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日本街头,你经常会偶遇许多老建筑。 它们静静伫立,与社区、学校、商场共存,将历史与现代、喧闹与宁静、经典与新潮完美融合。 当地人视其为珍贵陪伴,外地游客更是喜欢它们所存留的日式风情,乐此不疲地探索背后的故事。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套讲述日本建筑文化的经典作品: 《日本营造之美》 。 这是一套图文并茂、“强强联合”的好书,
漫步在日本街头,你经常会偶遇许多老建筑。
它们静静伫立,与社区、学校、商场共存,将历史与现代、喧闹与宁静、经典与新潮完美融合。
当地人视其为珍贵陪伴,外地游客更是喜欢它们所存留的日式风情,乐此不疲地探索背后的故事。
这是一套图文并茂、“强强联合”的好书, 集结了十位大师,耗费十余载打造而成,在日本畅销多年。
为什么能这么火?
因为这套书打破思维定势,把你带到现场,用生动的手绘和文字,让你亲眼见证每一座古老伟大的建筑是如何诞生的。
手绘部分由日本建筑插画泰斗——穗积和夫操刀,创作近千幅,精准、生动地还原了历史现场与建造过程。
文字部分由日本国宝级宫殿木匠、建筑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共9位专家精心撰写,重磅专业。
东京的诞生故事——《江户町(上)》、《江户町(下)》
每一本各有侧重,从经典建筑的结构与美学特质、城市的规划和历史变迁、庶民生活与文化等角度切入。
你会看到,东京的前身——江户町是怎么在数代人的努力下,从被歧视的荒芜之地变成幸福的城市,为如今的大都市打下基础。
以《江户町(上、下)》两本为例,我们先去书里来个“时光之旅”。
如果你去到1200多年的东京,迎接你的不是满街灯红柳绿潮男潮女,而是面前这一滩荒凉。
这是东京的前身,江户。
那会儿的江户,是平安京(今京都)东面的大农村,交错的河流与关东平原辽阔的土地并没有孕育出幸福的家园,每逢大雨的洪水泛滥让百姓叫苦不堪。
直到1192年,镰仓幕府这里建立,拉开了日本中世武士巅峰时代的序幕,历史上开始出现“江户”这个名称。
上册围绕德川幕府如何融合“奥”的建筑美学及中国风水的“四神相应”,将杂草丛生的荒地打造成热闹非凡的日本第一大都市展开。
你会看到他们如何利用自然资源获取造城需要的石料,又如何利用地形优势运送沉甸甸的大石头。
就这样,江户初具规模,从不被人喜爱变成可以乐业安居的好地方。
然而,明历三年的一场大火,却使江户城大天守和江户町毁于一旦。
江户如何在灰烬中浴火重生?下册给出了答案。
江户的市民文化也蓬勃发展起来。
无论是歌舞伎、大相扑,还是浮世绘、浮世风吕,在传承与发展中成为日本文化 的象征,谱写出一部至今不褪色的“江户文化史”。
寺内多处建筑也被评为日本国宝,其中建于七世纪后期的金堂、中门、五重塔等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群。
因此寺庙也被誉为“日本建筑史的博物馆”,非常值得建筑迷了解。
发展出云形斗拱、立柱收分、非对称布局等日本独创的建筑样式,直至今日仍影响着日本的寺院建筑。
《法隆寺》的作者西冈常一是日本研究木建筑的大家。
二十七岁因法隆寺解体工程中对土质的鉴别得到肯定,荣任法隆寺“栋梁”。
1625年建成,之后由儿子智忠亲王完善,如今之貌是智忠亲王完善后的景观。
园子以水池为中心,池中置五岛,中心小岛上立石灯笼,小石板拱桥相缀,沿水岸边用鹅卵石铺成洲浜。
桂离宫将江户时代简素朴拙的审美趣味发挥得淋漓极致,对日本后世庭园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园中有一楼名为“月波楼”,取自诗人白居易歌颂西湖的那句“月点波心一颗珠”。
据说满月之夜从月波楼往外望去,天上的月亮与池中的月亮倒影交相辉映,令人心旷神怡。
《桂离宫》的作者斋藤英俊是日本一级建筑师,曾参与被称为“昭和大修理”的桂离宫御殿建筑群的整修工程。
《巨大古坟》一书讨论的大山古坟,采用的是日本独创的前方后圆坟形式。
它与埃及金字塔、中国秦始皇陵并称世界三大陵墓,其雄伟壮美的外观彰显了政权的兴盛和皇室的权威。
书里生动剖析了巨大古坟营造的技术面与文化观,带你探秘古坟背后的故事。
你会看到分工明确的头脑集团与体力集团,看看古代高难度大型工地上都有哪些“搬砖”职位。
还有地质的选择、泉水的处理、时人的生活……带你仔细品读 日本古坟时代的面貌。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特意在平地造起一座大山呢?到底是为谁而建?里面埋了谁?怎么造出来的呢?
全书画作细致可爱,与文字、史实交相呼应,颇有日式风格。
比如《江户町》里的这张插图,描绘的是江户城刚刚建成后,百姓怡然自得的生活。
书本和杂志差不多大。
有多处折页,方便欣赏。
开本设计,可完全摊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