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工从规范修订谈新型校园规划设计思考
骑白马的刺猬
2020年11月03日 14:34:37
只看楼主

收录于话题 #校园的复合与生长 6个 编者按: 如今的校园面对多种多样的学习、生活需求,教育模式也越来越趋向网络化、社区化等多元式发展,校园建筑的作用不再仅限于教学,更是教育语言与文化理念的表达。 教育模式的变革对建筑与空间环境的舒适性、公众性、灵活性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 代建筑》官方新媒体平台策划了“校园的复合与生长”系列专辑,邀请业内专家交流思辨,探讨如何通过设计手法实现教育建筑的时代性、生长性、可持续性。



编者按:

如今的校园面对多种多样的学习、生活需求,教育模式也越来越趋向网络化、社区化等多元式发展,校园建筑的作用不再仅限于教学,更是教育语言与文化理念的表达。 教育模式的变革对建筑与空间环境的舒适性、公众性、灵活性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 代建筑》官方新媒体平台策划了“校园的复合与生长”系列专辑,邀请业内专家交流思辨,探讨如何通过设计手法实现教育建筑的时代性、生长性、可持续性。







王小工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BIAD教育建筑与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教育建筑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


从规范修订谈新型校园规划设计思考


文/ 王小工

01从 当今教育的发展谈 GB 50099-2011《中小学校设计规范》的修订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当前教育领域对未来教育理念和实践的不断革新探索,以及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育技术手段的出现,人们对校园的规划设计思想、学习功能空间形态提出了新的要求。

2020年初,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教育部对GB 50099-2011《中小学校设计规范》下达了局部修订的课题任务:重点对标新型校园规划设计如何与教学改革新需求相适应,对农村“两类学校”的功能规划设计如何纳入规范对标范畴做出思考;面对国家对提高规范标准的先进性与国际性,以及社会发展对教育变革的新要求,关注当今教育和教学发展变革的新动态、新模式;合理把握校园规划设计标准对不同类型、不同地域学校设计的共性与差异性;结合走班制教学、项目式教学、融合式学科中心等新的学习形式,对校园规划设计中各种教学、实验用房配置的空间形态和数量标准等设计的合理性和适应性做出专项研究。

本次修订须适应校园未来的智慧化建设和运营管理发展需求,提高校园安全健康、绿色设计、新的建造形式等方面的标准;同时强调校园建设中节约资源、求真务实的原则,从多方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节约路径,并做好与正在编制和研编的工程建设国家规范中相关内容的协调。


02 从新型校园规划设计谈对两个相关问题的思考

近些年,国内对未来新型学校形态的研究成为新的热点。有的研究者提出未来学校建设有三层境界:第一层是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第二层是建筑空间及现代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方式变革,第三层是实现受教育者个体与整体的教育流程的再造。

基础教育的变革推动了教与学的模式的变化,模糊了固化的学习空间边界,整个校园成为流动的、一体化的学习空间场所。在这些设想里越来越多地听到一些关键词,如开放、融合、交流等。其反映到建筑上,则是现代教育对校园空间需求的三方面特征:一是学习场景相互融通,二是学习方式灵活多元,三是学校组织富有弹性。时至今日,未来已来!

中国基础教育建筑的规划与设计两者的关系,理应从更高、更深的层面来思考和把握,这是校园规划、设计最应关注的核心课题。 从信息共享到学习共享的校园, 其空间形态是建筑设计赋予的,更是教育理念赋予的。 面对现代校园的空间特性需求,伴随配合、支持教与学的技术和手段的日新月异发展,无论是新时代背景下新校园的建设,还是既有校园教育空间改造完善的再提升,都将是我国校园建设基础设施持续更新发展、整体教育设施硬件水平得以提升的长期任务。


0 3 校园设施资源的社区化共享及其在地区文化建设中作用的拓展

在当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偏远地区,学校的规划建设都应尽可能打破校园全天候的围墙式封闭管理模式。而如何有效地加快校园设施资源社会化共享进程,进一步拓宽学校在更广泛的社区和整个社会中扮演角色的问题,值得各级相关主管部门认真研究。
对于本身就缺乏文化教育设施的广大乡村,在校园规划建设和整合时,须更加明确地提出和推进学校的社会公用、文化设施建设与共享的角色定位,让校园成为地区(社区)居民的文化精神家园和参与自我终身教育的开放式场所,使建设、维护校园的巨大社会投入发挥更大、更广泛的功效,并探索学校资源与社会(社区)共享的可能性,以及校园开阔空间在城市抗灾中作为避难场所利用的可能性。



-END-


校园的复合与生长 系列专辑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