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河而兴、因河而衰的北宋王朝
深情的汽水
2022年08月23日 10:59:19
只看楼主

      因河而兴、因河而衰的 北宋王朝



     

因河而兴、因河而衰的

北宋王朝

       



说起“黄河改道”,曾经有一部古装剧里是这样演绎的:大臣们正在向皇帝汇报“黄河改道”的事项,却不料大臣们心急如焚,皇帝却听得昏昏欲睡,竟在朝堂上打起了瞌睡。过了良久,皇帝打着哈欠回了一句:“不就是黄河改道嘛,只要对老百姓有利,朕就准他改道了。”


但在真正的历史上,“黄河改道”可不是皇上“准不准”这么简单,几乎每一次改道,都伴随着深重的灾难和旷日持久的治理工程。


从古代到20世纪50年代,黄河下游有记载大规模的改道有六次,史称“黄河六徙”。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黄河的第三次大改道。


     

黄河改道总示意图  图片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北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以宰相身份出镇河北的宋大员贾昌朝上奏,请中央政府下令京东州军兴葺黄河旧堤,塞横陇、商胡二口,断绝北流,引水东流,恢复黄河故道。从而拉开了80年黄河北流与东流之争。 


此时的黄河,已经北流14年,但是随着黄河北流的淤塞,河道不畅,这一年黄河商胡埽(今濮阳县境)又一次大决口,黄河开始从天津入海。以贾昌朝为首的东流派希望不惜代价,导黄河从山东入海。


出于政治、经济和军事考虑,北宋中央采取了激进的东流派主张。北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四月,商胡北流河口最终被堵塞,黄河水流入六塔河。但由于河道过窄不能相容,河水发生了倒灌,当晚就发生了决口,溺死民兵民工、干草物资等不计其数。


黄河的北流,始终是悬在宋人头上的利剑。嘉祐五年(1060年),黄河于魏州第六埽决口,又冲出一条新道,宋人称之为二股河,此后东流所指河道就是二股河。


北宋神宗年间,北流与东流的争论依然激烈。当时的宰相王安石,考虑到河北黄河故道附近大量的淤泥,如果黄河东流,至少能增加良田数百万顷,这对当时财政紧缺的大宋朝廷至关重要。这位以刚直激进著称的拗相公便大胆拍板,恢复东流。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北流堵塞后,二股河恢复东流。不久,黄河便在许家港决口。熙宁五年(1072年)二月,朝廷大兴河役,堵塞二股河决口,同时也疏浚了二股河。此项工作四月完成,然而,到了六月黄河又在大名夏津溢流。


     

图片来源:地球知识局


这么多次决口的打击,让宋神宗也对黄河东流失去了信心,他对王安石说道:如果黄河再次决口怎么办?黄河再大也不过是一条河而已,不管它的利害,放任它东流或者北流,又如何?


但是王安石的执拗非同常人,坚持黄河东流。熙宁六年(1073年)十月,朝廷在大名第四、第五埽处开直河,黄河再次回归二股河道,但仅过了三年,黄河就在澶州曹村大决口,黄河河道南移,河患日趋严重。


北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朝廷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堵住了曹村决口,同时南徙的河道回到了北边。元丰三年(1080年)七月,澶州孙村、大吴、小吴埽决口,元丰四年(1081年)四月,小吴埽再次大决口,从澶州注入御河,黄河北流再次恢复。 


至此,黄河屡治屡回。2个月之后,宋神宗下诏放弃封闭河口,听任黄河北流。此后“三易回河”成为宋朝治理黄河的重大事件。


“三易回河”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黄河改道屡屡失败,原本富饶的河北地区,因为黄河决堤而变得萧条贫穷,宋朝的国力也因黄河泛滥遭到了史无前例的重创。即使屡治屡败,但北宋王朝对于治理黄河的多番探索仍是值得钦佩的,在中国历史上,也成为了一个让人艳羡与遗憾相并存的王朝。

来源:中国水事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