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水土保持学科和事业来说, 2022年最大的喜讯就是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Combating , 以下简称 “水土保持”)升级为国家一级学科,全国统一编号
对于水土保持学科和事业来说, 2022年最大的喜讯就是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Combating ,
以下简称 “水土保持”)升级为国家一级学科,全国统一编号
0910
,从此水土保持一级学科有了自己的
专属代码
。这是中国水土保持几代人、多少位院士与专家、许多相关部门及业界共同努力奋斗的成果,也彰显了国家对水土流失与荒漠化防治事业,对水土保持学科发展的重视,为今后水土保持事业和学科建设与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平台和条件。
一级学科是中国高等教育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及评价的基础和重要内容,随着国家将水土保持升为一级学科,以及水土保持不断增长的事业需求,涉及林业、农业、水利、国土、生态环境等行业、领域的大学、院系、科研院所等都会积极兴办水土保持专业,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学科的教育体系,改变过去培养水土保持研究生的院校较多,而培养水土保持专业本科生的院校相对少的不平衡状况,通过 加强水土保持本科基础教育 ,打牢水土保持专业基础知识,使专业人才教育和培养更加扎实、丰富。
水土保持学科的核心基础在哪里,水土保持一级学科重要架构有哪些,未来的水土保持学科如何传承创新,在此与业界、学术界作一讨论。
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是一种自然现象,但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干扰和损坏的增加,水土流失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水土保持也就成为了生产实践、科学研究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领域。任何一门 学科的创立与发展离不开实践,建国七十多年来,中国的水土保持学科和事业围绕着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行,逐步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法规体系、技术标准体系、科研推广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等,走向一级学科也是专业和领域更加成熟的重要标志。
1977年恢复高考,我从一个没有听说过“水土保持”一词的牧马人,到北京林业大学读水土保持专业,那时候进学校的第一门课就是专业教育课,先生们轮番为一无所知的我们讲授这个专业是学什么知识的,将来工作要做什么,让同学们了解这个专业,树立学习的信心。
我们的关君蔚先生(资深院士)只要有机会和重要场合,都要竭力宣传水土保持是一门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让我们新一代大学生树立水土保持专业思想。
毕业后整整40年成为这项事业和学科的探索者,不断学习、实践,领悟着水土保持的内涵和发展。
1982年1月大学毕业时赶上了国家水土保持重大工程建设好时机,首批国家八片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黄河中游试点小流域治理、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小流域建设等工程,在内蒙古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毛乌素沙地、阴山北麓高原干旱区、华北土石山区、东北黄土丘陵区等不同类型区,组织编制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规划、设计,开展治理成效水沙观测、适宜林草措施试验等小课题科研,探索不同类型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坡面治理措施与沟道治理措施,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流域上、中、下游措施的布设与配置模式,总结成功案例开展示范推广,积累和掌握如何将书本理论联系当地实际,设计实施更加切合实际、富有成效的小流域治理,探索措施配置内在机理、水土流失系统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分析与评价等, 科研融于实践,实践提升技术 ,一代水土保持学者, 知山知水学习不停,治山治水探索不止 。
面对中国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广、生态退化严重,而治理速度极有限、生态修复迫切的状况,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实施生态修复。根据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特别是降水条件)、人口密度与经济水平等,探索流域生态修复总体布局、主要措施,以小治理促进大保护,生态修复与维护途径等,极大地加快了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修复,之后,中央明确提出了保护为主、自然修复为主的方针。
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改变了农村生产条件,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水土流失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在全国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乡村振兴时期,积极探索并创新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新模式,将水土流失治理、水资源保护、面源污染防治,农村垃圾及污水治理等有机结合,与当地景观相协调,使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和优化配置,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2 保育水土资源是水土保持学科维护和促进自然、生态、经济的核心基础
水土保持学科和事业的第一要务和目的是防治水土流失,什么是水土流失呢,《中国水利百科全书》从学术角度将 “
水土流失
” 定义为: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因力作用下,
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和损失
,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2006年颁布的国家标准《水土保持术语》中“水土流失”一词释义为: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能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
水土保持
”在 《中国水利百科全书》定义为:
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
,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水土保持术语》标准中对 “水土保持”一词释义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减轻洪水、干旱和风沙灾害,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立法目的明确指出,为了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明确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定位。
无论是学科定义,国家标准阐释,还是法律规定,水土流失的界定均聚焦在各种内外营力造成 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 的破坏和损失上,它是 水土流失的核心 问题,也是 水土保持的重心 。水、土两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和战略资源。水土保持的落脚点是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通过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因此,
水土保持学科的基础应该是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可持续利用
,它是水土保持学科和水土保持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是水利院校、林业院校、农业院校、地学院校、工程院校,还是师范院校、综合院校、科研院所,其水土保持专业本科教学均应设置
土壤侵蚀原理(Erosion)
课,它是水土保持专业的
核心骨干专业基础课
,全面、系统传授土壤侵蚀机理,土壤侵蚀类型及其发生、发展的成因、危害,水土流失基本规律,水土保持基本知识,还应有土壤学、流域水文学、生态学、水土保持学等重要基础课,建立并传授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体系,使学生系统掌握水土保持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体系。只设有水土保持研究生教育的院校,对本科非水土保持专业的学生应增加水土保持专业的重要、关键基础课,这也是许多科研、教学、管理、监管、设计、咨询等用人单位强调应聘人员本科必须是水土保持专业的原因。
3 水土流失防治的学科支撑聚焦在保持水土,突出蓄水保土基础效益
无论是防治自然水土流失,还是防治人为生产建设活动水土流失,均应突出水土保持本位,在具体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中,更加聚焦在水土保持提供的基础成效上,水土保持的第一成效是蓄水保土效益(也就是国标中所说的水土保持基础效益),其次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保持土壤,涵养水源,为修复和维护良好生态系统,为发展生产,为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创造最根本、最直接、最长远的基础。
应更加突出土地资源的保护,土壤肥力的保育和提升,降水资源的涵养、保持、可持续利用,围绕水土资源这个核心要务来规划、配置、设计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全面、科学、系统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等综合措施,防止土壤侵蚀和土地退化;集蓄雨水资源,涵养水源。为后续相关学科、相关行业的土地资源二次开发、土地利用增效、生态修复与提升等的锦上添花工作创造基础条件。也就是水土保持的重点是打基础,全面调查、系统分析流域(或片区)水土流失状况、土地退化及生态环境状况,围绕蓄水、保土这个核心和基础目标,开展总体规划、全面部署、系统设计。根据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的不同特征与需求,科学配置水土保持措施,在生态系统的修复中应更加重视水土保持对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性、多样性的长远支撑和保障作用。
应更加注重土地资源特别是表土资源的保护、利用,做到不浪费、不流失表土资源,为后续土地复垦、植被建设、生态修复创造最基本条件。把水土保持的功夫下在保护、保育水土资源上,对主体工程布局和施工组织进行优化,最大限度地减小地表扰动范围,减少对表层土壤的扰动强度,保护表土层和地表植被,最大可能地保护、剥离、利用表土资源,充分涵养、保持降水资源,为植被恢复和长期生长、生态修复提供保障。对被扰动、破坏的自然水系(特别是自然散流、入渗、入河被人为改变为集中股流、直排,极大的增大了降水对地表的冲刷力,改变了流态、流向,改变了土壤及其表层水份分布状况与规律等),应进行科学构建和修复,而不是单一、简单的排放。在最大程度保持水土的基础上,为恢复和修复生态创造最根本的水土资源保障,林草植被建设、生态修复必须与当地原有生态系统相融合,注重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审查、审批,监督检查、验收等,都应围绕水土保持首要目标和核心要务,开展研究与实践。
4
系统和综合是水土保持学科生命力所在
,要坚定保持自身核心和鲜明的不可替代性
许多人不了解水土保持专业,填报高考志愿时大家关心的问题是水土保持专业上大学时要读哪些课程,将来毕业就业方向在哪里,工作领域和未来前景如何,等等。百度一下水土保持专业所学课程,你会发现读水土保持专业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十分广泛,如土壤学、地质地貌学、气象学、水文学、植物学、树木学等基础课,土壤侵蚀原理、造林学、防护林学、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学、水土保持工程学、水力学、测量学、 3S技术与应用(遥感、地理信息、全球定位系统)等专业基础课,
水土保持学、荒漠化防治学、流域综合治理学、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水土保持监测与信息化、规划设计等专业课程,这些专业课程和知识体系是水土保持综合性、系统性和学科交叉性的特点决定的。正因为此,国家在学科专家论证时,一些专家建议将水土保持专业设置在交叉学科门类下设一级学科。
大自然的水、土、气、生不是孤立存在的,水土流失受各种自然环境条件、人为活动等综合影响,是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因此,研究、解决水土流失防治问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科学防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如果破坏了山、砍光了林,也就破坏了水,山就变成了秃山,水就变成了洪水,泥沙俱下,地就变成了没有养分的不毛之地,水土流失、沟壑纵横“, 深刻告诫了我们水土流失的客观规律及其系统性, 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中必须按生命共同体进行系统分析、整体施策。
运用系统、综合的水土保持知识,调查、分析水土流失发生、发展与变化规律,及其对自然、生态、环境、生产、生活等造成的影响,才能科学、准确的把脉问题,进而运用水土保持综合措施,按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原则,规划布局各项措施。如果偏离了
“系统”“综合”这个水土保持的核心
,也就失去了专业优势,
偏离了学科核心和独特优势,就会被边缘化甚至取代
,难以胜任中国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使命和重任。
水土保持系统性和综合性的主要体现:一是治理对象的系统协调性,山水林田湖草沙统一规划,相互协调,综合治理;二是总体布局的系统性,流域上游、中游、下游按区位特点和优势,协调一致布局治理措施,流域的左右岸相协调,治坡与治沟相结合;三是治理措施的系统性,工程措施、林草植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生产建设项目的临时措施)紧密结合,优化配置,形成综合防护体系;四是生态与经济的系统性,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与改变生产条件、发展经济紧密结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统筹兼顾。客观事物的系统性、综合性决定了 水土保持的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必须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单一措施,或者将林草措施、工程措施、农技措施等简单堆砌,均不是水土保持之作为。
2005—2007 年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了“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对全国各个水土流失类型区、生态退化区域进行了全面考察、系统分析、综合研究,院士专家们认为水土流失既是土地退化和生态恶化的主要形式,也是土地退化和生态恶化程度的集中反映,水土流失与生态恶化互为因果,水土流失直接关系国家生态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和饮水安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全局性和深远的,甚至是不可逆的。抓住水土流失这个问题就抓住了控制生态退化的关键。充分说明了水土保持的基础性、根本性作用,水土保持学科和事业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