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城市景区, 让历史文化“活起来”
葡葡美酒夜光杯
2022年09月09日 09:24:40
只看楼主

随着当下   社   会各界对历史文化遗产、建筑遗产的高度重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的保护利用,各界开始   对很多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修复,使其进入人民的生活,进入城市文化之中。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曾经说过,“每一个修缮,每一个保护,在确定让它‘延年益寿’的同时,还要让它‘活’在当下。

随着当下     会各界对历史文化遗产、建筑遗产的高度重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的保护利用,各界开始   对很多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修复,使其进入人民的生活,进入城市文化之中。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曾经说过,“每一个修缮,每一个保护,在确定让它‘延年益寿’的同时,还要让它‘活’在当下。   它们是有生   命历程的,是不能封起来的。   ”不少历史文化遗产,在修复重建和合理利用后吸引了许多的使用者,传承了地域文脉,打造   了文化地标,变成市民活动的场地,举办文化活动的场所,甚至成为城市的新兴网红景区。  
历史文化景区设计应立足于场地的历史、记忆、人文、景观等,选取较为突出的地域文化进行主题延伸,采用现代性建造技术与景观材料,为使用者创立一种情景重构与空间感官上的体验,使他们在游憩中了解历史文化并得到启迪。景观的塑造需要以文化为内涵,将公共空间作为人们沟通交流的开放性场所。通过具体的场景隐喻文化内涵,利用互动体验的设计加深使用者对文化的理解,保留当地的材料彰显地域特性。构建以景观为载体的地域文化,促进历史文化景区的建设发展。
01.
南京惠济寺遗址文化公园
由Aecom设计  
在南京浦口的汤泉镇藏着一座建于南朝的千年古刹惠济寺,相传萧梁昭明太子曾在此读书并亲手在院内种下三株银杏古树流传至今。踏入院中禅意浓厚,寺宇清幽,每逢金秋银杏飘洒,让人恍若瞬间回到千年前的古都金陵。然而,岁月沧桑,古寺的建筑遗迹已几不可寻,这座底蕴深厚的寺庙,如今只留下一个缺乏特色的地方公园。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佛教文化的发扬与传承, 当地政府希望将古寺庙原址改造成兼具宗教祈福和汤泉特色的遗址文化公园 ,包括古惠济寺、新建惠济寺、公园以及西山,占地也由原来的3.5公顷扩大到19.15公顷。

当地政府希望将古寺庙原址改造成兼具宗教祈福和汤泉特色的遗址文化公园,占地面积也扩大到19.15公顷?AECOM 

尊重历史的恢复与修缮
由于场地的特殊性,设计团队面临众多需要考虑的因素, 既要兼顾古树名物的保护、佛教历史文化的延续,又要应对越来越多的市民观光祈愿、修心问禅的精神需求 ,修复的过程远比想象中更复杂。
园内原有三株千年古银杏,一口香泉古井和4块础石,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属于历史资源。三株古树树龄1485年,1982年被列入《中国古典园林之最》,是惠济寺院中最重要的文物。惠济寺里的香泉井为汤泉镇上唯一的一口冷泉井,四座础石为南唐汤泉禅院或宋初惠济院   的遗物,后为惠济寺沿用。
改造前,现有的道路布局以及周边无序的杂林破坏了千年古树的整体性与观看点;部分文物古迹被随意摆放缺乏保护;寺前的湖水藻类滋生流动性差,整体水质亟待改善;休憩设施不足,无法承载日益增加的游人香客。
保留的林地和扩建的寺庙融合在一起?AECOM    

新增的祈愿架,将压在银杏
  树上的祈愿带移到祈愿架上,形成新的亮点?AECOM 

惠济寺秋景?惠济寺
古树禅院,林下参道
设计将惠济寺的入口和主要通道改造为步行道,定义为惠济禅道   ,并延续到城市的边界,在视觉上将古惠济寺与附近的老山连通。游人沿着禅道一路向前便能看到三株著名的千年古银杏。原先古树周边新栽的其他银杏树由于过多的花粉导致三棵古树结果过多,压垮了部分树枝,且被道路分割并设置了围栏与人分隔。 因此设计团队对整个空间进行了重新梳理,道路的硬质铺装被改装为草坪,围绕在银杏树外部,周边的杂林也已被移除,形成了一个以古银杏为主体的完整禅意空间。

空间调整后,三棵古树成为禅道的视线尽端标识性节点和原惠济寺的重要前景?AECOM

同时,寺内的础石古迹和冷泉古井也获得加强保护,并调整了位置以融入新的场地。寺院西南侧的自然林地空间古朴空灵、静谧宜人,其下摆放的坐禅石可供居士和信众修行参道。
水寺相融,蕴养灵气
设计团队进行了水体水质的改善   。为保证惠济寺周边河道和湖体的水质情况良好,从南部九龙水引水,通过湿地净化系统的搭建,以补充水源、改善湖泊和上游水质,不仅强化了公园的山水景观格局,保证湖体及周边河道的水质良好,更恢复了整个小镇的水系结构。

设计团队进行了水体水质的改善?AECOM 
其次, 扩大了公园原有的水体面积,形成一个开阔、宁静的湖泊 ,与寺庙建筑相辉映;湖岸边修复的龟型石雕,让乌龟潭的传说得以继续流传,更显禅味意境。

新增的放生池,背后是扩建的寺庙?谢凌霄

心之归属,山水皆禅意
除了山水林木的景观修复, 坐禅石、祈愿架、“放生池” 、竹林茶苑等新构建的禅意空间,也自然而然地渗透到遗址的山水肌理中,与新建的寺院功能互补,形成互相融合的整体。

林下新增的禅坐石,增添了自然静谧的冥想氛围?惠济寺

项目团队在落差较大的位置 增加了断崖佛墙的设计 ,让这片山水共同诉说惠济寺流传千年的历史传说。而断崖佛墙前的广场则成为了信众观光祈愿,参加佛教活动和仪式的重要场所。

千佛灵岩区|佛崖(二期待建)?AECOM 

02.

广州恩宁路永庆坊景观设计

由Lab D+H设计

永庆坊位于老广州的核心地带,恩宁路。这条老街在晚清开埠的时候曾经是南部中国的经济核心区域。在解放后恩宁路逐渐破败。近年来,恩宁路的主街被逐渐开发成了老字号一条街主打文化旅游。虽然主街成了旅游景点,但是两侧的小巷以及周边的社区仍然是一个无人问及的贫民窟。

设计项目正是其中一个老街区的改造,恩宁路99号永庆大街。永庆大街紧邻恩宁路主街,背靠著名的粤剧历史博物馆。街区内部有汪精卫故居、李小龙祖居等历史老建筑。万科在旧建筑的废墟上建成了万科的创业中心、青年旅社以及儿童早教中心。

此次的项目开发,有一大半的原住民选择留在老的社区。永庆坊的公共空间设计将会面对一个最为独特的议题:新的旧城改造如何让新的业主与老的居民“永庆、共生”。另外,如何有效的利用大规模拆迁产生的废料也是设计团队此次设计的重点。
未来的永庆坊,老民居、老商铺、历史建筑、星巴克咖啡店、创业营地和早教中心的建筑各有不同、风格多样,公共空间的设计显得极为重要。如何将这些独特的建筑物连接起来呢?公共空间的节点如何营造才会成为一个吸引人气又不影响原住民的地标呢?
为了解决场地问题,设计团队将复杂的场地分成了三个系统:流线系统、文化节点系统以及自然节点系统。流线系统通过独特的历史铺装连接不同的建筑物与周边的社区;而文化节点系统则形成人们聚气的所在;自然节点系统在屋顶营造了一个绿意盎然的空间。


设计有效的利用了场地的废料,如: 瓦片、青砖、麻石,以及木材,并将它们变为景观元素,变废为宝。 为了统一场地的风格,景观设计需要一个灵魂贯穿始终。 设计团队的灵感来自于恩宁路错落的 坡屋顶。 为什么不把这个独特的元素”剪下来”呢? ”剪”不但形成了独特 的标示系 统,”剪”还营造出几个重要的节点空间。
 
木阶梯    Grand Wood Step


大瓦墙落水 Tile Cascading Wall

屋顶花园 Roof Garden



03.

山西大同古长城文化遗产廊道规划

由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BLLA设计

大同古长城主要始建于明代,其主体部分保存至今。由于种种原因,不断受到侵蚀和破坏,周边生态环境恶化,旅游业停滞,居民贫困。本规划沿大同古长城建立了一条长度258公里,涉及面域186平方公里的文化遗产廊道,涉及遗产保护、生态修复、文化旅游、村域经济等多项目标。惠及沿线53万人。规划充分激发了文化遗产的衍生效益,平衡了保护开发、文化旅游、产业生态等多方面的效益,可以预见,该区域将因此得到振兴。

大同古长城的复兴

大同古长城历史概览

大同自古就在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分界线上,长城就是农耕民族构建的一套防御体系。随着游牧民族威胁的消失,长城也日渐衰败。

挑战与目标

一个涵盖多个相关专业的专家工作组被建立起来,工作组对场地进行了细致的调研和数据收集,并且深入村落和社区广泛收集意见。

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

通过对于古长城文化遗产的分析发现,高等级的遗产大多分布在距离长城1000m的范围内,这为确定遗产廊道的空间格局提供了依据。

遗产廊道空间格局

依据长城及其周边五大类遗址的分布和保存现状,规划将古长城遗产保护的空间格局分为四个层级,以实现对于长城遗产的分级保护和发展。

生态修复

通过科学的分析,一个集约有效的生态修复面域被确定下来。规划以当地原生植物群落为蓝本,在生态修复区构建低维护的人工植被群落,每个群落都考虑为动物提供相应的栖息地。

贯穿全线的慢行基础设施

一条全长255公里的旅游公路和自行车道将长城沿线串联起来,外侧设置弹性的带状绿廊;公路沿线设置12个驿站和若干休憩点,形成贯穿全线的慢行基础设施体系。为保证长城遗产不被干扰,景区内的生态修复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非常谨慎。经过科学的分析生态敏感度、遗产分布、现状基础设施等要素,一套低干扰的设施体系被建立起来。景区内恢复自然地貌,构建独具地域特色的植被群落,形成秀丽的自然植物景观。建立游览步道、游客中心、休闲游憩、餐饮住宿等服务设施,配合导览、文化科普和自然科普设施,形成景区服务与解说系统。

村域产业引导

景区的生态环境将得以修复,所有服务设施的材料、颜色、形式都来自长城及其周边,使其低调的消隐在遗产环境之中。规划以增强现实技术(AR)再现长城历史的科普方式,游客在特定地点,可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显示出此处历史上某些特定场景与遗迹叠加的景象。通过政府财政补贴、科技支持和规模化经营,引导农民种植实现增产增收;鼓励长城沿线村民能够通过参与建设、保护、维护和运营的方式,投入到文化遗产廊道全生命周期之中,让这些军垦戍边人的后代,依靠长城而改善了生活。


 
04.
 

苏密古城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 

由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设计

基地位于寒冷的中国吉林省桦甸市,在唐代,这里也是渤海国苏密城址所在地,与唐王朝在整治、经济、文化上有着密切的交流。苏密古城,是营州道上迄今唯一经考古确认的府治行政单位,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密古城始建于公元820年左右,随着一千多年的后续建设,城址呈现内外双城墙的独特空间结构,城垣外侧分布有两道护城壕。外城是中国境内首座经系统考古工作确认的渤海府州故址,内城是首座经考古工作发现确认的东丹国城址。遗址对渤海、契丹文化及其相互的关系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意义

遗址现状

铁路、高压线、地下采矿、工厂的修建与遗址争夺空间。村民将水系的截断,进行水稻田生产灌溉,遗址周边的自然山水环境被破坏。遗址与城市之间关系变得僵硬,逐渐成为城市边缘的孤岛。

城市孤岛

七大策略  
政府的决心– 重要道路改线
渤海大道和遗址之间的距离过近是本次公园规划的核心矛盾。经过与政府的多次沟通,渤海大道南移的方案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以降低对遗址的干扰。通过一小段新的道路的建立,将南侧村庄与公园之间产生直接连通,增加遗址与南侧新城之间的联系。近期,渤海大道维持现状,远期作为公园内部道路使用。

渤海大街改线

城市功能的外延与连续– 工厂的转变
工厂建成于2009年,2015年倒闭后,荒废至今。本次规划采用部分保留与改造的策略,将厂房改造成遗址博物馆、展览馆、市民文体活动中心和温室花房。遗址公园成为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该城市一年之中降雪长达6个月,改造工厂作为重要的室内活动场所,成为市民进行集体活动的温暖场所。
工厂的转变
遗址公园中的村民
共有200位村民生活在遗址公园内。他们以蔬菜种植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本次规划将村民的收入结构从单一的农业作物种植,扩展到公园维护、小商品售卖、展示演出、售票等多种途径。收入的增加极大提高了村民保护遗址的积极性。

村民的转变


恢复河道,构建完善的城市休闲廊道  
通过考古勘探,在遗址东侧和南侧分布有原有河道。本次规划对原有河道进行恢复,将辉发河与辉发河故道连接起来,形成城市东侧的10km环形连续生态休闲廊道。恢复的河道在南侧新城和辉发河故道之间提供了一个1.5km的滨水生态路径,串联工厂改造区,有利于将人气引入公园北侧。
水系恢复
用种植,营造遗址之美
在遗址范围内,出于保护的角度,采用乡土地被种植的分区设计手法,结合微地形的设计,标记遗址的不同组成部分、展示遗址的重要节点。公园内广泛种植具有经济价值的地被植物和各色中草药,村民对其进行很好的管理以保证作物的收成,同时为公园提供整洁有序的视觉效果。  

遗址展示


新的公园经营组织
在公园的规划过程中,由政府和村民共同形成的经营组织得到双方的支持,负责公园维护、配套服务、经济生产、经济分配、文化展示等工作。

遗址公园鸟瞰
遗址大山水的建立
在公园范围外,设立遗址保护缓冲区,控制建设力度,以保证遗址周边自然山水城市格局。

遗址效果

总平

资料来源:北京林业大学、Aecom、LabD+H、景观中国等。



————END————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