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共有56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8处,世界自然遗产14处。下一个进入世界遗产的中国项目将是谁?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聚焦于北京中轴线。 不久前,北京举办历史文化保护专场新闻发布会,北京市文物局新闻发言人介绍,北京中轴线申遗实现新突破,48项任务不断取得进展。目前,北京中轴线申遗正按照《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有序推进,2022年将完成申遗文本的正式报送。这条长7.8公里的北京“脊梁”,从悠远历史中走来,又见证并参与着“双奥之城”的成长。
什么是北京中轴线?
城市轴线,往往体现着城市形态和城市发展的特征。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说:“一条长约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越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北京中轴线,指北京自元大都、明清以来北京城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物的对称轴。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直线距离约7.8公里,覆盖北京老城约65%的面积。这条城市轴线上既有恢宏的皇家建筑,也有古朴的民居四合院和重要的近现代建筑,见证了古都700多年的发展与变迁,是老北京城的“脊梁”和“灵魂”。
北京中轴线是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城市中轴线,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城市中轴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汇聚着北京城市建筑精髓,蕴含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活的载体,东方文明古都规划建设的最高成就,北京中轴线自元大都建都七百五十余年来,一直统领着城市功能与空间格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见证,具有潜在的世界遗产价值。
北京中轴线申遗确定了10多处遗产点,既有在中轴线上的,也有在中轴线两侧的,具体包括:永定门、先农坛、天坛、正阳门及箭楼、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天安门、社稷坛、太庙、故宫、景山、万宁桥、鼓楼及钟楼。
北京中轴线沿线景点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城市建设理念的转变,为封建皇权服务的功能定位不再适用于新时期的城市中轴线,但中轴线这一城市建设核心理念仍贯彻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之中。至今,中轴线已生长成为北京城市布局的主轴,原长7.8公里的中轴线,将向北延伸至燕山山脉,向南延伸至北京新机场和永定河水系,形成更为精彩壮丽的城市整体景观。
延伸中的北京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为何要申遗?
北京中轴线是中华文明和文化传统独特的见证,这是其申报世界遗产的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弗朗西斯科·班德林(Francesco Bandarin)认为,北京的中轴线很特殊,其作为世界城市遗产需要在更广的背景下去理解和深刻阐释。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教授认为,中轴线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反映了中国文化当中最重要的内容,比如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对秩序的遵从等。中轴线是整个北京城市规划的核心,也是体现城市规划的杰出范例。同时,中轴线又是很多重要事件的发源地,新中国成立等很多历史大事件都发生在中轴线上。
北京中轴线向南看,景山的上面的北京中轴线圆盘。
在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看来,中轴线三个字本身就是秩序感的体现。故宫建筑大面积的平衡、对称、秩序感,构成了北京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7.8公里中轴线上有住宅建筑、桥梁、祭祀建筑、园林等立体的建筑,可以称得上是一条统领城市的天际线。并且,中轴线不是简单的物质遗存,而是中国传统都城规划观念的不断延续,一直影响到今天的城市。它是一处活态遗产,向南北延伸,引领北京城市走向未来。
故宫建筑的对称、秩序感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
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目标不仅是让中轴线的价值得到全世界认可,更重要的是通过申遗促进北京老城的整体保护,讲好中国故事,切实改善市民生活环境,创新城市的未来发展。
早在2011年6月,北京中轴线申遗文物工程便已正式启动。2012年,北京中轴线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7年底,北京市成立了中轴线申遗保护专项工作组,全面启动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在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等机构的有力支持下,2018年初步完成《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名录文本》《北京中轴线保护规划》的修编工作和《北京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规划纲要》《北京中轴线风貌管控设计导则》初稿等。
2022年是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极为关键的一年,将完成中轴线申遗文本的正式报送。有关部门将集中打磨申遗文本,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等国际组织的沟通协调,研究疫情常态化条件下的申遗工作创新办法。目前,申遗文本已基本定稿,文本格式初步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审查。
北京中轴线的营建智慧
北京中轴线体现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礼制特征,还富含丰富的美学意蕴。
体现了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思想:“天人合一”有天、地、人融为一体的思想。北京中轴线体现中国传统地理上、文化上与心理上的共同要求。根据中国古代的相关理论,住宅、村庄和城市的理想位置是背阴朝阳、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左右成被山环抱之势。北京城正是处于符合这一传统理论的理想位置。而中轴线所处又是北京城之中,龙脉贯穿,让一切保持井然有序、不偏不倚。
体现了哲学内涵及礼制特征: 北京老城城市设计的主题思想,在《周礼·考工记》中表达出来。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轴线空间布局是在严格的设计控制下形成的模数化构图体系,被赋予皇权、政权的统属关系,实现文化与空间布局的统一。
体现了“中和”的观念: 故宫恰好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的中心,这也正遵从了传统文化中“择中而立”的思想。历史上,北京城中轴线受到“面南而王”指导思想的影响,一直向南发展。北京亚运会之后,中轴线开始向北延伸,北京城市的肌理有了很大的改变,开始融入众多的现代元素,原本的传统理念有了新的变化。
富含丰富的美学意蕴: 中轴线的营建体现了极高水平的艺术成就,展现了异彩纷呈的人居之美,雅俗共赏,丰富多彩,兼容并包,既有宫廷文化的礼乐之美,也有市井文化的生活之美。北京城市建筑色彩的统一与变化,加强了建筑空间的艺术效果。
体现了人民属性和活力气息: 北京老城人居环境以人为核心,着重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以期创造有序的空间与宜居环境。注重人文关怀,配备公共设施,便利民生。以百姓生活为中心布置各类服务设施,包括市场、学堂、寺庙、节庆等公共场所,使人们能够享受到物质的丰富和精神的愉悦。
未来的北京中轴线什么样?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首钢集团总建筑师吴晨认为,中轴线目前的自身感知度和城市感知度均需提升。比如,中轴线两侧街道文化感知度有待提升,西四北大街、前三门大街中段等步行空间绿化不足;城门城墙体系的特色价值有待挖掘和展示,近城门、城墙片区空间环境需要优化;中轴线南部历史点的感知度相对较弱。他提出几条中轴线保护复兴原则:
(1)从鸟瞰回归人视: 更多考虑步行者对城市空间的体验,以人为本,建立良好的人居环境。
(2)从遗产角度回归城市角度: 继承和发展传统文脉,引导和控制新项目的规划建设。使中轴线城市形态和都城辉煌得以延续,在保护与发展中得到弘扬。
(3)从理想目标回归实施方案: 中轴线的风貌管控不仅基于“视觉感受”和“形态美学”,城市及历史街区的生活、经济与发展都应当得到体现和延续。
吴晨提出推动中轴线保护复兴的思路:
(1)丰富拓展公共活动场所,激发中轴活力。恢复重要的中轴线遗产元素,形成重要场所再现,形成新旧和谐交融的“整体性”中轴秩序。探讨实施地安门复建,恢复前门护城河河道和正阳桥,完整天安门广场空间结构,恢复永定门箭楼及瓮城。
(2)以四横五纵等重点街道为基础,增强街巷文化感知度。地安门外大街精细化一户一策设计。景山西街、景山东街营造优美宜人的皇家景观环境。景山前街形成展现多元文化的街道景观。南北长街、南北池子合理利用文物,植入政务服务、国际交往、文化交流等多元功能。前三门大街构建历史文化精华绿道。
(3)开展多样的中轴文化展示体验活动,讲好中轴线故事。结合遗产保护和街巷胡同整治工作,开展居民口述史及历史街区文化故事整理,结合多种媒体方式,传播和发扬中轴文化记忆。
(4)展现晨钟暮鼓、鸽哨清脆、邻里寒暄的影音魅力。通过代表北京中轴线特色的钟楼和鼓楼进行准点报时,还原老北京声音,体现老城特有的生活方式与温情记忆。
(5)抓好业态功能提升,打造美好生活场景。动态优化现状业态配置比例。限制同质化、低效业态。及时调整街区业态落位和功能定位,打造集文商旅居为一体的中轴文化生活空间。
(6)整治提升城市街景风貌,彰显中轴特质。营造国家礼仪文化和市民生活体验有机统一的北京中轴线。加强中轴线南、北延长线的城市设计,继往开来打造高品质的北京中轴线。
(7)设计引领城市复兴计划,营造中轴场景。强化空间结构序列,展示大国之都的建设理念。丰富行人的空间感受和视觉体验,彰显丰厚的文脉特征。加强中轴观览的人性化设计,提升步行便捷程度。加强环境景观建设,推进公共空间的人性化提升。
清华大学吕舟教授认为,北京中轴线是当代生活的载体,申遗也好,保护也好,重要的是中轴线真正承载出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只有在当代生活的滋养中,中轴线才能呈现出自己辉煌的色彩。700多年来,北京中轴线见证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相信随着中轴线申遗工作的推进,世界会更好地了解北京中轴线,中华文明也会更好地呈现给世界。
资料来源: 北京规划自然资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报、澎湃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