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水微污染对水处理的影响
mengyan197206
2008年04月10日 13:36:48
来自于水处理
只看楼主

饮用水味的来源及产生饮用水中嗅味主要由水中的腐殖质等有机物,藻类,放线菌和真菌以及过量投氯引起,现已查明水中的主要致臭物质有土臭素,2-甲基异茨醇,2-异丁基-3-甲氧基呲嗪,2、4、6-三氯回香醚等,它们的阈值仅为0.01~0.05mg/L,根据有关资料,天然水体嗅味主要有草腥臭鱼腥臭,土臭、霉臭、油臭、金属臭等几大类致臭物,来源可分为三类。一是藻类等水生植物排出的代谢产物以及衰腐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致臭物,主要是蓝藻中的胶网藻、颤藻、项圈藻和硅藻中的针杆础藻;二是放线菌、真菌等产生的霉臭,腐败臭类物质;三是排入水体的工业化学污染物和溶解的矿物盐等。

饮用水味的来源及产生
饮用水中嗅味主要由水中的腐殖质等有机物,藻类,放线菌和真
菌以及过量投氯引起,现已查明水中的主要致臭物质有土臭素,2-甲基异茨醇,2-异丁基-3-甲氧基呲嗪,2、4、6-三氯回香醚等,它们的阈值仅为0.01~0.05mg/L,根据有关资料,天然水体嗅味主要有草腥臭鱼腥臭,土臭、霉臭、油臭、金属臭等几大类致臭物,来源可分为三类。一是藻类等水生植物排出的代谢产物以及衰腐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致臭物,主要是蓝藻中的胶网藻、颤藻、项圈藻和硅藻中的针杆础藻;二是放线菌、真菌等产生的霉臭,腐败臭类物质;三是排入水体的工业化学污染物和溶解的矿物盐等。
通常产生嗅味的来源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藻类腐败可产生青草,鱼腥和霉臭等气味,藻类死亡后多数会
引起讨厌的嗅味,有些活藻如蓝绿藻,裸藻(大量)也可产生嗅味。
2、 霉菌和放线菌可产生泥土味,霉嗅味。这些嗅味往往容易和藻
类生产时的嗅味相混淆。在不流动的水中,特别是大建筑物的给水管道中,因水流缓慢停滞,霉菌和放线菌有适合的生存环境,当早晨开启水龙头时就闻到一股讨厌的嗅味。
3、 铁菌和硫菌产生的沉淀物,在分解时会释放出特殊的气味,硫
菌会产生臭鸡蛋气味的硫化氢,有些地下水的硫氢浓度可达10 mg/l。
4、 水中的铁浓度大于0.3 mg/l时,会有若涩味。
5、 过量的氯化物和和硫酸盐会使饮用水带有咸味。
6、 水中的酚等也会产生嗅味,酚和游离氯化合时有明显的氯酚气
味,只要0.001 mg/l酚与氯反应就会有刺鼻的气味。
7、 大剂量的加氯一般不会有明显嗅味感觉,当氯与有机物反应或氯与氨反应时会有嗅味。
8、 亚氯酸盐浓度过高也会产生嗅味。
9、 水龙头水中释放出的二氧化氯与空气中的有机物反应而形成煤焦油和猫尿的异味。
10、 土臭素为土味物质,其嗅域值约为1~10ng/l,二甲基冰片为霉味物质,其嗅域值约为5~10ng/l,两种物质均为饱和环叔醇类物质,其主要来源为藻类、放线菌和真菌的分泌物,具有挥发性。
免费打赏
mengyan197206
2008年04月10日 13:37:31
2楼
藻 类 产 生 的 嗅 味
菌/藻门 菌属/藻属、科 不同生长数量时的嗅味、异味
中等 大量
放线菌 链放线菌 霉臭、土臭 霉臭、土臭
小单胞菌 霉臭、土臭 霉臭、土臭
项圈藻 腐败臭、霉臭  
蓝针藻 腐败臭、青草臭  
筒孢藻 腐败臭、青草臭  
顶孢藻 青草臭  
蓝束藻 腐败臭、青草臭  
念珠藻 腐败臭  
颤藻 霉臭、腐败臭  
胶鞘藻 霉臭、土臭  
蓝藻 束丝藻 草、旱金莲、霉 腐败臭
念珠藻 霉 腐败臭
颤藻 草 霉臭、腐败臭
鱼腥藻 草、旱金莲、霉 腐败臭
项圈藻 — 草腥
轮藻 臭鼬、大蒜 变质大蒜味
小球藻 — 霉臭
胶网藻 草、旱金莲 鱼腥
衣藻 霉,草 鱼腥,腐败臭
硅藻 直链藻 天竺葵 霉臭
针杆藻 草 霉臭
小环藻 天竺葵 鱼腥
星行硅藻 腐败臭  
等片硅藻 芳香臭  
脆杆硅藻 芳香臭  
扇形硅藻 腐败臭  
斜纹藻 鱼臭  
冠盘硅藻 鱼臭、芳香臭  
针杆硅藻 青草臭  
平板硅藻 鱼臭、芳香臭  
金藻 黄群藻 黄瓜、香瓜、香 鱼腥
锥囊藻 紫罗兰 鱼腥
鱼鳞藻 紫罗兰 鱼腥
隐藻 隐藻 紫罗兰 紫罗兰
裸藻 裸藻 — 鱼腥

绿藻类


绿藻类 星行藻 青草臭  
衣藻 鱼臭、芳香臭  
小球藻 藻臭  
刚毛藻 腐败臭  
新月藻 青草臭  
鼓藻 青草臭  
胶球藻 鱼臭、青草臭  
空球藻 鱼臭  
盘藻 鱼臭  
实球藻 鱼臭  
盘星藻 青草臭  
栅列藻 青草臭  
水绵藻 青草臭  
叉星鼓藻 青草臭  
丝藻 青草臭  
团藻 鱼臭  
褐色
鞭毛
藻类 隐藻 鱼臭  
钟罩藻 鱼臭  
鱼鳞藻 鱼臭、刺激臭  
合尾藻 鱼臭、刺激臭  
拟辐尾藻 腐败臭、鱼臭  
涡鞭藻类 角甲藻 腐败臭、鱼臭  
薄甲藻 鱼臭  
多甲藻 鱼臭、刺激臭  
原生动物 眼虫藻 鱼臭  
活性炭
活性炭是具有弱极性的多孔性吸附剂,具有发达的细孔结构和巨
大的表面积,是目前微污染水源水深度处理最有效的手段,尤其去除水中农药杀虫剂,除草剂等微污染物质和臭味,消毒副产物等,是其它水处理单元工艺难以取代的。但活性炭对有机物的去除也受到有机物特性的影响
回复
mengyan197206
2008年04月10日 13:38:20
3楼
主要是有机物的极性和分子大小的影响,同样大小的有机物,溶解度愈大,亲水性愈强,活性炭对其吸附性愈差,反之对溶解度小,亲水性差极性弱的有机物如苯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石油和石油产品等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对生化法和其它化学法难于去除的有机物,如形成色度和异嗅的物质,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活性炭的孔径特点决定了活性炭对不同分子大小的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活性炭的孔隙按大小一般分成微孔、过渡孔和大孔,但微孔占绝对数量。活性炭中大孔主要分布在炭表面对有机物的吸附作用小,过渡孔是水中大分子有机物的吸附场所和小分子有机物进入微孔的通道,而占95%的微孔则是活性炭吸附有机物的主要区域。按照立体效应,活性炭所能吸附的分子直径大约是孔道直径的1/2到1/10。也有人认为活性炭起吸附作用的孔道直径(D)是吸附质分子直径(d)的1.7~21倍,最佳范围是D/ d=1.7~6。所以,活性炭对500~3000的有机物有十分好的去除效果,对于大于3000和小于500的有机物没有去除。对于小于500的有机物没有去除甚至增加原因,是由于小于500的有机物亲水性较强,易被分子量比其更大而憎水性强的能进入活性炭微孔内的有机物所取代。
综上所述,活性炭主要吸附小分子量有机物特别是分子量在500~3000的有机物。因此如果常规处理后这一分子量区间的有机物含量相对较多则可以选择活性炭处理,否则采用活性炭处理技术不能达到有效去除有机物的效果。
一、 投加活性炭粉末的注意事项:
投加活性炭粉末应注意粉末活性炭与水处理药剂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活性炭是有效的化学还原剂,可以还原游离氯和化合氯、二氧化氯、臭氧和高锰酸钾,以致增加了这些药剂的使用量和制水成本。活性碳与氯发生反应将减少其吸附容量,当12mg-1/lPAC和3mg/l游离氯反应时,将失去50%对2—甲基异冰片(MIB)的吸附容量,同时,氯被粉末活性炭破坏后,为了达到消毒目的必须增加氯的用量。(投加管内的流速不能小于1.5米/秒 炭浆的水与炭 0.1kgPAC/L。PAC泥浆如不经常混合或连续混合会固结,可能会堵塞输送管。混合装置应装有定时器,使其能按时间计划运行。)
二、 在选择粉末活性炭投加点时,一般按照如下原则:
1、 具有良好的炭水混合条件。
2、 保持充分的炭水接触时间以吸附污染物。
3、 水处理药剂对粉末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干扰最少。
4、 不损害处理后的水质。
5、 尽量避免吸附与混凝竞争。
6、 能有效去除水中残余的细小炭粒。
三、活性炭管理:
1、 炭尘有潜在的爆炸性,在可能和粉尘接触的情况下需用防暴电机,凡与湿活性炭接触的金属部件都需用不锈钢。
2、 湿活性炭能吸附空气中的氧,因此,炭浆池附近或其它封闭处含氧量可能较低,凡进入这些地方的工作人员应带氧气表,以检查氧的浓度,并佩带安全带,如发生危险时可将其拉到安全地带。
四、活性炭粉末在饮用水处理时,用以去除水中的溶解有机碳(DOC),如天然有机物(NOM)、产生嗅味的化合物、消毒副产物(DBPs)、农药和其他有机污染物,而这些正是有碍人体健康而普通快滤池又难以去除的污染物。
各单元工艺对不同分子量有机物的去除能力
有机物分子量区间 混凝沉淀 生物处理 活性炭吸附
10000 ~ 100000 有效去除 增 加 部分去除
3000 ~ 10000 有效去除 部分减少 增 加
1000 ~ 3000 部分去除 部分去除 有效去除
500 ~ 1000 增 加 部分去除 有效去除
<500 基本无效 有效去除 部分去除
原水水质微污染对水质的影响
回复
mengyan197206
2008年04月10日 13:38:56
4楼
一、水生植物对pH值的影响:
天然水体中的pH值主要取决于游离二氧化碳的含量及碳酸平衡。
CO2(溶解于水中)+H2O=HCO2- +H+=CO32-+2H+如果其它条件不变,CO2(溶解于水中)愈多,则pH值愈低。
水生生物对PH值亦有较大影响,水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可放出大量CO2,pH值降低。水生植物(包括藻类)的光合作用吸收CO2,则使pH值升高。在夜间光合作用停止,微生物及藻类进行呼吸时产生大量CO2,使pH值降低,由于藻、菌的作用,水体中的pH值不但出现昼夜变化,而且随季节变化和生物的垂直分布情况而变化。
二、湖泊 水库水体富营养污染的危害:
(1)、水质恶化:
污染使湖水固有的物理特征遭到破坏。
1)、在富营养水体中生长着以蓝藻、绿藻为优势种类的大量水藻。由于表层水体悬浮着密集的水藻,使水质变得浑浊,水体透明度明显降低,湖水感官性状大大下降。藻类死亡后沉入水底,在细菌作用下分解,使湖水中的悬浮物和有机物的浓度增加。
2)、由于表层有密集的藻类,使阳光难以透射进入湖泊深层;而且阳光在穿射过程中被藻类吸收而衰减,因而溶解氧的来源也就随之减少。另外,藻类死后不断地腐烂分解,消耗深层水体中大量的溶解氧,使水体中溶解氧降低。
3)、水的色度、臭味增加。现已知道,蓝藻门的束丝藻属和鱼腥藻属、腔球藻属、绿藻门的空球藻属、硅藻门的针杆藻属均散发恶臭。
4)、某些藻类能够分泌、释放有毒物质,有害人体健康,如蓝藻门的不定腔球藻、铜锈微囊藻等分泌的藻毒素,长期饮用受污染的湖水还能引起饮用者患各种急性或慢性的疾病。(如: 肝癌 )
5)、增加制水成本,降低制水效率。藻类胞体及胞外有机物会妨碍混凝过程。藻类的大量繁殖,会堵塞或穿透滤床滤层,易造成处理过程中的细菌重新生长。藻类有机物滞留在管网中,为细菌提供营养,造成细菌再繁殖,形成生物粘膜,引起管道腐蚀,使饮水水质下降。
6)、水藻产生的有机物是致突变物的前体物质,同时也可能是消毒副产物的前驱物。
(2)、水生生态系统破坏:
一旦水体出现富营养状态,水体正常的生态平衡被扰乱,生物种群量会显示出剧烈的波动,这种生物种类演替就会导致水生生物的稳定性和多样性的降低。
水体富营养化使水体失去原有功能,促使湖泊老化。
三、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
当前一般采用的方法有:(1)清除湖底沉积物,将有机质丰富的底泥清除,防止底泥中的有机物分解溶出,再次污染水体。(2)在水体中养殖速水生植物,并及时收获,从而利用植物大量吸收水中氮、磷化合物降低水中营养水平,如不及时收获,腐烂后将严重影响水质。(3)通过养鱼或捕鱼也有一定功效。(4)大规模的水体更换。(5)在进水口处种植水生植物防止外来水污染。但以上方法都不能达到短期解决富营养化的要求。
四 、影响藻类代谢生长速度的主要环境因素:
(1)光—光是藻类生命活动能量的主要来源,没有光就没有光合作用,就不能产生构成细胞物质的有机物,所以对于藻类来说,光是特别重要的环境因子。影响藻类生命活动的光因子。影响藻类生命活动的光因子有光周期、光质和光照强度。(2)温度—对于多数藻类来说,其最适生长的温度为18℃—25℃。(3)营养—组成藻类细胞的各种元素都主要来自其环境中的无机物化合物。但多数情况下,藻类生长的限制性营养常为氮、磷无机营养。(4)毒物作用—毒物随废水或废物进入水体后对藻类生长产生毒性限制,造成生态平衡失调。(5)生作作用—在同一生态系统中的其它生物对藻类可产生多方面影响。
五、藻类对水处理的影响:
含藻原水进入净水厂后,会使水质发生变化,从而干扰水处理,对制水生产工艺、药耗以及构筑物池壁都会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混凝的影响。在光和作用下,水中pH值升高,且由于藻类作用,溶解氧增加,矾花密度降低,沉淀去除率下降,导致需要投加的混凝剂增多,高藻水的处理需要消耗大量的混凝剂。此外,部分藻细胞易穿透絮凝体,破坏絮凝过程,导致出水有藻类污染物。
2、干扰过滤。藻类物质在滤池中可大量繁殖,会使滤料层堵塞,从而缩短过滤周期,导致反冲洗水用量增加,反洗频率加大,实际用水产量下降并影响出水水质。
3、对构筑物的影响。藻类细胞成层成黏质物,附在混凝土池壁表面,形成一层润滑层,既影响制水过程中的感官质量,又增加了洗池的频率和费用以及工人的劳动强度。另外,藻类对藻类混凝土池壁构成很大威胁,如长沙三水厂构筑物池壁由于藻类物质的长期腐蚀,至使池壁老化,反过来又给藻类物质的寄生繁殖、水垢青苔的附着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栖息场所。(生物黏泥的组成,主要是微生物、微生物代谢产物和水中悬浮物等。)
4、藻类致臭。藻类所分泌的臭味物质导致饮用水出现异味,水中藻细胞数量的增大也增加了氯的使用量,当水处理只氧化剂使用量较低时,不仅无法消除臭味的影响,有时还会和一些臭味有机物反应生成新的致臭物质。
藻类在代谢过程中易产生三卤甲烷的前驱物质,三卤甲烷是对人体具有潜在危害的致癌性物质。部分藻类在代谢过程或死亡后释放藻毒素,对生物体造成毒性和危害,常规的水处理工艺对毒素中常见而且危害较大肝毒素难于去除。藻类所产生的有机物质易造成微生物在水供给系统中重新生长。
六、混凝除藻:
虽然藻细胞密度的增大使原水中PH值升高,增加了混凝剂用量,甚至有时藻细胞个体还对混凝过程产生破坏。但是研究表明,常用混凝剂在除藻方面仍具有一定的效果,而且混凝仍是去除藻类的重要方法。
藻细胞表面电荷为负电荷,所以如果用阴离子混凝剂作为唯一的混凝剂对藻细胞没有任何作用,在藻类去除中,电性中和是起决定作用的。如使用三氯化铁作为混凝剂,会促进藻细胞对碳的吸收,而释放出更多的氧气,从而对混凝过程产生影响。混凝剂投加量对混凝效果也有影响,当投加过量后,藻细胞表明的负电荷在中和后,又重新带上正电荷而变稳定,重新稳定的藻细胞非常难于脱稳。
投加硫酸铝作为混凝剂可同时去除浊度和藻类,水中藻类数量小于1000个/mL时所需混凝剂量远大于3NTU时所需的量。原因是黏土类胶体在§电位为﹣5mV时既可完全脱稳,而藻类必须在§电位为0时才能脱稳。
七、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特征:
水中的天然有机物根据化学结构和树脂在不同的PH值条件的相对亲和性,可分为酸性、碱性、中性的亲水性或憎水性有机物。
⑴、溶解性大分子有机物。水中溶解性大分子有机物包括腐殖质、蛋白质和多糖类物质。大分子有机物在水中多呈胶体的性质,相对小分子有机物有较强的憎水性,较易于吸附在固液面,易被混凝去除。
⑵、被大分子有机物包裹的颗粒。颗粒作为一种水质成分和它在水环境中的重要作用,近来受关注。在给水处理中,原水中无机类胶体和悬浮物有黏土、
回复
mengyan197206
2008年04月10日 13:39:36
5楼
金属氧化物和氢化物、碳酸盐、石棉纤维等。有机类悬浮物和胶体包括细菌、病毒、原生物包囊、藻类及其大分子有机物。
⑶、生物态颗粒有机物和油的乳浊液。天然水体中生物态颗粒有机物主要是一些微生物(藻类、细菌)及其尸体(细胞碎片),也可能有动物和后生动物。此外,当水体受污染时水中也会出现油的乳浊液。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与无机污染物一样,也存在零电荷点或等电荷点,藻类等电点为pH3~5,细菌为pH2~4,油滴为pH2~5。水源水体pH值一般为6~8,因此这类有机颗粒带负电。
八、混凝去除有机物的机理主要有三个方面:(1)、带正电的金属离子与带负电的有机物胶体发生电中和而脱稳凝聚;(2)、金属离子与溶解性有机物分子形成不溶性复合物而沉淀,(3)、是有机物在矾花表面的物理化学吸附。有机物形态不同,其去除机理也不一样。对于分子量大于10000的有机物,其形态呈胶体状态,主要靠机理1和3的作用去除,分子量愈大,憎水性愈强,愈易被吸附在矾花表面,去除率越高。对于分子量在1000~10000的有机物,其形态可能处于胶体和真溶液之间,去除机理主要是脱稳凝聚、聚合沉淀和表面吸附的综合作用,去除不彻底。分子量小于1000的有机物亲水性强,只能靠2和3机理去除一小部分。试验中出现的分子量低于500或1000的有机物在混凝后反而增加的原因可能是部分被大分子有机物或其它无机胶体吸附的小分子有机物在混凝过程中由于这些大分子有机物或胶体与金属离子络合而释放出来所致。
九、藻类有机物对混凝过滤过程的影响:
1)、中性和酸性多糖类物质是藻类新陈代谢和藻类细胞分解过程的最终产物,最富集于湖水中很难降解的物质。酸性多糖物质的分子链上含有—COOH和—OH官能团。
2)、不同种类的藻类以及同一种藻类在不同生长期所释放的有机物对水处理效果的影响不同。同一种藻类有机物中的大分子(分子量>2000)组分和小分子( 分子量<2000)组分对混凝过程的影响也有差别。但总的来说,低浓度的藻类有机物(<2mg/LDOC)对混凝过程不产生干扰或有改善混凝过程的作用,而高浓度的藻类有机物(>2mg/LDOC)则会干扰水处理过程,使出水水质变坏。试验还证明,在羧基(—COOH)邻们有羟基(—OH)的羧酸类化合物以及有类似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对混凝过程有很大的干扰作用。
3)、藻类有机物对混凝过程的干扰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措施得到削减:增加混凝剂铁盐投加量,使Fe3+/DOC>3;在体系中加入2mmo1/L 左右Ca离子或调节体系pH使其在等电点以下;加入氧化剂(如臭氧、氯),改变藻类有机物的结构。
(当藻浓度大于8*106~107干扰水质;5*105~106促进混凝)
十、藻类在水中的作用:
(1)、通过放氧的光合作用提高水体的供氧速率和溶氧的水平,促进有机物的好氧生物净化作用。(2)、在其繁殖中可大量同化水中的可溶性氮、磷无机物,减少水体的富养化污染。(3)、但是如不能有效地清除藻类细胞,可使水体中的COD、BOD、SS等浓度增加,部分藻类可产生藻毒素。
十 一、藻类在水处理中的危害:
1、藻及其分泌物是氯消毒副产物的重要前体。
2、某些藻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产生藻毒素。
3、藻及其代谢产物对絮凝反应有明显的阻碍作用。
4、藻导致滤池阻塞。
十二、有机物对水处理的影响:
当水体受到有机物污染时,胶体的性质将发生一些变化,使其不同于无机胶体颗粒(无机黏土及其它无机成份),无机胶体颗粒有较大的表面积,对水中有机物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同时具有离子交换能力,有机大分子如富里酸的交换能力强,由于水体中无机胶体颗粒表面对有机物的吸附作用,使无机胶体颗粒的带电特性发生变化,从而增加了胶体的电位,使胶体的稳定性增加,形成一个无机—有机复合体,由于它们存在各种表面电荷和作用力,所以将大大增加混凝剂的投加量。(富里酸的分子量大部分在500~2000)
亲水胶体(有机胶体)也具有双电层结构,但它的稳定主要是由它吸附的大量水分子所构成的水膜来决定的,胶体表面的电位对胶体稳定性的影响远小于水化膜的影响,水化膜作用是这种胶体稳定的重要原因。这主要是由于胶体的水化作用降低了胶体颗粒的比表明自由能,增加了胶粒稳定性。胶粒表明的水化作用对胶体的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胶粒表明的水化作用影响胶粒之间的黏附强度,使形成的絮体易于破碎,去除率减低;(二)即使由于压缩双电层等作用使胶粒发生碰撞,胶粒由于有水化膜的保护作用,胶体也难以被混凝剂脱稳。
十三、沉后水藻类对滤池的影响:
美国的Pakmer教授研究了水中藻类对过滤效果的影响:
当藻类数量<500个/mL不会引起滤池堵塞;
当藻类数量为500~1000个/ mL时,滤池有稍许堵塞;
当藻类数量为1000~2000个/mL时有明显堵塞;
当藻类数量>2000个/mL时,会出现严重堵塞。
十四、水中有机物来源:
水源水中有机物污染可分为两类,天然有机物(NOM)和人式合成有机物(SOC)。天然有机物化合物是指动植物在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腐烂分解所产生的物质,包括腐殖质、微生物分泌物,溶解的动物组织及其动物的废弃物等,也称为耗氧有机物或传统有机物。人工合成有机物大多为有毒有机污染物,其中包括三致有机污染物。
1、传统有机物也称自然环境的代谢物,如水生生物及其分泌物腐殖质等,典型的传统有机物不超过20种。天然水体中的传统有机物一般是指有机腐殖质。这些有机物质大部分呈胶体微粒状,部分呈真溶液状,部分呈悬浮物状。
(1)、腐殖质是动植物残体通过化学和生物降解以及微生物的合成作用形成的。腐殖质是一类亲水的酸性的多分散物质,其分子量在几百到数万之间。其组成可根据溶解性的不同分为三类如腐殖酸、富里酸及黑腐物。
(2)、耗氧有机物包括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等。耗氧有机物一般不具毒性,易为生物分解,这类有机物通过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恶化水质,破坏水体功能,水中耗氧有机物的分解常释放出营养物质—氮、磷、硫等会引起水体中水生植物与藻类的大量繁殖,容易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
(3)、藻类有机物是藻类的分泌物及藻类尸体分解产物的总称。藻类在其生长过程中由于新陈代谢从体内排出的一些代谢残渣以及细胞分解的产物,即藻类分泌物,是从藻类中分离出来的一类有机物,其中一部分溶于水中,另一部分仍吸附在藻类表面。
(4)、非溶解性有机物,水中的颗粒态有机物主要有被大分子有机物包裹的颗粒及生物态颗粒有机物和油的乳浊液。生物态颗粒有机物主要是一些微生物(藻类、细菌)及其尸体(细胞碎片),也可能有其它的有机碎片,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
回复
mengyan197206
2008年04月10日 13:40:20
6楼
2、有毒有机物污染,有毒有机物污染物即人工合成有机物(SOC),具有以下特点:难于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的残留水平,具有生物富 集性,三致(致突变、致畸变、致癌变)作用和毒性,相对于水体中的天然有机物,它们对公众的健康危害更大。医学中流行病学已查明,80%-90%的癌症与环境因素有关,而绝大多数致癌物则是有毒有机物。
微生物对出厂水的危害及影响
一 、微生物在水体中的作用:
(1)、微生物在水体自净中起着重要作用。(2)、微生物可提高水体生物生产力。(3)、微生物在水体污染严重的情况下可引起水体富养化或导致水体发臭。因此,研究水生微生物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意义。
二 、微生物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态学功能:
(1)、能降解死的有机物,释放出无机营养物,这些无机营养物可以作为初级生产者的原料。(2)、可以同化可溶生有机物并把它们重新引入食物网。(3)、能进行无机元素的循环。(4)、可以进光能自养和化能自养。(5)、细菌可以作为原生动物的食物。在些大面积深湖中不存在高等植物,那么水生微生物就是主要的初级生产者。
三 、水蚤在水中的作用及危害:
1、水蚤类动物能够吞食藻类、细菌及呈悬浮状有机物。
2、水蚤类动物能够分泌黏性物质,促进细小悬浮物产生的凝聚作用,使水澄清。
3、在管网的出现给用户带来了不良的感官影响,且是传播疾病的重要媒介,如血吸虫、线虫等水中致病的中间宿主,给用水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
四 、水蚤的生活习性及特点:
中引水厂原水中常见白色小虫为枝角类,统称水蚤,俗称红虫,体长一般为0.2~3mm。身体在左右侧扁、分节不明显,具有一块两片合成的甲壳,包被子于躯干两侧。头部有明显的黑色复眼,复眼四周有许多水晶体,第二触角十分发达,枝角状为主要游泳器官。
生活史:个体发育可分为四个时期:卵期、幼龄期、成熟期和成龄期。
环境:pH值6.5~8.5 水温18~25℃。
生殖有孤雌生殖和有性生殖,在温度适宜,食料丰富的良好环境,进行孤雌生殖,由单性产生的卵,卵黄少,卵膜薄称“夏卵”,不受精,可直接发育成蚤。在环境比较差的条件下,产生1~2个不透明的“冬卵”,其必须受精才能发育。
水蚤具有明显的趋光性(既在光照强度高的情况下做背光运动,在光照强度底的情况下做向光运动),光线的刺激可以引起水蚤的昼夜垂直移动,如中剑水蚤夜间分布在水体的表层,而白天分布主要取决于水体的透明度,(在贫营养湖中昼间可降至30~40m的水深处,而在水色很深的富营养湖中仅在2~4m的水深处)。另研究表明,剑水蚤的桡足幼体垂直、迁移能力较成体弱,至于无节幼体几乎无垂直移动的能力。
温度对大型水蚤寿命的影响
温度(摄氏度) 平均心跳次数(次/s) 平均寿命(天)
8 1.69 108.18
18 4.26 41.62
28 6.48 25.59

温度对大型水蚤繁殖的影响
温度(摄氏度) 生殖速率/繁殖胎数(10天) 生殖量/最高卵数(平均胎) 平均寿命(天) 产卵量(10天)
15 2.7 44.6 50 120.4
20 3.0 37.0 37 111.0
25 4.4 26.3 30 115.7
在70C时的生殖量比250C时约高6倍

大型水蚤 剑水蚤
回复
mengyan197206
2008年04月10日 13:40:50
7楼
摇蚊虫(红虫)
一、摇蚊幼虫的生活习性及分布:
摇蚊分属昆虫双翅目摇蚊科,由于身体内含有血红蛋白而成红色。摇蚊的生活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有的两年只有一个世代,有的一年却有七个世代,但大多数每年有两个世代,第一个在春季(5—6月),第二个在夏季(8—9月)。
摇蚊的卵产于水面,卵块内有300—700个卵。初卵的摇蚊幼虫具趋光性,经过3—6天浮游生活后,转入底栖生活,利用藻类、腐屑、细沙、淤泥、唾液腺所分泌丝状物筑巢,多数种类筑成两头开口的管型巢。随着幼虫转入底栖,幼虫由趋光性改为背光性。幼虫经四次蜕皮后进入蛹阶段,每蜕皮1次,体色加深,从淡红色、鲜红色、深红色至变成黑褐色的蛹。幼虫的食性,除了环足摇蚊属Cricotopus中某些专吃植物的种类外,其余种类可分肉食性与杂食性两大类。肉食性种类以甲壳类、寡毛类和其他摇蚊幼虫为食。而杂食性则以细菌、藻类、水生植物和小动物为食。幼虫摄食方式有:粘食、滤食、沉食、采食和捕食几种。
摇蚊分布很广,其幼虫几乎在任何水域中均可见到,它们适应性亦强,如在海拔3200余米的青海湖、海拔4000多米的西藏阿里班公湖附近均有分布。在阿塞拜疆,一年积雪达8个月之久的哈里湖,也有羽摇蚊的栖息。大多数种类幼虫生活在淡水中,但也有在盐份很高的水体中生活的,如盐生摇蚊T.gr.salinarius,它不但在氯离子浓度较高的青海湖中生存,也能在碱性苏打型的水体中生存。
二、摇蚊幼虫在水处理流程中的发生与分布规律:
天然水体污染程度的加重,直接导致底栖动物多样性明显降低,而适应富营养水体的摇蚊类水生昆虫在水体中却占优势地位,在水体富营养严重时常可发现大量的摇蚊科幼虫。摇蚊幼虫在水厂中的产生经由两个方面,一方面摇蚊在水源在地表水体水面产卵并在水中繁殖,大量的摇蚊幼虫及虫卵个体随着水流进入水处理系统,通过挂网实验发现进入水厂的原水中含有大量的摇蚊虫卵及低龄的幼虫;另一方面,摇蚊成虫在水处理流程中的沉淀池等敞开水面产卵并在水中繁殖。这两个形成因素协同作用,使得摇蚊幼虫污染问题很难通过单一的办法来解决。
摇蚊幼虫孳生要有理想的筑巢场所,观察发现在水处理工艺中平流沉淀池由于只有四壁可以适合幼虫的筑巢,所以摇蚊幼虫污染现象比较轻微;而对于斜板(斜管)沉淀池,由于斜板(斜管)表面粗糙,易于沉积矾花淤泥,因而摇蚊幼虫可以在斜板(斜管)上及沉淀池的池底利用絮凝体、泥土等筑巢,以水中的藻类、有机物为食,并羽化为摇蚊成虫;摇蚊成虫在沉淀池池壁上产卵,卵孵化成幼虫后,一些幼虫沉入池底生长,一些就随水流进入滤池。由于刚孵化的幼虫直径仅80um,对常规的滤池有可能穿透并进入清水池,就可能在清水池内进行二次繁殖或直接进入管网。
三、摇蚊幼虫污染防治技术:
1、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利用机械方法,以及声、光、电、温度等条件,捕杀、诱杀或驱除害虫。近年来,在这方面研究得较多的是光电诱杀,利用蚊虫的趋光性,用一定波长的灯光,将害虫诱来,再用灯外的高压电去杀,或用机电动力将蚊虫吸入网内。
2、化学防治:
化学药剂对生物的灭活作用主要是由于生物接触药剂后其体内的蛋白酶遭到破坏,不能参与氧化还原系统的活动,代谢机能发生障碍而引起的。化学药剂可通过吸附、渗透作用或直接破坏生物体壁的结构而进入到生物体中。药剂氧化性能的高低导致其在摇蚊幼虫灭活率方面的差异,需要有强氧化能力的化学药剂、并且有足够的作用时间,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灭活。
3、环境防治:
环境防治是通过环境改造以防止或减少害虫的孳生繁殖。环境的治是对昆虫生态学的实际应用,它是根据害虫生物学的特点,对害虫生活环境治理,使之不利于害虫的生长、繁殖,而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摇蚊幼虫以水中的有机物碎屑、细菌及藻类为食。强化混凝,通过投加聚丙烯酰胺助凝,控制待滤水浊度小于3NTU,可以提高原水中有机物和藻类等的去除率,减少幼虫的食物来源,使其生活环境质量下降,降低幼虫的生存机率;针对摇蚊幼虫可在沉淀池底泥中越冬生活的特点,增加冬季和秋季的大强度清洗工作,可以除去底泥中存在的摇蚊幼虫,抑制其再度生长繁殖;加强滤池管理,保证滤池的正常运行,滤池池壁要勤洗刷,对气水反冲洗滤池的池底水区要经常排空,以保持池体的清洁,同样可以减少摇蚊幼虫的滋生机率。
4、生物操纵技术:
“生物操纵”技术其内容就是利用生态系统食物链摄取原理和生物的相生相克关系,通过改变水体的生物群落结构来达到改善水质恢复生态平衡的目的。摇蚊幼虫是多数经济鱼类的优良天然饵料,在浮游阶段时,可被不少幼鱼摄取;当转入底栖时,则是底层鱼类鲤、鲫、青鱼等的良好铒料。鱼类属于水生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顶级消费者,放养大型不同食性的鱼类,势必影响鱼类的群落结构,并对其他生物群落,特别对饵料生物群落产生极大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所以利用生物种群间的捕食关系,从生态学的角度入手,可以通过生物操纵技术来抑制摇蚊幼虫的滋生。
周令等人对原水前加氯的情况下沉淀池养鱼的可行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鱼种采用鲫鱼鱼苗。结果表明:(1)、沉淀水余氯<1.0mg/L,鱼苗在沉淀水中生长良好,没有出现不适应症状;(2)、鱼喜食摇蚊幼虫特别是老龄红虫,有利于灭蚊和控制红虫数量;(3)、几种鱼类配合放养,使鱼在沉淀池中呈立体分布,有利于消灭不同生活习性的各发育阶段的摇蚊幼虫;(4)、放养鱼苗的沉淀池出水浊度及氨氮含量与未放养鱼沉淀池出水相差不大,说明鱼的正常活动及其排泄物不会影响沉淀效果。
蓝藻(原核生物)
蓝藻亦称蓝细菌或蓝绿藻。过去被划为藻类,但近代研究表明,它们的细胞核结构中无核膜核仁,属原核生物。加之不进有丝分裂,细胞壁也与细菌相似,由肽聚糖组成,革兰染色阴性,故现在将它们归于原核微生物中。
蓝藻为单细胞生物,个体比细菌大,一般直径或宽度为3~15微米。但是,蓝藻很少以单一个体生活,通常是在分裂后仍集合在一起,形成丝状或单细胞
回复
mengyan197206
2008年04月10日 13:41:31
8楼
的群体。当许多个体聚集在一起,可形成很大的群体,肉眼可见。
蓝藻含有色素系统。由于每种蓝藻细胞内所含各种色素的比例不一,所以可呈现蓝、绿、红等颜色。蓝细菌的营养简单,不需要维生素,以硝酸盐或氨作为氮源,有固氮作用的种很多。蓝藻进行放氧性的光合作用,为专性光能无机营养型微生物,这些特点与一般藻类相似。其生殖以裂殖为主,少数种类有孢子,丝状蓝藻还可以通过断裂形成段殖体进行系列,没有有性生殖。蓝藻具有趋光性(在光照强度低的情况下做向光运动,在光照强度高的情况下做背光运动)。
蓝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大多数具有气胞,这种包胞由中空的膜亚单位即气囊排列而成,气囊成堆排列在一起,囊壁由不溶性蛋白质构成。其强度能承受200KPa,超过这一压力,气囊破裂。气囊随藻龄的增长而加大,主要功能是为藻类在水面的漂浮提供浮力,使藻类便于在水中散布。(一些蓝藻(如铜绿微囊藻)能够随光照调节其浮力,夜间的浮力无法控制。)
蓝藻的危害:蓝藻对环境适应性强,繁殖迅速,在富营养水体中,可大量繁殖造成以下主要危害:(1)形成水华,影响水体富氧作用,导致鱼和其它水生动物的死亡,使生态系统破坏(2)产生臭味。富营养化水体常发生多种令人不愉快的味道,这种味道多来自藻类,不但污染空气,而且使以此水为水源的自来水带有异味,影响饮用和人体健康。还可使与水相关工业产品质量降低(3)产生藻毒素、藻类能产生的毒素的种类不少属于蓝藻如铜绿微囊藻,水华鱼腥藻、水华束红藻等饮用含毒藻的水可使野生动物和家畜死亡,也可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藻毒素:是由水华水体中有毒藻类产生的一类多肽类毒素,其中微囊藻毒素LR和YR型异构体(Microcystin . MC-LR . MC-YR)是其主要毒性成分,藻毒素急性毒性实验表明,藻毒素可以引起充血肿胀,病理学观察显示肝脏严重淤血、出血和片状坏死,表明肝脏是藻毒素的靶器官。藻毒素具有促进肝细胞增生的功能,藻毒素单独作用不能激活GSTPi基因的表达,但能促进已启动的GSTPi基因表达增加,对肝癌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国标 0.001mg/L)
蓝藻试验研究表明:虽然生长期的藻细胞也能主动释放毒素(40%),但大部分的毒素是在细胞衰老和死亡时释放(60—80%)。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简称MC)是一类具有明显肝毒性的细胞内毒素,在细胞内合成单环七肽,运用免疫学技术发现藻毒素主要存在于类囊体和类核区域,而细胞壁和鞘内较少,当藻类死亡或细胞破裂时释放到周围水体。其结构式见图,,由1位置的D-丙氨酸(D-Ala),2和4位置的2个不同的L-氨基酸,3位置的D-赤-β-甲基天冬氨酸(D-Me-Asp),5位置的(2S,3S,8S,9S)-3-氨基-9-甲氧基-2,6,8-三甲基-10-苯基-4,6-二烯酸(Adda),6位置的D-谷氨酸(D-Glu),7位置是N-甲基脱氢丙氨酸(Mdha)组成。由于2和4位置的2个L-氨基酸的不同及Me-Asp和Mdha的甲基化/去甲基化产生的差异,可以形成近70种不同的异构体,其中存在最普遍也是含量较多的是LR、RR,L、R分别代表亮氨酸(Leucine)和精氨酸(Arginine),MC-LR分子式为C49H74N10O12,相对分子质量994,MC-RR分子式为C49H75N13O12,相对分子质量1037。MC的化学性质较为稳定,但由于其分子中的Adda基团有两个不饱和双键,易被氧化、光降解和生物降解。有人通过试验确证了自然水体中利用细菌等生物种属降解藻毒素的可能性,但自然降解速度较慢。微囊藻毒素MC–LR在环境水体中可发生生物降解,其半衰周期约为一周。(2002年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鉴于藻细胞密度测定较测定MC–LR容易,根据多年对藻密度与MC–LR测定的结果回归所获得的两者的关系式,提出了饮用水源中藻密度的安全限值、警戒限值、危险限值。2005年5月17日卫生部组织的全国环境卫生标准委员会鉴定了该学院提出的饮用水水源中,蓝藻密度的限值为9.1ⅹ105个/L,并作为推荐性国家标准的报批稿上报。)

微囊藻毒素MC-LR和MC-RR的结构式
蓝藻多数在春夏与夏秋之交时繁殖,容易在水温15~30℃、PH值大于8、COD Mn大于5mg/L、硝酸盐氮高于0.12~0.13mg/L的水体中生长。
回复
mengyan197206
2008年04月10日 13:42:15
9楼
常规处理
一、水温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温度降低,水的黏度增大,从而增加水对絮凝体的撕裂作用,使絮凝体变的细小,不易分离: 水温过高,化学反应的速度加快,形成的絮凝体细小,并使絮凝体的水合作用增加,导致污泥含水量高,体积大,难处理。
二、低温低浊水难处理原因:
1、无机盐混凝剂水解是吸热反应,低温水混凝剂水解困难,特别是硫酸铝,水温降低10度,水解速度常数约降低2——4倍;当水温在5度左右时,硫酸铝水解速度已极其缓慢。(低温条件下,气体溶解度增加,混凝剂水解过程产生的CO2难以及时散出,水解就进行得不彻底。)
2、低温水的黏度增大,使水中杂质颗粒布郎运动强度减弱。碰撞机会减少不利于颗粒脱稳絮凝。同时,水的黏度大时,水流剪力增大,影响絮凝体的成型。
3、温低时,胶体颗粒水化作用增强,妨碍胶体絮凝。而且水化膜内的水由于黏度和重度增大,影响了颗粒之间黏附强度。
4、混凝动力学方程可知,水中悬浮物浓度很低时颗粒碰撞速率大大减少,混凝效果差。
三、涡旋混凝、低脉动沉淀技术的原理:
加强水流的紊动可以大大加快药剂的扩散速率,强化混合过程。紊流中存在着大大小小的涡旋,涡旋的大小和轴向是随机的,因此涡旋本身在紊流内部的相对运动速度也是随机变化的,涡旋不断地产生、发展、衰减与消失。大尺度涡旋(小波数涡旋)破坏后形成尺度较小的涡旋(大波数涡旋)。较小尺度的涡旋破坏后形成尺度更小但波数较大的涡旋。由于这些涡旋在紊流内部作随机运动,不断平移和运动,使得紊流各点速度随时间不断变化,形成了流速的脉动,也就是说紊流是由连续不断地涡旋运动造成的。紊动能量由大尺度涡旋逐级传给小尺度涡旋。大尺度涡旋由于速度梯度很小,其絮凝条件很差。由此可见,在紊流中若能有效地消除大尺度涡旋,增加微小尺度涡旋比例,就能提高絮凝效果。
⑴、 对混合过程的强化。传统意义上的宏观扩散与亚微观扩散两个不同的物理过程,而在水处理反应中亚微观扩散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动力学因素。亚微观扩散究其实质是层流扩散,其扩散规律与用Fick定律描写的宏观扩散规律完全不同,在湍动水流中亚微观传质主要是由惯性效应导致的物质迁移造成的,特别是湍流微涡旋的离心惯性效应。
管式微涡旋初级混凝设备,就是利于用高比例高强度微涡旋的离心惯性效应来克服亚微观传质阻力,增加亚微观传质速率,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药剂的充分扩散,使混凝剂水解产物迅速到达水体每一细部而得以充分的利用。生产使用证明,这种设备效率高、占地少、效果好,混合时间仅3~30s,不仅比传统的静态混合器大幅度提高处理能力,而且一般较传统工艺节省药剂投加量20~30%。
⑵、 对絮凝工艺的强化。该技术理论上从湍流微结构的尺度既亚微观尺度对混凝动力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絮凝的絮凝动力学致因是“惯性效应”,湍流剪切力是絮凝反应中决定性的动力学因素,并由此建立了絮凝的动力学相似准则。在竖流反应池设立小孔网格的作用:⑴、水流通过网格的区段是速度激烈变化的区段,也是惯性效应最强、颗粒碰撞概率最高的区段。⑵、从脉动能量方程可知,水流流过格网获得脉动能量后,沿程再没有可能获得能量,因此这种各向同性紊流紊动能量处于衰减中,涡旋也处于衰减中;小孔眼网格之后湍流的涡旋尺度大幅度减小,微涡旋比例增加,涡旋的离心惯性效应增加,有效地增加了颗粒碰撞次数。⑶、由于过网水流的惯性作用,矾花产生强烈的变形,使矾花中吸附能级低的部分,由于其变形揉动作用达到高吸附能级,这样就使得通过网格之后矾花变得更密实。⑷、可以通过在水流通道中科学地布设小孔眼网格,控制湍流剪切梯度,使其通过合理的有效碰撞,形成均匀密实、易于沉淀的矾花;设置多层网格比设置阻力一样的一层密网眼的网格效果更好。反应效率大幅度提高,絮凝时间可缩短5~10min。
⑶、 对沉淀工艺的强化。传统沉淀理论认为斜板、斜管沉淀池中水流处于层流状态。但事实上通路中水流是脉动的,这是因为当斜管中大的矾花颗粒在沉淀中与水产生相对运动,会在矾花颗粒后面产生小旋涡,这些旋涡的产生与运动造成了水流的脉动。这些脉动对于大的矾花颗粒的沉淀没有什么影响,对于反应不完全小颗粒的沉淀起到顶托作用,故此也影响了出水水质。
为了抑制水流的脉动,可采用小间距斜板水力阻力大,占沉淀池水流通路水力阻力的主要部分,由此使通过斜板各部分流量均匀,充分发挥每个沉淀面的作用:小间距斜板由于间距明显减小和抑制了斜板中的水流脉动,矾花沉淀距离也明显变短,使更多小颗粒可以沉淀下来,而小矾花是否沉淀下来是决定沉淀池最终出水水质的关键因素。小间距斜板的下部入水侧,矾花浓度高,当含有矾花的水流流经此区时,产生了强烈的沉淀卷吸作用。
四、小间距斜板沉淀池的特点:
⑴、沉淀面积与排泥面积相等,消除了侧向约束。
⑵、由于间距明显减小,矾花沉淀距离也明显变短,使更多小颗粒可以沉淀下来,而小矾花是否沉淀下来是决定沉淀池最终出水水质的关键因素。
⑶、由于斜板间距减少,水力阻力增大,成为水流在沉淀池中流量分布更均匀,基本消除了头池尾的差别,与斜管相比明显改善了沉淀条件。
五、pH对铝盐水解的影响:
铝盐水解成氢氧化铝大约pH=5左右即开始出现,并随pH值升高而逐步增加。当pH达到7以上时,它就成为铝的主要形态到pH值=8时,氢氧化铝又重新溶解而成为带负电的配合阴离子,在pH大于8.5时,这些阴离子成为铝(III)的主要形态Al(OH)4-

Al(III)形态的变化
六、季节性温度变化对库区水体水质的影响:
在大庆地区,夏季温度可达35℃左右,冬季气温达零下35℃,随季节性变化出现水的循环成层现象。
1、在冬季,由于4℃时水的密度最大,湖面完全结冰。冰水接壤处水温约0℃,而水底温度约4℃,这与最大密度相当,因而冰冻层下温度随水深减少而递减。
2、春季冰融后,湖面水的温度达到4℃时便向湖底下沉,随之湖底的水上升,表现出自身的循环,以达到温度的平衡,此时底泥往往也随之上翻,使整个水体养分和溶解氧充足,而随着季节的推移,成层性不断增强。在春季随着水温的上升,植物残体的腐烂速度加快,(水生植物在冬季死亡后,由于水温低腐烂分解速度比较慢)迅速释放出大量的有机物和营养盐,使湖水水色加深,有时还伴随着裸藻,隐藻及原生物的大量生长,严重时将造成下层湖水缺氧。
回复
mengyan197206
2008年04月12日 11:56:30
10楼
各种浮游植物的垂直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来说蓝藻常集中在表层,而绿藻大部分布在上层,硅藻一般在绿藻之下。
由于库区底质、水深、浊度、生物环境等的不同,富养化的表现方式也不同由于龙虎泡水库的底质为盐碱地水体较深不适合生长水生植物,以藻类为主。而水库底质较好、水体较浅,适合水生植物生成,以水草为主。由于表现方式的不同对水质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在中引水厂主要是在4—5月份以蓝藻为主,9—10月份以绿藻、硅藻为主。
水库水厂主要在9—10月份以后,水草腐烂后产生的物质,以及在冰封泡子后,虽然腐烂速度减慢,并不会立即产生水质污染。到了春季,随着水温的上升,植物残体的腐烂速度加快,迅速释放出大量有机物质和营养盐,使湖水水色家深,有时可以产生裸藻、硅藻及原生动物,影响水质。(干重500g/m2可以影响水质)
七、在水源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自来水厂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四个方面:
1、 加强饮用水的微生物安全性。
2、 尽量降低消毒剂的有害副产物的浓度,保证饮用水化学安全性。
3、 保证饮用水良好的感官性能。
4、 为用户提供合理价格的安全饮用水。
九、 纯净水中蓝光被吸收的少而散射的多,因而肉眼见到的纯净水蓝色。
十、 理想的健康水应具被的特征:
1、 不含任何对人体有毒、有害及有异味的物质。
2、富含多种人体健康所需的矿物质微量元素。
3、pH值呈偏碱性。
4、水中溶解氧适度。
5、水分子团小。
6、水的媒体营养生理功能要强。
据调查,居民用水为每人每日100~200L,而每人每日饮水及烹调水约3L左右;居民用水占城市用水的10%左右,而饮水与烹调水又只占居民用水的10%,居民用水中大部分是洗涤等杂水。
有人提出饮用水中藻密度的安全限值为1.0*104 个/L,警戒限值2.1*105个/L,危险限值1.2*106个/L,藻毒素由藻细胞产生,只有去除藻细胞,才有可能减少藻毒素。
出厂水含藻类的危害
在水源水中,藻类可高达每升数百万甚至上亿个以上,虽然目前还没有自来水只藻类允许值的国际标准,但是在净水过程中剩余藻类越少越好应该是水处理的目标,理由是:
回复
mengyan197206
2008年04月13日 18:44:11
11楼
⑴藻类的存在可增加财力后水中的有机物量,消毒时将增加耗氯量,腐烂的藻类会耗尽水中的溶解氧,既可能使管网水产生难闻的臭味,也是导致管道腐蚀的一个因素。
⑵如果处理后水中还有不少藻类,说明水中还会有其他水生物,如病毒、细菌、活的微生物甚至寄生动物。
⑶流入配水管网的藻类,成为微小生物的食料,微小生物在水中残留的卵和幼虫,再次污染管网的水质。
⑷有些藻类具有毒性,藻类所含毒素只有在死亡后才释放到水中,如鱼腥藻可引起神经中毒,微囊藻可导致肝中毒,这些藻类及其毒性较难用常规方法去除。
一般认为,处理后水中只含100个/mL以下的小藻,既约为100藻类标准单位(asu,20um×20um)的水,因在管网中不会产生大的水质问题,所以作为生活饮用水是合格的。
藻毒素的主要去除方法:活性碳吸附、光分解光催化等方法。
藻类(除蓝藻其它藻类均是真核生物)通常是指一群在水中以浮游方式生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型微生物,个体大小一般在2~200um,其种类繁多,均含叶绿素,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带绿色的有规则的小个体或群体。由于它们是水体中重要的有机物质制造者,故在整个水体生态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藻的种类不同,各种藻细胞的大小、形状及产生的胞外有机物量便有差别。)
1mL的油可覆盖水面12m2。(影响水体复氧,严重时使水体缺氧。)
有效氯的来源:CLO2为CL2的2.63倍。CLO2+4H++5e=Cl-+2H2O
5*35.453/67.453*100%=263%
水华:藻类大量聚集并漂浮在水面上形成。
二氧化氯分解最快的光380nm的近紫外线。
斜板(管)内流速,以1.1~1.7mm/s左右为宜(表面负荷4~6m3/(m2.h))
影响胶体颗粒聚集作用和凝聚现象的因素有:胶体颗粒的性质、溶胶浓度、电解质的作用、温度的变化、有机物种类和浓度等。
近十年的研究表明,铝经各种渠道进入人体后,通过蓄积和参与许多生物化学反应,能将体内必需的营养元素置换流失或沉积,干扰破坏各部位的生理功能,导致人体出现诸如铝性脑病(如老年性痴呆)、铝性骨病、铝性贫血等临床铝中毒病症。(国标 水中铝残留含量的限制指标为0.2mg/L )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