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氧的概念可以理解为水中游离氧的含量,用DO表示,单位mg/L。溶解氧在实际的污水处理操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指标的恶化或者波动过大,往往会导致活性污泥系统的稳定性大幅波动,对处理效率的影响也非常明显。
1
书面定义及实际操作的理解
2
溶解氧DO的控制依据及优化
一般原水中有机物含量越多,微生物分解代谢的耗氧量越多,所以控制溶解氧时要注意进水水量的变化和进水中有机物的含量。
在保证污染物浓度达到排放标准的前提下要尽量的降低活性污泥的浓度,这对于降低曝气量、减少电力消耗非常有利。同时,在低活性污泥浓度情况下,更要注意不要过度曝气,否则会出现污泥膨胀,使得出水混浊。当然,高污泥浓度需要更多的氧气来维持溶解氧浓度,否则会出现缺氧现象,使得污水处理效果受到抑制。
过度曝气会使污泥自身氧化分解,菌胶团解絮,使污泥沉降性变差。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注意这个问题,特别是发生污泥丝状膨胀时候,更容易导致曝气的细小气泡附着在菌胶团上,继而导致液面出现大量浮渣。
通过对活性污泥浓度及微生物等的影响,间接的影响到溶解氧量。所以在污水处理控制时,除了要充分了解调节池功能外,还要与排放单位建立联系,了解污水水质情况,以便投加合适的试剂中和异常的pH。
不同温度下,污水中的溶解氧浓度不同,会对活性污泥浓度及微生物等产生影响。低温、高温都会影响水中溶解氧和微生物活性,使得污水处理效率低下。对于北方的低温,通常是建立地下或半地下室或室内处理。对于高温天气,则是通过调节池来调节池内温度进而提高处理效率。
食微比越高,氧气利用效率越高。这可以知道我们在水处理过程中通过食微比值来达到节能的目的,即在保证处理效果的前提下,尽量提高食微比,以避免不必要的曝气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