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在很多人脑海中是一个富有神秘色彩的时代,宗教、战争、瘟疫、黑暗、压抑常常是第一时间浮现的关键词。的确,在这一古罗马帝国荣光逐渐黯淡而文艺复兴曙光又尚未照亮的时代,中世纪的欧洲大陆可以说是水深火热,城市发展萎缩,科学技术停滞,战争连绵,瘟疫肆虐。在帝国时期曾经人口过百万的罗马城在中世纪人口甚至不足四万。 在这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城堡、教堂、修道院等类型的建筑无疑定义了时代特征。修道院,作为最特殊的建筑类型之一,恰恰是我们了解神秘中世纪的一扇窗户。因为远离城市中心,常处在偏僻山林甚至立于悬崖峭壁之上,修道院得以远离战争纷扰,宗教信徒得以在这里静心学习劳作,文化在这里也得以留存,修道院也成为现代学校的雏形。
中世纪,在很多人脑海中是一个富有神秘色彩的时代,宗教、战争、瘟疫、黑暗、压抑常常是第一时间浮现的关键词。的确,在这一古罗马帝国荣光逐渐黯淡而文艺复兴曙光又尚未照亮的时代,中世纪的欧洲大陆可以说是水深火热,城市发展萎缩,科学技术停滞,战争连绵,瘟疫肆虐。在帝国时期曾经人口过百万的罗马城在中世纪人口甚至不足四万。
在这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城堡、教堂、修道院等类型的建筑无疑定义了时代特征。修道院,作为最特殊的建筑类型之一,恰恰是我们了解神秘中世纪的一扇窗户。因为远离城市中心,常处在偏僻山林甚至立于悬崖峭壁之上,修道院得以远离战争纷扰,宗教信徒得以在这里静心学习劳作,文化在这里也得以留存,修道院也成为现代学校的雏形。
静默,这个大多数人并不熟悉的词汇,随着上海疫情的发酵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其实,对中世纪的僧侣来说,静默是他们的生活常态。我们无奈被迫静默,他们主动选择隐修。远离尘嚣,安心修习,他们追求的是一种简朴的生活状态。位于法国勃艮第的丰特奈修道院,就是一处这样的场地,也在1981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那么,修士修女的生活是怎样的?修道院作为一种建筑类型是如何发展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丰特奈修道院,也通过它,感受那个时代独有的建筑与文化魅力。
“这座朴素的勃艮第修道院由圣·伯纳尔(St. Bernard)修建于1119年,修道院的教堂、回廊、食堂、宿舍、面包坊连同冶炼厂一起,完美诠释了早期西多会修道士自给自足的社会理想。
”——世界文化遗产评价
水池倒映下的静谧与安详
修道院教堂里的神圣光影
世界上最美的回廊院之一
丰特奈修道院位于法国勃艮第大区的科多尔省,是欧洲最古老的西多会(也译作:
熙笃会)修道院之一,位于勃艮第北部,北距巴黎250公里,南离第戎80公里。
丰特奈修道院是1119年由圣·伯纳尔在勃艮第山谷的一片沼泽地区建立的,修道院保持着优美的罗曼式建筑风格。
除了餐厅被毁外,其它所有的建筑都完好地保存下来。
其中包括教堂、宿舍、回廊、会议厅、锅炉房、修道院院长的住所等。
修道院连同这些建筑物一起为人们勾勒出了一幅早期修道士社会自给自足理想的画卷。
丰特奈修道院鸟瞰图
1981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第四条(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丰特奈的西多会修道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丰特奈修道院简朴的建筑形式,反映了西方基督教历史上曾盛行的重要美学形式和道德追求。 这里不仅是一处礼拜场所,也是一处农业和手工业中心,修士修女们在这里生活、劳作、种植、祈祷,是特定历史时期具有普世价值的一种文化活动,代表着特定生活群体独有的生活模式。
01
修道生活
修道主义(Monasticism)起源于埃及,最早的僧侣是隐居于茅屋或山洞的隐士。在公元4世纪时,基督教兴起,但随着基督教日益世俗化,教会教徒水准参差不齐,有些人开始退居隐修、远离世俗,这些人叫修道士,他们为拯救自己的灵魂而离开城市,过起隐退的生活,希望通过独居、艰苦的生活达到对神全神贯注的沉思。
英文中的修道士叫monk,来源于希腊语的“独自”(monachos)。正如词源所显示,修道士一开始都是独自修行的,通常是跑到一个荒野或山洞里,但是后来越来越多人效仿,于是开始发展成团体形式,这就是修道院的来源。
著名城市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其著作《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与前景》中称颂道:
“修道院实际上是一种新型的城邦,它是一种紧密的手足情谊联系,他们不是为偶尔举行仪式而汇聚到一起,而是永远共同生活居住在一起,在人间努力实现基督教生活,全心全意做上帝的仆人。”
一座典型的中世纪修道院,是一座微缩的城市,在一个不大的有边界的空间里,浓缩了原本整座城市的功能,满足人的基本生活生产需求。其中,教堂是最重要的空间,其次是食堂、图书馆、讲堂、宿舍等生活类空间,另外还有面包作坊、酒窖、工匠作坊、饲养牲畜、种植蔬果草药的生产型空间,甚至包括医院、科研、扶贫救济留宿空间等等。
这不就是今天的一座综合性大学校园吗?没错,现代教育系统的直接起源,就是修道院学校。现代教育学的发展和教学方式,和修道院学校的坚持与探索有直接的继承关系。
圣加仑修道院平面复原模型
修道院鼓励读书和学习,我们今天现在所看到的古代希腊罗马经典,如西塞罗、维吉尔、奥维德、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文字,很大程度上是这些修道院学校保存下来的。经过一代代的抄写传承,才成就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西方世界和现代文明。
修道院可以说是中世纪欧洲的社会上最先进的学术科研机构。比如西多会修道院,12世纪就已经在用水龙头了,而世界上的大部分人的家里一直到20世纪才用上水龙头。西多会的重工技术同样站在时代前沿,锻铁技术领先全欧洲。
修道院还承担着很多社会责任和公共职责。欧洲中世纪的“公共服务”基本上都是由宗教组织包办的,欧洲中世纪战乱不断,瘟疫横行,宗教信仰因此更加成为老百姓的精神寄托,以至教权一度远超王权。修道院承担着扶贫、照顾病弱、接待旅行者留宿等功能。
圣加仑修道院平面图羊皮纸手稿
这是建筑史上一份非常著名的手稿,绘制于公元9世纪,是现存中世纪以来最古老的建筑草图,描绘了一座理想修道院的平面。由五张羊皮纸缝在一起组成,尺寸为 113 厘米 x 78 厘米。它以红色线条绘制建筑物,并以棕色墨水绘制文字,描绘了一个由教堂、宿舍、马厩、厨房、食堂、车间、啤酒厂、医务室等空间组成的修道院建筑群。虽然并未实际建成,但却被视为瑞士的国宝。保存于瑞士的圣加仑图书馆,也因此命名为圣加仑修道院平面图(The plan of Saint Gall)。
根据羊皮纸手稿复原图
因应不同的时代及社会需要而成立的修道团体,称为修会。著名的天主教修会有本笃会(有克吕尼修会和西多会修会等分支)、方济各会(面向贫穷人)、多明我会(面向城市居民)、耶稣会(从事学术)和慈幼会 (面向青少年)等等。
不同的修会教派,发展出了各自独有的修道教义,以及相应的,各自创造出了特征鲜明的修道院及教会建筑。丰特奈修道院所属的西多会教会,正是中世纪颇具规模的一支,非常信奉本笃苦修和静默教条,强调回归基督教的质朴状态。强调返璞归真和自给自足,建筑也表现出朴素、无装饰的基本特征。
在1115年至1792年的几百年间,曾先后有36位院长执掌过丰特奈修道院,其中16位拥有皇室血统。此外,相当罕见的是,这座修道院同时接纳修士和修女,修道院还一度为修女所统领。这座建筑包含了五个独立的宗教空间,各有用途。
修道院的建筑形制和生活方式是息息相关的。丰特奈修道院的核心部分如上图所示,左边为教堂,右边为餐厅厨房,上部是修道室、宿舍等空间,回廊院处于中间,将所有的宗教空间连通融合为密不可分的整体。
坐落在静谧森林山谷中的丰特奈修道院
在理解了修道院的基本布局之后,让我们走进这座修道院,以第一视角来一次丰特奈修道院的建筑漫游。
02
建筑漫步
穿过入口小屋,我们就正式走进了丰特奈修道院。这里仿佛一处世外桃源,与外部世界隔绝,在近千年的时光里,静静的等待着修道士、朝圣者、旅行者、商人,还有那些乞求施舍的穷人的到来。
丰特奈修道院的教堂建于1139-1147年之间,是罗曼式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是法国最古老的教堂,是为数不多12世纪保存完好至今的西多会教堂。虽然大部分经过重建,但这里是中世纪修道院物品保存、收藏最多最丰富的地方。教堂、回廊、厨房、大食堂和花园等,从12世纪到18世纪,见证着僧侣们的生活图画。这个教堂是一个平面呈十字架形的天主教堂,由中厅、侧廊、横厅和一个平伸出的礼拜堂组成。
中殿的高度、几何比例和优美的细部结合在一起,完美呈现了所谓的“朴素的宏伟”("an austere grandeur")。丰特奈修道院教堂,以一种只有罗曼式教堂才有的谦卑,达成了不逊于后期哥特式教堂和文艺复兴教堂的崇高与宏伟。
不过 ,丰特奈修道院尽管以罗曼式风格为基础,却在一些局部展示出未来哥特式建筑的特征迹象。巨大的墙壁、坚固的桥墩、半圆形拱门都非常罗曼。但诸如教堂里一些略尖的拱和后面能看到的修道室里漂亮的肋拱,都是非常哥特式的细节。这种从罗曼向哥特过渡的混合风格,丝毫不显突兀,反而在简洁的线条和对称的设计中达成纯粹的和谐。
根据西多会的教义,教堂里不能有任何东西分散人们的注意力,以便全神贯注向上帝祷告。 这也是为什么这座建筑设计得如此简单朴素。拉丁十字平面,裸露的立面,简单的植物雕塑柱头,石砌拱顶,单排侧窗,典型的勃艮第罗曼式建筑风格。修道院教堂以其卓越的保存状态、恢弘的规模、简洁的形制和独特的光线给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有一种平静和宁静的气氛,吸引着人们沉思和冥想。
在教堂的北面耳堂,可以欣赏到一份中世纪艺术的杰作,名为“丰特奈的圣母”。 这座雕像是13世纪晚期勃艮第最著名的雕塑之一。 圣母手托圣子,微微含笑,和谐而又温馨。
回廊院是修道院的核心空间。 虽然许多其他修道院的回廊难逃被毁,但丰特奈修道院的回廊院自十二世纪以来一直完好无损,像教堂一样,也是罗曼式建筑风格的杰出代表。
回廊院是36m×38m的矩形空间,既是联通所有其他建筑的交流空间,也是平日里冥想的场所。一年四季,修道院都沐浴在阳光中。漫步在环廊中,侧面是精美的柱式、抬头是交叉状拱顶,不断重复,却不觉乏味,日光透过柱廊洒进来,让人在行走中感受着明与暗的反复交替,在这个过程中,仿佛时间也被拉回了800年前,让我们同当年日日冥想的修道士们感同身受。
修道士们在修道院东边的大花园里种植药用植物和蔬菜(因为他们的饮食中肉类很少)。花园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新设计的,采用古典的花园形式,干净的线条,完美地匹配了修道院的建筑风格。
修道室与回廊院相邻,是修道生活的重要场所。优美的哥特风肋拱支撑着标准开间。所有修道士每天早上在开始工作之前,都要在这里阅读圣本笃教义的à章节(这也是为什么此房间叫做Chapter Room)。 这个房间也被用来分享其他修道院的消息,选举修道院院长,以及公开检讨和承认错误。
修道士们居住的宿舍在楼上,是一个开敞的室内大厅,屋顶是橡木质框架结构,仿佛一艘船体倾覆过来。
休息时间里,僧侣们穿着衣服,睡在简单的长凳上,中世纪晚期,才有了独立分隔的房间。
冶炼厂 Forge
这座建筑长度超过50米,由一系列扶壁加固,作为一个单独的建筑和修道院的宗教建筑分离开来,这样就明确区分了修道士的两大主要活动:
祈祷和生产工作。
考古学家在研究过附近的锻造厂和铁矿后认为它是欧洲最古老的冶金工厂之一。
包含两个熔炉和几个使用液压锤的磨坊。
锻造厂的产品销售为修道院获得了大量的财政资源。
工业生产是日常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修道院也成了孕育科学技术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僧侣们曾使用水轮等液压装置,操作锤子,从熔炉中提炼金属。 在现代高炉发明之前,这种机械方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03
光影感受
丰特奈修道院坐落在树木繁茂的山谷中,日光在这里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投射,照亮建筑物,花园和周围的森林。它在石头的黄色色调、植被的绿色色调和天空的蓝色色调之间创造了美丽的色彩对比。让游客忍不住驻足停留。
光线透过简单的彩色玻璃窗,在修道院教堂营造出一种柔和而亲密的氛围。
这里的光是一种克制的表达,不喧闹,不张扬,仿佛透过洞穴的微光,经过石头的折射才抵达我们面前,以一种静默的姿态传达着时光的力量,这与西多会修道会追求简朴的教义是一致的。
当代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在设计著名的“光之教堂”时,脑海中浮现的其实正是这种朴素的意象。安藤在自传中写到:
“我心中抱持的意象,就是中世纪欧洲的罗曼式修道院。修道士们真的是消磨着自己的生命,将粗凿的石头堆叠成形,打造出有如洞窟一般的礼拜堂。在那种简朴之至的空间里,强烈的光从没有玻璃遮挡的开口直接射入,宁静地照映出地上石面的表情。那种庄严而美丽、直捣人心的空间,能否用混凝土盒子表现出来?”
光之教堂就是在这样的想法下诞生的,安藤所做的,只不过是以一种更纯粹的方式,完成了一次现代化的转译,可其最终达成的效果,可能比其他空间更恢弘、材质更精美、设计更复杂的教堂更加震撼人心。
这就是光影的力量。
这是一种朴素的崇高。这是一种静默的伟大。
2.Cistercian Abbey of Fontenay-UNESCO World Heritage
3.Visit the Fontenay Abbey: a treat for Romanesque architecture lovers
4.https://www.abbayedefontenay.com/en/
5.https://zhuanlan.zhihu.com/p/32507456
6.http://archi-trouve.blogspot.com/2013/07/abbey-road-part-2-architecture-o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