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河下游大型引黄灌区的思考
zjg728
zjg728 Lv.9
2008年03月14日 09:22:25
来自于农田土整
只看楼主

一、历史与现状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省区,至山东省北部入渤海,全长5464km。其中上游段自青海贵德至内蒙河口镇,长1500多km;中游段从河口镇到河南盂津,长1100多km;下游段自孟津到山东利津县,长870多km。(一)引黄灌溉发展史1、历史上的引黄灌溉虽然数千年来黄河泛滥给人民造成过深重的灾难,但我国劳动人民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从未停止过对黄河趋利避害的探索,写下了光辉灿烂的引黄灌溉史。引黄灌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古老的年代。相传,夏商时期黄河流域就已出现了“沟洫”,即古代兼有灌溉排水功能的渠道;战国时西门豹在当时黄河支流漳河上建引漳十二渠,这是本流域较早的大型引黄灌溉工程;秦汉时期黄河支流上修建了郑国渠、向渠和龙首渠(陕西),黄河干流上修建了秦渠、汉渠和唐徕渠(宁夏)等。20世纪30年代,我国近代水利奠基人之一的李仪祉先生在陕西省规划兴建的渭惠渠、泾惠渠等大型灌区,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灌区建设和管理经验,对促进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历史与现状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省区,至山东省北部入渤海,全长5464km。其中上游段自青海贵德至内蒙河口镇,长1500多km;中游段从河口镇到河南盂津,长1100多km;下游段自孟津到山东利津县,长870多km。

(一)引黄灌溉发展史

1、历史上的引黄灌溉

虽然数千年来黄河泛滥给人民造成过深重的灾难,但我国劳动人民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从未停止过对黄河趋利避害的探索,写下了光辉灿烂的引黄灌溉史。引黄灌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古老的年代。相传,夏商时期黄河流域就已出现了“沟洫”,即古代兼有灌溉排水功能的渠道;战国时西门豹在当时黄河支流漳河上建引漳十二渠,这是本流域较早的大型引黄灌溉工程;秦汉时期黄河支流上修建了郑国渠、向渠和龙首渠(陕西),黄河干流上修建了秦渠、汉渠和唐徕渠(宁夏)等。20世纪30年代,我国近代水利奠基人之一的李仪祉先生在陕西省规划兴建的渭惠渠、泾惠渠等大型灌区,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灌区建设和管理经验,对促进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新中国成立国后的引黄灌溉

历史上的引黄灌溉多集中在黄河上中游的甘肃、陕西、宁夏、内蒙古河套等地区,而在下游地区,人们竭尽全力与黄河洪水作斗争,却不敢轻易从黄河两岸穿堤引水,兴灌溉之利。新中国建立后,人们在黄河下游加固堤防、防治洪水灾害的同时,千方百计“变害河为利河”,发展引黄灌溉。1950年山东利津县人民首次在黄河綦家嘴建闸引水,1951年河南省开工兴建人民胜利渠灌区,标志着“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历史从此结束,揭开了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事业大发展的新篇章。以后又陆续兴建了刘庄、打渔张、韩墩、李家岸、潘庄、位山等一大批引黄灌区。

过去50余年来,黄河全流域(包括下游引黄灌区)灌溉面积已由1949年的1200万亩发展到目前的1.13亿亩,增长了近9倍,其中大于100万亩的特大型灌区就有17处,80%的灌溉面积分布在宁蒙河套平原、汾渭盆地和黄河下游(河南、山东)平原三大片地区。其中,黄河下游已建引黄涵闸、虹吸、扬水站160余座,设计引水能力4100m3/s,发展引黄灌区91处(其中大型灌区46处),灌溉沿河两岸近100个县(市)的3500多万亩土地;同时还大力发展引黄放淤改土,将300多万亩盐碱沙荒地改造成为高产稳产基本农田,许多地方不仅解决了温饱,而且成为商品粮棉基地。

(二)位山灌区情况

位山灌区是黄河下游最大的引黄灌区,全国第五大灌区。灌区始建于1958年,涉及聊城市的东昌府、临清等8个县(市、区)的90个乡镇,设计灌溉面积540万亩,渠首设计引水流量240m3/s。由于建设初期缺乏经验,有灌无排,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1962年被迫停灌。1970年2007年灌区累计引水370亿m3,累计灌溉面积3亿亩次。另外,灌区还先后承担了引黄济津(天津)和引黄入卫(河北)等大型跨流域调水任务。

二、位山灌区的地位与作用

(一)是当地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位山灌区内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好,灌溉保证率高,抵御干旱的能力强,特别适合粮食生产。在保障粮食和农副产品供给,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位山灌区耕地面积占聊城市总耕地面积的65%,国内生产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分别占全市的82%、75%和76%,每年农业增产效益达10多亿元,在当地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地方经济的基础保障

由于灌区内用水相对有保障,使粮食产量稳定提高;同时,也促进了种植业调整,刺激了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据统计,灌区粮食生产总量达5300万吨,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72%;灌区内粮食亩产比非灌区增加近200公斤,再加上灌区内蔬菜等经济作物的普及,增加了农民收入,繁荣了地方经济。

(三)是维系区域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重要支撑

引黄灌溉既保障了农业丰收,又补充了地下水,淋洗了盐分,有效地保证了地下水位的稳定和水质;而且3条干渠两岸植树150多万棵,形成了3条绿色长廊,减轻了风沙危害。如灌区二干渠城区段原来是土渠,春秋天沙尘飞扬,两岸垃圾成堆,环境条件差;2000年,灌区利用节水改造项目对二干渠城区段进行了衬砌,对两岸进行了绿化整治,如今两岸绿树成荫,成为人们锻炼休闲的好去处。

京杭大运河和徒骇河贯穿灌区内聊城城区,城区内还有一个具有近千年历史、面积近5km2的江北最大的人工湖—东昌湖。近年来,灌区每年向湖内补水35次、水量1000多万m3,使风景秀丽的东昌湖长年不竭,碧波荡漾;引黄入河,使千年古运河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使徒骇河成为聊城城区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形成了“湖河相连,城湖相依,城在水上,水在城中,城湖河一体”的独特风貌,提高了城市品味和居住环境,成为构筑“江北水城”格局的最重要的一环。

近年来,周边地区包括京津地区来聊城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人们或在紧靠二干渠边的农家园亲手摘下树上的水果,或在东昌湖、古运河里划船垂钓,成为一道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

(四)为大型工矿企业和城市发展供水

位山灌区内有聊城电厂和中华电厂,装机容量分别为123万kw和120kw,年发电量均约60亿度,在当地工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灌区每年为两个电厂供水3000多万m3,年增加收入1000多万元,既支援了工业生产,又弥补了灌区经费之不足。另外,聊城市将第二水厂的水源地选在位山灌区的二干渠东岸,使水量和水质有了可靠保证。

(五)灌区节水改造后,节水减沙效果明显

在水利部、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下,1999年2007年位山灌区连续10年被国家列入大型灌区节水改造计划,批准总投资达2742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9850万元,地方匹配17572万元),现已完成投资1919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8000万元,地方匹配11199万元)。

按照《重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的要求,我们实施了“四制”,与各参建单位签订合同,规范施工程序,搞好技术交底;同时,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质量监督和监理单位组成质检小组,巡回检测施工质量,监理单位实行旁站监理,施工企业内部实行“施工班组自检、质检员复检、质检科终检”的三检制。每道工序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施工,确保了施工质量。

目前,灌区已衬砌骨干渠道110km,分干渠24.6km,新建改建沿渠建筑物296座,建设堤防道路102km,平整堤防土地6250亩等,同时还实施了信息化系统建设。据统计,节水改造后,有效地减少了输水损失,年均节水8000万m3;而且提高了水流挟沙能力,年均减轻干渠淤积230万m3,减少清淤费支出500余万元。同时,由于节水改造衬砌后渠道基本不用清淤,两岸堤顶得以固定,经铺筑道路、植树绿化后,美化了城市和沿渠环境,改善了交通条件,形成了新的绿色走廊。

(六)承担着跨流域调水任务

位山灌区先后承担了两项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引黄济津(天津)和引黄济(冀)入卫任务,1981年以来,共向天津市供水6次、34亿m3;1993年以来,向河北省供水10次、20多亿m3,有效地缓解了天津、河北供水不足矛盾,并且向白洋淀、大浪店水库供水,为改善和恢复当地生态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力地支援了两省、市的经济建设。

三、改进灌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复灌以来,灌区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01978年):在用水管理上是放水守险,用水不收费,水量浪费严重;第二阶段(19791983年):按灌溉面积收费,但浪费水的现象仍很严重;第三阶段(1984年今):实行计量供水、按方收费到县(市)办法,并推行计量供水到乡(镇)、村的工作,人们的节水意识逐渐增强,效益不断增加。

(一)实行计划用水,促进节约用水

灌区根据各县(市区)上报的用水计划和黄河水源情况,经平衡调整后制定当年的用水计划。供水过程中实行“按亩配水,流量包段,责任到所”的管理办法,严格用水程序,并根据当时的黄河来水、灌区降雨等情况及时调整有关指标。引水结束后,总结计划用水工作,实行节奖超罚措施,促进了灌区均衡受益。

在田间灌水方面首先杜绝大水漫灌,提倡长畦改短畦、宽畦改窄畦,大力推广移动式软管输水技术(俗称“小白龙”);对大田作物推广低压管道灌溉,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喷灌,对蔬菜、果树等经济产值较高的作物采用微灌和滴灌。此外,灌区内的高唐县还进行了以引黄为主、井渠双灌和以井为主、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利用节水灌溉模式,深受老百姓欢迎,已推广5万多亩。

zjg728
2008年03月14日 09:23:27
2楼
(二)合理选择引水时机,促进灌区均衡受益

针对灌区春旱接夏旱、夏旱连秋旱、涝灾大部分出现在夏末秋初的自然特点,一般全年进行4次灌溉,即2次春灌(2月5月)、1次夏灌(6月)及1次秋灌(9月10月),就可满足农作物的用水需求。7月8月正值灌区汛期,且黄河水含沙量大,此时引水易造成渠道严重淤积,甚至与暴雨遭遇,加重渍涝灾害,因此,对于汛期的局部干旱,力争用井灌解决。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四不引”,即“地下水位降不到临界深度以下不引,局部干旱不引,黄河水含沙量大不引,临近汛期不引”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鉴于灌区控制范围大、输水距离远的实际情况,通过改变水量的时空分配,缓解了用水矛盾。如每次灌溉提前10天15天,集中向下游县(市区)供水,保证了下游作物用水。当渠首引水流量为计划流量的60%70%时,干渠间按各自控制的灌溉面积比例分水;当渠首引水流量小于计划流量的60%时,有计划地实行渠段间轮灌,力求灌区均衡受益。

(三)采取“高水位、大流量、速灌速停”的输水模式

由于引水含沙量大,渠道坡度小、弯道多等原因,造成渠道淤积速度较快。近年来,位山灌区在工程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取了“高水位、大流量、速灌速停”的输水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水沙资源的优化调度,并取得了以下效果:

(1) 缩短了灌溉周期。由于大流量引水,日均引水量大幅度增加,灌溉周期缩短了1/3左右。

(2) 扩大了灌溉面积。由于高水位、大流量引水,相应地增加了分干渠以下及灌区下游的用水保证率,延伸了控制范围,甚至使原来从来没到过黄河水的地方也浇上了地,比过去扩大灌溉面积50万亩80万亩。

(3)减轻了干渠淤积。该措施的实施,改变了泥沙分布规律,减轻了干渠淤积,达到了分散沉沙及泥沙远送的目的。

(4)提高了灌溉水的利用率,节约了用水。在渠道渗漏的过程中,时间变量是重要因素之一,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条件下,输水时间越长,渗漏损失量越大。根据有关资料,在渠道未衬砌的条件下,如按设计流量引水,则可缩短输水时间,减少渠道输水损失30%50%,同时还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据测算,位山灌区采取该措施后,节水4.56%。

(5)赢得了时间,保证了灌区用水。近年来,由于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黄河管理部门常常在用水高峰季节采取限流措施。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如果不满负荷引水,势必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由于采取高水位、大流量引水,日均引水量增加,一般在管理部门限流之前基本满足了需水要求,而且把节省的黄河水送往下游缺水地区,提高了黄河水资源的整体效益。

(6)促进了灌区上下游均衡受益。由于提高了下游用水的保证率,因此使上下游用水趋于均衡(与灌区面积比),亦即促进了上下游均衡受益。如,以可比性强的1984年1991年和1992年1996年两个阶段来看,前一阶段上下游用水比例为2.90:1,后一阶段上升至2.14:1,基本上与灌溉面积比例相当。

(7)促进了灌区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由于高水位、大流量引水,对堤防、工程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加强人员管理,改善工程型式与结构,提高工程完好率以及加固薄弱堤段等。同时,也促进了灌溉管理工作本身的不断完善与提高,如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测水量水精度和水量调配水平、加快信息反馈、提高决策水平等。亦即,促进了灌区整体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狠抓计量供水工作

位山灌区于1984年在全省率先全部实现了计量供水、按量收费到县(市区),1986年开始推行计量供水到乡(镇)、村,各县(市区)都拿出一定财力、物力加强测水量水工作。如位于灌区下游的高唐县,在全部实现计量供水到乡(镇)的基础上,自1996年起,采取由点到面、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办法,对赵寨子乡44个自然村进行了计量供水到村的试点。首先建立了测水量水管理体系,由县、乡、管理区、村四级进行管理;共布设168个测水站(点),组织了50人的测水队伍,实行相邻村双方签字认可制度;同时,制订了《测水量水人员工作守则》等规章制度,严格按水文规范进行测流。该乡2000年全部实现了计量供水、按量收费到村,比1999年少收水费(含池区补助粮、清淤费)22.85万元,人均减少7.77元。

(五)加强工程的维护与管理

在工程管理方面,对各管理所实行“定人员、定岗位、定职责、定经费、定任务和完成任务奖励”的“五定一奖”政策,使工程管理好坏与单位经费和个人工资挂钩,调动了基层单位和人员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工程完好率。

过去每年要组织20万25万民工集中进行清淤。1994年后,灌区骨干工程清淤施工实现了机械化,不但提高了清淤、弃土平整质量和工作效率,而且节约清淤费2/3,加快了池区还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速度,解放了生产力,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六)加强水费的核算、计收、使用与管理

位山灌区的成本水价为7分/m3,加上清淤费和沉沙池区群众补助粮费用后为17分/m3。为促进灌区的良性运营,采取小步快跑的办法,多次调整供水价格:1994年至1997年水价为每2.8分/m3(纯水费,不含清淤费和沉沙池区群众补助粮,下同),1998年经省物价局和水利厅批准调整为4.3分/m3,现为5分/m3。但距成本水价还有一定差距。对灌区上下游县(市区)的水价按分别核定,发挥水价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

灌区水费计收年度一般为上年5月当年4月。每年5月,灌区对县(市区)水量进行核定。灌区水费一般分夏、秋两季征收,夏季主要是水费和补助粮,秋季主要是清淤费。水费的收缴自下而上进行,即农户以村为单位交到乡(镇)财政部门,乡(镇)缴到县(市区)财政部门,县(市区)收取水费后,60%交市专管机构并由市财政部门代为管理,县、乡级留成40%。市、县级水费计收方案须报市政府、市农民减负办公室审核,乡、村级报县(市区)政府和县级农民减负办公室审核。水费计收方案经批准后,在报纸、电视台上公布(包括水量、水费标准、水费),并以《农民承担生产和公益事业专项费用通知单》的形式下发到农户手中,避免了层层加码和搭车收费。对按时完成收缴任务的县(市区)给予10%的以奖代补费。

在水费的使用和管理上,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坚持计划报批制度,严禁平调、挪用和计划外开支,做到专户储存;并定期组织对县(市区)和乡(镇)进行财务审计,以确保水费专款专用。近年水费实收率都达到100%。

(七)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灌区可持续发展

为提高灌区管理水平,促进管理工作科学化和现代化,位山灌区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努力提高科技含量。

1990年灌区与山东工业大学合作对年久失修的二干渠与徒骇河的交叉建筑物——四河头渡槽,利用玻璃钢进行补强,大大延长了工程的使用寿命。

1984年,灌区与清华大学水利系拟订了《位山引黄灌区配水用水计算机管理系统研究工作大纲》,制订了近期、远期和长远目标,本着“立足现实,适当超前,服务生产,逐步完善”的原则,合作开发研制了一批实用软件。特别是《位山灌区配水调度应用模型》被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解决了长期困扰引黄灌区的水文资料自动整编、黄河来水预测、配水调度等重大技术难题,从1990年开始一直应用至今(18年),每周运用该模型对用水情况进行分析计算,对黄河来水进行预测,并根据用水计划拟订下步水量调度方案,实现了用水管理的科学定量决策。在该项工作的基础上,引进、改造了感应式传感器——填补了国内高含沙量及冬季输水期间灌区无自动水位观测设备的空白,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劳动负担,提高了资料整编精度和水量调配水平。2003年,位山灌区被水利部列为全国30个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之一,为加快灌区信息化建设进程和促进灌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目前灌区已建立起覆盖全灌区干渠系统的无线网络系统、无线视频调度系统、部分闸门远程自动控制系统、水位自动遥测系统和雨情自动遥测系统,实现了灌区水情、工情的自动采集、自动传输、自动储存与自动处理,为灌区实现全面现代化打下了良好基础。

(八)加大执法力度,实行依法治水

为维护灌区的合法权益,位山灌区以市政府的名义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位山引黄灌区灌溉工程设施管理的通告》、《关于加强位山灌区干渠管理的通告》等一系列文件法规,使灌区管理有法可依;同时,利用报纸、电视、宣传车等各种宣传媒体,加大水利法规的宣传力度;为加大执法力度, 1994年成立了灌区公安派出所和水政监察科,基层单位配备了水政监察员,公安、水政联合作战,及时查处水事案件,有力地震慑了犯罪,为灌区的正常运行创造了良好环境。

(九)深化灌区改革

近几年,位山灌区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一是改革产权制度。1984年开始对骨干工程进行了确权划界,明确了工程权属和保护范围,对堤防土地进行了租赁承包,对斗渠以下工程实行由乡村集体建设和管理,做到管好骨干工程,放开田间工程。二是改革供水制度。用按灌溉面积配水取代按要求配水、用浮动水价(超前蓄水和冬季用水实行八折,超计划加价20%收费)取代固定水价、用协议供水取代了协商供水,并逐步缩小计量收费单元。目前,全灌区乡(镇)基本上实现了计量供水、按量收费,近60个村实现了计量供水。三是改革人事制度。打破干部工人界限,职称评聘分开,努力实现灌区人才优化配置。2000年4月,制定了《位山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和《位山灌区运营机制改革方案》,并得到了市政府批准,为灌区发展做出了科学规划。

回复
zjg728
2008年03月14日 09:23:43
3楼
(十)大力发展多种经营

灌区还利用行业优势,逐步从单纯供水型向供水经营型转变,组建了以工程施工、机械加工和堤防种植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实体,仅市级多种经营年收入达200多万元,既弥补了灌区管理费用的不足,又壮大了水利产业的后劲。

四、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基础条件差

位山灌区是20世纪50年代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由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修建的,因陋就简,配套设施差。建成后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亏本运行,失修严重,以至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周身是病,难以为继”。特别是田间工程配套率低,跑漏水现象较为突出,成为制约灌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位山灌区干渠工程配套率在90%以上,但支渠以下工程配套率只有50%,田间工程配套率不足20%,严重制约了水量调配、计量供水、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和节水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灌溉水源不足

位山灌区多年平均降水量571mm,是全省平均降水量的78%,亩均耕地占有地表径流量为全省的17.7%,为全国的2.5%,属地表水资源贫乏区。并且降水在时间分配上极不均匀,3月5月,正值小麦生长和春播需水期,降水量只有80.7mm,占全年降水量的14%,且大多为暴雨形式,可利用量很小。同时,在区域分布上,降水由东南向西北呈递减趋势,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相差约40mm,点年雨量最大相差165mm,临清、冠县、高唐等用水条件差的下游县(市)降雨量反而不如上游,而且灌区下游局部地区地下水漏斗区不断扩大,更加剧了上下游的用水矛盾。

黄河是灌区的主要水源,因此,黄河水资源的丰枯影响着灌区的发展。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灌区年引水10亿12亿m3,最高达到16亿m3。进入21世纪以来,为确保黄河不断流,黄河部门加大了统一调配力度,作为特大型灌区的位山灌区不可避免地成为限流的重点“照顾”对象;特别是灌区用水高峰期的3月4月,也是黄河枯水期;再加上近年黄河调水调沙后,黄河主槽刷深,灌区引水更加困难,年引水只有7-8亿m3,黄河水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因此,灌区灌溉水源严重不足。

(三)泥沙处理日趋困难

引水必引沙,这是引黄灌区最显著的特点。位山灌区复灌以来,年均引沙800多万m3,合1000万吨,这些泥沙堆积在沉沙池内和东、西输沙渠两岸,形成新的风沙区。尽管这几年的治理很有成效,但是泥沙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灌区东、西两个沉沙区规划面积5万亩,现已用3.6万亩,占规划面积的72%。泥沙处理主要采取以挖待沉的方式,致使沉沙池不断缩窄,沉沙效果越来越差。由于沉沙池两岸原有荒碱洼地大都被改造成良田,以及迁占补偿标准低、还耕条件差等原因,扩池越来越困难,并且每年都要耗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输沙渠和沉沙池进行清淤,每年的清淤费达3000多万元,给灌区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造成巨大负担,已成为灌区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四)田间节水推动难度大

位山灌区虽然实现了计量供水、按方收费到县(市区)、乡(镇),但灌区内有4500多个村庄,大多数灌区斗口以下基本没有量水设施。上世纪90年代,灌区内的高唐县曾经与中科院地理所合作,在赵寨子乡进行计量供水到村的试点,仅勘界就用了1个多月,再扩大范围更加困难。再加上田间工程不配套,以及农民节水的积极性不高等原因,造成田间节水推动起来难度很大。

(五)水资源的统一调配难度大

目前,灌区地面水资源属灌区管理,但地下水资源归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虽然取地下水有许可证,但管理十分薄弱,地上、地下水资源不能统一调配。引黄灌区的目标是“以井保,引黄补源”,即在引水灌溉的同时,还承担着补充地下水的任务。特别是下游地区降水偏少,地下水位较深,通过引黄灌溉补充地下水后,不但保证了机井供水量,而且为人畜吃水提供了保障。但目前地方出台了“浇水缴费,不浇水不缴费”的政策——看起来很合理,但又没有补偿机制,灌区损失没法弥补,影响了灌区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今后值得探讨的问题。

(六)涝碱的威胁依然存在

1960年前后,黄河下游地区盲目发展引黄灌区,实行大水漫灌,有灌无排,再加上工程不配套、管理不善,致使地下水位上升,出现了大面积内涝与次生盐碱化。至1961年,鲁西北四区盐碱地面积由500多万亩增加到1100多万亩,1961年受涝面积达2040万亩。针对引黄出现的问题,1962年3月国务院召开了范县会议,决定河南、山东两省绝大多数引黄灌区停灌。之后,对排涝河道进行了大规模治理,并大力发展井灌,灌区内盐碱地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但是,也正是由于连年干旱,人们的重灌轻排思想滋长,防涝改碱意识淡薄。目前,位山灌区内徒骇河和马颊河两大排水河道淤积严重,排涝能力降低30%50%,30余条较大支流排涝能力降低40%50%;同时,田间排水沟渠排灌并用,淤积更为严重。据灌区内于集试验站观测资料分析,地下水位和土壤耕作层的含盐量呈上升趋势。因此,如再遇丰水的1961年雨型(45日最大降水量506.4mm)或1964年雨型(45日最大降水量393.1mm),全区性大面积渍涝灾害将不可避免。1985年“7.23”大暴雨,仅聊城市东昌府区城区就有23km2被淹,经济损失严重,这已给人们敲起了警钟。

五、几点体会与思考

(一)要正确处理好灌区均衡受益的问题

前已述及,位山灌区控制范围大、输水距离远(最远输水距离120余km),上下都用适时水根本不可能。这里就有个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灌区均衡受益,甚至引发各种社会矛盾。

全局寓于局部之中,没有局部就没有全局。灌区部分高亢和边远地区用水条件差,如果不注意解决这些地区的用水问题,则灌区的整体效益就难以提高;同时,如果只照顾局部利益,则整体效益难以发挥。因此,局部地区的用水力争在灌溉期统筹解决,防止灌溉后期单独向局部地区送水,降低水的利用率。

(二)要研究灌区节水的新机制

关于节水的问题,上下都很重视,也取得很大成绩,但节水越往下推越难。

我认为节水灌溉本身有其特殊性:一是节水灌溉涉及人们的用水观念和习惯、灌溉方法和灌水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管理方式和结构调整,以及对人口、资源与环境关系的重新认识等等,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二是我国地域辽阔,南北、东西自然、地理、经济情况差异很大,作物类型有别,气候差异较大。因此,节水灌溉方法也应不尽相同,有其区域性特点。三是节水灌溉主要体现的是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如改变小气候、确保河道不断流、保护湿地等。有时从事节水的地区或个人为节水付出人力、物力、财力,成本费用很高,直接经济效益很小,基本为负值。节水灌溉还可有效减轻地下水超采,防止地下水恶化,减轻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发展,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因此,节水灌溉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四是搞节水灌溉不仅仅是水利一家的事,它还涉及工程、机械、自动化等工程技术,农业资源、农业经济、农作物等农学,政策、法规、管理、市场营销等社会科学。因此,节水灌溉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作为灌区管理者来说,他首先要考虑灌区的生存和职工稳定问题,如果为节水付出很多,又没有补偿机制,即节水与其利益成反比,则很难持续下去;再说,对灌区本身来说,如果没有总额控制等外部因素,根本不需要节水。对于农民来说,其想法很现实,如果不按量收费,用多用少一个样,他更不会节水。

所以,目前除了实行总量控制逼迫节水外,还缺乏节水的内在机制与动力。因此,要想使节水工作持续地开展下去,仅凭简单号召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制定节水奖惩机制,让各方都成为利害相关者,起码不能让节水单位和个人吃亏,以保障节水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引黄灌区的泥沙处理问题

泥沙问题是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特有的问题,是影响灌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初建设沉沙池时,是考虑将大部分泥沙留池内——恨不能“清水出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沉沙池区泥沙越堆越高,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因此,在沉沙池运用与管理上也应转变观念,即要尽量分散沉沙。要想做到分散沉沙,就必须将黄河、沉沙池、渠道、农田作为一个整体综合来考虑,尽量远距离输沙——做到该留的留住,该冲的冲走。这样,不但能尽量减少集中清淤的费用,减少开支,而且最重要的是延长了沉沙池的使用寿命,也等于延长了灌区的寿命,确保了灌区的可持续发展。

回复
河阳生
2009年02月09日 17:48:46
4楼
我一点一点下载了,想研究研究。
谢谢,牛年快乐,万事如意。
回复
daan412
2009年12月04日 14:41:39
5楼
:) 还有好长路要走啊,灌区这一部分,准确计量水量还很困难啊
回复
opo004qd
2009年12月09日 15:23:22
6楼
呼呼..好漫长哈....:( :(
回复
moonstars
2010年03月16日 17:36:02
7楼
多谢分享 摘下来研究研究
回复
xionglei523
2010年03月18日 13:36:48
8楼
我去过位山灌区···说实话,除了管委会的级别和警车,其他没有多大印象。。当时还还开了个玩笑:那么多的沙子不去做房子真是浪费。。。
看了以后一直疑惑这些沙子怎么办??不能种庄稼,种树,效果也不好,基本就是报废了····一次次占用耕地,用来做沉沙池,也没办法做后续处理···
回复
weichengchao14
2010年07月21日 21:28:36
9楼
刚刚参加工作,对水利行业还不是很熟悉,我们位于滨州簸箕里灌区和小开河灌区,以后多向大灌区学习!
回复
hdglzh
2011年11月09日 20:57:22
10楼
我去过位山灌区···说实话,除了管委会的级别和警车,其他没有多大印象。。当时还还开了个玩笑:那么多的沙子不去做房子真是浪费。。。
看了以后一直疑惑这些沙子怎么办??不能种庄稼,种树,效果也不好,基本就是报废了····一次次占用耕地,用来做沉沙池,也没办法做后续处理···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