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是一种根据自然湿地的净化原理设计而成的生态净化工程,其通过将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使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实现对污水、污泥的处理。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残留物积累、植物蒸腾和养分吸收及各类植物的作用等。
人工湿地是一种根据自然湿地的净化原理设计而成的生态净化工程,其通过将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使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实现对污水、污泥的处理。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残留物积累、植物蒸腾和养分吸收及各类植物的作用等。
图1 人工湿地基本流程图
1
人工湿地一般组成
具有各种透水性的特殊基质,如砂、砾石等。人工湿地中的基质又称填料、滤料,基质在为植物和微生物提供生长介质的同时,也能够通过沉淀、过滤、吸附、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等作用直接去除污染物。潜流人工湿地以SS、COD和BOD为去除目标时,根据水力停留时间、占地面积和出水水质等限制因素,可以选用特殊填料为基质。
适于在饱和水和厌氧基质中生长的植物,如美人蕉、风车草、芦苇等。植物是人工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1)植物的存在增加了系统和污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悬浮物和病原菌的吸附、去除;(2)植物的存在减少了污水的流动,有利于悬浮物的沉降;(3)植物发达的根系使系统不易形成侵蚀沟,稳定了系统,并且植物根系的生长使系统不易被阻塞;(4)植物具有输送氧气的作用,其根系还具有分泌功能;(5)植物外形美观具有欣赏性,还可以收割回收以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6)也可作为介质受污染程度的指示物;(7)植物的存在具有一定的保温作用,在冬季可以防止系统结冰。
各种微生物。湿地微生物主要指植物体和底泥中的细菌、真菌、霉菌和放线菌等,对不同污水中的化学组分具有同化、转化和循环作用。人工湿地中微生物的活动是废水中有机物降解的基础,丰富的微生物资源为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提供了足够的分解者。
图2 人工湿地组成结构
2
人工湿地系统的类型
人工湿地系统根据湿地中主要植物类型可分为浮水植物系统、挺水植物系统和沉水植物系统。
沉水植物系统(如狐尾藻、金鱼藻)主要应用于初级处理和二级处理后的精处理。
浮水植物系统(如浮萍、凤眼莲)主要用于N、P去除和提高传统稳定塘效率。
挺水植物系统根据水在湿地中流动的方式不同又分为三种类型:地表流湿地、潜流湿地和垂直流湿地。目前所指的人工湿地一般都是挺水植物系统。
图3 挺水植物人工湿地系统概念图
3
人工湿地系统的净化机理
挺水植物系统根据水在湿地中流动的方式不同又分为三种类型:地表流湿地、潜流湿地和垂直流湿地。目前所指的人工湿地一般都是挺水植物系统。
物理作用主要是对可沉固体、BOD5、氮、磷、难溶有机物等的沉淀作用,填料和植物根系对污染物的过滤和吸附作用。
化学作用是指人工湿地系统中由于植物、填料、微生物及酶的多样性而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过程,包括化学沉淀、吸附、离子交换、氧化还原等。
生物作用则主要是依靠微生物的代谢(包括同化、异化作用)、细菌的硝化与反硝化、植物的代谢与吸收等作用,达到对污染物的去除。
最后通过对湿地填料的定期更换或对栽种植物的收割,而使污染物质最终从系统中去除。
图4 人工湿地净化机理
4
人工湿地处理特点
优势:
(1)建造和运行费用便宜;
(2)易于维护,技术含量低;
(3)可进行有效可靠的废水处理;
(4)可缓冲对水力和污染负荷的冲击;
(5)可直接或间接提供效益,如水产、畜产、造纸原料、建材、绿化、野生动物栖息、娱乐和教育。
不足:
(1)占地面积大;
(2)易受病虫害影响;
(3)生物和水力复杂性加大了对其处理机制、工艺动力学和影响因素的认识理解,设计运行参数不精确,因此常由于设计不当使出水达不到设计要求或不能达标排放,有的人工湿地反而成了污染源。
5
人工湿地系统的建立
图5 实际人工湿地系统
6
人工湿地经典案例——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图6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结语
推荐资料(点击文字跳转):
某农村生活污水采用人工湿地工艺图纸
生态治理项目日处理600tT废水人工湿地图纸
全套人工湿地污水图纸
知识点: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