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租婆!点解霎时间会无水嘅?” “水费唔使钱啊?” 这段对话大家可谓是耳熟能详 但其实在最初的时候 这种“开闸就有”的自来水 连包租婆也不一定交得起水费哦 广州是全国最早通自来水的城市之一 广州使用自来水的历史 最早可以追溯到110多年前
“包租婆!点解霎时间会无水嘅?”
“水费唔使钱啊?”
这段对话大家可谓是耳熟能详
但其实在最初的时候
这种“开闸就有”的自来水
连包租婆也不一定交得起水费哦
广州是全国最早通自来水的城市之一
广州使用自来水的历史
最早可以追溯到110多年前
而广州第一间公用自来水厂
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
今天
水兜兜将带领大家走进这座
承载着自来水百年历史的水务遗产
感受自来水在广州城中奔流的这段“古”
增埗水厂建于1908年,是广州第一间公用自来水厂。厂内建设隔沙澄水池10多个,以直径2尺余铁管引水至长寿寺旧址,并在长寿大街建水塔,容水量782吨,塔高34米,水管总长89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政府进一步扩建增埗自来水厂,并在1959年改称西村水厂。
2004年11月开始,市自来水公司又对它进行了加固、外部粉刷和内部装修,将它改造成再现自来水百年历史的展示馆。
水厂刚开始建成投产时,自来水供水范围仅在广州西关、南关和禺山市3个繁华富庶的城区。广州多数人家还是喝珠江水、地下井水,或者从挑夫手中购买来自白云山的山泉水。
“当时自来水属于奢侈品,一个月最低的水费也相当于山泉水的几十倍价格,足够买七八十斤大米了。”广州自来水展示馆讲解员介绍。
从创建之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广州自来水这四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上写满了坎坷。1938年日本入侵,广州沦陷。在日军飞机的疯狂轰炸下,建设中的增埗水厂第三套给水系统被迫停工。其后,东山水厂的水塔、增埗水厂第三套给水系统的给水设备、输水管,甚至市区的部门街管都被拆卸运往台湾。整个广州供水系统变得千疮百孔、奄奄一息。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管了自来水事业,但水荒严重,水价不断上升,市民不堪重负。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市只有两家水厂:一是增埗水厂,一是沙面租界居民集资兴建的自用水厂——沙面水厂,加上飞机轰炸、乱挖乱拆、私自开孔、管网图纸散失、装管人力不足、漏水现象无人过问,14万立方米的供水中,漏水率竟达到66.1%,广州城区缺水严重。
上世纪30年代用于推动供水系统的蒸汽机房
水厂建厂初期的慢滤池
直至1949年 广州解放
广州自来水事业才甩开了重重枷锁
开始恢复快速发展之路
随后 广州还建成了
白鹤洞、员村、黄埔、河南、车陂等
五间 “卫星水厂”
大大减轻了单靠增埗水厂供水的压力
至1965年
广州自来水供水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
用水人数达192万
全年售水量达13118万立方米
刘正炜是西村水厂(原增埗水厂)元老级的员工,也是增埗水厂成长、遇难、“蜕变”的见证人。他16岁就进了增埗水厂,其外祖父、父亲都曾在水厂工作过。
刘老的父亲曾告诉他,抗战时期增埗水厂一度成为敌人破坏的重点对象,当时每天晚上都有汉奸在水厂向天空发信号弹,指引敌人飞机过来轰炸。但是水厂是不能停工的,老百姓要喝水,最重要的是,对一些抗战指挥所而言,一刻都不能停水。所以当时工人想出了一个办法——用沙包把取水的水泵围起来,而一线值班人员则在砌得严严实实的一堵围墙里工作。很长一段时间里,水厂没有被炸毁,从而保证了抗战勇士和百姓的饮用水。
刘老说,直到1954年,增埗水厂每天产水量都只有10万多吨左右,而且大多数设备还是清朝留下来的。工作条件也很艰苦,没有电力,供水系统都是用蒸汽机推动的,但那时候工人都很投入,不怕辛苦,每天都是用独轮车将用来烧锅炉的煤一步一步从珠江边推到西村。
不仅供水不易,过滤池里的淤泥也是靠4名工人从2米多深的池内挖出来,然后慢慢抬上地面。刘老说,由于条件艰苦,当时每逢春节,广州市里的局级以上干部还需来这里做“义工”呢!
百年来
增埗水厂“兢兢业业”地服务着广州市民
水厂旧址目前是
华南地区唯一一家自来水展示馆
展示着300多件
广州自来水发展史上的珍贵实物和图片
是广州供水事业人文、历史、发展的缩影
推开展示馆的大门
就像翻开一本
鲜活、立体的广州自来水历史教科书
公园式的厂区规划
更加先进的自来水技术与设备
以及随之带来的巨大产能
都让西村水厂今非昔比
饮水还须思源
曾经的“奢侈品”如今已变得随手可得
然而这每一滴水
都迈过了百年的坎坷才来到我们身边
在此呼吁大家
节约用水
珍惜来之不易的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