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水利施工企业如何开展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
小蝌蚪找妈妈啊
2021年07月23日 13:39:12
只看楼主

2016年1月6日,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势头,对易发重特大事故的行业领域采取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推动安全生产关口前移,加强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近几年,从国家到地方,从行业主管部门到各大型集团公司,都下发很多文件提出开展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如水利部2018年12月发布的《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导则(试行)的通知》(办监督函〔2018〕1693号)、《水利部关于开展水利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指导意见》(水监督〔2018〕323号)等等,都要求各生产经营单位开展安全风险辨识工作,有效管控风险,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016年1月6日,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势头,对易发重特大事故的行业领域采取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推动安全生产关口前移,加强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近几年,从国家到地方,从行业主管部门到各大型集团公司,都下发很多文件提出开展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如水利部2018年12月发布的《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导则(试行)的通知》(办监督函〔2018〕1693号)、《水利部关于开展水利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指导意见》(水监督〔2018〕323号)等等,都要求各生产经营单位开展安全风险辨识工作,有效管控风险,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小编去过不少水利施工企业,了解到很多单位领导以及安全管理人员都对安全风险辨识理解不够全面,辨识出的风险存在缺项、漏项,评价结果不符合单位实际情况等问题。今天小编就重点给大家介绍一下水利施工企业安全风险辨识评价工作的要点及流程。


危险源划分

危险源分五个类别,分别为施工作业类、机械设备类、设施场所类、作业环境类和其他类,各类的辨识与评价对象主要有:

施工作业类: 明挖施工,洞挖施工,石方爆破,填筑工程,灌浆工程,斜井竖井开挖,地质缺陷处理,砂石料生产,混凝土生产,混凝土浇筑,脚手架工程,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钢筋制安,金属结构制作、安装及机电设备安装,建筑物拆除,配套电网工程,降排水,水上(下)作业,有限空间作业,高空作业,管道安装,其他单项工程等。

机械设备类: 运输车辆,特种设备,起重吊装及安装拆卸等。

设施场所类: 存弃渣场,基坑,爆破器材库,油库油罐区,材料设备仓库,供水系统,通风系统,供电系统,修理厂、钢筋厂及模具加工厂等金属结构制作加工厂场所,预制构件场所,施工道路、桥梁,隧洞,围堰等。

作业环境类: 不良地质地段,潜在滑坡区,超标准洪水,粉尘,有毒有害气体及有毒化学品泄漏环境等。

其他类: 野外施工,消防安全,营地选址等。

危险源的划分工作全部完成后,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进行讨论,分管负责人、各专业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班组长、岗位人员参加,根据岗位分工的特点,对风险点名称、覆盖范围、划分的合理性、全面性等内容进行讨论,确定危险源的最终划分结果。


危险源辨识

根据划分的危险源,细化分解,确定辨识项目和具体的危险源。

1.机械设备类识别对象根据风险点所属设备构成,逐一具体到每个独立设备或部件。

2.施工作业类识别对象根据风险点逐一具体到每道工序。

3.作业环境类/设施场所类识别对象根据风险点逐一具体到现场区域每个设施。

危险物品重大危险源是依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18)标准中规定的危险物质品名及其临界量来确定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重大危险源依据《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导则(试行)的通知》(办监督函〔2018〕1693号)确定。


危害因素分析


对危险源危害因素分析常用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2.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

3.风险矩阵分析法(LS);

4.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5.风险程度分析法(MES);

6.危害及可操作性分析(HAZOP);

7.预先危险性分析法(PHA);

8.因果分析法等。

危害因素分析方法选择:

以作业过程为主线进行危害分析可选用“工作危害分析(JHA)法”;

以设备设施和厂区内及周边环境为基础单元进行危害分析可选用“安全检查表(SCL)”。

危险源辨识应先采用直接判定法,不能用直接判定法辨识的,可采用其他方法进行判定。当本工程区域内出现符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重大危险源清单》中的任何一条要素的,可直接判定为重大危险源。


风险评价

安全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较大、一般、低风险四个等级,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推荐选择风险矩阵法(LS)、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重大危险源的风险等级直接评定为重大风险等级。

1.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又称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用来评价人们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下作业时的危险性半定量评价方法。


优点:

(1)简单易行,操作性强,危险程度的级别划分比较清楚醒目。

(2)有利于掌握风险点的危险情况,促进改进措施的实施。

缺点:

(1)根据经验确定三个因素的分值及划定危险程度等级,具有一定局限性。


2.风险矩阵分析法(LS)

风险矩阵分析法是识别出可能存在的危害,判定可能产生的后果及可能性,二者相乘,得出所确定危害的风险,根据风险级别,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优点:

(1)方法简单,易于适应

(2)显示直观,可将风险很快划分为不同的重要性水平

缺点:

(1)该方法的主观色彩较强,不同决策者之间的等级划分结果会有明显差别。

无法对风险进行累计叠加。

风险分级管控措施


01

制定管控措施

1.工程措施

1)消除或减弱危害,通过对装置、设备设施、工艺等的设计来实施。

2)密闭,对产生或导致危害的设施或场所进行密闭。

3)隔离,通过隔离带、栅栏、警戒绳等把人与危险区域隔开。

4)移开或改变方向,如危险及有毒气体的排放口。


2.管控措施(培训措施)

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体系文件。

2)明确职责定期检查,加强日常安全监控。

3)减少暴露时间(如异常温度或有害环境)。

4)监测监控。

5)设置安全警示牌、风险告知牌。

6)培训。

7)实施考核奖惩。


3.个体防护

1)个体防护用品包括:安全帽、耳塞、听力防护罩、防护眼镜等。

2)当工程控制措施不能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时,均应采取防护措施。

3)当处置异常或紧急情况时,应考虑佩戴防护用品。

4)当发生变更时,但风险控制措施还没有及时到位时,应考虑佩戴防护用品。


4.应急措施

1)应急风险的控制属于“现实风险”控制,是风险控制中难度最大的一类,关键原因在于“急”,“急”到无法进行充分的风险分析,“急”到人容易判断和决策失误;

2)做好应急风险的控制,重要的是对自身可能发生的应急事件进行事前的分析和应急准备;

3)编制应急预案的目的重在“防”。确认和提高应急事件所在位人员的应急能力;现场处置方案是应急预案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02

明确管控层级

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对于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重点进行管控。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03

编制管控清单

经过风险点划分、危险源辨识、危害因素分析、风险评价和分级、制定管控措施等工作,可以最终将风险点、危险源、管控措施等内容汇总成册,形成单位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