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横塘路,两度风雅“送”
奔放的钥匙
2022年04月06日 11:28:37
只看楼主

作者 |「潘慕白」 首圖 | 「白墙下的花园」 古人的诗词中有一类被称为“送别诗词”,呈现出一派别有韵致的气象。因为是情感戏,所以更容易引发共鸣,极具共情效果。 送别诗词往往通过纷呈的意象,来抒发淋漓的情感。折柳送别,摆酒送行,寄愁心与明月,等等,一景一物,都是笔下离别句。 当然,还有以场所为意象的,比如长亭更短亭,送美人兮南浦,灞陵伤别。

作者 |「潘慕白」

首圖 | 「白墙下的花园」



古人的诗词中有一类被称为“送别诗词”,呈现出一派别有韵致的气象。因为是情感戏,所以更容易引发共鸣,极具共情效果。

送别诗词往往通过纷呈的意象,来抒发淋漓的情感。折柳送别,摆酒送行,寄愁心与明月,等等,一景一物,都是笔下离别句。

当然,还有以场所为意象的,比如长亭更短亭,送美人兮南浦,灞陵伤别。

@莫修-文 


李叔同一首《送别》,道尽了送别地的意象美。“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下子勾勒出送别的画面,长亭在侧,古道在边,芳草青碧蔓延,禁不住愁绪萦怀,禁不住问君此去几时来,千万叮咛,万千嘱托,来时莫徘徊。因为转眼你就到了“天之涯,地之角”,人生“知交半零落”,送你一别,何地再见。这首《送别》读来唱来,萦怀之深深入骨,念想之切切入心。

说到送别地的意象,其实有一处,常被后人疏忽,那就是苏州的“横塘”。

@双子阳光的豆豆  

@橘涂初四 
 

北宋词人贺铸有首《青玉案》,写得缠绵悱恻,暮春闲愁,路遇佳人,思慕在心,悒悒不得。这首词小有名气,最有名气的自然是词末“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句。贺铸因为这首词,而得“贺梅子”的美称。

@白墙下的 花园 


大凡因一首诗或词得美称的,都说明这首诗或词流传甚广。
我倒觉得贺铸可以凭这首词而得名“贺横塘”。因为词中的暮春闲愁在横塘,与佳人初相见在横塘。
而且最重要的是,贺铸笔下的倾慕与忧思之情写得入木三分,牵人心神。大可以为这段刻骨的相遇之情,而自称“贺横塘”,想来也是一段历史佳话了。如苏轼被贬黄州,于东坡处得地开荒,自号“东坡居士”。
如果以横塘为贺铸美称,南宋的范成大,可能绷不住了,因为他写了一首诗,而且题目就叫《横塘》。其中有句“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若要因诗得美名,范成大更加名至实归。

@枫红叶落999 


贺铸横塘路遇佳人,只能送别她的身影。范成大送客,过横塘路,依依惜别。

这条“横塘路”,从北宋通到南宋,而且都跟送别有关,它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我们先品味一下这两首送别诗词。


《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蒽子-苏州  


这首词一落笔,就是情深,就是相思。贺铸在横塘遇到个美人,他目不转睛地盯着看,然后又恋恋不舍地目送她远去。

这个美人,到底美成什么样?贺铸不告诉你,他只用了个“凌波”来曲尽其笔,让你遐想翩翩。
“凌波”出自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是用来形容女子步态轻盈的。

我们无法得见这个“凌波”女子是不是面若桃花,唇如朱樱,是不是颈如新雪,腰若纤柳,又或者是不是肌如凝脂,肤若白璧。

反正她步态轻盈,翩翩越过“横塘路”。在那一刻,还真是让人禁不住想到洛神“翩若惊鸿”之美。看着这样的美人,让贺铸一眼万年,便直恨时光飞逝如电。所以他只能伤心地目送美人像芳尘一样飘去。贺铸心中徒增伤感,想到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句,不知这锦绣华年可与谁共度?是在月下桥边花院里,还是在花窗朱门大户内?大概只有春风才知道她的居处。

@扶卮-  

送别背影,不见美人,身边只有冉冉碧云,日色将暮,相思无凭寄,只能题下断肠句。怎么一个愁字了得,若问愁情有几许?就像那一望无垠的烟草,满城翻飞的柳絮,梅子黄时的绵绵细雨。
真是情深。缠绵蕴藉,又雅情深婉。

这一段故事,发生在横塘。横塘在苏州西南,是贺铸的隐居之所。


相比贺铸的情深与相思,范成大的《横塘》是另一番真情:  

《横塘》 

南浦春来绿一川,

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

细雨垂杨系画船。

@枫红叶落999  


这首诗开篇的“南浦”,泛指送别之处,他的本意就是南面水边。出自江淹《别赋》句:“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后来南浦就成了古诗词中一个送别的意象了。
范成大在诗中,着墨不在讲故事,而是描景为主,以景为情之衬托,也是借景抒情。但景中有人物,就有故事。故事也发生在横塘。

范成大在横塘送客,临水送行,已是春天了,看河水碧绿,河上石桥朱塔,还是旧模样。

@莫修-文  

@火之星2100  


“依然”二字,可见范成大对横塘的景致了然于心,也间接说明他常在此送客。

于是随后就着笔“年年送客”,说他每年都在横塘送客,此时细雨绵绵,杨柳依依,水边停泊着画船。

诗到此,就结束了,但最后一幕,留给读者的是无尽的画面美。

范成大本是苏州人,晚年去职,归于石湖,常与友人相聚,也常于横塘相送。人生暮景本多凄凉,友人来去,又难免平添惆怅。

但在《横塘》诗中,见不出范成大的情思有忧有愁,却让人品来,又有丝丝缕缕的温馨情思萦绕不去。

通过水边系着的那天一画船,我们能读到范成大内心深处的一份含蓄醇雅,雅人深致。
@清可QINCO  

细品贺铸和范成大的笔下,都有一份清丽之美,让人顿生绵渺之思。

不论“凌步不过横塘路”,还是“年年送客横塘路”,两宋两送,让横塘也成风雅地。

其实相比于诗词中的故事,这风雅,让横塘成了主角。

横塘可谓历史悠久。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14年,伍子胥筑姑苏城,当时横塘位置极重,是姑苏城西南水源要冲之地。吴王夫差执政时期,开始在横塘大兴土木,建造了宴宫里、鱼城、酒城、拜郊台,后来横塘成了吴越交战的战场。

自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21年),横塘乡属吴县管辖,再到三国期间形成了横塘镇。横塘镇在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之后,价值突显,因为苏州城受战火之害破坏严重,所以苏州郡邑迁至横塘镇东南,新立城郭(现为新郭村,位于越城桥东),横塘镇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姑苏城外的文化商业重镇。

因水路发达,横塘便有了驿站。古时官府靠驿站传递信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时苏州有姑苏、望亭、平望、松江、宁苏五个驿站,姑苏驿站即横塘驿站。

至现在,驿站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横塘驿站大多建筑已荡然无存,但还存有个亭子,是历史风烟的见证。横塘的驿亭是我国现存的一个半古驿亭中的一个(另半个是浙江嘉兴的西水驿),这已是很难得了。

@ 日常微博摸鱼的阿戴 
@ 橘涂初四 


驿站送别,在古时是常见的文人雅事。唐时,白居易任苏州刺史,于任上做了许多对百姓有益的事情,因此他离开苏州时,百姓万般不舍,自发前来送别。当时来送行的百姓,站满横塘的运河两岸。
描写横塘的诗词,也屡见不鲜,比如晚唐诗人温庭筠的“枫叶苇花随约艇,蛤蜊菰叶梦横塘”;南宋词人陆游的“横塘南北埭西东,拄杖飘然乐未穷”,还有清代朱彝尊的“屋上鸠鸣谷雨开,横塘游女荡船回”……

@姑苏李子木  


送别诗词从情感释放上来讲,有奔放洒脱型,有嗟叹伤感型,有淡泊从容型,有婉约深情型。

高适别董大,不诉离殇,洒脱达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一场赠别,直叫人感到风神高迈,别时夸董庭兰,是眼界,是心怀,是阔朗大境界。

王昌龄送辛渐,隐隐孤独,别有深情,“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一场送别,含蓄蕴藉,一片冰心寄托,对洛阳亲友的深情,出自胸臆,感情深邃,韵味隽永。

还有王勃送杜少府,“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淡泊心境,也是高逸情怀;

王维送王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依依不舍,悠悠情深。

送别诗词有很多类型,大多一眼可见情感归属。

@莫修-文  

贺铸的送别,明里是忧伤,却又不是普通意义的送别。他送别的是一个人,更是内心的“风景”。

范成大的送别,虽与大多数送别诗词在类型上并不见独树一帜,但其着笔画意,又别开生面。

读一下中国古诗词里的送别诗词,不论借物抒怀,或直抒胸臆,关乎的都是情谊。

而贺铸与范成大两首,细细品来,又不尽然。我倒觉得,他们二人,一词一诗,借送别,诉出的是一份风雅。

因此,贺铸与范成大的“送别”,可看作风雅送别。

@清可QINCO  

“风雅”源自《诗经》,是人内在情志,是修养与情操。送别诗词有关风雅之致的,两首“横塘”诗词,意蕴丰足,耐人寻味。

在横塘地位的历史演变中,北宋贺铸与南宋范成大,通过两首送别诗词将横塘的风雅推上极致。

横塘是镇,是驿站,是一条“路”,是诗词里的送别路,是一条风雅路。而今漫步横塘,遥想旧时那一场场风雅送别,一幅幅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让人情思芊绵,情志烂漫。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