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我得等灵魂跟上来,我的身体与物质社会的潮流赛跑,却总也触不到浪尖,更把灵魂拉在了某个地方了。 多年的工作经历,是在业主暴发户式的虚伪,老板唯利是图的势利和社会物质的纷扰之间挣扎妥协,在日复一日的惰性中沉沦。没有当初的激情没有了梦,也没有成为先富起来的那部分,终于也没有了方向。许多时候是性格促使了自己的判断和决定。前些日子辞去了工作,将自己闲置起来,拾起堆满灰尘的书本,想摆弄起早已疏离的文字来。专业读本免不了都谈一些大师,大师其实就是可爱的成功人士。找到合适的支点,我相信可以撬起整个地球的,大师就是建筑世界的一个支点,若我们能分享大师的可爱,批判其不可爱的地方,那一定能发现整个建筑世界。
引子
我得等灵魂跟上来,我的身体与物质社会的潮流赛跑,却总也触不到浪尖,更把灵魂拉在了某个地方了。
多年的工作经历,是在业主暴发户式的虚伪,老板唯利是图的势利和社会物质的纷扰之间挣扎妥协,在日复一日的惰性中沉沦。没有当初的激情没有了梦,也没有成为先富起来的那部分,终于也没有了方向。许多时候是性格促使了自己的判断和决定。前些日子辞去了工作,将自己闲置起来,拾起堆满灰尘的书本,想摆弄起早已疏离的文字来。专业读本免不了都谈一些大师,大师其实就是可爱的成功人士。找到合适的支点,我相信可以撬起整个地球的,大师就是建筑世界的一个支点,若我们能分享大师的可爱,批判其不可爱的地方,那一定能发现整个建筑世界。
选择安藤,是因为我们具有类似的文化背景,曾经与我们面临同样的挑战,更因为他的成功。这种想法很早就曾有过,只是外文的浅薄不能更进一步了解其人,这些年国内对安藤作品和介绍越来越多也越全面,更有安藤著作也翻译成书,我发现他很可爱。其时我对建筑和社会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思考。遂作此篇文章,以博大家笑。
以 “由安藤忠雄窥探建筑世界”为名,实想能把安藤当成自己,所以本文自此处起,“我”就是安藤,沿用沈从文先生的一句话:“照我思索可理解我,照我思索可理解建筑”。
2楼
第一章 从Times说起
最重要的是:构思时在多大程度上确立了自己的意志,并把它作为建筑的理念,贯穿于建筑物建造的始终。
一个人很早就来到自己的办公室,和煦的阳光洒落在办公桌上,顺着光线望着室外苍凉的景象,一阵落寞跃上心头,想最近几个项目都行将结束,而没有新的委托,一声叹息。这些年头似乎都有些许好转,不再有当年在一间十几平米的办公室里,一个人仰望天花板的孤独,回想起来觉得自己也算是个寂寞高手。正因为这寂寞成就了我对建筑的思考,成就了我对历史的认识,还有住吉长屋、六甲住宅、小筏邸等一系列建筑作品的诞生。电话铃声突然打断了我的思绪,是一个久未联系的朋友,说有一个业主想找我建造一座房子,在京都中心区的高赖川和三条大街的交叉口处。放下电话,心情异常的激动,京都有我的崇敬和向往,那是美丽的城市有着悠远的历史,原来今天有个好天气。这是80年的一个冬天。
这样的城市和这样的地点,我有全部的激情和憧憬,脑子里不是浮现着京都优美的城市画卷,我将如何添笔加墨呢?这是一种美妙的滋味,其时有了一个简单的概念构思----庭园,约好业主洽谈并到实地查看,有些怅然,那只是一座乏味的旧房子,而建筑用地也非常之小,只430m2左右,旁边所谓的河也只有10cm深,而业主的想法只是想改造一下好在此地展览一些时尚的服装设计师的作品而已。真有些懊恼,改造无任何兴趣,只是这座城市和这特殊的位置对我还是很有吸引力。有时按照自己的设想误解他人的意思也会有意义的,最终我说了业主,使他下定了决心,要拆掉旧房重新建造。我终于可以开始对京都添砖加瓦,开始对这个项目的计划了。我想,当年在京都、奈良考察的东西终于有用了。
我开始对基地所处的环境做大量的资料收集,也可以说成调研,对基地风土人情的调研,这只是一个发现真实的过程,我所调研的内容到最后并不一定都派上用场,但可以增加对用地的认识。原来浅浅的高濑川居然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明治18年到23年建造的琵琶湖引水工程是为京都的现代化而设计的,虽然没能使京都实现城市的现代化,但琵琶湖的引水工程至今仍在市内纵横交错,并融入到了“古城”京都的景色之中了,高濑川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人的感知场所和传统的素养是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从小我认识的京都就是一个巨大的庭园,所以也将高濑川看成一个庭园,庭园是随季节时刻而变化的,不同的时间会有不同的表情,我想在这里设计一个能感知水的庭园一定非常好玩。
我考虑将Times也融入京都和谐的水域之中,将高濑川引入建筑。设计的第一步也可以说是寻找伙伴的工作。看用地的时候,发现其中哪项要素,可以作为这座建筑的伙伴,这项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自己发现了基地所蕴含的风土人情。这些让我更加坚实了做水和庭园的文章了。
那时我已习惯于用草图来表达我的思考和构思。想到京都我可能就画出庭园,想到小河我会画出一些历史人物卷。思考是随时随地进行的,所以我的草图一般是不完整的,成形的草图可能就画在卫生纸上,那就可能成了绝唱。在草图的涂鸦终于有些眉目了。
这依然是座功能性的商业建筑,商铺讲究的是可达性,首先我决定要设计“三条小桥”沿高濑川可以步行穿越的建筑。构思是从与用地的“对话”开始的,逐渐进入具体的设计。终究还是一种想象,草图依然是抽象的凝结。我的创新就是想能凝结成传统的特质—场所精神。下一步我决定让它这具象化,制作模型,包括考虑高濑川周边的景观,与城市的尺度的关系,需要什么样的体量,创造什么样的形态,使用什么样的材料,也就是说将什么样的建筑呈现在这块土地之上。
但是,在这之前还需要考虑的是与法规的关系问题。建筑设计受城市规划道路的制约。在规划中三条大街道路旁边只能建造两层的建筑物,而且为了以后便于拆除只允许使用混凝土砌块、钢材、木材等轻型材料。城市规划道路,说起来是一种规划,但实际上总是以经济效益为原则,欠缺对人类的关怀,我认为它是“无规划”建设出来的道路。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中,必须避开这样的法规制约。
起初我想将河水引入建筑内部。古代京都就有很多将自然的河水引入住宅庭园中的水池,然后再将其回流到河里的作法。我也想尝试一下这种做法,却遭到了政府规划部分的强烈反对。问题在于高濑川虽是一条小河,但它却是一条一级河川,因此受到《河川法》的保护,绝对不能在河岸上开口子。我们的想法与法律有相当大的距离。我们讲了直接将建筑放入河中的想法,但规划部门表示反对,其理由是,进到河里如果儿童溺水的话谁负责。我回答说,虽然说是河川,但是水深只有10cm左右,在这么浅的河里如果溺水的话,那就是小孩子自己的问题了。但还是被狠狠的批驳了一顿。为了适应法律、不得不在台阳旁设置了扶手。但是规划部门又提出再加一堵墙的要求,又给我出了一个难题,这些都要一个一个地硬着头皮去解决。
对于建筑来讲,不光只是一个想象,材料、施工方法一切都很重要,当然还有法律的制约。Times选择了混凝土砌块结构。因为混凝土砌块作为围墙用的材料给人们一种不太好的印象,所以业主不大喜欢。为此我奋力探索新的作法,研究了一种没有砖缝的混凝土砌块。其作法是在砌好的墙体外表面比较好看。这种混凝土砌块墙有一种粗糙感,使这座建筑成为涩墙面的建筑。日本的土墙和木质柱子有一种独特的触觉,使人们感观良好。建筑材料的质感是非常重要的。近来建筑上使用光滑的材料太多,也许就是近年来的建筑难以打动人心的原故吧。
最终这座建筑选择了混凝土砌块结构,地上2层地下1层的设计,从任何一层都可以看到河水,建造建筑时,当然一定会有业主。这样的商业设施,对业主最为重要的是,它是否真的能够得到“投资效益”。也就是说业主关心的是,入口空间如何,可租赁空间大小,有无展示厨柜,门面宽窄等与商业功能有关的问题。有的建筑师将业主这种意向当成了自己的建筑“艺术”无关的另一种世俗性问题进行处理,而我却想正面回答他们的这些要求。
当然,建筑师的想法与业主的想法往往会产生矛盾,甚至有时还会发生冲突。通过“对话”来解决这些矛盾冲突,正是“建筑师”的职业性质所在。我想,也正是这种与他人的交往中,才更体现出这一职业的难度和乐趣吧。
通常这样的商业建筑都是门面和层高相同的店铺并行排列,而我的设计却避开这种惯用的作法,按照商业内更需要,提出了根据内容变化层高的方案。一层接地条件较好,地下层由于可以看到小河,使建筑与环境有整体感,也有一定的个性,二层将屋高设计成其它层的2倍,在统一中突出个性。
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对各种各样的要素、法规预算、施工条件、人际关系等错综复杂地纠缠在一起的问题,都要一个个地加以解决。但是只解决眼前碰到的问题,是无法设计出好“建筑”的。最重要的是:构思时在多大程度上确立了自己的意志,并把它作为建筑的理念,贯穿于建筑物建造的始终。在这个设计中,我脑海里始终有一个强烈的念头就是要使其成为一个没有边界的建筑。尽管这是一个商业建筑,便怨要使它具有24小时对外开放的公共性。
我就是这样在思索和执着中,完成了一个个的建筑作品。
回复
3楼
第二章 我的建筑及我的思考
用几何构成的西方古典主义手法和现代的材料构造日本传统的场所精神—抽象自然。这是别人对我建筑作品的概括,应该说是比较全面的。
几何学是人类的语言,人类和大自然中有许多韵律,这些韵律对人眼是明显的,它们之间的彼此关系是十分清楚的,这些韵律是人类各种活动的原本基础,人类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不断发现这些韵律并将其概括成几何学。几何学揭示了各种视觉关系,这些关系是生命特性的基础,它包含比例,成长方式及数学。它的目的是在设计过程中借助这些观察方法,并通过视觉结构为设计提供视觉一致性。我在建筑创作的过程遵循几何构图的原则,构筑简洁精炼的几何外观。建筑离不开形,我的建筑就是如此的有形。
技术是依附于材料而存在的。拥有了现代的材料就可以让现代的技术更精密。不能否认混凝土是我建筑的一大特色。混凝土其实与数寄屋中的木材及为相似,具备丰富的表情,混凝土可以增加建筑内部空间的尊严和坚强感并且有更高的可塑性。在建筑中,混凝土呈现出一种富有力感的肌理和蓄藏着潜在能量的质感,它以其特有的沉静给人以依托感,但又往往今人觉得凝重有余,活泼不足,而我所用的混凝土不是僵硬厚重的,而是白质轻盈的,能体现表面的质感,当它们与我的美学意识一致时,墙变成抽象的,无效的,达到空间的终极限定。墙体的现实性消失了,只有其围合的空间给人以真实的存在感,在这种情况下,光线溢满了建筑内部,成为空间设计的线索。
自然是一种自发的存在,是人与人类起始的本原,也是人类终极的目的地。与之对应的人类社会终究脱离不了自然的限制。人类内心都崇畏着自然,即使如此,东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却迥异着,西方人把自然当作敌人欲征服之,东方人希望和自然象朋友,能与之和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人合一。日本园林的发展也突现了日本人对待自然的态度,枯山水对自然抽象的模仿,深刻的表达出其精神内涵,你既是我我既是你的禅意。自然应成为日常生活如工作、购物、与友人约会聊天的最好的伴侣,我希望可以将自然重新引入都市之中并与日常经历相互关系。因此我的建筑中继承枯山水之抽象自然的精神,并将其更好的抽象出风、光、水,这始终是我创作的一个理念。
对事物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的思考,将是我终极一生的行为。其从建筑的解读可理解为现代主义与地域主义。现代主义的发展是将世界均质化的过程,伴随着史无前列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城市、建筑等所有领域的现代化大潮遍布了整个世界,使世界的迅速均质化让历史培育起来的固有地域文化开始逐渐失去特色,它夺去了人类真正丰富多彩的生活。但同时亦不能否认现代主义的巨大推动力和能量。所以说现代主义的普遍性和地域主义的特殊性都是现代社会所追求的东西,对它们不能简单的取此舍彼,如何将乍一看不相容的两个方面并行而立,是本世纪应关注的重要文化和社会课题。我想可以用现代普遍性的材料和手法构筑日本传统场所精神,至少在这方面是一种尝试。
场所精神是风土人情的一种体现,可以构筑人的记忆和人类的历史,在现代主义均质化的浪潮中,我们丧失了童年的记忆,当年的小巷、从前的四合院,都成了梦幻,没有了记忆同时会让我丧失情感、缺少安全、少了灵魂,这是人类的可悲。每一块土地都固有过自己的神灵,都固有场所精神,丢失了这些将是人类永远的遗憾,我们的建筑如何去继承这些历史上的精神,应该是我们每一次设计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回复
4楼
第三章 我生活和创作的历史背景
古人云:时世造英雄。许多人都会误解他的内在含义,时代都需要英雄人物,若你把握了时世发展的需要,引导了时世的发展,你就成了英雄。未来总是建立在现在和过去之上,要把握未来的方向必须知道历史的发展。人生是个人的积累,社会的积累就是历史。
当欧洲在古典文明没落到黑暗的中世纪时,人们对文明的向往,终于曝发了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本意是对古典罗马文明、希腊文明的复兴,却阴错阳差的孕育出了现代科学文明,在文艺复兴中考古学的发展,促使哲学家与匠人的结合。为使考古的真实,哲学家向匠人学习技术,促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产生了一门新兴学科—科学,科学革命导致了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最终形成了地球上最为先进的现代文明,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文明进程。19世纪当西方人完全从古典文明过渡到了现代科学文明之时,我们东方人仍然沉浸在自己古典文明辉煌的幻影之中,只有日本的明治维新完成了对日本深层机制的转变,开始忘我的学习西方现代文明,日本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欧几百年走过的道路,完成了科学和工业的变革,政治民主的变革经过军国主义的逆流也逐渐成熟起来。在短暂时间移植来的文明均有脱离日本国情的一面,于是在全盘西化后的不久,便开始了吸收的阶段,开始了民族文化的探索,建筑行业更为显著。
19世纪西方现代文明的胜利,促使了唯物思想的崛起、技术的突飞猛进、工业城市的形成,这些都对建筑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条件。随着旧形式和新要求矛盾的激化,新条件、技术和材料提供的可能,还有在社会大变革中各种新型哲学、政治与社会科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现实的认识对未来的憧憬,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美学原则的变迁,经过各种的探索,终于形成了现代主义建筑。现代主义建筑提倡时代之新——新功能、新形势、新技术。反对复古、反对装饰、美与建筑手段结合,在艺术与技术二者之中,技术被重视,空是建筑的本质,建筑创作表里一致,从内到外,提倡有序与简洁美。当时针对古典建筑提过新建筑五点:底层架空、屋顶花园、自由的平面、横向长窗、自由的立面。现代主义建筑因技术和材料的发展,其风格被发挥到极致。随即有国际式之称,这时现代建筑同传统决裂,强调建筑要符合时代特点,要创新时代的建筑而不能模仿过去,强调功能和建造方法的工业化,追求形式的简洁,把建筑当作机器一样的来建造。随着国际式的席卷,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精神的丧失,以及国际式的机械式的人情味。现代主义也由此陷入了困境,建筑师们开始还源人类居住的目的和精神上的需求,开始反思和运用古典建筑的某些表征。终于到上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宣布现代主义的死亡,开始提倡对传统文脉的继承和符号的运用以及对记忆的修改,产生了有复古思潮的后现代主义建筑。而这种形式的复古并不成功,在80年代又很快末落。继承着现代主义开拓新境界精神的设计师还在摸索和创新,这些人仍然将建筑作为社会思潮的先锋一样,哲学家一样去更新人们的思想。这种带有极强个人色彩的建筑,人们称之为解构主义,其理论开始泛滥,吸引人们的眼球,激励着人体的细胞。
日本自打开国门之后,建筑界就出现了如何对待传统的争论,到了上世纪40年代,他们借助传统建筑之形,获得建筑造型的特点,60年代产生了新陈代谢理论,“奥”空间,“间”空间的理论,利用新技术在空间形态上表达了传统,在90年代新技术与信息化的冲击时,他们探讨个性化的道路,包括我自己一直在寻找和尝试着。在一个多世纪中,日本建筑一直探索自己的特色,只是不同的时期对传统文化的表达处于不同层次罢了。
我们不能为众多的主义和流派蒙蔽着眼睛,单从建筑的现代史看,现代主义开拓者就为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人类总是习惯于给个人扣上各种颜色的帽子而已,也是因为社会选择其时期最需要的形式,历史从来不见平面的,而且一种多维复杂的。
回复
5楼
第四章 我的成长经历
我只是一个幸运者,摸索了一条相对正确的方向。
我出生的时候是二战结束的前一年,还有一个孪生的弟弟,小时候一直跟随着外祖母,两岁时她给我取了现在的名字。童年时代适逢战后的萧条,大人不会过多的顾及我们,所以大部分时间是在大街和运动场上自由度过的。10岁我迷上船模和航模的制作,后来也到绘画学校学习过一段时间的素描,15岁时我家房子扩建,请的是街对面的木匠师傅,我感觉很新鲜好玩,常在边观望,有时也会帮点忙,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建筑。中学毕业后,我去了一所高等工业学校的机械专业学习,甚至也用车床加工过机械零件,可我对它没有丝毫的兴趣。这期间我迷上拳击了,偶然的机会被派到泰国参加比赛,这一次远行让我开始思考人生,我想或许可以做建筑。
从1960年到1965年,我做过一些室内设计和商店设计,画过电影广告牌,20岁那年我在大阪一家旧书店看到一本柯布西耶的作品集,费了不少周折终于买下了这本书,我仔细研读了书中的每一件作品,并认真临摹了许多的图,我想知道柯布西耶究竟是怎样构思出这些东西,后来我也曾到几个设计师和城市规划师事务所工作过,却都没有坚持下来,可能是我没有显赫的学历以及生性的固执难以驾御而总被解雇,最后我经函授学校考取了建筑师,1965年在大阪市立公园设计方案入选一等奖,这对我是个莫大的鼓励,69年我在大阪的梅田开设了自己的事务所,开始了自己独立的建筑设计生涯。
在这之前我两次赴欧洲考察,起初的目的想亲眼看一看欧洲的建筑,想拜见柯布西耶。这旅行让我体味到自己的对知识的匮乏和迷茫,第一次接触到欧洲建筑与我所了解的日本建筑完全不同。从自然对抗似的矗立着的形象中,感觉到欧洲建筑的背后渗透着人的理性,存在着一种秩序感。我被它那强烈的力量感所震撼了。同时,通过观赏完全不同的欧洲,反而更加强烈的意识到了日本。
很多人说起我,都会提到没有专业背景的自学成才以及遍布全球的浪漫之旅。我的成功并不是自学专业和世界之旅有什么特殊。人生的历练对于成功并不是最重要的,有几人能理解和承受我在事业之初的种种孤独,每天仰望天花板的寂寞,对无业主意向的项目策划设计,在竞标失败时的失落和无助。有道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就是我最初的处境,耐不住寂寞,守不住诱惑的心,没有不懈的毅力,都可能功亏一篑。我的成长经历不应该成为大家说道和崇敬的理由,只是应该让我们来反思现代的建筑教育体制了。
终究来说我还是一个幸运者,摸索了一条相对正确的方向,或许有更好的人比我更有梦想和毅力,却没达到想要的高度,有梦的人就可能是创造的始佣者,他们依然是该受到尊敬的。有梦的人才能摆脱社会的纷扰和庸俗,才能把握大家看不到的发展方向,才能有与众不同的创新,才会有自己生存的价值。
回复
6楼
第五章 我的老师们
相信天才,天才就是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除了哭出声来,没有人生下来就会什么,从牙牙学语,从爬到走到跑,始终是一个学习和积累的过程,我没有在学校中学习建筑学,但我有很多的老师。
柯布西耶可以说是我的启蒙老师,年青时在书店偶尔发现的他的全集,激发我对建筑的情感,让我更加坚定了要做一名建筑师的愿望。柯布做为现代派的开拓者之一,其作品和思想涵盖历史上所有的流派,这就是现代主义的创新精神。密斯对材料和几何构成的偏执,并将建筑的普遍意义发挥到一种极致,让我明白建筑的唯美。路易斯康对于自然抽象精神的开拓和对人文的隐喻,很好的填补了密斯国际式的空白,一直是我追逐的一个方向。文丘里的理论和作品 ,在形式上复古而精神的缺乏让我更深层次的思索,如何去真实的追寻到缺失的精神。还有艾森曼等人对新建筑方向的开拓,丰富了我的视野。
帕拉第奥是我敬仰者之一,他是文艺复兴晚期重要的建筑师,并被认为学院派古典主义建筑的肇始人。他是一个磨坊主的儿子,在被发现天赋之前只是一个石匠。他的最具特色的作品,大都建立在维特鲁威的原则,以及关于比例与和谐的数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并以各种柱式或的拉孟特式的装饰,作为表现形式。他的著作《建筑四书》是一部关于一个古典主义建筑师所追求的目标明晰而清楚的表述性著作,这是一位将自己的一只脚站在古代,而另一只却站在他自己所阐述的维特鲁威式的规则和基础之上的建筑师。
创造日本茶室和数寄屋的人也是我很好的老师。茶室和数寄屋是体现日本建筑精神气质的代表。茶室表现了原始的单纯性,为了自然接近,坐在茅草屋顶下,喝着清淡的茶水,体味没有虚饰的本质。传统的数寄屋将松散的自然景致以人为再造的方式进行组合,利用推拉门的帐子获得柔和的光线,茶庭的栅栏在内外之间起着既分离又联系的作用,建筑与自然之间既分离而联系的方式是日本建筑的一大特点,表达出日本人所追求的美学意识,极力崇尚自然和追求与自然的联系。枯山水园林同样是这种思想的极致体现,作为日本庭园的象征,其特点就是抽象自然,在没有山水的园林里,仅取沙石来代替山水。枯山水所孕含的意义很多。有从美学、哲学、佛学意义的多种解释,浩渺的海洋与微小的岛屿是人生之中所面对的得与失、成与败、个人与社会等概念。
常言道“功夫在画外”,我有许多业外的老师。“伊萨姆•诺古奇”是其中的代表。这样不行,那样不行,在自我否定中前进,这就是诺古奇的方法。如果满足现状就会止步不前,自己应该具有主动思考的能力,而且自己能够冷静客观地思考。持有自我批评自我否定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从原点出发,从年轻时就要培养自己冷静思考的能力,否则在漫长的人生历程中就会丧失远大的志向。这就是我从他那学习到的最大感受。他因出生和生活背景的原因是以一个漂泊者的心理努力而不懈的追求艺术,对石头对形的思索和表现让人难忘。“对石头过分地加工,它就难以成为雕塑,石头也会自己去”“不要扼杀素材,不要扼杀自然”。他的这种精神我至今感觉得到。
回复
7楼
第六章 我的伙伴和对手朋友
交流是获得经验的一种便捷方法,交流存在两种情况,其一是与合作伙伴,其二就是与竞争对手,当然都应该是朋友。
库哈斯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建筑思想家,在其早期出版的著作《狂乱的纽约》上,他从主人翁的立场出发分析都市现象。《现代城市》涵盖更为广泛,从建筑到城市从人的活动到现代建筑的含义的发展过程。同时库哈斯也是一位建筑家,他的许多建筑设计手法并不新颖,但却被赋予以深刻生动的新意义,这使他的建筑有着与众不同的理性光芒。比如说:我们可以认为他是最先挑战传统建筑水平和垂直界面之间关系的建筑师。
在赫尔佐格的作品中,建筑的意义、场地等形而上的因素让位于材料,效果这样的更为直接,更具感性的意义的因素,“建筑是变化的,是四维”这在他们的建筑中有了实质性的表达,建筑随季节,气候而改变。他们通过探求新的处理方法和技术来变换材料和表皮,把现代主义的简单元素精炼化。“建筑就是建筑,它不可能象书一样被阅读,它也不象画廊里的画一样有致谢名单,标题或标签什么的。也就是说,我们完全反对想象。我们的建筑的力量在于观者看到它时的直击人心的效果”。
盖里是在其建成作品中能够最大限度的地保持概念时的力度的第一人,被称为美国解构主义的旗手,其作品洋溢着生动活泼的雕塑造型。他说:“如果非要说什么是对我建筑实践的最大贡献,我会说眼与手之间的协作成就。这就意味着我变得非常擅于建造我想象的一个画面或一种形式。”
第七章 大师的泡沫
没有神的存在,大师只不过是可爱的成功人士,同样也具备不可爱的一面,他的不可爱就是大师的泡沫。
我不喜欢被人称为大师,一般人而已。我很执着,这当然没什么不好,它可以成就我的作品,但执着和过于自我只一步遥,一个度的问题,难免偶尔会过度。很多人会认为我总将自己的想法凌架于业主之上,一个项目中不能说服一个年高的老人,就想这位老人也活不了几年,自己再等几年就可以实现方案了,这种想法是要不得的,只是但凡成大事业者总得执着点。或许有人还会认为我是一个彻底的崇洋者,根子里对东方文明的不自信和卑微,对中国建筑浅薄认识和偏见也会令人反思,但你不能否认中国建筑的现代和传统文化的末落。希望大家还是看我的作品吧,虽然我的作品也不是完美的。清水混凝土筑出建筑的灵魂,但还会有冬季的冷凝,空间的机械,形态的单调,人情味的缺乏。其实我的毛病很多。
回复
8楼
第八章 建筑的真实世界
建筑的本质是空间,空间具备两个属性,其一物质属性为物质形态,其二为精神属性及为场所精神,而建筑创作的原点始于发现,发现真实!
通常的建设过程,由业主立项委托;设计师根据依据、社会条件和风土进行建筑创作,绘制图纸;再由工人根据图纸运用相应材料,用相应方式建造出建筑形态,形成建筑空间。下面就建筑的本质和建筑的创作进行阐述。
建筑的本质是空间,空间具备两个属性,其一物质属性为物质形态,其二为精神属性及为场所精神,空间是不能脱离任一属性而独立存在的。建筑美学因其二重属性,依可分为两重,形态具备形式美,而场所具备的是境界美。形式美是有其遵循的法则,境界美又当如何解释呢?王国维话词以有境界为上,建筑当以有境界为高,境界美是物质形态与场所精神的真实统一,是物质形态对场所精神真实表达。试看我的住吉长屋,著一“天井”而境界全出来,再观Times着“三桥”而境界全此矣。
建筑创作通常我们都称之为建筑设计,而我真实更为喜欢创作这个词,因为建筑学不是科学,它应该是文化的一部分。创作的原点始于发现,发现真实,发现也是一个学习积累的过程。人类的发展史就由一部发现史和一部创造史组合而成。拨开迷雾,发现事物的真实,是创作的基础。创作的过程始终是一种想象,在一定条件和背景下跨越现实的想象,想象的基础依然是我们对事物的真实发现。创作的最后就是表达,表达自己的想象,让大家明白自己的想象。
第九章 中国建筑创作现状的思考
以简单、真实和情趣去抗争宿命,用过程的真实来述写自身的存在!
中国建筑创新能力的溃泛只是中国社会整体缺失创造力的一部分,这成为时代的特征。中国从传统典文明中摆脱桎梏,到如今近百年历史,却始终曲折婉蜓,始终不见民主的真实,在假象众生的社会中得不到真实的依据,谈何创造。
一个让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社会,谁都希望成为这部分,所以物欲横流,这是假象,其实富人永远只是小部分。我们阅读译著却总是悔涩的语言,我们看到的总是不明白的玄奥理论,这是假象。许多设计任务书指定各种莫名的要求,各种不同形式的竞标,这是假象。而我们设计师又会在众多假象中不自觉制造更大的假象。
我们需要简单、真实,简单可以自由,真实才有力量。我们向西方学习了表面的方法,却没有看到它的精神,我们想发扬传统的建筑文化,却缺少对这方面的研究。中国有几许多的建筑从业者,但都不知道在做些什么。我们需要用自身的语义来诠释现代文明和现代主义建筑。我们需要用现代的语义来诠释中国古典文明和古典建筑文化,只有让现代主义和传统文化在真实的基础上结合,才能使文化复兴,才能获得自由和自信。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