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环城生态公园-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坐落于成都青龙湖湿地公园二期内,原建筑是废弃的青龙湖小学和一个养殖场,典型的红砖房,需要转变成供游客参观的农业科普教育基地,期待通过设计的力量让衰败的红砖房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建筑面积2042㎡。 项目位于环城生态公园内,承载科普、研学、体验的空间需求,于此设计团队取“万物生长循环”为建筑意象,通过提取农田间农作物的生长状态作为设计元素,采用聚碳酸酯板、陶瓦、红砖等常见材料,让建筑呈现出新旧交替、自由流动的场所气息。
成都环城生态公园-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坐落于成都青龙湖湿地公园二期内,原建筑是废弃的青龙湖小学和一个养殖场,典型的红砖房,需要转变成供游客参观的农业科普教育基地,期待通过设计的力量让衰败的红砖房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建筑面积2042㎡。
项目位于环城生态公园内,承载科普、研学、体验的空间需求,于此设计团队取“万物生长循环”为建筑意象,通过提取农田间农作物的生长状态作为设计元素,采用聚碳酸酯板、陶瓦、红砖等常见材料,让建筑呈现出新旧交替、自由流动的场所气息。
“留”与“改”如何平衡,是这类场地现状复杂的项目的重点。建筑方面:部分建筑并未受到较大破坏,修缮后可继续使用;部分建筑墙体破损,屋面破烂,屋顶年久失修,部分结构无法满足使用要求;还有一部分建筑墙柱坍塌、墙体倾斜非常严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景观方面:场地荒废多年,内部杂草丛生,原有梧桐树长势良好;原硬化路面破损严重;围墙将场地与外部农田、公园完全隔离,影响人们参与体验。
为了让建筑呈现出新旧交替、自由流动的场所气息,在改造设计中,拆除了原有坍塌的建筑和部分红砖围墙,废弃混凝土块的应用也是如此,破碎后作为景观汀步。尽可能拆除了原有封闭围墙的场地向游客张开怀抱,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来此参观游览。
在建筑改造方面,注重材质是否与原有建筑匹配和谐,是否经济适用。结合场地本身记忆,最终选择了聚碳酸酯板、红砖、陶瓦等材料进行了几栋建筑的针对性改造。
聚碳酸酯板是在乡村和农业配套设施建筑中应用很广的材料,具有透光、轻质、耐候、阻燃、隔音、高强度等优异性能,而且价格低廉,非常适合低成本低技建筑的应用。红砖和陶瓦都是原有建筑值得保留的血脉和记忆。
建筑师将结构塌毁的建筑进行了拆除,在原址新建农机展示棚,透明的聚碳酸酯板与精巧的白色钢构营造了一个晶莹剔透、轻薄柔美的开放空间。
两栋状态较好的建筑,改造为现代农业和农耕文化展厅。红砖砌体和木构屋架全部保留并进行了局部修缮,屋面统一更换了灰色的陶瓦。同时,将聚碳酸酯板应用于局部顶棚、墙体、门窗,赋予了建筑轻盈朦胧的质感,弱化了红砖砌体带来的厚重感,让建筑呈现出新旧融合共生的状态。
在两栋老建筑之间用钢材和聚碳酸酯板,以种子和孔明灯的意象,做了一组悬浮在空中大小不一的透明立方体,作为场地的视觉重点。白天这些立方体像是从红砖缝里孕育出来的一粒粒飞向天空的种子,迎着太阳,晶莹夺目。夜晚,暖黄的灯光透过聚碳酸酯板盒子,带来一种明亮的漂浮感,像定格在空中的孔明灯,如梦似幻。
设计团队认为,在进行这类项目改造时候,应注意区分“老”“破”“烂”三者的异同。“老”是陈旧,并非贬义,反而恰恰饱含历史;“破”是完整的东西受到损伤变得不完整,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修复;“烂”是不可挽回的逝去。分清三者区别后,在面对不同的老旧建筑就能采取不同策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