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心坐落于贵州黔东南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这里四面环山,云雾缭绕。吊脚楼层层叠叠依山而建。因此我们以“山上的云雾小屋”为设计意象,从尊重自然,尊重地域文化的角度展开设计。希望可以将建筑与雷山如画的风景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对苗人自然淳朴的生活方式做出回应。 场地位于村寨西边的山坡,面向河谷和群山。树林茂密,并自始至终被一条步道贯穿。当行人沿步道从树林穿过看到村寨时,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体验,我们希望把这种体验保留下来。同时出于对自然的尊重。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尽可能地保持了场地原有状态。建筑群落随山地的起伏摆动,不同体量的建筑与周围的自然形成了不同状态的空间,或开敞或隐匿。步道在其中起承转合,勾连回旋,将所有空间与道路串联在一起。
文化中心坐落于贵州黔东南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这里四面环山,云雾缭绕。吊脚楼层层叠叠依山而建。因此我们以“山上的云雾小屋”为设计意象,从尊重自然,尊重地域文化的角度展开设计。希望可以将建筑与雷山如画的风景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对苗人自然淳朴的生活方式做出回应。
场地位于村寨西边的山坡,面向河谷和群山。树林茂密,并自始至终被一条步道贯穿。当行人沿步道从树林穿过看到村寨时,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体验,我们希望把这种体验保留下来。同时出于对自然的尊重。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尽可能地保持了场地原有状态。建筑群落随山地的起伏摆动,不同体量的建筑与周围的自然形成了不同状态的空间,或开敞或隐匿。步道在其中起承转合,勾连回旋,将所有空间与道路串联在一起。
我们希望当游人在其中行走时可以尽情与自然接触,感受如传统山水画般的文人雅趣。该文化中心是苗寨面向游客的文旅空间,同时也是村民的公共活动空间,因此这里成为了游客与村民的交流场所。我们没有把每个空间的受众进行区分,而是使每个空间都尽量满足两个群体的需求。空间类型涵盖:艺术中心、演艺中心、传习所、图书馆、茶室、观景台、等等。并按照功能的从属关系和空间的类型特点沿道路依次排布。
为呼应雷山云雾的自然情景,我们对“云”做出了复原。所有房屋都被其包裹起来,并贯穿整个场地。在不同的室内外空间中都有它不同的变换形态。当充满理性与秩序的建筑结构与这个自由的“云雾”结合时,我们希望营造出一种真实的不真实感。兼顾建造的需求与不断追寻诗意的生活态度。
建筑单体来源于传统苗族吊脚楼,保持底层架空与穿斗式结构的形态。但材料的选取是用钢结构代替传统木制结构。一方面更加经济,一方面是获得更大更自由的室内空间。
事实上,传统的苗族木构建筑——吊脚楼,已不适应于如今的现代生活,在苗族同胞一批又一批的新型自建房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传统建筑形式与苗族文化一起正在渐渐淡化。如何平衡现代化生活与在地传统的建筑风貌是我们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该方案即是我们对地域文化如何在当代建筑中延续的思考。我们从形态、结构、空间、材料等方面都对当地的环境与人们的现代生活做出回应。在保护传统的同时,让其再生,以一种更适应于当下的方式——继续有生气的存续。
自然、建筑与人的和谐统一,也是室内设计中遵循的原则。所有的建筑单体基本上都保持着相对通透,自然光线成为室内空间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功能空间都随着天气、季节的变化产生不同的氛围。同时空间内部无实墙,区域划分由帷幔担任,使用者可以通过调节帷幔高低与疏密,来改变空间的私密程度,这也使空间属性更加灵活。云”在室内空间中扮演着故事发生的场景,使场所中的一切活动更具诗意——在云中徐行,在云中阅读,在云中邂逅。
美丽乡村建设是近年来不断被关注的话题,在国家的战略要求中,既要推动乡村的现代化进程,又要保护乡村的传统风貌。该方案是从设计师角度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我们希望得到村民认可,并间接影响当地村民之后的自发改建。
项目图纸
△基地示意图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立面图
△轴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