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这个事,听起来似乎是个环保的事,但实际上并不完全是这么回事。 大家也知道,污水处理行业是个高能耗行业,尤其是在环保督察和排放标准越来越严格的形势下,污水厂不惜过量投入电耗,以高能耗换取高水质。
污水处理这个事,听起来似乎是个环保的事,但实际上并不完全是这么回事。
大家也知道,污水处理行业是个高能耗行业,尤其是在环保督察和排放标准越来越严格的形势下,污水厂不惜过量投入电耗,以高能耗换取高水质。
长久以来,污水处理厂至少有 50%的成本来源于电费。据统计,污水处理电耗大约占全社会总电耗的1%。
污水厂“节能降耗”的口号喊了几十年,以前是为了降成本,而现在,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碳减排又成了一个重要目标。据统计,污水处理行业的碳排放量约占全社会总排放量的1%,而污水厂因为耗电所形成的碳排放,大概占全社会总排放的0.5%。
针对高能耗的问题,许多污水厂也进行了各种升级改造,笔者总结了一下,通常有3条路径。
首先我们要明白,污水厂的高能耗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一是落后的工艺设备,二是粗放的运营管理。
先说工艺设备。 落后的设备能耗高,这是毋庸置疑的,只要淘汰换新就行,但是工艺的话就稍微有点复杂。要想从工艺环节降低能耗,首先就要知道污水厂的电到底耗在哪里了,这就需要进行能耗审计工作,对污水处理各环节的能耗进行统计分析。
这样做的好处,一个是大概能确定自己有多大的节能潜力,好制定节能目标;第二是通过与行业的能耗基准作对比,可以找出能耗较高的工艺环节,进而制定具体的节能计划。
一个典型案例是德国的 Bochum-?lbachtal污水处理厂。
这个污水厂的进水COD=380 mg/L,接近我国市政污水COD高值,比较具有借鉴意义。
这家污水厂是在2013年进行升级改造的,先说结论, 这家污水厂改造之前全年总耗电量为 12.77 GW·h,改造之后,全年总耗电量为5.1 GW·h,降耗率高达30% 。
那么这家污水厂是如何通过调整工艺流程降低能耗的呢?
该厂采用三段进水前置反硝化工艺,改造手段包括2部分:
将原来的单点进水改为3点进水,并且去掉了第2、3段的内回流,只保留第一段的内回流,且根据第一段末端硝酸盐(NO3-)浓度高低选择性开启,以提高反硝化程度,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减少内回流泵的能耗。 (改造后工艺流程如下图)
二是对设备进行优化,选用更加先进节能的曝气器以及搅拌器。
改造后,内回流的降耗率高达 95.7%,整体的降耗率达到了30.3%。
工艺设计有问题,往往就伴随着高能耗的问题,尤其是我国市政设计单位为保障污水处理厂出水稳定达标,在设计时取值比较保守, 但污水处理厂在实际运行中,平均污水进水浓度及进水量远达不到设计水平,负荷率偏低,许多污水处理厂设备存在 “大马拉小车”情况,使得吨水电耗偏高。
再来说运营管理 。 这个大家应该都深有体会, 目前大多数污水厂为了出水达标,会过度使用化学药剂,而粗放的加药方式以及曝气方式都会增加污水厂的电耗 ,现在凡事都讲究数字化、智能化,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污水处理中有两个途径可以回收能量, 一个是剩余污泥的利用,另一个是污水厂尾水中余温热的利用。
剩余污泥可以通过厌氧消化产生沼气,再进行热电联产,可供污水厂使用。 不过这里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沼气的产生量取决于剩余污泥量,而剩余污泥量又跟进水有机物浓度(COD)有关,而我国进水碳源又是普遍不足的,搞定水中的污染物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到了剩余污泥这一步,剩下的碳源就更少了,所以 通过剩余污泥回收的能量,相比于污水厂自身消耗的能量,还是小巫见大巫 。
不过,这也有解决的办法, 有些污水厂会同时收集厂外生物废弃物与污泥共消化,这样既增加了沼气产量,又减少了废弃固体量,产生了 1+1>2的效果 。在奥地利的一个工程案例中,共消化中添加有机废弃物至25%,有机负荷增加了94%,而沼气产量可以增加2倍。
另外一个解决办法是碳源分离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使污水中大部分COD进入到污泥中,提高污泥厌氧消化的产能效率。目前,国际上先进的碳源分离技术主要为一级化学强化法、高负荷活性污泥法以及厌氧膜生物反应器法。
另外一种能源回收 方法 是利用污水中的热能。 这个热能可以通过水源热泵进行回收,由于污水中的余温热不太受重视,应用的比较少,大家可能对此没啥概念。
我们拿上面的COD化学能来做比较,根据研究显示, 城市污水中化学能约占总潜能值的 10%,而污水的余温热能占了90%,如果把污水余温热能利用起来,污水处理厂就能实现从“耗能大户”到“能源工厂”的华丽转身 。
这种热能的应用场景也比较广泛, 可以用于污水处理厂自身和周边( 3~5 km)建筑供热或者制冷、温室供暖,甚至还可直接用于厌氧消化器加热、污水冬季加热、污泥干化等 。
比如,在冬天的时候,生物处理系统效果下降,就可以利用污水余温热给生物系统供热,既不会增加耗电成本,又能为碳中和出一份力。
如果说污水厂要做到碳中和,那么光靠污水化学能是不够的,研究表明,污水化学能仅能弥补53%污水处理运行能耗,而剩余47%能量赤字怎么弥补呢,目前来看最可靠的就是利用污水热能了。
但是污水热能之所以还没有被利用起来,也是因为它有很大的局限性:一个是,污水热能属于低品位热能(50-60℃), 不能用于发电,只能直接利用,而且热量有效输送半径才有 3-5公里 。远距离输送会导致热量损失,而且会增加成本。
另一个是,作为一种清洁回收能源, 想要发展起来,政府部门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不光是政策、立法,更要有经济上的支持 ,目前我国这方面做的还比较欠缺。
这几年最热的新能源就是太阳能了,我国光伏产业在政策的扶植之下,发展迅猛,国家也曾鼓励污水处理企业多多利用自身的场地空间,自己发电自己用,以弥补自己能量上的缺口。
水处理+光伏的好处很明白,首先是发的电可以供污水厂自己使用,从而降低电耗成本,做的好的甚至还能向电网供电,或许还能有额外的收益;其次是,对于污水厂的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最典型的就是王小郢污水处理厂。 通过在污水处理厂的氧化沟和沉淀池上方空间布排光伏组件,有效地实现了土地及空间资源的二次开发利用。 每年可提供约 1200万度绿色清洁电能 ,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3936吨,减排二氧化碳11965吨,降低碳粉尘排放3264吨, 节省电费支出 70万元以上 。
不过我们也能发现,污水厂+光伏的模式并没有大规模落地,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 成本问题 。光伏发电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发电量很不稳定,需要增加储能设备,发电多的时候储存起来,少的时候就可以用存起来的电量。 但是加上储能设备,又是一笔非常大的成本 ,这对于搞光伏发电站的国企来说,都是不小的压力,更何况是污水厂。
如果污水厂都加上光伏,就还要配置相应的储能设备, 相当于是多了一笔重资产,对于企业来讲,是一笔很大的负担 ,所以水处理+光伏的模式,不是每个污水厂都能搞的。
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未来的污水厂势必会向精细化、低碳化的方向发展,而现在的每座污水厂,都要不断积累转型的经验,不断进行优化升级,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