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 古代叫做亭 现代喜欢叫做廊架 叫法不同,但基本功能一致 都是为游人提供休憩之所 现代的“亭”在满足了基本使用功能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其艺术性 不仅可以用,看起来也很漂亮 甚至是一件艺术品 亭廊可作凉棚,设置坐席
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
古代叫做亭
现代喜欢叫做廊架
叫法不同,但基本功能一致
都是为游人提供休憩之所
现代的“亭”在满足了基本使用功能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其艺术性
不仅可以用,看起来也很漂亮
甚至是一件艺术品
亭廊可作凉棚,设置坐席 ,供游人 休息、是景观点缀之用的建筑体,也可用廊架作园林的大门。但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在是造型简单的木质廊架,反而更多是弧面异形,仿生亭,材料上也多种多样, 有木材,竹材、石材、金属、玻璃、混凝土、纤维 等其他材料凝合而成,而且目前有些亭廊还引加入了高科技技术。不信我们一起来看看:
碳纤维材料
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学生作品:通过无人机操控的动态智能幕棚
物理联动宏观材料项目由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的计算机设计学院(ICD)发起,旨在探索一种全新的智能建筑形式并可以在公共空间实现。这个可以灵活变动的幕棚结构由分布在结构上的机器人构件和可编程控制器组成。该幕棚结构由一个个相同的模块构成,在无人机的操控下,可以实时根据天气状况和太阳角度而作出调整变化。
该动态结构由一种智能化的电子材料构成,它们属于碳纤维轻材料,结合传递讯号的电子组件,能够与多台飞行于空中的无人机进行联系,让它们对结构进行自主的“构建”。
由于这种可以在使用过程中不断重构的特性,该项目还初步探索了一些构想,比如机器人智能制造,复杂建筑结构的预制等。可以想象,在一个公共空间,灵活多变的幕棚结构自主随太阳角度而进行状态调整,为路人创造最佳的遮阳效果,或是动态地与经过的路人进行互动,又或是模拟成类似四周建筑的屋顶结构。得益于这种物理形态上的灵活性,以及分布在结构上的智能化,该设计达到了全新的人工智能及联动模式的水平,提供了快速激活公共空间的可能性,完全超越了传统且毫无生气的建筑设计。
- 英国Elytra展厅 -
历经四年极具突破性意义的探索研究,Elytra Filament Pavilion,这座凝结了建筑、工程和仿生技术研究人员心血的全新装置品正式亮相伦敦V&A博物馆,也标志着博物馆工程技术主题展的开幕。设计团队着眼于自然,将甲虫前翅的轻质生物纤维结构转化为建筑结构,打造了这个占地约200平米的展厅Elytra。
Elytra模数化的结构单元体全部交由 斯图加特大学的自动化机器人制作, 再漂洋过海于V&A博物馆,在 J ohn Madejski花园中庭组装完成, 设计人员将利用内嵌于纤维雨棚结构中的实时传感器, 收集大量的结构与动态数据, 分析到访者的使用模式和行走路径, 并根据结果扩大或调整Elytra的空间格局
这种创新型的缝纫技术利用碳纤维的材料特性
以编织的手法将其转化为更强韧的结构单元体
一个个如细胞般的单体被串联在一起
创造了一个造型独特的展厅
这个集设计、工程和制造于一体的设计方法
也在探讨新兴的计算机和机器人技术对各学科的影响
2019德国联邦园艺博览会仿生纤维展馆
BUGA纤维展馆镶嵌在联邦园艺展览场地的波浪状景观中,留下了未来式建筑的惊鸿一瞥,为游客带来了惊奇的建筑体验。该展馆向人们展示了如何将尖端的计算技术与自然界的建筑原理相结合,从而开发出真正新颖、真正数字化的建筑系统。展馆的承重结构仅由先进的纤维复合材料制成,这种全球独一无二的结构不仅高效、轻盈,还提供了独特而真实的建筑表达和非凡的空间体验。
ICD/ITKE亭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建筑,其灵感来自于生活在水下,并居住在水泡中的水蜘蛛的建巢方式。整个亭子是在一层柔软的薄膜内部用机器人织上可以增强结构的碳纤维而形成的轻型纤维复合材料外壳构筑物,同时这种建造方式使用到最少的材料实现了结构稳定性。该建筑原型的探索是斯图加特大学计算研究所设计(ICD)和建筑结构研究所(ITKE)在2014--2015年的研究成功,在计算机设计,仿真设计以及制造工艺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整个设计理念基于仿生学在纤维增强结构中的应用研究,这种应用不要求复杂的模板,也能适应不同结构的不同要求。研究团队研究了水蜘蛛的水下生活模式,它们在水下建造出钢筋般的坚固水泡并生活在其中,作为水泡支撑结构的蜘蛛丝能让水泡在遭遇水流变化时承受机械盈利,保证水泡内的安全和稳定。
实际建造时,亭子的轻薄薄膜现在机械产生的空气压力下成型,然后机械臂进入在薄膜内部植入碳纤维束,碳纤维变硬后就成为了牢固的结构。整个外壳的形状和碳纤维的位置方向都参考仿生学并经过了计算机的计算。最终成就了一个高性能节省材料的综合建筑皮肤。
整个建造过程中薄膜会进行波动,对于这一挑战,研究团队在机器人上植入了嵌入式传感器并实时反应,打开了机器人施工工艺新适应性局面。
整个展厅占地40平方米,体积130立方米,跨度7.5米,最高处4.5米,总重量却仅有260公斤,也就是每平方6.5千克。这个先进的计算机设计,仿真以及制造技术的作品展示了跨学科研究和教学的创新潜力。这是一个不仅在材料上特别的构架,也是一个创新的建筑展示。
金属材料
城市休息室
“城市树休息室”体现了材料和建筑以新颖和创造性方式相结合时的神奇。 为游客也提供了一个场所,坐下来放松一下,在这里让你的思想进行充电,充满活力,以及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就像一个有机的树,吸收,过滤和镜像阳光,创造一个反射和充电的阴影,可以影响公共空间设计的创意方法。
3M二向色薄膜“叶子”悬挂在反光罩顶上
看看'叶子'反射到树冠表面
镜像海市蜃楼
从现在到2016年冬天,来自纽约麦迪逊广场公园的游客发现自己被笼罩在一个镜像迷宫下面,徘徊在它们和周围景观之上。
一个500英尺长的雕塑,其包括创建上面公园的中央通路和娱乐区万花筒檐镜面抛光光盘。
“我的概念是通过解决公园的所有活动走道而不是在公园中心设置雕塑元素来颠倒传统的户外雕塑概念,” fernández描述道。“通过在水平带上徘徊在公园上,fata morgana变成了一个幽灵般的,雕塑般的,明亮的海市蜃楼,也散发出金色的光芒。”
当阳光透过时,抽象的闪烁效果穿过水平的金属形状,在广阔的路径和路人身上投下金色的光芒。
树木和树叶通过周围镜子投射的碎片反射
云 雕塑棚架
作品名为‘云’,为人行走道Paseo Ponti提供遮阳处、遮盖物、座椅以及充满生机的都市体验。 棚架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阴影和光线从蓝色和绿色的玻璃中倾泻下来。 随着时间,周围的植物将生长并裹住棚架,使作品和周围的建筑产生自然联系,提供了一种和都市环境的全新邂逅。
意识门户
这个项目位于墨西哥的城市街道。这是该市最重要的一个大道, 意识门户主要的材料是 1,500个金属咖啡杯。
意识门户将常见的日常用品,马克杯与常见的建筑结构材料,钢筋结合在一起。网格的钢筋用作杯子的主要结构,然后机械地连接到杯子上。网状物由41个主要拱门编织而成,长度从10到12米不等,每个都有两个56对角线相交,在杯子所在的位置创建了1,497个节点。
门户的最终形状以及所选杯子的不同颜色增强了作品的运动感,这是该项目的一个关键概念。葡萄藤在钢筋之间生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结构的外部将覆盖绿色叶子,而内部将继续显示杯子的色彩梯度。网格的阴影在一天中移动,投射到人行道上,为项目增加了一层额外的动态美,在公共场合提供了表达和互动的空间。
木制
庭园家
由马岩松带领的MAD建筑事务所设计、与汉能合作的“庭园家”亮相9月21日开幕的“China House Vision 探索家——未来生活大展”。
现代的人们大多都有一个关于“家”的梦想:在远离城市的山明水秀之地,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处“小宅”,不在乎大小,只贵乎在自然中的一片栖息之地。家,或许可以是这样:与自然无明显边界,物理与精神浑然一体,人在家中如在自然之中。
▼人在家中如在自然之中
“庭园家”,是MAD对居住环境中人与自然、情感关联的表达。这是一组介于建筑与景观之间的想象力开放的作品。从远处看,建筑的主体“屋顶”像是飘在半空中的云,这片“云”实际是二百多块由汉能研发的薄膜屋顶组件。板块能够随着太阳能光线调整倾斜角度,实现高效发电,每天生产的电能足够三口之家平均日常消耗电量。
▼从远处看,建筑的主体“屋顶”像是飘在半空中的云
▼薄膜屋顶组件细部
阳光同时透过透明薄膜,洒进空间之内。地面与“屋顶”之间的空档是家的内外空间,起居空间与景观相互交替,伴着流动的空气、温暖的阳光、吹拂的微风,人的情感在环境的变换中得到滋润。
▼起居空间与景观相互交替
▼人的情感在环境的变换中得到滋润
▼座椅细部
“China House Vision探索家—未来生活大展”由国际平面大师原研哉发起,GWC长城会主办,10组建筑师与企业合作打造理想中的“未来之家”。展览以“NEW GRAVITY”为主题,意喻今日关于中国生存环境要素的思考,宛如改变“重力”一般的划时代。展览呈现的未来构想,以北京为起点,可以复制到全国各地,因地制宜,以前瞻者的思想,实际解决当地居民面临的生活问题。大展将在北京鸟巢持续展至11月6日。
▼轴测分解图
Xylem
Xylem以树木重要的内部生命结构层命名,是一个游客们可以聚集在一起交流、欣赏Grove溪流沿岸白杨与棉白杨树林景色或者独坐思考的地方。 也是牧场草原游客安静的聚集庇护所。
▼ 整个展亭使用可持续松木材料
▼7根钢柱的顶部,顶棚原木集束在六角形耐候钢模块结构的圆孔中
▼顶棚细节
展亭中,光束穿过垂直的原木形成独特的光影游戏,柔和地照射着下部有机形态的木质座椅和圆形抛光混凝土平台。座位元素的空间复杂性通过策略性的布置,凸显周边景观迷人的景色,鼓励游客根据自己的意愿就坐在不同的位置。通过探索,游客能够发现展亭不同的空间布局。
▼有机形态的木质座椅
BUGA木质展亭: 一种新颖的结构和建筑空间
BUGA木质展亭向我们展示了非线性数字化下的木结构。其片段式的木质外壳的设计和建造基于海胆骨架的生物学原理,由斯图加特大学(University of Stuttgart)的计算机设计与建筑研究所(Institute for Computationa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ICD)和建筑结构与结构设计研究所(Institute for Building Structures and Structural Design,ITKE)共同研发,前后共耗时将近10年。
▼从Flo?hafen看展亭南侧外观远景
▼从Flo?hafen看展亭南侧外观远景,展亭建立在仿生学原理的基础上
▼从BUGA夏季岛屿看展亭西侧外观,采用未经处理的落叶松木材面板作为展亭的外部饰面
▼ 从BUGA夏季岛屿看展亭东南侧外观
预制木质外壳的装配过程由两组工匠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这个过程通常不需要大量的脚手架或是模架样板。在通过可拆卸螺栓连接完所有的构件之后,再在这个建筑结构上铺设一层EPDM箔片作为防水层。未经处理的落叶松木材面板则被作为展亭的外部饰面。所有的建筑元素和构件都是可拆卸且重复使用的
▼ 从BUGA夏季岛屿看展亭南侧外观
该展亭的承重木质壳体实现了30米的无柱跨度,但其自重仅有38kg/m2。与LAGA展厅相比,本项目在跨度增加了三倍、尺寸增加了五倍的情况下减轻了结构自重。
从传统的木工到高科技的自动制造方法,这个由大师级别的工艺、数字化创新设计和多学科科学研究领域共同打造而成的BUGA木质展亭向人们展示了木结构建筑在高效性、经济性、生态型和表现性等方面的可能性。
▼展厅西南侧外观,承重木质壳体实现了30米的无柱跨度
▼ 展厅南侧外观
▼ 展厅西南侧外观,三个动态的拱门在主要的人流方向形成引人入胜的开口
▼ 展厅东北侧外观,设计基于海胆骨架的形态学原理
▼ 展厅北侧外观,展亭建立在仿生学原理的基础上
▼ 展亭外壳细节,其底部有一个大型的开口
▼ 展亭外壳拱细节,采用片段式的木质外壳
高度整合的设计流程可以处理376个各不相同的木片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以及17,000个不尽相同的指形接头,以响应多方面的设计标准,从整体结构的大规模尺度到亚毫米精度的细节都可以照顾周全。
▼ 交互式设计模型,木板不同纹理方向分析
在不损失精度的前提下,这种多尺度的设计方法能够同时解决建筑和结构两方面的问题。尽管该项目具有首创性,尽管从接到项目委托到最终的联邦园林展开幕仅有13个月的时间,本项目的综合计算过程仍然极为精细,考虑到了所有微小的细节和建筑元素。
▼ 展亭内部的灵活性活动空间
▼ 展亭内部细节
▼ 施工过程,放置顶板,木片单体采用中空的形式
▼ 构件预制装配过程
▼实地装配过程
▼ 展厅夜景
竹材
柔韧耐弯—竹材的优势特性
竹材作为植物中最适合用于结构的材料之一,与木材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原竹的抗弯性能和抗拉性能优异,且易弯曲加工,通过与现代竹构工艺的结合,便于在工厂甚至现场进行可控的定型加工,并且定型干燥后放置室外不易变形。
云在亭
“云在亭”位于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的一片小树林中,为2018年的“竹境·花园节”建造活动设计一座竹构亭,占地约120平方米,用于建造节期间的信息发布,活动结束后将为师生们日常休闲、小型聚会等提供一处灵活的户外场所。
风起云扬—逆向生成设计
大风起兮云飞扬,竹亭取风起云扬之意,将原竹建构与现代建筑技术结合,尝试先有概念方案,再利用数字化工具逆向生成结构整体及指导施工的设计方法。
与传统的小模型推敲放样相比,一方面,数字化设计可以贯穿方案到施工落地的整个过程,利用竹材在工厂内的可控预制弯曲定型,到现场进行装配搭建,最终相对准确的实现方案落地;另一方面,经过数学逻辑控制生成的曲面及关键竹梁结构曲线,可以更加符合结构受力和建造规律。
竹亭结合校园主要道路的朝向以及树木、绿篱和纪念石的位置,设计了多处高高低低的曲线形开口,方便人从各个方向自由穿越,原有的部分绿篱保留延续到亭内,顶部升高束起设为圆形采光口,将风、阳光和绿植引入内部,打破遮棚的沉闷感,形成了云卷飞扬的概念方案。
高高低低的曲线形开口方便人从各个方向自由穿越
竹亭顶部的采光口将风、阳光和绿植引入内部,打破遮棚的沉闷感
圆形采光口细部
概念方案引入数字模型,与结构工程师及竹构厂家进行建造逻辑梳理后,分步生成关键构件。首先,确定基本曲线的定位和形态,包括各个方向的开口以及顶部的圆洞,据此生成曲面屋顶和中心圆锥筒。
然后,根据经验估算的梁间距,从曲面生成提取所有曲梁,并在曲梁上方附加一层菱形交叉的竹篾网格,将整个屋面结构连成一体。最后,兼顾防雨与采光的需求,采用两种适用于曲屋面的材料,竹瓦和有机玻璃板,进行曲面定位。
竹亭设计分析图
兼顾防雨与采光的需求,设计采用了竹瓦和有机玻璃板两种适用于曲屋面的材料
榫连卯合—结构分析与构造落实
原竹结构的历史由来已久,尤其在盛产竹材的南方,多用于房屋、桥梁等。虽没有明确的结构计算,但是经竹构厂家和结构工程师的经验估算,依然可以满足建造需求。本次竹亭方案的形体尺寸、结构形式以及构造节点,均与厂家和结构工程师共同推敲完成。
竹瓦屋面细部
经过数字设计工具提取的竹梁在工厂内预制加工编号,再到现场搭接。竹梁落地处利用金属连接件与现浇混凝土条基础固定,不同方向的竹梁采取通用的传统竹构交接。
屋面兼顾防雨遮阳和引入阳光的需求,考虑到局部曲形屋面的近人感受,采用了竹瓦和有机玻璃板,竹瓦下方覆盖防水卷材及苇席。中心圆锥筒既作为结构支持,又结合日光和照明,为竹亭夜间使用提供灯光。场地采用,由内而外找坡,外侧局部设卵石渗水坑,避免竹梁基础落地部位积水等等。
夜间光照效果
原竹工艺与现代工具技术结合的过程中,各种材料和节点的选择也保留了一定的容错度,这与现精准的装配式钢、木结构有所不同,原竹的工厂加工允许一定误差,在现场通过竹篾、竹瓦等进行灵活调整,依然保存了传统的手工艺特征。
通过竹亭的建构逻辑梳理,我们期待不仅仅设计了这一片云,更是与竹构厂家共同尝试了一种适应当下条件的可操作类型方案,风起云动,结合不同的场地条件,灵活进行复制变化应用。
竹亭整体保存了传统的手工艺特征
竹亭背面
Vinata竹亭
Vinata竹亭坐落于越南河内的市中心,置身于其中可以看到周围的无数座高层住宅建筑。该竹亭将会被作为其中一座高层酒店式公寓的花园的公共空间。基地被4座高层建筑围绕着,竹亭结构也被绿意环绕,旨在在这个高密度的城市空间内营造出一个宁静的氛围。
竹亭由14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都由两个双曲贝壳状结构构成。细竹的直径仅为40-50毫米,由竹制枣合钉组装后再用绳子紧固。竹亭创造出阴影空间,延续了走廊空间。225平方米的茅草屋顶在西北方向形成一个温和的弧度,可以保护高层建筑区的客人们免受强烈阳光的照射。
混凝土
Gijs Van Vaerenbergh
Gijs Van Vaerenbergh为位于Hooglede(BE)的德国军事公墓设计了带有六个交叉拱顶的接待亭。
从一个大体量的不同角度切出六个对角拱顶,营造了一个由复杂拱顶和不同形状尺度的柱子结构所覆盖的空间。灵感来源于古典拱券建筑,
复杂拱顶和不同形状尺度的柱子结构限定了被覆盖的空间。超大尺寸的柱子容纳了精巧整合的空间。
形状尺度不同的柱子
柱子与拱顶一同限定了被覆盖的空间
巨大的柱子可以容纳巧妙布置的厕所
每一个拱形空间都框选了不同的环境片段:墓地、周围景观和另一边的空地。
不同的角度形成了亭子不同的观赏片段,然而,根据观看角度的不同,亭子也塑造了自身的片段,它形成了一个弧形中的弧形这个图案游戏,由于光线对拱顶的影响而突出不同的片段。
拱形空间框选了不同的环境片段,因此,亭子作为一台观景机器,突出环境也突显自己。在六拱亭中,Gijs Van Vaerenbergh延续了他们在其他装置中进行的实验。
拱形空间与环境相互渗透
“裁剪”是他们构思和设计过程的重要策略,在这个作品中,裁剪以全新的方式被运用。
亭子细部
深色混凝土表面被裂缝式分割,象征了战争时候被破坏的焦土。为了留出绿化和种植空间,建筑师策略性的移除了许多混凝土碎片。
亭子周围的地面空间被构想为一个空间装置,希望将入口空间作为对公墓整体布置的重要补充。 地面既可以作为停车区的铺装广场,也可以作为和绿色墓园相连的郁郁葱葱的公园。
亭子周边典型的Flemish郊区肌理
金属+木质
吸烟亭
下雨时可避雨,晴天时能遮阳,黑夜里还有光,这是想舒舒服服抽烟的人对于的吸烟区的基本功能的要求。
这一颇具艺术感的凉亭装置位于办公楼楼顶,设计师选用了钢材,古木纹板和大理石作为主要材质,并在遮阳区内放置了桌椅。
夜幕降临时,吸烟亭顶部会亮起灯柔和的灯光,继续为吸烟者提供停留空间。
工作闲暇,在这舒舒服服抽上一支烟,三两同事进行短暂的交谈,顺带排空脑中一切杂念,更好地重新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
设计图纸▼
锈 铁
Tyufeleva Roshcha公园
上面是桥,下面是廊架,好一个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