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大师庄镇光:景观设计中的人文与情怀
沉迷学习一级
2022年05月17日 16:26:17
只看楼主

很久没有听到这么有深度的分享了,市面上大大小小的分享会很多,来宾肯定都是行业中的大咖高人,高屋建瓴,但往往受限于篇幅和场地,很多讲述都免不了使人意犹未尽,这次感谢RAC设计课堂的季弘斐老师,他请到了盛名卓著的太璞景观(topo design group)的庄总(庄镇光 C.K. Chuang)来讲景观设计。文字来源于对于庄总讲课内容的笔记记录,已经获得topo、RAC授权,感谢黄工、日野摄影、道合J小姐,文章仅用于学习分享。




很久没有听到这么有深度的分享了,市面上大大小小的分享会很多,来宾肯定都是行业中的大咖高人,高屋建瓴,但往往受限于篇幅和场地,很多讲述都免不了使人意犹未尽,这次感谢RAC设计课堂的季弘斐老师,他请到了盛名卓著的太璞景观(topo design group)的庄总(庄镇光 C.K. Chuang)来讲景观设计。文字来源于对于庄总讲课内容的笔记记录,已经获得topo、RAC授权,感谢黄工、日野摄影、道合J小姐,文章仅用于学习分享。


序言

一般来说,现在大部分的景观变得非常的工业化,或者说,所有的材料,它的切割方式、生产的方式,都跟整个工业时代的快速进程发生了很大的关系,所以很多东西出来的效果是千篇一律的,缺乏个性。然而在我们的生命当中会被感动的东西往往是一些吉光片羽。很多的时候,它其实可能就是一个很棒的一个光线,映照着某一个东西,形成影子,倒映在地上。很多东西它其实是刹那在变化、刹那在消失,这可能是最有意思的部分。

应该怎么样去做景观?景观是环境与人形成的整体空间以及感受的一种直接关系,用一种怎样的哲学来设计它,其实跟上面提到的概念有关,我们会比较摒弃左边的这种做法;而如果可能的话,我们会尽量向右边的画面靠近。它可能是一个很朴素的、很纯物质的、没有太多装饰的东西,它可能随着时间、随着很多光线的变化产生非常多的表情。这样子的一种氛围跟材料的组成,是我自己很向往的一种构造方式。



所以在这种空间里,你可以看到那些使用它的人,感觉到一种事物的无常性。很多的时候,它可能在变化,它可能在消失,它可能在更新。它有一种很深的、内观的、不跟世俗的价值观游走的品质。


深圳苔园

深圳体育场馆边上的一个餐厅景观(深圳东西餐厅)。开始在构思这个项目的时候,希望是用一种特别单纯的方式来建构。这个餐厅前后院小小的,位于南北两边,特别是北边的院子,里面有两颗非常巨大的榕树。



榕树的树枝跟它的树根都特别有个性。一个单纯的空间,能够把素净的空间品质执行得很好。

设计开始构思的一些想法,是私密安内向的,空间希望我们去靠近她,去抚摸她,去跟她建立关系。光影都受到控制,窗户不用太高,入口可以很局促,灯光是控制的。当时想的一句话:包袱在子宫里,与世隔绝,它不存在任何地方,但是又可以到达任何地方,就看你的心被它牵引到哪里去。



思考的方向,包括建筑的开窗、人跟桌子、人跟空间之间的关系,跟院子的关系是怎么样子的?希望整个构成是用一种不可预期的,非常随意的、特别手工的方式来营造。在做的时候从模型入手,用一些实体的模型,帮助去接近想要的概念。用一些树枝、铁丝、粘土的方式来做设计方向,甚至用毛巾,它的地形可以像毛巾的皱褶一样,从高到低。设计师其实也正在被这些材料所激发,激发出各种想法。


前后两个院子。在适当的高度有开口,然后有围墙,人的视线会被很好的保护跟控制。设计很尊重原先的这两棵巨大的榕树,空间场域被用餐者所感受,这是特别关注的部分。这个空间它大概是北院有87平米,南院17平米。


经过实体的模型之后,用电脑去看它量体的可行性与落在平面上的效果。大概做出来的一个平面,希望尽可能的脱离任何的几何形,脱离任何的平行线,脱离已经预先设定的、寻常会画出的那些图案,她是一个特别手工感,不是工业方式营造的线条,这些线条直接来自人的情绪、人的情感、人的灵感。两个空间会各有特色,因为它的空间的分大小不同。



设想庭院是用苔藓来构成,有一个呼应对比的元素。从老的榕树上苍劲的线条给设计灵感,就是说如果能用特别刚硬,但又有时间痕迹的材料跟苔藓形成对比,可能会变成很有趣。

所以就用泥巴去形塑这个可能性,再看金属的材料怎样去跟苔藓对话?一个是很人工的,但有非常多的情感赋予在金属里面,透过它的质感的变化跟塑造,希望看起来像是一个生锈的、表面凹凸不平、没有任何预期的部分。构成特别自然的、几种形态构成的一个底盘。在研究过程当中,包括跟铜材的厂家沟通的时候,做出的一个样板,展示所希望的材料表面的效果。




接下来就直接在工厂把两个院子需要做到的雕塑,也就是铜的这个部分,直接用1:1的方式直接放出来。透过这个过程也可以检验到底要多少的凹凸,多少的长度,多少的高低,这些高低也是在现场就直接做出来,所以它是一个很好的可以检验这个想法的一个很直观的方式。

包围青苔的这些墙,墙本身的质感、材料、颜色也很重要,用手像夯土的方式,一条一条做出来。然后接下来进到现场,在现场就开始按照在工厂它弯揉出来的这些钢筋,形成了高低变化的线条。

从模型到工厂到现场逐渐落实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一种创造,尺度越来越大,越来越符合实际。


在这个阶段铺筋进去,然后让这些雕塑安装到位,再调整雕塑跟土之间的关系,希望这个雕塑它好像被埋在土地很久,只露出一点点的表面,在被人发掘出来后,像自己生长出来的一般。


同时在院子里面呼应地形,也做了两个小小的水池,希望在视觉上、整体的关系上有意思。入口就非常小,然后进去是一个暗暗的空间,穿过暗暗的空间之后,就进到第一个只有17平米的小院。


为了维持院子的湿度,也因为苔藓需要适当的湿度,同时也在观察光线对这些苔藓生长的影响,每20分钟到30分钟会有雾喷,形成两个院子随时都在变化的一个表情。

榕树的叶子有时候会落到地上,而后方的这块墙,也是以一种非常缓慢的形式滴水,年久之后墙也会被苔藓所覆盖。墙的形状,设计希望是一个特别自由的形态,所以墙面质感,在形成混凝土墙的时候,用特别手工、自然的材料,去形成它的表面的纹路跟质感。这个就是当时我们用七八公分的原木去做的,就再进一步的加深墙的向度、手工的效果跟感觉。


墙上面因为有滴水的,所以整个墙是一个湿润的感觉。水是非常缓慢的、一种滴流的状态,在最低点是水池。

室内设计是水平线空间设计,琚宾老师主持,景观和室内一起合作,包括灯光设计,灯光怎么样落实与体现效果。灯光公司按照要求做灯光的模拟,更多的工作是设计师在现场的调试。

从窗框的下方跟上方来进行打灯。在室内,你不会看到任何直接的光线。餐桌跟户外,形成一种很微妙的关系。



永威山悦

景观设计:TOPO
施工图设计及后期落地服务:重庆道合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摄影:日野摄影
感谢日野摄影和道合的授权及照片提供


第二个项目在郑州,在太行山余脉的一个山上,性质是会所,本身就是很漂亮的基地。基地它有很深的峡谷,更有河南传统的窑洞。开始的时候,现场还是非常蛮荒,但在蛮荒之间,可以看到山里面出现了窑洞,非常有意思。


入口的部分。设计用夯土墙的感觉做景墙,然后用像篆书里面的笔画的形态,去做这个雕塑。笔画里面蕴含着很多的人的感觉。用这个小篆演变来的雕塑,形成空间的一个焦点。


真正我们希望真正精彩的是出现在峡谷和有窑洞的另外一面。所以在这面里面做的很低调,也很安静。


设计用当地的石头,当地的工匠,并且在当地的村落里,看到有很棒的拼叠石材的方式,现场也尝试了很多次,最终呈现这个效果。

顺应地形从高到低,用不同的拼贴的技巧,形成一个空间环境。在景观的画面里可以看到,低的地方是比较粗糙的,高处、右上角的这一块是比较整齐的,用同一个材料,但大小跟切割方式是不一样的。

从上层下到下层,即使是同一面墙,我们都希望石头的颜色大小,是有变化的。



在平台上 可以观赏峡谷与风景,平台上 座椅、 火炉,这些元素在不同的材料之间做变化转换,但变化与转换是非常低调的。



然后慢慢从精致的室内转移到粗犷的室外。材料之间,不同的木头是在毛石之间穿插,它们也在变化、也在对话。


景观在需要细腻的时候会非常细腻,需要粗矿、适应地形的时候,又可以全然地适应地形。


从比较精致的上层下降到下层的平台。这个地方因为更接近峡谷,所以峡谷周边的设计方式,会用很野趣的手法,所以我们也想让它慢慢过渡到比较"荒野"的状态。




因为上层跟下层有大概八米的落差,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用锈板做了高差八米的一个弯曲折线的楼梯,人们可以从的毛石的楼梯下来,也可以从 锈板 楼梯下来,下来之后就会看到大 大小小的窑洞。这个 可以上下的 地方有一个25公分宽的、细的水流,水流它会让这个非常干燥的环境变得很有趣、很有意思,可以听到水的声音,人们也可以触摸到水。

我们在周边的就找到一些老的东西( 老的容器 ),放置在不同的角落里。我们设定水从窑洞中流出来,这些原始 居民 的窑洞与大门,稍微经过整修,水就缓缓从窑洞里流淌出来。


窑洞内部用洞石做座椅与喷泉的源头,涌泉的方式是很缓慢的流出来。窑洞的内部做了整理,用一种看起来就像原本状态的方式来处理,内部是经过结构跟室内设计,饰面装饰自然,地面上每一块石头也都是手工拼贴出来的。


项目里车行道的收边的石材,与窑洞的空间里面的地面石材效果。


从空中俯视就可以看到峡谷,谷中生长着常绿的柏树,这是在2月的时候拍摄的景象,如同图画一样。



水池中我们做的一个像灯笼一样、竹木材料的小空间,下面是一片很薄的镜面水池。竹木小亭仿佛飘在水面之上。在室内灯光与白天有阳光的时候,其实这个亭子的光线会变化的非常有趣。


双层的手法处理亭子的表层。


松江广富林


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公园,项目占地45万平米,过程有7、8年时间,陆陆续续在完工。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在这里发掘出了大约7000年前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 人类生活遗址。景观设计每做一个地方,都是先前考古后遗留的场地。考古工程会挖成五米乘五米一个定距的模数,然后再往下挖,每一条线都代表一个年代。


从清朝一直往下挖,明朝、到唐朝……一直往下挖到商朝。商朝之下,还能继续往下再挖3000年。然后挖到遗址。土地本身就是很有趣的,这些考古的遗址,可以激发你非常多的设计想法。发掘出来的文物,现代人会很惊讶它们的精致度。在7000年前,玉器已经做得非常的精致、 手工非常的好。


业主是松江区政府,他们在周边拆掉一些老的村庄,拆下来的老材料,全部都集中在一个地方,然后业主就跟我们说,这些材料你们都可以用。这是特别幸运的,可以运用这些材料,赋予它新的生命。


开始业主希望遗址是类似紫禁城的样子,汉白玉材料、非常规整,非常皇家的一个园林,我们跟领导探讨,说这样不太适合这个地方,7000年前的文明所在地,是不是应该把这个地方营造出怀古之幽情,能够遥想当年祖先的生活,这样的氛围才应该是正确的。


我们希望用收集的这些老材料本身做表达,用一种很朴拙的方式来设计,坚持下来,领导也赞同了这个想法。



这个遗址中间的一个面向稻田的区域,整个保留下来,未来也可能还会继续考古。在稻田中间有一个中轴,中轴的这个部分,我们就是用这些老材料来做。


那里面有各式各样的编组的方式,我们特别喜欢的还没有完工的部分,非常有活力,有生命力,在这里,你会很感动。材料没有一块是相同的,每一个材料本身都在教会我们怎样好好的利用他们。


这也是做景观设计最有意思的部分。这里我们做了一个中轴线端点,它是 一份 对勤勤恳垦在土地上努力的先人的敬意的表达。


其实土地它会自己会告诉你,他需要什么,有的时候我们需要让出空间,让他们去发挥,让大自然去发挥。你会看到很不可思议的变化,每个材料都非常的漂亮,都很有它自己的风韵。



包括它的拼组的方式,我们也在现场跟工人和石匠讨论,看看怎样能够做出真正可以对得起这批材料的功法。


樱花盛开的时候,所以正是最漂亮的时候。


南入口,我们希望这里酱油缸它跟水之间的对话关系,高高低低的。



一年下雪,现场正在做中轴的施工,但是因为雪的关系,可以看到每一个小块地形的高低变化起伏,材料的对比,形成一个有很有意思、很细微的变化。


其实在建设项目的过程里面,我们也都办了不少错,然后也做了不少失败的尝试。但是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就希望在每个项目总结哪些做法还是会失败的、哪些做法它是可持续的,它是能成功的。


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景观其实不应该是一种太过建筑的手段,或者说太过人为的处理的手法,应该让大自然尽可能介入进来。景观其实是慢慢的变成,虽然它是人造的景观,但是慢慢变成天然景观的部分。这样,所有的维护费用,长期的费用,其实是可回收的,因为,我们用原生的物种、原生的这个方式去对待,那慢慢的,它就会变成大自然的部分。






这个是一个范围比较大的一个项目,它在云南香格里拉。
大概整个面积约有3.2平方公里。从空拍图看它原先的现场情况,可以看到这个地方建筑物的雄伟。它号称是云南的小布达拉宫,就是说去香格里拉,或者是叫中甸的这个地方的人一定会去朝拜的一个圣地。它是藏传佛教格鲁教派很重要的一个寺院,叫松赞林寺。那这个寺院它的所坐落的位置非常的棒:它的小气候、风水也非常棒,因为它四周都是环山,中间一个湖泊。海拔3600米,经常性的会有融雪,然后就形成这个湖泊。
我们到现场的时候很失望,因为在耕作前 他们把这个湖水都放干,水里面的土质非常肥沃,他们就用来耕作,在这个期间也把所有的树也都砍光。所以,即使它是一个十五、十六世纪就存在的寺院,原先应该是风水特别好的一个地方,但是我们到现场的时候,可以是用凄惨来形容。
这里是一个观光的胜地,可是大家看到寺院围墙外面的这些空地就这样停车,一片狼藉。原先它这个地方它有很多的篷布,因为开始要做改造,所以就把篷布都先拆掉。
这个是寺院前面的景象,你看不到湖水,原先这个地方就是就被改成的耕地。实际上这个地方周边的山、的树都非常的茂密,但现场是光秃秃的。
所以我们就跟政府、跟寺院沟通,这里的书记他找我们的时候就说,希望你把它恢复成原来的样子。
之前在旁边,政府先做了一个坝,一个小小的坝,先把水蓄上来。
有了水之后,到了春天、夏天,其实自然自己会生长,它周边的山上流下来的这些水都带着很多的种子,带着很多的地下水,水里很多鱼卵、虾卵。所以,当你给大自然一个空间,它会恢复给你看,它恢复自我的能力是非常惊人的。 这个纯粹就是大自然它自己做工、它自己生长出来的。它需要什么,它自己就会生长。
透过蓄水,水是山上融雪流下来的,水自己在高高低低适应的地方、水深不同的地方,形成多种类多层次的水生植物。
接下来在这个湖的周边建立重新梳理车行道跟人行步道。以前要进入这个寺院,先要顺时钟绕着这个湖泊走一圈,然后再走进寺院。实际上这是对佛陀最虔诚的一个礼进。我们就用当地的材料、当地的石头,这些石头都在当地的山上,现场没有机器的那种大型机具。所以每一块石头它都很有个性,它都是由人手工敲下来的,然后再手工搬运到施工的现场,然后一块块放上来,当地还有很好的木匠跟石匠。
所以我们就跟这些木匠沟通,跟石匠交流,研究怎么样好好的运用这些很有个性的石头。
我们当时要做的是寺院前的广场,包括湖泊周边的这些车行道路、人行步道。从寺院广场到湖泊之间它有一个落差,但是我们希望寺院广场它是能够的非常的亲水,甚至可以触碰到水,所以我们就设计了几阶的挡土墙和台阶,让人很容易的从寺院广场走到水边,我们找到了当地深灰色的石材,找到了米黄色的石材,特别有意思的是还有一种藏红色的石材。我们就想用这三种材料来做设计,把它混合起来,用一定的比例,用比较粗犷的这个拼组的方式,然后做了几个样板。
然后最后我们选了一个我们觉得设计师跟石匠师傅们都比较觉得可以的一种拼组的方式,然后就开始做这一系列的挡土墙。
这个是一开始。
△建设完成之后的效果,基本上设计是顺应着这个地形,寺院的大门当然在最高点,然后它逐层地往下降,中间保留一个车行道,然后人就可以从阶梯,接着有一系列的挡墙,把坡度逐渐地收低,最后到湖边。

△就这样做出来,很漂亮,尤其是石头的颜色跟大小形状。我特别喜欢就是说它因为这个寺院它本身就有一个藏红色的压顶,这个勾边,那我们就想用这个红色也把红色带到景观里面。
有的地方就像是用我们刻意用另外一种拼组的方式,所以它看起来就像是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时间、被不同的人做出来的,每一段挡墙都有它的个性。
这个层级的挡墙,一路地会带到这个湖边。那么这张照片其实是完工之后大概一年多去拍的。在湖边的时候,我们就让它用抛石,湖边的石头都是没有任何的水泥砂浆,就是抛石,大大小小的抛石。

抛石的好处就是在水陆交界的地方会形成大大小小的孔隙,这个孔隙是鱼虾最喜欢憩息的地方,表面上的这些缝隙也会让水生的植物能够着根,能够生长。然后它就变得特别自然的一个状态。湖的中间我们应法师的要求就堆了一个岛,岛上做了一个玛尼堆(玛尼堆,藏语称“朵帮”,就是垒起来的石头之意。也被称为“神堆”。这些石块和石板上,大都刻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造像、各种吉祥图案,它们也是藏族民间艺术家的杰作)。所以他们在绕湖的时候就是绕着这个塔,然后进到这个寺里面,非常非常吉祥的。沿着这个步道我们种了应该有三四千棵树。

施工前
施工后
右边这张就是从寺院、从广场一路往下降,降到湖边的一个概念。你会看到在广场的灰色的石头、收边的红色的石头、河岸边抛石的石头,它各自有各自的表情。
施工中间跨过了一个冬天,我们就利用冬天的时节做步道,步道是一路顺应着地形,用木头栈道的方式铺下来,因为它边上都是坡,所以我们希望这些坡不管是植栽或者是流水,都不会因为步道而被阻断。这个步道是架高的,所以下面的植被、昆虫、水流都是可以穿过的。用很轻的一个工法,尽量不影响土地的一个方式来施工。所有的这些步道都是顺应着地形地势,地形怎么走,这个步道就怎么铺。
可以看到步道一段一段、逐渐下降的过程。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人跟土地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然后用当地的晒青稞的架子来建成其中的一个节点,当地人怕牛去吃青稞,所以他们会把青稞晒在高高的地方。
在冬天的施工。
用角钢去构成步道的顶板和支柱,所有的地方,底下的部分都是穿透的。
我们查访这里的县志,很厚的一本书。

里面找到原生的树,是落叶或常绿、针叶或阔叶。

按照原生的这个树来种植。这个应该是在一年半之后的效果。
因为当地人很怕牦牛会进去吃这些水草,所以就希望我们能够做围挡。当时他们说就发了几个围挡的形式,全部都是铁栏杆的,我们就跟他们说千万不能这样做,再飞到现场,重新跟工人沟通,我们想用当地的材料来做这个围挡,这个是后来做出来的效果。
牛应该是蛮喜欢吃这些草的,所以它总是有办法找到空隙,走进来吃草。
这样的品质是我最喜欢的,其实你会发现很多的景观并不是你刻意要去制作出来,可是当你给它一个画面,给它一个框架,它自然就会衍生出你完全没有想到的效果。
松赞林寺的大殿都是用金顶,所以金色的顶不仅在陆地上最为醒目,倒映在水里,也跟水草的关系非常的和谐。中间它有非常多的水鸟,因为这个地方也是一个重要的候鸟经过基地。所以,当这个项目建设成之后,太多的这个水鸭、水鸟从西伯利亚而来,你会看到很多鸟类的踪迹。
其中有一段,我们让人进到湖里面,做法就是用浮桥,用方的浮筒,在广东订制的,一般做法都是用来做码头,我们就把它做成是一个浮桥的结构,不用在步道上面做任何的结构,只要用浮筒的方式,这个湖本身它会顺应着时间的变化,会有一些高低潮汐的起伏。那这个桥因为他是浮筒,所以它跟水的关系是恒定的,它30公分就永远都是30公分,不管水涨还是水落。
这是一个特别环保的一个方式,因为你不需要大规模地去做很多的动作,不会破坏湿地的这些生长的状态、土壤的状态人也可以借由这个方式,能够亲近湖水,亲近这些水草,费用也不高。是吧?所以它其实是一个很生态的做法。
只要在几个重要的拐角点里,给它做锚定。那这个桥体本身就非常的稳定。
这个是在桥施工的时候,当时还没有铺上表面的这些木头材料。
然后铺上木头、铺上栏杆之后。
△这个就是那个青稞架,它旁边那么重的青稞收成之后,当地人就会把它晒在架子上面,牛是够不到的。
青稞有很多的用途,这是当地人的主食,也可以做青稞酒。在秋天的时候显得非常的漂亮,变成另外一个城市的金色的屋顶,非常有趣。
这个是我很感动的一个时刻
这些到现在都还有非常多的修行人。
我跟我的长辈说,我们做了一个项目,在香格里拉,在一个寺院边上,他就兴致冲冲地跟着妻子来旅行,然后,他到了现场打电话给我,说,你有做什么东西吗?看不出来有做什么东西啊。
那个时候我其实蛮高兴的。
到冬天有非常多的野鸭,从西伯利亚来,在这边过冬。
黄昏的松赞林寺


这个项目是在恰加山, 恰加山 在拉萨。
拉萨 布达拉宫
项目正对布达拉宫,因为拉萨周边都是高山,基本已经达到4000米。周围4000米以上的高山,布达拉宫本身3700米,它就坐落在一个河谷地里,以前这个地方全部都是湿地。南边的河是拉萨河,水量非常的丰沛,拉萨河的南侧又全部都是高山,这些高山非常的险峻。从这张航拍图可以看到它其实是寸草不生的,因为它非常的干燥,它不像中甸,同样都是三千六七百米,但中甸那个地方还是相对湿润的,这个地方相对是干燥的。这个地方的领导很希望在山上能营造一个可以远眺布达拉宫的植物园,最重要的是希望有一个湖,能够倒映布达拉宫。
所以我就希望能够达成领导这样一个想法。我们就去场地航拍,这些距离位置的关系,这个点真的是从山上去看布达拉宫最好的一个视角。我们在城市里面看布达拉宫,非常的壮观。但不太容易看到它的全貌。所以一定要有一个纵深,有一个距离,有一定的高度。再来看布达拉宫,你会看到它的全貌。这个地方是最好的一个点,在跨过拉萨河,往河的南侧,距离布达拉宫有1.9公里。
图上方这就是拉萨河。这个三角地是被两条山上在雨季的时候会冲下来的溪水冲沟,形成的一个三角形的边界。从航拍图看一下,寸草不生。
地形。设计希望在平坦的三角地块,营造这样一个公园,周边除了主冲沟,还有细的一些冲沟。因为场地没有树,所以这些表面的土壤很容易被冲刷。

当地领导非常有决心,希望这个地方真的变成一个绿意盎然的一个山地。怎么做?先让山顶盖了水塔,这个水塔,抽拉萨河的河水到水塔,水塔再放管线到山下,所以就可以浇灌这个地方的这些溪谷。因为拉萨阳光非常好,所以它用太阳能就可以做到这一步,非常的节能。
这个地方也是候鸟从北方飞来的必经之地。
现场,一个平缓的、三角的坡地,可以看到,它长着当地的野草,前面的这条河就是拉萨河。 这个视点,大概在3700多米,可以看到整个布达拉宫。整个拉萨是被高山所环绕,冬天的时候直接山头全部都是白色的。
还没有开始施工之前,河流是拉萨河。
我们做了很大的实体模型,去研究这个场地跟周边高山,跟布达拉宫之间的距离跟高度的关系。布达拉宫的顶点是3756米。
透过模型、透过实体的跟电脑之间的分析,我们大概就找到了可能可以实现布达拉宫倒影的这个湖泊的所在地。
透过实体的模型,我们会对这个场地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去设计湖泊应该放在哪里,我们要看到倒影,它本身一定要有一定的深度,观景的点要非常慎重的选择。
前期的分析。

整个场地它怎么从3720米一直下降到3656的这个高度的关系。

场地间的纵向剖面的关系。

最后就大致上把这个湖的大小、位置以及最佳的观景点、最佳的视线。用实体模型跟电脑的模型来研究。
大致就把湖泊的范围界定出来。
这次设计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沿着谷地周边种树。
较山上的区域,种这些小的树。到了谷地的部、靠近人活动地方,栽植比较大的树。从北往南看,就是说可以看到高山之间的关系。这是施工前的照片。
这个是 当时 谷地两侧的冲沟。虽然从卫星图上看见小小的,实际上它还是有相当的分量。
我们施工已经进行到一半,已经定出这个范围,湖泊开始做整地,周边的树已经种植。
这个就是当时我们定出来的湖水的位置,湖的北岸是做出来的、新的堤,但是堤的形状非常的自然,所以你从山下也感觉不到它是一个堤,而是一个非常自然的形状。
然后沿着这个湖泊,局部它有些步道的系统。那个时候沿湖的这些大树都已经开始栽种。
这个是第一个观景台括,湖的这个边界已经确定,湖底的砾石已经铺上,沿着湖岸的这个大小的石头按照我们的设计图已经摆放好了。
这些卵石,也是按照设计堆放的。周边的树,我们用很多的常绿品种去遮挡布达拉宫以外的拉萨的城市天际线。为的让这个湖泊呈现时候,布达拉宫会变成一个最突出的主角。
这个项目因为地形崎岖的关系,有些地方车辆是没有办法到达的,所以就要运用当地的这些骡子,作为茶马古道的最主要的生力军与行动力量,用骡子来负责搬运现场的一些石块。
这个湖泊的另外一个角落,我们设法让人为的这些石头跟现场的这些石头看起来是融合在一起的。所以它的颜色、大小、布置的方式都是经过比较仔细的考虑。
铺设最后一层的砾石,工人是当地的妇女。
设计能够搬运石材的背架,然后让骡子运送石材到每一个角落去。
观景台
观景台周边的挡墙与休息平台
旁边种上拉萨当地的杨树
游客从山脚一路能够走上来的步道,每一段在做的时候都会做样板段,这样能够比较精确地去控制设计需要达到的效果。
施工在做河岸河堤的这一段。远处为的布达拉宫。
这个项目非常刺激的一点——在它水蓄到正常的水位之前,没有任何人可以保证能看到布达拉宫的倒影。水面从抽水到蓄满水,整整用了一个星期,这是水位还没有到达设计水位的时候。
△大家都会非常地期待,也都心存怀疑,到底这个倒影不会出现,只能祈求。
水位慢慢地升高,两岸都种上了多层次的乔灌木。
山跟水的颜色非常的漂亮。
△观景台周边

开始的时候。

最后的观景台的效果。当地的负责人,坐在这个椅子上,快看了两个小时。

这个是冬天,朋友发来给我的一个照片。

其实在建设项目的过程里面,我们也都范了不少错,然后也做了不少失败的尝试。但是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就希望在每个项目总结哪些做法还是会失败的、哪些做法它是可持续的,它是能成功的。

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景观其实不应该是一种太过建筑的手段,或者说太过人为的处理的手法,应该让大自然尽可能介入进来。景观其实是慢慢的变成,虽然它是人造的景观,但是慢慢变成天然景观的部分。这样,所有的维护费用,长期的费用,其实是可回收的,因为,我们用原生的物种、原生的这个方式去对待,那慢慢的,它就会变成大自然的部分。

END
免费打赏
呱哥
2022年05月20日 00:24:33
2楼
前辈的履历是令人羡慕的!由庭院设计到风景区规划,前辈没有豪言壮语,朴素的语言如涓涓细流,再现了景观设计师的修行——如何处理与自然,在地文化的关系,还有落实设计想法时发生的小故事。虽然不太理解“景观不应该是一种太过建筑的手段”,因为苏州园林基本上是以园林建筑廊和亭为骨架,现在风景园林的课程体系还要补修建筑力学和建筑相关的空间构成。唉!真希望大师能为新人指点迷津!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