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发现的三星堆遗址,因其出土文物的科学、艺术价值,备受全国人民瞩目,2021年的新一轮考古发掘,更大大扩充了文物总量,现有的建于1997年的展馆及已无法容纳文物收藏与展示的需求。
▲ 1997年建成的三星堆博物馆及园区内其他建筑
不同于城市中的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位于广汉市中心城区以西一片尚处于开发之中的区块。从周边的自然条件来看,新的三星堆博物馆位于鸭子河南岸,该河段属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远眺还可见雪山,自然资源异常优越, 但由于新馆的位置在河畔的滩地上,需要同时考虑对湿地的保护,并注意遭受洪涝危害的风险。
▲ 鸭子河及建成于1997年的三星堆博物馆
基于此 ,我们开始了对这座独特的博物馆建筑的发问, 通过回答这六个问题而生成的六个答案,正好构成了“浮 游”这一方案的重点。
▲ 设计草图 (崔愷 绘)
▲ 总平面图
充分利用场地发达的水网和植被
建筑主体在筒阵的承托下以一种轻盈的姿态悬浮于基地,使园区景观与鸭子河连续贯通,融为一体。 充分利用园区现状景观资源,统筹规划园区各板块功能, 有效进行雨洪管理,呈现“与水为友”的和谐环境。 建筑与环境充分融合,将场景再现式展厅和公共服务区嵌入到湿地公园之中,让室外景观成为室内空间的背景,打造沉浸式体验效果。
新馆的建设,充分考虑到保持二号馆和文化甬道的核心地位,并达到园区空间的整体平衡。 园区 设置多个出入口,除了通过游客中心入园的单一路径,还扩充了北侧鸭子河方向进入博物馆的游园路径,并设计西侧坡道加强与老二号馆的交通联系。 未来,园区 将成为一座风景优美的公园,即使不进行博物馆参观的市民,也可进入踱步留连。
一组厚重有力的筒阵矗立在原生态湿地上,消解了建筑巨大的体量,在尺度上寻求与园区老建筑的协调。 20米高、420米长的建筑在高大绵密的树林间若隐若现,二号馆以其40米的绝对高度保持其园区的标志性地位。新馆西侧退让二号馆85米,给予老馆足够的尊重与空间缓冲。 新馆极具神秘感的曲线造型语言与二号馆的螺旋曲线的形式语言完美呼应,融为一体。 每个筒体的屋顶造型均对应着三星堆特有的文化符号。
三星堆文物尺度小、断代分期尚不明确的特点,使得展陈时不适合过分方正封闭的常规展厅, 局部曲线迂回的展览路径更有利于观者沉浸式的漫游体验,激发未知的探索欲。
新馆中, 基本陈列区取消了各自封闭的边界,在空间上融为一体。琳琅满目的器物堆砌在悬浮感的展柜中,在展陈灯光烘托下,与多媒体内容虚实结合,犹如“漂浮”在历史长河中的珍宝。透过幽暗的滤光玻璃幕墙,窗外风景若隐若现,成为展品的自然底景。 另外,我们引入库展结合的概念,使得参观者可以体验考古研究的现场感与亲历感。 它不再是一座一般意义上正襟危坐的博物馆,希望新馆可以成为一个邀请所有参观者一共探索古老三星堆文化的地方。
多筒支承大跨空间钢桁架结构体系,形成了特有的大尺度架空处理方式,展厅净高5米以上,充分实现无柱大跨度、大荷载的展陈需求。每个筒体的剖面各具特色,具有9-20米不同层高以适合多种主题和文物展示。钢筋混凝土筒体竖向构件和钢结构水平构件的有机结合,令建筑的抗震、防洪、抗渗的性能达到最优。科研办公和文物库房区高效集中布置,悬浮于地面之上,有效防范洪水隐患。竖向设备系统集成于坚固的筒壁中,横向设备管网集成在1.5米厚的空腔楼板和吊顶内部;应急疏散系统集成在筒壁内,保证了安全高效的应急疏散和展览空间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