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策略:8种校园空间范式
wux7788_38363
2022年10月10日 09:54:44
只看楼主

随着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学方式由教师“填鸭式”地单向传授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内容由统一课表向创新课程转变。 因此,多元化的教学趋势对中小学校园建筑设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统校园空间中教室作为单一学习空间的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作为校园使用主体对学习空间灵活多样的需求。


随着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学方式由教师“填鸭式”地单向传授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内容由统一课表向创新课程转变。 因此,多元化的教学趋势对中小学校园建筑设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统校园空间中教室作为单一学习空间的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作为校园使用主体对学习空间灵活多样的需求。

学习不仅发生在教室,然而当下“以管理者自上而下思维模式出发的中小学校园设计 常常忽略学生作为使用者的行为需求及其所对应的空间要求 [1] 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型、探索型、创新型的教育模式要求学习空间:

1) 在使用人数上适应个人学习、小组讨论、集体教学等多种学习行为;

2)           在空间场景上容纳静态与动态,封闭与开放,室内与室外等属性;        
3) 在教学的信息传递模式上,区分单向、双向及多向等多种交互方式。                  

我们将满足上述几类需求的非教室单元空间定义为 “复合型泛学习空间” 。其中,复合型指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空间;泛学习指相对于以教师主导教学,由学习者自己发起(或由教师少量引导)、主导和探索的学习,时间与场地不固定的知识传递与渗透,具有明显的“随机性的学习方式” [2] 的属性。          

          杭州未来科           技城海曙学校,学生们随机的相遇        
       
学生作为校园空间的使用主体,其行为活动的自主性、不确定性和差异性是其设计空间设计的难点。如何系统化地研究、设计并建立相应的空间体系及逻辑?结合多年的中小学建筑设计实践,笔者尝试摆脱单纯的空间分类,而以使用者的行为需求的时间性体验作为切入点,分析当下复合型泛学习空间的诉求,初步建立其建筑空间体系及其对应的设计策略。        
       
杭州未来科技城海曙学校,鸟瞰图                  

1.1  复合型泛学习行为的空间需求


       

多元化趋势下以学生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要求复合型泛学习空间赋予学生自主探索空间使用功能的权利及适应行为需求变化的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 易达性

多元化教育趋势下,学习活动摆脱教室空间与课堂时间的束缚,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课间泛学习方式。泛学习空间的易达性缩减通行时间,为短暂的泛学习时间创造尽可能多的学习交流机会。          
  • 开放性

自由自主、动态变化的泛学习对应的空间呈现边界模糊、路径随机、情节偶然的特征,要求强化其空间的开放性,以此加强学生之间的视线交流,暗示、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泛学习活动。          
  • 多层次

泛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对对泛学习空间提出多层次的要求,形成多义灵活的泛学习空间,以适应个人、小组、集体等不同人数层级、不同形式的泛学习活动。

天台赤城二小,空间的开放性          

         

         

1.2  时间维度下的空间体系建立


传统中的教育类建筑为追求效率往往以空间功能作为校园规划逻辑导向,形成三个基本功能分区: 1) 教学区; 2) 生活区; 3) 运动区, 三者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学生在课表安排下通往目标功能分区,校园因此成为高效运转的“教育的机器”。 以课表需要出发的空间设计颗粒度过于粗糙,忽视学生特定时段的泛学习行为所对应的空间需求,由此笔者提出基于体验时间的角度建立教育建筑的空间体系。          
基于学生泛学习活动时长将其对应的空间分为:即兴型(1分钟)、临时型(10-15分钟)、短暂型(20-30分钟)及不定时(“X”)四种类型。 针对不同时长的泛学习类型,将其相应特点、行为及空间诉求简单地做如下归纳总结(表1),并以此作为不同泛学习时长所对应空间的设计依据。          

泛学习分类

特点

行为

空间诉求

即兴型

≤1分钟

无规律、突发的

快递沟通、信息互换、图形识别、即兴模仿、智力启发

安全感、流动性

临时型

10-15分钟

有计划、可持续

阅读、思考、默读、审查、询问、背诵、课前预习

差异化、强联系

短暂型

20-30分钟

有目标、兴趣导向

社团活动、合唱表演、小组辩论、知识竞赛、彩排演习、读书会

开放性、向心性

不定时

“X”时长

不固定、多主题

手工创作、汇报展示、运动锻炼、科普宣讲、劳动实践

多层次、灵活性

表1:               不同时长泛学习及其空间特征研究            

           

2.0  即兴型 ≤1分钟


即兴型泛学习行为是无计划、突发的,主要表现为行走/停留中无意间的信息互换或对海报、展示墙中图形符号的随机提取,区别于其他泛学习类型的主要特征是:常常两个动作(行走/间歇停留、学习)同时进行。因此,要求其对应的空间具备安全感、流动性与标识性,让学生在身体移动的同时快速传递、接收信息。其设计重点是:

1) 交通空间的形态、节点变化,为流动的学生或老师创造停下即兴沟通的空间;

2) 结合二维学习界面,其直观性与视觉化的特征能够让学生即时获取、更新信息。          
               


“大街小巷”

2.1


               
至上 的传统中小学校园规划为符合消防、日照、间距要求,形成整齐划一的空间布局,虽然大幅缩减老师、学生通往各功能教室的时间,却减少学生行走于“大街小巷”时逗留交谈、获取公告信息及识别图形符号的机会。
         
         
         
义乌 新世纪外国语学校,首层局部轴测图          

流动的“大街小巷”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传递课外知识,激发学生即兴型泛学习活动?以笔者设计的义乌新世纪外国语学校为例,首先在满足设计规范的前提下,通过对功能体量的合理规划与布置,对单一线性的“街巷”空间进行加、减法或变形的设计,利用“平面上复杂的凹凸变化,使其成为积极空间” [3] ,为学生、老师在“街巷”中偶遇时的短暂对话行为创造半围合的停留领域;

         
义乌 新世纪外国语学校,巷道汇聚的小广场          
其次以院落为中心,通过高差变化、尺度不一的“大街小巷”,有机串联起艺术、知识、运动、演艺、人文五个区域,形成类型多样的街角活动空间,其中连接不同标高地面、踏步不等宽的大台阶成为学生在偶遇时可以坐下进行即兴交流、观察与模仿的聚集场所;此外,在街巷转角、交汇处或重要节点空间中置入海报、展板等学习界面并强化其视觉效果,让流动的学生获得瞬间的图形识别、常识积累等学习成果。同样,这种街巷式的设计,也在笔者设计的杭州未来科技城海曙学校中被应用实践。          

杭州未来科技城海曙学校,巷道式布局          

校园建筑需要一个像城市那样容纳街道、广场的内部结构,划分公共区域与私密区域,形成学生熟悉的空间组织形式,让学生能够无障碍的在校园穿行,如赫茨伯格倡导的“不时地诱发适应特定情况的特别反应” [4] ,任由学生去探索、发现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节奏变换的楼梯”

2.2


               

交通空间是除教学用房外占据校园总建筑面积最多的空间,不仅承载交通疏散功能,更是学生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而师生在通行中的即兴交流行为的发生得益于安全的停留空间。

以义乌新世纪学校教学楼与宿舍楼的楼梯空间为例,通过延展、拓宽休息平台与楼梯踏步,为上下楼梯相遇的学生或老师之间突发的沟通询问、信息互换等行为提供不受他人影响的安全领域。并以扭转角度与标高错层变化的设计手法,将由始至终完全对位的常规双跑楼梯转换成错位多角度的直跑或多跑楼梯,丰富空间的几何拓扑关系,同时形成不同朝向、无规则的休息跑或缓冲空间。楼梯“通过不断地转化有利视点和观察视角产生空间感” [5] ,增加不同标高间交流互动与观望学习的机会。同样在宿舍楼梯空间以掏空体块方式,形成半开放的泛学习空间,成为学生睡前短暂分享日常生活学习的空间。

义乌新世纪外国语学校,教学楼楼梯空间          

交通空间的流动属性更易激发突然的、随机的泛学习行为。作为正式学习空间的延伸,超越本来交通疏散的功能,承载了学生或师生之间单向、双向、多向的观点与想法的输出、接收、转译等行为活动。


义乌新世纪外国语学校,宿舍楼楼梯空间          

         

3.0  / 临时型 10-15分钟


10-15分钟的临时型泛学习活动主要集中于课间时段,“不长不短”的泛学习时长决定了对应空间选择的主要原则:就近原则。因此,易达性强的走廊、连廊等连接空间成为课间泛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然而传统中小学教育类建筑中为追求经济高效而形成整齐划一的连接空间,虽然满足基本的教学与生活要求,却使得学生个体意识与思维在匀质穿越式的消极空间中被模式化。          

如何使连接空间在满足日常教学需要的同时作为老师、学生课间临时型泛学习活动场所?首先强化空间联系,保证高效、有效地开展泛学习活动;其次创造功能复合、形态差异及尺度变化的连接空间,激发聚集欲望,具体空间设计表现以不等宽的通廊及三维立体的山墙空间为例。

               


“不等宽的通廊”

3.1


                                 

相较于以设计规范与功能效率作为设计出发点所产生的线性走道空间,其单一不适的尺度、形态无法容纳更多的行为活动,而以学生具体行为出发所的走道空间尺度与形态更灵活适用于不同人数层级的泛学习活动需求,成为集疏散通行与交往学习为一体的“教育漫步道”。

衢州新华第二小学,教学区鸟瞰效果图          


衢州新华第二小学,不等宽的通过性空间(在建)          

以衢州新华第二小学(在建)为例,基于中小学建筑走道疏散宽度必须达到0.6m的倍数的设计准则,为了保证无障碍通行同时进行泛学习活动,确定走道最小与最大宽度的极差在1.8-2.4m。利用双首层的设计形成次级地面——二层屋面,置入屋顶景观并连接室内走廊,形成尺度多变、错落有序的半围合活动空间,消解冗长廊道空间的单调感,同时承载课间个人或多人默读背诵、兴趣交流等泛学习活动,成为学生课间聚集、使用频率最高的临时型泛学习空间。

义乌新世纪外国语学校,教学楼走道空间          

此外,在廊道空间体系中,通过不等宽、曲直变化的风雨连廊连通各室内功能空间,同时各个功能体量内部交通自成体系,整体校园空间闭合成环,不同内部空间在此“漫步道”上层层渗透,“建筑布局在移步换位之间展开” [6] ,不仅强化室内学习与室外活动、横向走道空间与垂直交通空间的联系,并且提高了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网状的连廊空间中偶遇与加入公共活动的机会。与此同时临近的室外大台阶成为学生席地而坐进行交谈分享、阅读思考的泛学习场所。这一设计手法在义乌新世纪外国语学校中也得以使用,实践观察证明不等宽的走道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停留与交流时间。

               


“三维立体的山墙”

3.2


               
         
过去对山墙的认识局限于空间围合作用,如何打破对山墙作为一片墙而无法承载活动的刻板印象?首先二维的山墙面是建筑的标识,其次作为三维立体的空间,包含楼梯、走道、活动空间。从二维到三维,山墙如何激发聚集欲望、容纳活动?          

杭州未来科技城海曙学校 ,山墙面          
在杭州未来科技城海曙学校的设计中,校园建筑被打散成15个小房子,进而形成了30个独特的山墙面。          
         
  杭州未来科 技城 海曙学校 ,山墙设计集          

利用这些山墙面形成“厚度”进而营造空间:直跑楼梯与双跑楼梯错层、扭转、拓宽所形成的休息平台与缓冲空间,这些空间作为教室空间的补偿与之紧密联系,成为流动空间中不受其他通行者影响、静态的、独立的分享平台;其中楼梯底下的灰空间组成30个不同类型的兴趣角,承载了小团体日常的学习互助、兴趣展示活动。并且通过虚与实、挖洞与填补、色彩与形状等对比变化赋予山墙易于识别的形象,其突出的构成因素与特殊活动使山墙成为区分各个功能体量的标志物。比起某一个楼号,这些标志物更容易具有学生描述中的指向性,创造区域归属感并吸引聚集进而产生丰富的交往与学习活动。

         

  杭州未来科技城海曙学校 ,山墙面          


4.0  短暂型 20-30分钟


基于大量笔者实践落成作品的后期回访发现,学生总是喜欢放学后逗留学校,组织社团活动,因此放学后的20-30分钟成为主要的短暂型泛学习时段。此类泛学习活动主要以兴趣为导向,有计划地发生,对应空间的选择具有较强的目标性,以保证充分的、有效的泛学习时间。 如何在有限的20-30分钟时间内,最大程度保证活动时长并开展多样的泛学习活动? 重点是:

1)有别于小尺度的亲密型空间与大尺度的开放空间,打造中等尺度的适应10-20人聚集性行为空间;                    
2)提升 各功能空间之间的易达性与向心性、开放性与适应性,以便学生能够依据自身需要精准定位与之匹配的活动空间。                    
                    这其中,“小广场”与“大台阶”是两种合适且有效的空间类型与模式,其向心性与开放性的特征对学生个人、小组、集体的泛学习活动有着天然吸引力。
                         


“小广场”

4.1


                         
                    统校园广场常常用作升旗、周会等集体活动,其开敞、大尺度的空间特点削弱学生的安全感。                     如何改变大尺度广场空间的压迫感,诱发学生主动进入并开展活动,提高广场空间的使用频率?                                         关键在于小尺度、多层级的广场空间对泛学习活动的适应力与吸引力。                    

以丽水市文元学校由中心广场与各教学楼组成的环形“剧场”为例,具体到设计主要表现为:

1)化整为零。 通过对主体建筑进行拆分组合与扭转,形成10余个适合1-2个班级学生活动的场所,以景观有机整合、连接,有序引导小组、班级举行知识竞赛、彩排演习、读书分享等活动;

2)向心力。 中心广场因被各建筑体量与风雨连廊环抱,成为视线聚焦点。将中心广场看作舞台中央,环形风雨连廊就是大看台兼用于运送学生至各功能体量。行走于连廊的“观众”视线常常被中心“舞台”的班级竞赛、自由辩论等“小短剧”所吸引,行为跟随“剧情”的辗转起伏变化,直至剧情落幕,各自退回到原来的空间继续正式的课堂学习。

丽水文元学校,由环形连廊划分的广场组团
3)易达性。                     利用风雨连廊高效组织、联通各功能空间,超越原本组织交通与空间的作用,成为集会与活动的中心场所。

丽水文元学校,环形连廊下的活动空间

20-30分钟的“小短剧”清楚展现学生从教室边缘到中心剧场“好奇-观看-参与-退出”的行为变化过程,中心广场因其向心力与易达性成为极具吸引力的室外展厅、剧场、跳蚤市场,不断有学生观望、进入、退出。


                         


“大台阶”

4.2


                                                   

大台阶满足交通需要的同时为学生提供社交场所,扩展学生社交范围。学生坐在台阶上可以很快进入观众角色,自由随意观看操场活动演出并分享见解。大台阶如何复合交通、学习与交往等多种功能,同时满足通行与举行泛学习活动需求?

杭州未来科 技城海曙学校,通过性大台阶活动空间
以衢州高铁新城第一学校(在建)的大台阶空间为例,作为连接运动场与创新空间的过渡空间,承载学生日常通行、升旗仪式等功能。为给学生放学后组织合唱表演、运动锻炼、读书会等活动提供适宜的场地,首先,通过改变台阶踏步宽度使大台阶满足通行需求,同时作为观众席与合唱台承载观看、表演等活动;其次景观的穿插点缀强化看台空间的吸引力,成为学生日常社交、锻炼打卡及探索实践的场地。
                    衢州高铁新城第一学校,                     看台空间(在建)
看台联通上层室内空间,运动与学习相互渗透,室内静态的学习与室外动态的活动自由切换,看台因此成为学生额外的闲坐分享空间。此外,将课外知识以文字、图形、符号的形式置于踏步侧面,改变台阶固有形象同时无形中向通过或闲坐的学生传递信息。在义乌新世纪外国语学校和杭州未来科技城海曙学校的设计中,大台阶的策略也被广泛使用,实践证明这一空间类型受到学生的广泛喜爱,并能够有效承载其20-30分钟的活动。
                    义乌新世纪外国语学校,街角大台阶活动空间



                     

5.0  “X”时长


学生在校期间三分之二以上时间被40-45分钟的正式课堂占据,在剩余可自主支配的时间里,学生可开展任意时长(“X”)的泛学习活动。此类活动所对应的空间功能、性质、使用时间完全取决于学生不固定、多主题的活动方式与内容,并对其空间提出多层次与灵活性的要求,以满足不同的泛学习活动需求。                      

在设计实践中笔者发现,小尺度多层次的院落与多义性的屋顶空间是非常有效的空间类型与设计策略,能够同一时间满足小组、集体、班级群等任意时长的活动体验。


“多义性的屋顶空间”

5.1


地面室外活动空间常常因尺度过大而使学生产生距离感,大型的长时间的活动更无法在雨天举行。为使“X”型泛学习活动不受时间、天气、场地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尝试将地面活动引至小而亲的屋顶活动空间。

杭州未来科技城海曙学校,屋顶小剧场                      

以杭州科技城海曙学校为例,为了灵活适应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活动需求,利用15个小体量的单体,创造了15个功能不限的空间,提供至少15种泛学习活动,如:种植、阅览、观星、展示、表演等,学生可依据自身活动需求去往对应的屋顶空间举办手工创作、劳动实践等泛学习活动。其中部分未被定义和分配的留白空间,其“平面之内包含着提前设定好的基本韵律,并遵从着一个可以产生无穷变化的统一的法则” [7] 。学生可在其自由平面上利用可移动家具、隔断自主规划适应相应活动的空间尺度与形态。而已置入大台阶与小跑道的屋顶空间则成为另类的运动场地,学生能够不受天气影响举行小型运动会、科普宣讲活动。

                     

杭州科技城海曙学校,屋顶空间轴测集

屋顶空间的清晰、有序的结构强化对空间填充物的包容度,使其形态随活动时间与内容的变化而重组、更新,最大程度赋予学生自行解锁空间使用方式的权利。                      
                     
                     

杭州科技城海曙学校,屋顶空间及学生活动

泛学习空间的向上拓展,使地面无法承载的运动锻炼、课外知识拓展等泛学习活动在屋顶空间得以实现。屋面与墙体围合成具有安全感的“巢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安全感与归属感。                      


“口袋公园”

5.2


过去大而空的院落空间无形中屏蔽学生泛学习活动,为提高院落空间的可进入性并满足同时段多个班群体不同主题的泛学习活动需求,将大尺度院落拆解为小而丰富的“口袋公园”。                      
以衢州第五实验小学(在建)下沉的若干庭院为例,首先,在教学楼之间置入不同主题的庭院,通过走道连接至周围的室内空间,成为室内活动的空间补偿,形成“教室-走廊-庭院”的空间节奏,让在教室学习、走道观望的学生自由穿行此空间序列,开展汇报展示、知识竞赛、探索实践等泛学习活动。                      
                                           

衢州第五实验小学,院落活动空间(在建)

其次,利用透明的材料或形式所形成教室与庭院之间的透明界面,为学生制造视线接触的机会,室内交流讨论、思考观望活动与室外宣讲演出、实践创作活动在视线交汇时相互渗透,以此引起学生对院落空间活动的好奇心。通过空间尺度、围合度、开放程度的差异变化,形成的多层次、多主题的院落空间,以满足大、中、小班级群体的静态或动态的泛学习活动。此外,由景观形成的遮挡与半遮挡、阳角与阴角等空间节点,暗示、引导学生的行进方向并收获步移景异院落体验。教室与庭院之间的透明界面“拓展空间秩序,同时对一系列不同的空间位置进行感知” [8] ,促成看与被看并形成聚集效应,同时因其丰富景观节点与层次诱导学生进入院落开展活动并激活空间活力。



6.0  小结 

                      元化教育趋势下对“学习”认知的转变引起对泛学习空间的教育作用的重新审视,“学习”不仅发生在教室。                       泛学习空间引导学生从固定的正式学习中释放,获得不同时长的泛学习空间体验。                       为满足学生对时间地点不限、内容方式多样的泛学习活动需求,对复合型泛学习空间提出易达性、开放性、多层次的要求,强调以学生行为需求出发,尝试基于泛学习时间性体验建立泛学习空间体系及其对应的营造方式,实现从“学习工厂”到“多元化教育生态公园”的进化。                      
                     

杭州未来科技城海曙学校,屋顶游戏场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