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双效热泵循环系统--震撼世界的发明
yare.ok
yare.ok Lv.2
2008年03月02日 11:21:12
只看楼主

陈氏双效热泵循环系统 一种可以增加空气源热泵循环系统制热能力大约20%的热泵循环制热流程方式。 它巧妙利用热泵技术之诀窍,竭尽常规空气源热泵吸收环境热量能力提高达30%。可以使得空气源热泵循环系统增强在低温高湿环境下的制热效能,并且使其稳定发挥,减少系统除霜功耗,提高整机COP性能。 它的显著特点是不再额外消耗空气源热泵用于除霜的辅助电能、燃(油)气能源、减少系统用于除霜需要自身反向工作消耗的压缩机电能。该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已经申报发明专利。

陈氏双效热泵循环系统

一种可以增加空气源热泵循环系统制热能力大约20%的热泵循环制热流程方式。

它巧妙利用热泵技术之诀窍,竭尽常规空气源热泵吸收环境热量能力提高达30%。可以使得空气源热泵循环系统增强在低温高湿环境下的制热效能,并且使其稳定发挥,减少系统除霜功耗,提高整机COP性能。
它的显著特点是不再额外消耗空气源热泵用于除霜的辅助电能、燃(油)气能源、减少系统用于除霜需要自身反向工作消耗的压缩机电能。该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已经申报发明专利。

该技术发明人1985年开始从师清华大学著名专家《空气调节》主编薛殿华教授从事空调器开发研究工作,1986年在国内柜式空调器上第一个开发应用电子温控和压缩机延时保护先进技术;并且,于1987年在恒温恒湿机组的智能化控制上第一个在国内恒温恒湿超声波柜式空调器上实现微电脑智能控制……

1204428430534.jpg

免费打赏
yare.ok
2008年08月30日 21:12:49
12楼
回气过热度与温度没有关系吗??????好了这个问题我不想费时间。膨胀阀是怎么样知道“过热度”的啊?“过热度”就一定拴在回气管上吗?我停止与你们讨论,大家找书看一看吧。
回复
yare.ok
2008年08月30日 21:22:41
13楼
我想告诉你们“过热度”感温包放在哪里就代表那里的温度,这个设置是可以人为调整的。没有人规定它一定放在回气管上……

[ 本帖最后由 bby999 于 2008-8-31 08:29 编辑 ]
回复
wyhymh
2008年08月30日 21:32:11
14楼
如果感温包不放在回气管上,放到蒸发器的中间部位,其结果就是……………………即使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正常,因为蒸发器中部的过热度是0(处于饱和状态),而导致膨胀阀关小,从而导致供液量降低,一直低到蒸发器中部也有过热时为止,这样蒸发器后半部就完全在干区了。蒸发器的利用率降低一半。
如果感温包放在蒸发器的入口?……楼主,膨胀阀打不开了!!!
……
楼主,你还想把感温包往哪里放?咱放排气管上行不?放在冷藏室壁面可以不?
……

[ 本帖最后由 bby999 于 2008-8-31 08:27 编辑 ]
回复
北冰洋
2008年08月31日 14:55:46
15楼
就贴中所涉及到的热气旁通技术,在我的存档资料里找到了一些相关材料,先贴上来其中一篇。

[ 本帖最后由 bby999 于 2008-8-31 17:05 编辑 ]
回复
北冰洋
2008年08月31日 15:05:42
16楼
热气旁通主要有两类形式,一是热气通到膨胀阀后蒸发器前,二是热气旁通到吸气管,这与7楼帖子中末尾这张图有点类似。
但实际上二者有本质区别:楼上资料中的排气是和一部分经过节流的液态制冷剂还有回气混合后进入压缩机,在下图上就是排气在a点节流至a',制冷剂液体在d点节流至f,然后与处于e状态的回气混合后进入压缩机;而7楼的图中,制冷剂是从冷凝器中间某个部位引出和回气混合后直接进入压缩机,在下图上表示就是可能在b点节流至b'或在c点节流至c'(当然也可能是b-c附近的某一点,在c点附近旁通很容易在造成压缩机吸气带液,造成液击),然后与e点的蒸发器回气混合后进入压缩机。
问题是:
从冷凝器中间某个部位旁通制冷剂如何保证压缩机的吸气温度“符合允许的范围”,也就是如何保证压缩机的吸气温度不致过高也不至于使其与回气混合后仍然带液(体现在下面的压焓图中就是如何保证旁通制冷剂的引出点正好位于e点上方的g点附近),从而维持压缩机的稳定运行?如果这个问题能够解决,7楼图中的处理方案确实会比楼上资料中所提的排气旁通到吸气管的处理方案来的简洁,而7楼的图似乎过于简略,看不到有什么特殊的控制吸气管温度的办法以及对于变工况条件下的制冷剂旁通的调整措施………

ph图.jpg

[ 本帖最后由 bby999 于 2008-8-31 17:05 编辑 ]
回复
wangxiaotao0918
2008年08月31日 17:32:09
17楼
同意北冰洋的看法,需要精确的实验数据(你若申请专利的话不怕泄露吧):
1、节能机理的定性分析(建立动态模型恐怕需要一定时间)
2、实验方法和步骤
2、实验结果的误差分析
3、结果和讨论

若没有的话,就没有讨论下去的价值。
若有的话,发出来,合作写篇论文(你若申请专利的话不怕泄露吧),直接投到HVAC research或国际制冷杂志,给同行评审一下。

[ 本帖最后由 wangxiaotao0918 于 2008-8-31 17:48 编辑 ]
回复
lyjmrv
2008年09月02日 13:11:57
18楼
唉,这些东西还写了干嘛!!!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