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城市规划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TU5OTkzMg==&mid=2650823198&idx=1&sn=c419d92b4d19edaf21eb68e332bebab8 1
转自公众号:城市规划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TU5OTkzMg==&mid=2650823198&idx=1&sn=c419d92b4d19edaf21eb68e332bebab8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的全面启动,各层级对国土空间规划理论方法和技术标准的需求日益迫切,但与之相匹配的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体系和交通规划理论体系尚未健全。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贯彻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重大命题,交通发展也应与生态保护治理相协调、相适应。同时,基于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应在国土空间规划层面聚焦与低碳生态交通模式相协调的精明增长而非蔓延式的城镇空间布局形态,以低碳发展的用地逻辑引导城市与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总体上,交通设施与土地资源紧缺和生态文明保护之间的矛盾会愈加尖锐,交通规划应努力应对;作为国土空间规划重要组成部分的交通规划,在新的编制体系中需迅速找到定位,并建立一套相适应的规划范式;交通规划应是国土空间规划要素中的重要环节并参与多要素协同规划(而非孤立的专项规划),交通规划应学会说大规划领域的“普通话”。
回顾欧美、日本、新加坡等国的空间规划经验,总体来看:(1)从编制逻辑角度,国外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均重视交通基础设施与各类空间开发、使用之间的良性互动,并紧密结合经济增长、生态环境和地域空间开展编制工作;(2)从编制层次角度,交通专项规划固然重要,但在空间规划的主规划中,仍需将交通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参与到编制工作,甚至出现了前置的交通规划研究;(3)最后一点、却是最重要的,将生态环境保护列为最高层级,所有规划均受环境指标的强制性约束。可见,发达国家积极应对空间发展中的生态保护环节,对交通要素的考量一方面基于生态管控,另一方面谋求与相关空间要素的协同发展。
回顾我国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大规划,总体来看,均明确提出交通要素的重要性和协同规划思路,但专业背景、知识体系、规划范式差异性较大,这些都制约着交通在主规划层面参与各大综合性规划的深度和广度,虽有一定实践积累,但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交通规划理论、方法和技术等仍为“短板”。
“多规合一”“三区三线”“三生空间”“双评价”“生态保护”“用途管制”“空间管控”等关键词无疑是交通规划领域需要学习和对接的大规划语言。因此,需以交通与国土空间多要素协调互动的过程规划为原则,以面向交通设施供给水平的空间管控为最根本规划目标,相应地开展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的交通规划与研究。
生产、生活空间布局决定人口、就业岗位和产业分布特征,进而影响交通生成和分布,其布局合理与否是产生交通问题的根源;交通设施的布局与建设同时受到生态空间的制约,其线位和规模需处理好与生态保护红线的关系并考虑生态环境的约束。因此,可紧密结合“三生空间”延展交通规划内容:
(1)以交通-产业-空间-生态等多要素协同规划科学布局“生产空间”。基于交通运输在空间演变和社会经济的引领作用,运用产业经济学、区位论、可达性分析等理论方法和技术,探寻多尺度(面状、线性和点状)下的多要素协同规划方法,以引导人口、产业、空间的有效集聚,发挥多方式复合走廊的协作效应、锁定效应和扩散效应,建立“网络(面)+走廊(线)+枢纽(点)”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2)以交通设施供给水平的空间适宜性评价合理配套“生活空间”。为明晰城镇空间内部不同区域的主导交通模式,建立综合地形地貌、功能分区、建成环境、道路网络等因素的慢行交通、公共交通和小汽车交通等交通方式的空间发展适宜性评价体系,并结合交通承载力分析,以划定城镇空间内部交通发展政策分区或交通碳排放政策分区。
(3)以生态等多因素影响下的穿越可行性评价指导非城镇空间的交通线性设施布局,以主动保护“生态空间”。以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为前置条件,理顺线性交通设施与非城镇空间的穿越关系,建立包含生态空间(廊道、斑块等)、农业空间、文物保护单位、交通选线设计控制要素等的评价体系,提出非城镇空间的线性交通设施穿越分区,用以管控交通设施选线。
(4)以适宜生态集约交通发展模式下的城镇空间及其开发边界划定来间接保护“生态空间”。在城镇空间及城镇开发边界划定中融入交通要素,分析居民不同出行方式的距离、时耗特征,并将其距离特征阈值传导到空间尺度,以塑造适宜用地集约化、适应低碳生态和集约化交通发展模式的城镇空间及其开发边界。
作为国家推进实现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国土空间规划体现自上而下的“战略引领”与“刚性管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交通专项规划容易因缺少多要素协同思维和管控思维而难以整合,进而延续在城市规划体系下的偏重于工程、技术的规划特征。因而需要反思的是,传统交通规划的“四阶段预测”是否还应是核心内容,抑或需谋求规划范式的转型。
交通格局应以国土空间格局为指导和约束,重视交通要素与其他国土空间要素的协同,以及面向空间管控的交通设施供给水平分析,并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语境及生态保护和集约用地逻辑,谋求交通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在空间管控层面的衔接。同时,需要综合运用规划、交通、地理、生态、土地、经济等多学科理论,构建一套凸显空间和管控思维的交通与国土空间协同规划方法,以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理论、方法与实践,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本文撰稿: 石飞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交通协同规划思考*》2022年第 2 期第79-83页。
石飞 ,博士,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778277)。
【全文下载】 文章 已在知网发布 , 复制并搜索下方网址 ,或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即可下载阅读全文。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CSGH202202011&uniplatform=NZKPT&v=dJ_x9KLE5VWO-ErVJkzL5h-QHwtM2GdAwN9Ed-FfqQUsEtO-9u1cKkMTpdI6kA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