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城市怎么办 城市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牵引力量,产生了全球75%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城市为主体的减排策略有望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最佳方案。在疫情冲击和“碳达峰”“碳中和”双重影响下,城市向着更人本、更低碳、更清洁、更具有韧性的方向发展。以“系统论”的思想研究城市,以更小成本实现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等多维度的协调配合,正向发挥多维度叠加效应,实现最大化整体减排效果,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
转自公众号:城市怎么办
城市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牵引力量,产生了全球75%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城市为主体的减排策略有望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最佳方案。在疫情冲击和“碳达峰”“碳中和”双重影响下,城市向着更人本、更低碳、更清洁、更具有韧性的方向发展。以“系统论”的思想研究城市,以更小成本实现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等多维度的协调配合,正向发挥多维度叠加效应,实现最大化整体减排效果,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
杭州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依托数字经济优势,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围绕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深入开展工业、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和能效提升工作,探索出一条 城市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行为特征、政府公共管理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 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形成 低碳经济、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 的发展模式。
01
以低碳产业体系为核心的低碳经济
02
以节能技术应用为重点的低碳建筑
低碳建筑是指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建筑体系,关注从建筑材料、设备到施工建造再到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采用生态建筑、节能技术、生态材料等,通过合理的开发强度,降低物耗,提高能效,实现建筑低碳化。据《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从2005年到2018年,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达到了49亿t(约占全社会碳排放的48%),并且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建筑运行和建材生产过程。因此,建筑业的绿色化转型升级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
03
以低碳出行为主要特征的低碳交通体系
低碳交通是指在交通系统中实现低碳化,包括交通组织的高效化、出行方式的公交化、交通能源的低碳化等。城市之间的不同交通选择对碳排放强度影响显著。2018年,在交通部门的总排放量中,道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和民航运输分别占73.5%、6.1%、8.9%和11.6%,道路运输占比最高,增长也明显高于其他运输模式,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私家车的使用比例在提高。
04
以绿色消费为特点的低碳品质生活方式
05
以增强碳汇能力为目标的低碳环境
建设低碳环境的核心是生态建设。所谓生态建设,是指遵循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受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重建,以此增加碳汇,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自2009年获评“国家森林城市”以来,杭州持续将城市扩绿列为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年均新增绿地500万平方米以上,实现居民出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公开数据显示,杭州市森林面积1689万亩、森林蓄积量679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6.85%,位居全国省会、副省级城市首位;城区绿化覆盖率40.58%,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90%,处于省会城市先进水平。
同时,在全市域推行“林长制”,开展森林经营等林业碳汇交易,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发展壮大生态经济,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工作,形成碳源和碳汇城乡互哺的新格局。例如,余杭区百丈镇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每亩竹林约可以产生0.5吨碳汇,根据初步测算,百丈当地总体毛竹林碳汇经济效益约达1000余万元,实现“空气换钱”,为当地农民和竹加工企业的增收开拓了新的思路。
此外,杭州先后实施了西湖、西溪湿地、运河、湘湖、市区河道等综合保护工程,旧城改造、庭院改善、“一绕四线”“三江两岸”“四边绿化”“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重点工程,为生态碳汇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
06
以新型城市管理为主体的低碳社会
低碳社会是通过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和社会发展不断完善的前提下,致力于在生产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领域控制和减少碳排放的社会。
随着城市建设高速发展以及城市空间“摊大饼”式扩张,大量原来作为碳汇的植被和农田转变为建设用地,导致碳汇变成了碳源。而城市空间形态一旦形成,具有很强的锁定效应,将会导致城市在很长时间内沿着高碳的路径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