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乙方做了个完美示范,挑战甲方画出的最妖娆的建筑红线!
uu切克闹
2021年03月05日 10:32:36
只看楼主

图片来源于ArchDaily 本文经授权转自微信号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 如果演员,不再去刻意寻找安全感, 真正的创作力,就会充满空间。 《人潮汹涌》 拆房部队 拆的第 327



图片来源于ArchDaily
本文经授权转自微信号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


如果演员,不再去刻意寻找安全感,
真正的创作力,就会充满空间。
《人潮汹涌》


拆房部队 拆的第 327 座建筑
拆房:娄严墅  文案:林雅楠  拆房指导:林雅楠  总指导:赵劲松








乙方的底线,是用来突破的。
甲方的底线,是用来涂色的。
 
涂成红的,就叫红线;
涂成绿的,就叫绿线;
涂成蓝的,就叫蓝线。
 
但最终,
都会变成建筑师头上五彩斑斓的
黑线。


知道建筑师们为啥找不到对象了吗?
这辈子的红线都被甲方埋在场地里了。
 
人家是红线千里牵姻缘,
咱们是红线千里——算了个指标。
 
还不如直接
算了吧。


有的红线还能用来计算用地面积,
而有的红线,
因为身姿过于妖娆,走位过于诡异,
只能用来计算心理阴影面积。



挪威奥斯陆南侧有一个奥德市。
奥德市有一所建于1956年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斯科夫巴克学校。
 
作为一所四舍五入的百年老校,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几十年。


但时代发展了,科技进步了。
以前家里电视坏了,都找维修部;
现在家里电视坏了,都找维权部
——不是只换不修吗?
 
主要这年头儿,
买个新的比修个旧的还便宜。
 
旧学校和旧电视也差不多,奥德市议会已经受不了无底洞一样的维修费了,心一横就打算把学校直接拆了盖个新的。
新学校在功能上去除了原来的初中部,变成一个容纳650名学生的小学校和一个容纳100名儿童的日托中心的二合一综合体,以及一个100辆汽车的地上停车场。
 
按理说,拆了重建的意思就是
拆了 and 重建。
 
只要不出用地红线,怎么建都行对不对? 反正你都拆了嘛~


但!是!
“但是”都已经无法表达我的心情了。
这不是一个强转折的事儿,
这根本就是一个强迫症的事儿。
 
明明已经拆了重建了,
竟然还要求你卡着拆了的建筑轮廓来设计新建筑!
 
于是,史上最妖娆的建筑红线出现了。


真的,你就算能梦到明天大乐透的开奖号码,你都梦不到甲方今天的作妖戏码。
前任建筑拆了还要留着自己的轮廓给现任当红线???
那你为什么要找现任?cosplay吗?
还是现在的红线都兼职扫雷路线,走错一步就自爆?


更重要的是,这个妖娆的建筑轮廓是以原来九年一贯制的教学体系设计的。简单说就是应试教育。楼里面除了教室就是教室。


老式排楼布局的6800㎡的格子式教室(学前教室、小学初中教室),2700㎡的分级活动区(学前活动、小学初中活动区)和1600㎡的集中活动空间(礼堂、体育场)紧凑有序。分级式的管理也使得体育娱乐活动等共有资源无法达到最大化的利用,小朋友为了不打扰高年级教学只能退而求其次在教室附近活动,高年级部分也只有在礼堂打打闹闹活动筋骨。


而新学校去掉初中部,铁了心走素质教育路线,全心全意打造一个儿童日托所和小学教学的综合体。
这样没有了大的年龄跨度就不用分级管理,使得现代的活动娱乐空间可以达到共享。把教学分为体育、科学、创意三个主题部分,满足从学前幼儿到小学全年级的共同需求。


对建筑师来说,这就意味着空间结构的彻底改变。
由原来的分散组织分级管理,变为了聚集组织共享空间。
 
但重点不是聚集空间,
而是要在原来妖娆分散的建筑轮廓里搞一个聚集空间!

不讲武德啊~



具体来说,新学校的交流共享空间包括但不限于——
尺度较大的体育主题教学空间1200㎡:设定一个大的室内篮球场720㎡和两个小的室内运动场300㎡用于不同类型的体育教学,以及两个大的健身房200㎡,小的设备辅助间和更衣室100㎡。


创意主题的教学空间1600㎡:设定实验室400㎡、多媒体演示厅280㎡、普通教室600㎡和小型讨论室320㎡。


以及科学主题空间3140㎡:设定多个普通教室1200㎡、小型讨论室740㎡、大型讨论室600㎡和小型活动厅600㎡。


按照正常程序,以上三个主题的教学空间围合起来形成中央共享空间
——也就是挖个中庭,然后收工回家。


除了放不进红线,没啥大问题。
虽然新建筑面积9500㎡,与原来的分散式鱼骨平面10500㎡相差不大。但奈何版本不同不兼容啊~



某种程度上讲,搞设计和搞侦查有异曲同工之妙。
动机比动作更重要。
 
现在这个强迫症甲方死活要守住已拆老房子的建筑轮廓,肯定不是因为爱情。
那就是因为矫情了。
 
矫情什么呢?
十有八九和money有关。


斯科夫巴克学校几十年来虽然没攒下什么money,但是攒了一堆花花草草,种满了校园的角角落落。你拆旧房盖新房无所谓,反正政府出钱;但政府爸爸没给钱搞绿化啊。
 
建筑师随手一画搞个什么集中式方案,践踏了我的花花草草就罢了,你还空出一块又一块麻麻赖赖让我自己绿自己,不盘你盘谁?


桥豆麻袋。

乙方辩手 CEBRA
敏锐的抓住了甲方辩友的漏洞
——践踏可以,只有裸露不行是吧?
说白了就是不想种树呗?
那好办,我只践踏不裸露行吗?

也就是旧建筑去掉后的基底只覆盖,不空缺,以防日后还得重新买草地铺满。


于是,
CEBRA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变成了——
如何将一个整体式空间结构的新建筑分散覆盖到旧建筑基底上的问题。


在原来的鱼骨式平面形式中,空间为线型结构。除却在教室学习外,学生在看不见尽头的廊道里穿梭,毫无停留之意,自然也无法共享交流进行活动。


但问题是,大中庭空间就一定好吗?
没有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进行细化,大中庭就像城市中的仪式大广场,中看不中用。

旁边看戏你看书, 旁边演讲你演唱,旁边开会你开黑——春眠不觉晓,处处问题不少。


因此,顺坡下驴。
正好将共享空间打散成多个模块,按主题分散开来以适应鱼骨状的空间形式。


打散简单,
难的是打散之后用来干什么?
也就是所谓的根据需求细化公共空间,需求到底在哪儿?
 
划重点:
CEBRA的方法是将单一行为扩充成连续的行为链。
简单说就是虽然咱俩上课时间都是45分钟,但咱俩花在上课上的时间并不相同。你提前一个小时到教室开始预习,我踩着铃声冲进教室;你下课找老师请教问题花了10分钟,我下课补作业补了2个小时。


也就是说,围绕某一formal行为的功能空间,创造一系列可能产生的连续行为的informal空间。
而这个根据某一行为链组织的各类空间,就是一个空间组。

行为链就是空间分组的依据。


以学生的“行为链”为线索,将分散的多个共享模块分别置入到三个主题空间。



按照新的空间结构,保持覆盖旧建筑基底的原则,先将功能空间切割置入到基地当中。
 
根据场地跨度将教室分成创意、科学、体育三个部分,分别置于场地的三个宽阔部分,覆盖原建筑基底,每个部分设置外部活动空间。
将地上停车场覆盖在入口广场旁的原建筑空地上,体育主题功能空间和创意主题功能空间则置于原建筑空地中较为宽敞的部分,周边外围空间用于室外活动。


将功能面积要求更大的科学主题空间分为两个部分,置于临近入口广场的位置。


调整房间布局使之更加宽松,以便后期informal空间的插入。
保证鱼骨的每个分支部分都存在informal空间。


下面开始具体加入共享空间模块。
 
首先是 体育共享模块。
由于体育主题部分的教学空间较大,因此共享模块也根据周边教学空间的大小进行设定。在球场外部设置趣味玩耍、室内攀岩和演练空间等与周边教学空间分别组合,设置体育运动前的热身活动和运动后的休息平台,形成分组的聚集共享空间。


其次是 创意共享模块。
由于创意教学内容更加多变,教学空间也比较随意,因此共享空间也要适应教学空间。在周边布置私密的交流讨论空间、大的阶梯等候空间,并根据创意教学设置主题展览空间,与不同教学内容的创意教学空间进行组合。


最后是教学功能空间较大的 科学主题部分。
设置小的共享空间与普通教室进行组合,大的共享空间则与活动厅、大型讨论室结合形成聚集共享空间,并提供举办大型学生活动所需的策划室和信息室。


同理,
将剩余二层部分的共享模块置入。


模块分散组合后在中央设置通高空间,布置大型阶梯广场,将分散的三个主题的共享模块统一组合起来。


由于体育主题部分流量过大,因此调整通高部分的形态变为楔形,使之有更大的空间进行人流交通,阶梯广场形态也跟着变化。同时在二层扩充楔形平台,与中央广场形态协调起来。


由于室内共享空间相互连通,因此加入垂直交通将室外活动空间与室内共享空间结合,创造一条室内的交通跑道。


外部场地同时也被自然分为三个不同主题的活动空间。活动人群能够从中心长廊抵达建筑外部,完成内外空间的流动。


最后赋予建筑单元连续的坡起屋顶,适应周边的小镇建筑群形态。
教室空间开设侧窗和天窗,满足采光需求。立面使用木制材料浅色的和暗淡的进行渐变的斜向拼贴。



这就是 CEBRA
在史上最妖娆红线中设计的
新斯科夫巴克学校。


最后,再看一遍完整过程。



或许没有这条妖娆的红线就不会有这个被迫营业的布局。
你可以有一个被迫的布局,
但不要走向一个被迫的结局。

被迫不可怕,
可怕的是将被迫写在脸上。
 
好的设计就是将限制变成优势。
将不得不入的坑变成不得不点的赞。
 
智慧和想象力在突破了阻碍它们的那道墙时, 才会感受到自由的喜悦。


图片来源:
图片[1]~[7]来源于
https://www.archdaily.com/880466/odder-kommune-school-cebra
其余分析图及动图均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