问题已经沦为西方现代化国家揭止发展中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工具。


2.受制于西方强势话述体系,电力系统的东方元素相对缺失。 现阶段我国现行电力能源领域存在短板,如碳排放难以刹车、新能源消纳困难、电力系统生态成本过高等,其实是过度重视西方模式,对东方文明不自信的结果。电力系统发展今天,虽然欧洲中心主义没落了,但电力能源领域预到问题或矛盾就往西看,凡事都想从西方师傅那里找到解决方案,动则要以某个西方国家的模式或政策为例的苗头始终存在。


对待上述问题,自强的中华民族不仅有政治上的智慧和勇气,还有经济上的实力及科学技术上的创造力,正在用东方元素提出中国方案解决世界问题。 如提出“两山”理论、“双碳”战略及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等。


三、源网荷电碳的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型电力系统成型的关键


全盘否定西方元素或全盘西化,全盘否定东方传统或食古不化,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建设中式现代化新型电力系统,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要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一)抓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牛鼻子,调整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产业在电力能源领域广泛的应用,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决定电力能源生产力总体水平的首要因素。


源网荷电碳是“物化的知识力量”, 是人类劳动和电力领域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我国电力科学上的理论突破,引出了特高压、超大型水电站、光伏发电等技术上的进步发展,从而推动电力和能源领域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电力科学也从远距离输电、源网荷储一体化、电力装备工艺、制造等电力技术需要中,获得发展动力。正是我们抓住“第一生产力”这个牛鼻子,才实现了我国电力系统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式进步。


1.深化改革,实现源网荷电碳一体化的电力技术创新。 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就新型电力系统结构、运行形态、源网荷电碳协调等,推动核心技术研发和攻关,制定出台相关标准。


比如创新“适应非常规电源快速发展和电力市场环境下交易计划频繁调整”的电力调度技术,优化“双高”特性下电网物理结构,加强跨国、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建设,打造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平台,持续优化完善区域电网主网架。


2.实现源网荷电碳一体化的数字技术创新。 系统性思维,建设高弹性的数字化、智能化电网,缓解新能源“双高”与“双随机”的缺陷,加强源网荷电碳之间的多元协调互动。提升电力系统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建设多源协同调度系统,优化电网运行模式,大幅提升系统运行、预测精度,实现电力供需信息的实时匹配和智能化响应,确保系统安全稳定可控、能控、在控。


3.深化改革,实现源网荷电碳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创新。 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的某些环节,以适应生产力发展。建设全国性统一电力大市场和碳市场,实现电力系统成本的有效疏导,完善调节、储能等灵活性调节价值的市场化的平衡和分摊机制等。


(二)基于国内强劲的电力和能源生产力,推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互动,实现源网电碳的和谐共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


随着我国电力能源领域强大的产能释放,我国电力事业实现了“敢叫日月换新天”历史性跨越发展。对外,我国已经从“跟跑到陪跑的量变阶段”,发展上升到“领跑和陪跑并行的质变阶段”;在内部,力系统的经济基础也在迅速发生“量的变化和部分质的变化”。


这种快速变化正在推动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部分加以调整和改革,使之不断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具体而言,就是改革现行电力体制和能源体制,构建源网荷电碳和谐共生关系。


对煤电压舱石作用的重视和再评价,就是上层建筑对运动式降碳这种超越经济基础和生产力水平的政策回调;如启动电力现货市场交易,就是上层建筑那只“看得见的手”在为“看不见的手”腾空间;颁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征征求意见本质上就是能源主管部门在电力体制革等具体问题上的自我革命。


(三)推动源网电碳一体化,让电力系统成为调节资本流动的蓄水池


推动源网电碳一体化,离不开资本的纽带作用,离不开“唯物史观”对“资本文明”的驾驭。 国际市场上,电力和石油粮食一样,电力能源领域已经成为资本的天然蓄水池了。国内市场上,金融的流动性也是难题,若过剩的资本找到新的投资场域或标的,就只能发展成到处乱窜扰动市场或大规模外流的“野蛮人”。


在不撼动国有控股的大前提下,如果能够让电力系统中大量沉淀的、没有被货币化和资本化的资源的价值显化,吸收更多的社会资本,用技术含量高的电力产业替代部分房地产和土地财政,可以在减轻涉电投资主体负担和地方财政压力的同时,吸纳过剩的流动性。如 特高压专线工程、抽水蓄能、新能源大基地等项目, 运作周期长、收益不高,但收益持续稳定,对社会资本是有投资吸引力的,可以适度市场化、资本化运作。


做好市场化的防火墙设计,社会资本参与电力系统的风险是可控的。建议通过市场化手段吸引资本,自由进出电力系统的全产业链和源网荷电碳的全生命周期,实现新型电力系统下电力和碳的多维价值。


1.一级电力市场。 把资源转化为商品过程中,要突出电能量本身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制度设计要突出市场化公平,黑电和绿电的价值要有所区分。绿色电力和碳的生态环境价值也要通过市场机制消化,吸引机制灵活的社会资本加入,推动能源电力低碳转型。


2.二级电力市场。 是电网企业创造性升级电力商品,要市场化增加输配储调售碳等内容,保障电力系统实现电力的安全、稳定进出和运行。这个过程具有天然的垄断性,电碳作为商品的二次定价,制度设计要进一步兼顾公平与效益,输配的传统价值和储调的可靠性、灵活性价值,要在源和荷之间做好动态平衡 可适度引入社会资本,创新输配储调售碳一体化的解决方案,缓解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和支撑性电源不足的矛盾、化解电力供应不足和新能源消纳频繁交替出现的窘境,进一步提升的电力可靠性。


3.三级电力市场。 是用户使用电力商品实现第三次增值,用户通过电网直购或间接购入电力进行直接消费或生产积累。可通过乡村振兴、电能替代等提升国民生活质量的消费模式,吸引社会资本以扩大内循环和提高消费在国民经济结构的比重。


(四)传承东方文明,构建民族特色、天人合一及多元和谐的电力生态系统


技术、科学、工业革命是西方发明的,电力工业、电力系统等也是西方发明的,如何运用这些科学技术,东方会不会有自己的办法,自己的道路?这个办法、这个道路在中国是有的,就是东方文明的阴阳和谐、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国现行电力体系的前景是可以洋为中用,与东方传统一脉相承的。


1.源网荷电碳要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新型电力系统,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的,是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物质支撑的,必须满足中国人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生活情趣、价值观念、话述习惯等。


全球领先、世界一流的源网荷系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强劲而稳定的电力支持,为生态文明建设逐步降低碳排放,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具有民族特色的碳电价值实现过程及和谐的社会关系,通过市场、法制、道德、信仰等社会规则,推动源网荷的完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如特高压输配电能很快实现技术突破并超越西方,根本原因是特高压电网既适应我国经济人口自然地理分布的现代性,也符合我国几千年来大一统理念的民族性,是东西方和谐的结果。


2.从天人合一角度,看待人与碳的关系。 人类作为碳基生命的,本身需要碳的新陈代谢来支撑,如通过饮食摄入碳水化合物、呼吸作用排除二氧化碳等;人类的生产生活等社会性活动,也需要碳平衡来支撑。因此,人与碳的关系其实是天人合一的过程。


构建源网荷电碳的电力系统, 主张零碳、负碳及运动式减碳等观念和行为,或者不顾生态承载能力大规模使用石化能源,都是只顾及人与人的利益关系,而割裂了 碳与电、人及自然 的和谐关系,违背了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全球性气候问题和能源危机等实践已经证明,电力系统若只顾人类的需求而忽视生态环境的和谐,最终伤害到的还是人类本身。


总之,电力系统不仅是科学和技术,还是文化和习俗,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生态文化服务和传递价值观等功能。 增加东方元素,实现源网荷碳电的和谐,本身就是电力系统的中国式现代化。


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新型电力系统是这个变革的组织基础之一。 推动源网荷电碳和谐共生, 实现新能源对石化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传统能源的双重超越;


成功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新型电力系统,实现对西式资本主义电力现代化和苏式社会主义电力现代化的双重超越,是电力能源工作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工作落实,未来可期。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