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炳文针对“站城一体化”的设计思考
骑白马的刺猬
Lv.2
2020年10月21日 11:51:59
来自于
混凝土结构
+
关注
取消关注
只看楼主
随着城市化推进, 城市交通建筑实践增多,技术不断进步, 管理者观念也在更新, 未来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交通建筑在城市设计中空间环境和形态的研究。
——任炳文
文/任炳文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建筑师
随着我国整体实力的逐步增强, 城市化进程得到了快速推进。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已达 60%,到2035年预计将达70%。一方面, 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 使得城市用地趋紧 ;另一方面, 当代人追求高效、 便捷的生活方式, 因此, 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加强城市空间的高效复合开发成为必然。
交通建筑作为用地大户当然也不能例外,当代城市交通建筑已经变得越来越综合化、 集约化。其功能构成、 空间形态乃至建筑形式与过去相比都发生了本质变化,“站城一体化” 从最开始由地铁和公交站发端到现在, 已经发展到依托地铁车辆段上盖、 高铁、 火车站、 机场和码头等, 几乎涵盖全部当代城市交通建筑。以深圳为例, 地铁上盖大多综合配置了住宅、 商业、 办公和公共休闲等复合功能,“站城一体化设计” 广受人们青睐, 在节约用地的同时方便出行, 为居住、 办公、 消费等活动提供舒适的环境, 成为城市中充满活力的节点。
正在规划中的深圳机场东枢纽工程, 不仅将航空、 高铁、 城际铁路、 地铁、 公交、 APM(自动旅客捷运系统)、 私家车及出租车等交通方式高度集成, 更以此为核心一并规划了80万 ㎡的上盖物业, 包括会展、 商业、 娱乐、 办公、 酒店、居住等, 堪称枢纽城市。这一工程必将成为土地集约化综合利用的典范, 代表当代都市综合交通建筑的发展方向。
在推行“站城一体化” 设计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制约因素影响其进一步发展, 为了冲破桎梏, 我们必须迎接新的挑战。
公共交通设施建设与城市规划的协调
地铁、 城铁、 高铁和机场均属公共交通设施, 由于我国近年轨道交通发展迅速, 常常会出现交通建设未与片区规划充分协调的情况, 新的交通线路及站点设置与城市规划产生矛盾、 或对片区城市设计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尤为普遍。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实施单位提前参与轨道交通规划工作, 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城市发展战略, 通过充分沟通协调和同步论证、 修编, 规避后续站城开发建设的风险, 以确保功能配置合理及工程顺利推进。
公共交通设施建设与周边物业开发的协调
在我国, 目前公共交通设施一般由国资平台负责建设和运营, 周边附属物业开发有两种方式 :一是由同一投资主体的国有公司自行开发建设, 二是引进成熟开发企业合作开发建设。而无论采用哪种方式, 都存在下述问题需要协调解决。
首先是建设时序的协调。各地公共交通设施多为省市重点工程, 受关注度高, 投入使用时间明确, 建设节奏紧张、 严格。而物业开发, 往往需预先进行详细的前期工作(如客户研究、 定位策划及投资测算等) 后方可开展实施, 且开发节奏受市场变化影响明显, 可能随时调整策略, 故整个开发及交付计划弹性大, 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 附属物业(尤其是轨道上盖物业) 开发时序与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周期不匹配是一项很大的挑战。要想妥善地解决这个问题, 一方面需要附属物业开发单位经验丰富, 能够尽可能提前开展工作 ;另一方面则要求设计单位有足够的实操经验并积极参与项目的前期工作, 在枢纽工程等设计中对结构荷载、 供水、 供电和智能化等方面预留一定的弹性, 以主动应对未来因市场变化引起的设计调整。
其次是管理主体间的协调。地铁和机场的建设与运营往往由地方政府投资的国有公司管理,城际铁路和高铁则由国家铁路总公司管理, 归属不同。而交通枢纽一般集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经常会面临设计、 施工、 运维等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的挑战。如国内有些机场前期规划时由于对未来预判不准, 导致预留地下车站的位置影响航站楼后期建设, 给后期建设增加难度和工程造价, 而解决这一问题, 需项目所在地的高层领导予以积极协调。
后疫情时代交通建筑的发展应对
作
为城市的重要节点, 交通枢纽建筑集散客流的特点被放大, 传统的交通建筑往往存在狭小的区域内需容纳大量人流的情况, 人们无从谈及“社交距离”。在后疫情时代, 如何对交通建筑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和流线组织, 以达到缓解客流之间的密切接触, 从而有效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这也成为交通建筑设计研究的挑战之一。除了合理布局功能外, 设计师还应关注以下几点 :
第一, 充分利用新技术和为新技术发展留有空间。人工智能的利用使旅客体验、 服务水平以及运营安全等方面均得到全面提升, 设备的智能化以及“全流程、 零介入、 无纸化” 的服务标准, 除了能够提高旅客通行效率, 提升旅客通行体验, 还能有效避免人为接触, 使管理者在突发疫情等事件时快速做出反应, 正确引导客流通行。这类设施主要以旅客自助服务为主, 如自助取票、 进站、 自助值机和行李托运等。利用人工智能对公共空间的室内进行自动监测和调节, 保障室内的微气候质量, 这一点我们在郑州机场T2旅客候机大厅有了工程实践, 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 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在设计中要特别关注公共空间的自然采光和通风, 良好的通风环境能够有效改善空气质量, 柔和的自然采光能够增加室内空间的舒适度, 有利于防疫和保障旅客的身心健康。
随着城市化推进, 城市交通建筑实践增多,技术不断进步, 管理者观念也在更新, 未来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交通建筑在城市设计中空间环境和形态的研究, 从前期发展规划、 用地选址、 片区城市设计、 项目策划与定位、 建设时序, 到建筑外部形态设计、 内部空间设计、 建筑流线设计等多个方面, 综合销售、 运维等各个领域进行交互设计与统一协调, 形成一个完整的交通建筑研究体系, 对未来的交通枢纽建筑设计和发展起到指引的作用。
■
本文发表于《当代建筑
》
2020 | No.010
阅读原文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轻钢龙骨隔墙在大型体育馆中的应用
建筑结构
索结构技术规程都有哪些变化?一起来看~
建筑结构
管桩施工流程图文并茂走一波!
建筑结构
独立基础施工工艺图解及控制要点!
建筑结构
图解说明基坑作业全过程安全检查要点,质量安全问题精准防控!
建筑结构
多措并举 “装配式 智能建造 绿色低碳 新城建” 提质降本增效——A129#地块厂房建设项目应用案例
建筑结构
94m主跨蝴蝶拱钢结构人行桥
建筑结构
钢屋盖最大跨度72米,采用正交桁架结构体系,CCF计算机博物馆钢屋盖顺利合拢
建筑结构
含富水砂层盾构通道水平预加固工作井新旧围护桩破除施工综合技术
建筑结构
袖阀管注浆技术在处理天然地基建筑物沉降的应用研究
建筑结构
高层办公建筑被动式绿色化设计探索(1)
建筑结构
钢构件防火计算工具
建筑结构
总建筑面积达到了约32万平方米,南沙全民文化体育综合体 泛光首亮
建筑结构
复杂钢结构空间节点的五种形式及数值分析建议
建筑结构
高聚物快速结构修补料,混凝土路面表层罩面超薄修复!
建筑结构
刘杰《低碳策略下欧洲新近落成的高层木结构建筑》
建筑结构
3612户房屋倒塌,西藏住建部门解读地震房屋受损严重原因
建筑结构
厚板焊到薄板上?有问题!
建筑结构
万花如绣,白云机场屋面项目三角天窗完成安装
建筑结构
复杂建筑钢结构加工制造技术发展与实践
建筑结构
前往土木在线阅读全文
阅读体验更佳
前往
继续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