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蚁君。一个带你手绘起飞的人,这期我们来拆解这个场景。
那么问题来了, 场景手绘的第一步要干啥呢?
一定有同学会说打铅笔稿,或者画地平线之类的,如果你也这么认为,就请去面壁思考五分钟。
场景手绘不同于描绘单体, 第一件事一定要观察场景。
认真分析画面,理解这个画面传递了什么信息,这样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也能举一反三,而不是死记硬背。
那么这个场景有啥特点呢?
流线型的廊架配合下层的水池和园路,让环境的一体型非常强,这几条弧线让空间有了 流动感和层次感 ,是画面给人的第一印象。
也就是说,一个空间你是否喜欢,一个场景是否勾起了你绘画的欲望都是在第一眼就确定了的。
弧线可以增加空间动感,现代景观设计中经常使用弧线来加强第一印象。比如下图这些:
有些廊架强调弧线的线条,有些更加注重竖向的光影变化,总之弧线廊架都是现代景观设计的常客,常作为空间的高潮或者重要节点。
好,我们再来观察画面,既然明确了廊架和园路构成了画面的主体,下一步我们就需要将主体的轮廓从画面中提取出来。
比如廊架后侧的建筑,背景的景墙,这些都存在于主体的后侧,所以即便建筑的玻璃内侧有很多细节我们也需要简化甚至省略,来突出画面主体,植物也是一样。
只要记住所有在主体后侧的元素全部都是为了衬托主体,所以这里的树枝很通透,景墙也没有做复杂的造型。
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确定地平线和视平线了 ,之前有同学私信说不明白这两者有啥区别,今天就借这个场景我们把它们分清楚。
地平线一般在下三分之一处,所有的物体离地平线越近,透视变化越明显,有了这根线你的画面就稳当了。
地平线在一望无际的空间中最为明显。
视平线与地平线不同,它是控制场景中人物的视线高度的。也就是说所有的人物无论离你远近,他的头部大体都要穿过这根线(小孩除外)。
如上图所示,这样场景的人物看上去才会舒服,小孩比较低,所以视平线自然和大人不一样。
到此你对于场景的基本观察就结束了,下面我们开始拆解场景。
别着急,在这之前再让我问你一个问题: 你认为怎么练线效果才最好呢?
是这样在一张纸上不断地重复吗,不可否认这样的练习是有用的,但小蚁君认为最好的练线就是在场景中,让你笔下的线条准确地构成画面元素的时候。
比如上图大量的弧线只有在合理地组织下看上去你才会明白哪里是树,哪里是草坪。这时你的每一笔对于画面来说都是有意义的。
对于这个场景来说,长弧线、平行线和渐近线大量存在,非常适合锻炼你线条的准确程度,所以想把线练好的同学一定要多多练习。
步骤拆解
1、起形定调
2、弧形廊架
我们先来讲大弧线的画法,我知道大家肯定想画成下图这样(图片来自b站up设计人阿蒙)。
但这需要你成千上万小时的练习
那么我们在学习阶段怎么画大弧线呢?我的方法是定点穿线,将一根弧线定上几个关键点,然后用几段短弧线相接。
这样做弧线虽然被截成了几段,但能让你快速上手,熟练之后你就可以减少段数,试着让自己一次性画出来。
第二个练习的点是平行弧线,当你有了第一根弧线后,用笔在上方或者下方很近的位置画一根平行弧线,这根线不用定点,尽量一次性画完,这根线非常锻炼你的控笔能力。
第三个难点在于弧形廊架内侧的渐近线,你在绘画时一方面要兼顾弧线的流畅性,还要保证接近地平线的弧线相互靠近,所以我的方法是分成两段来画,看上图,我先画了上方的弧线,然后再补全下方比较难的渐近线,即便你下方的线画得不够流畅,也至少保证了上方的线是流畅的。
这里还有一处难点就是廊架支撑的部分有一些很细的钢管,请记住在现实中有体积的东西无论多细,都需要你用双线来表达,这种平行直线也需要你控笔的稳定性。
3、道路台阶和水池瓷砖
这两块没啥好说的,注意越靠近地平线透视变化越大。
4、背景植物
画面主体处理完毕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处理画面背景了,图中有一棵大树在廊架中央,在画面右侧也有一些枝条。
这种枝条明显的我们当树杈或者枯树画就行,但这里我最后还是勾勒了一圈m线,为了让树木不要太突兀,增加统一感。
5、后侧建筑
我们再往后画一层,建筑在画面中细节颇多,但在绘画时需要大量简化,上侧栅格画平行线,两根一组,下侧玻璃部分我画了横竖交叉的网格,横线部分表现其实是为了增加画面的细节,弱化建筑内部。
6、地平线植物
地平线处的植物用m线概括,适当区分出2-3个层次。
7、增加肌理
水面的肌理用z字线,注意左右错开。
瓷砖和台阶的肌理用八字线,这里瓷砖原本是黑色的,这样画是为了体现一些光影关系,同样你也可以在前景的道路上加上一些。
这样就大功告成啦。
我们总结一下通过这张图学到的知识:
1、利用定点穿线分段搞定大弧线
2、平行线、平行弧线练习控笔能力
3、渐近线可以分成两段来画
4、m线画树可以增加画面统一感
5、肌理既表达明暗也增加细节
手绘是一件长期的事情,小蚁君认为手绘更像是一种修行,戒骄戒躁、日拱一卒才是正道。
这期就到这里吧,更多手绘教程和心得分享请关注蚂蚁景观,我是小蚁君,一个带你手绘起飞的人,我们下期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