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当前铁路工程项目地域广泛、工程复杂,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满足多维信息的共享与管理,开展基于GIS-BIM技术在铁路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研究。采用快速建模方法构建大范围三维铁路工程结构物;通过基于数据转换的GIS-BIM融合技术实现铁路工程建设和工程结构的精细化管理;基于倾斜摄影技术,快速真实描述客观场景。利用GIS-BIM技术,构建工程建设环境,工程模型的三维场景,工程结构物模型,实现模型和铁路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共享与集成、铁路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基于GIS-BIM技术构建的铁路工程建设地理信息系统在郑万(郑州南站—万州北站)铁路试点应用,效果良好,此研究可为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可视化管理提供参考。
铁路工程项目线状分布、地域广泛、施工复杂,传统管理模式下难以实现多维信息的准确高效传递与集成管理,需要利用信息模型对铁路工程在其全生命周期内所涉及的资源、活动和产品等进行有效地组织和管理,一般的模型信息只是描述客观现实,并不具备信息承载的能力,所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 , GeographicInformation System )技术 – 建筑信息模型( BIM , Building InformationModeling )为施工管理提供可视化、信息化的手段,提高各阶段信息共享水平,节约成本,避免浪费。以空间分析和三维可视化为核心技术的 GIS 提供了研究地理实体要素的手段和方案,以 GIS 为技术基础的平台可以满足用户对铁路工程全局性表达的需求。而高精度的 BIM 模型不仅为 GIS 提供重要的数据源,其本身整合了建筑的图形、非图形信息将信息参数化集成,实现数据驱动模型,满足用户对工程的精细化管理要求。因此, BIM 和 GIS 的融合可以深化多领域的协同应用,为铁路工程建设的信息化、可视化管理提供技术手段。
铁路工程建设数据存储与共享
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完整的空间和属性数据的管理特性,铁路信息资源与地理信息存在紧密的关联性和依附性,可以将其空间和属性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空间和属性两个方面对要素进行查询、定位和分析。因此,铁路工程建设的空间、非空间数据的存储和集成共享十分重要 。
GIS存储管理的数据不仅具有一般属性数据,而且还包括与位置有关的空间特征数据,例如空间位置、投影方式、地理要素间的关系等 ;空间数据可以采用文件的形式存储,但是这种方式数据易丢失,而且也不能满足用户对空间数据并发访问的需求,因此,可以采用统一的DBMS存储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并在数据库上增加一个空间数据管理层,利用特殊的表结构来实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无缝集成等。
本文研究了一种Oracle+ArcSDE的数据存储架构。将铁路工程建设数据存储为shp格式,利用空间数据引擎ArcSDE将数据批量加载到空间数据库中,并创建相关的属性表,在这些属性表与ArcSDE业务表具有一列相同的属性字段,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可以通过这个字段关联起来,实现地理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在空间数据库的存储。
铁路工程建设数据集成与共享
以SOA作为基础架构,该架构以Web服务作为信息共享的主要实现技术手段,搭建一个可复用的资源环境。将既有的铁路工程业务系统的数据,使用标准的接口封装成Web服务,通过发布与调用完成使用过程。基于SOA架构的数据集成,整合了业务系统积累的实时数据,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有机融合,通过应用系统级的共享,实现了数据的基础与共享。其数据流程如图1所示 。
图1 数据流程图
基于GIS-BIM技术的可视化模型构建
BIM模型是建筑信息参数化的集成,模型中所集成的信息都可以通过参数化的手段进行关联,一旦模型中某个参数发生改变,模型实体能自动地进行更改,这就为铁路工程建设的精细化、可视化管理提供一种新的管理思路。但是铁路工程是具备地理属性的,因此还需要借助地理信息的空间分析,将GIS-BIM两者有效融合,构建一个具备空间场景的三维工程建设模型,对施工环境和施工现场有效的监督与管理,为用户提供一个既可以全局把控又可以精细管理的技术手段 。
基于参数化规则快速建模技术的GIS模型构建
在建筑物高度集群化的时代,绝大多数的建筑物层与层的结构基本都是重复排列的,在获取建筑物某层的局部特征便可获取这一层的全部特征,甚至可以获取整栋建筑物的特征,正是基于这种特征才为参数化规则建模提供了可能。铁路工程的工程结构是有规律的按照一定地理空间重复排列,其构件参数可以定义各种几何特性,按照一定的公式或者数学法则相互关联,从而通过设定构件参数建立模型,因此可以选择应用参数驱动模型的手段建立三维场景。
这种技术思想是在一个GIS环境下,制作二维矢量数据(含高程信息),调用GIS属性数据,利用参数化规则文件驱动生成模型。选用CityEngine软件,通过编写CGA(ComputerGenerated Architecture)规则,提取二维数据属性,激活二维数据对象,参数化驱动生成三维模型,同时能够产生大范围的模型及多种建筑物样式。这样生成的三维模型具备地理属性,便于编辑与操作。参数化规则建模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参数化规则建模示意图
CGA规则建模的基本思想是定义规则,并反复优化设计更多的模型细节,CGA是一种内嵌Cityengine 中的编程语言,通过编程的思想描述对二维平面的参数化设置,并将结果赋予一个或者多个对象。CGA规则可对模型进行平移、拉伸、旋转、切割、贴纹理、模型替换等操作,常见的命令如下,构建的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参数化规则建模构建模型
BIM 是基于工业基础类(IFC,Industrial Foundation Classes)扩展语义要素,形成存储标准,3D GIS是应用CityGML三维模型数据标准的存储框架,因为存储和表达的差异,导致二者不能各自在软件平台上互相友好支持,目前,关于IFC与CityGML整合主要在转换框架的设计、基于标准扩展机制的整合、基于数据格式的转换。本文研究了信息模型在BIM和GIS领域及其软件平台间无损转换和无缝衔接的方法,提出一种基于FME格式转换软件平台对模型进行处理分析和应用,实现了精细模型的跨地域展示,其流程如图4所示 。
图4 BIM与GIS数据转换流程
研究思路是应用数据格式转换软件FEM将BIM模型放入GIS环境中。BIM模型来自Revit软件的RVT格式,利用FME在Revit软件里的插件,将RVT格式转换为一种中间格式RVZ,然后将RVZ文件导入FME软件平台中,按照要素特征,调整配置合理的参数,最终转换为shp格式文件,利用ESRI软件功能处理所有文件,这种方式导出模型的姿态与原始Revit模型相一致。从外观上来讲,这种格式转换方式不需要人工干预,颜色和透明度会保持比较完整;在属性方面,RVZ的中间格式保留了大部分BIM信息;从模型体量来说,RVZ格式的文件体量是原文件的1/7,因此转换的GIS模型体量小,信息比较完整。对比如表1所示,效果图如图5所示 。
表1 BIM格式与GIS格式比对表
图5 BIM转换为GIS模型对比图
基于倾斜摄影的三维地形模型构建
铁路工程建设地理信息系统引入倾斜摄影技术,通过在飞行平台上搭载多台传感器(目前常用的是五镜头相机),从垂直、倾斜等不同角度采集影像,获取完整准确的地面物体。采集影像数据后,利用建模软件将采集的数据进行建模,地物建模采用Smart3D软件,通过计算机图形计算,生成点云,点云构成格网,格网结合照片生成赋有纹理的三维模型。区域整体三维建模方法生产路线如图6所示 。
图6 区域整体三维建模方法生产路线图
本文采用的场景数据由无人机采集,无人机航拍的影像经过建模软件处理可以产生一些数据格式,因为铁路工程建设地理信息系统基于ESRI软件,因此生成适用于ESRI软件的spk格式。这样就实现了利用无人机+Smart 3D,构建了施工的场景模型 。
应用案例
目前,基于GIS-BIM技术构建的铁路工程建设地理信息系统在郑万(郑州南站—万州北站)铁路试点应用,辅助高铁建设管理。在郑万河南线第2标段40km范围内实现了倾斜摄影和三维建模及GIS&BIM的综合展示功能。
通过无人机5个角度倾斜摄影,生成点云并贴图,最终生成地表模型。飞行摄影范围包括:线路两侧各100m、梁场和拌合站等,采用WGS84(World Geodetic System1984)坐标系,飞行高度在150m~200m,比例尺精度设置为1:500,形成的场景图如图7所示。
图7 基于倾斜摄影的场景模型
应用参数化规则建模技术,为郑万第2标段40km建立桥梁的三维模型。基础数据结构如表2所示,以铁路工程桥梁为例,提取数据的属性信息,形成二维数据面,如图8所示,然后对其数据进行拉伸,将二维数据转换成三维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细化、切割、替换、贴纹理,使模型更趋近现实,构建完成的三维场景可以基于WebGIS技术发布服务,用户可以在Web端查看,如图9所示。该结构模型的精度可以达到所需的颗粒度,生成局部场景的效果图及关键施工工艺过程的展示动画。
表2 梁体数据结构
图8 具备属性数据的面要素
图9 三维铁路桥梁服务图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