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建】第二期 破碎历史空间的现代重构——西安南门广场综合提升改造工程回顾
参建
参建 Lv.7
2018年05月22日 12:01:14
只看楼主

西安城墙是在唐长安皇城基础上扩建而成的一个四方城,东西南北各有四门,是明代城市活的标本,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护最好、形制最完整的古代城防工事。也许是千年古都的基因,城虽小,但具有一个王朝的大气和霸气。无论是东西南北城楼还是钟鼓楼,都体现出明代的简约和典雅,是最具有东方气质又风格纯正的明代建筑,颇具现代色彩。 西安文物古迹众多,但人们记忆和印象最深的是保护相对完整的城墙。如果说西安古城墙是镶嵌在城市中的项链,南门则是这串项链上的宝石。许多国外元首都把这里当作打开东方之门的首选之地,它除了古老沧桑之外还具有国门的象征意义。然而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都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马车时代慢生活的代表。随着工业化和汽车时代的到来,西安南门这样重要的历史空间被现代化交通道路分隔为一个个碎片,大部分历史古迹像一个个“孤岛”、“木乃伊”一样,成为被历史遗忘的角落。

西安城墙是在唐长安皇城基础上扩建而成的一个四方城,东西南北各有四门,是明代城市活的标本,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护最好、形制最完整的古代城防工事。也许是千年古都的基因,城虽小,但具有一个王朝的大气和霸气。无论是东西南北城楼还是钟鼓楼,都体现出明代的简约和典雅,是最具有东方气质又风格纯正的明代建筑,颇具现代色彩。

西安文物古迹众多,但人们记忆和印象最深的是保护相对完整的城墙。如果说西安古城墙是镶嵌在城市中的项链,南门则是这串项链上的宝石。许多国外元首都把这里当作打开东方之门的首选之地,它除了古老沧桑之外还具有国门的象征意义。然而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都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马车时代慢生活的代表。随着工业化和汽车时代的到来,西安南门这样重要的历史空间被现代化交通道路分隔为一个个碎片,大部分历史古迹像一个个“孤岛”、“木乃伊”一样,成为被历史遗忘的角落。

由于政治、经济原因,中国城市的发展不可能走新旧分治的道路,往往呈现新旧叠合状态,这就增加了城市风貌协调的难度。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城市保护理念的逐步成熟,借西安首条地铁成功穿越南门地下空间的契机,军阀混战时期毁坏的箭楼被批准展示性重建,同时环城南路与长安路的立交也被提上议事日程,此外城河治理、环境提升、功能配套等问题也一一提出,南门迎来了一次综合提升的机遇。作为此项目的总建筑师,在整个工程历经的5年间,不仅要面对从未遇到的新问题,还要平衡各方的利益诉求与整合各方的意见。从一个建筑师到城市的设计师,从关注建筑创新到注重城市记忆,从追求表现建筑到寻求建筑消失,确有一些别样的思考和心得。
——赵元超

1.jpg
南门工程南向鸟瞰图 
2.jpg
西安南门广场与西安老城区位置关系 

南门综合改建提升工程是涉及文物保护、交通疏解、环境提升、配套建设的一项异常复杂的综合工程,也是一次重要的城市设计。广场用地面积约8.29ha,被城墙、护城河、城市道路自然划分为9个独立地块,用地正中的地下已有建成的地铁和13组20余趟不同权属的市政管线穿越。设计需要统筹整合1平方公里内的所有区域市政管网、道路交通、水利、地铁等城市基础设施,同时要合理布局6.9万余平方米的建筑体量,以完善商业、旅游设施,并满足700余辆地下停车位的要求,更要符合城市规划限高、城市风貌协调、交通影响评估的严格要求。


1、现状问题 
3.jpg
1910 年的南门广场 
4.jpg
2006 年的南门广场 

今天,西安城市规划保持了明西安城的完整格局,彰显了唐长安的宏大气势,是“最中国”的城市。然而南门像我国其他古城一样,历史遗迹被现代交通分割成一个个孤岛,昔日完整的城市环境已成为碎片。不同时期的建筑为了追求标志性,欲与天公试比高,大厦毫不谦虚、争先恐后地簇拥着南门广场,使这一珍贵的历史遗存形影相吊,丧失了应有的尊严。这里也成为一个以汽车而非以人为中心的孤岛,记得有一次到南门开会,竟然半小时没有跨过这条车水马龙的道路。人们向往的南门,实际成为了一个“难门”。同时可以看到,南门的广场空间、滨水空间、林带和城市街道空间缺乏联系,城墙内外也没有便捷的人行交通。由于护城河担负着城市排污及防洪功能,河道淤积、水质发臭,环境品质逐渐低下。两侧的松园、榴园长期被一些单位占据,成为低品质的经营场所。由于场所的可达性、开放性与连接性极差,也没有供人停留的设施和空间,因而非常缺乏活力。

南门是一个城市的记忆,但由于缺乏箭楼,整个城楼既不完整也不雄伟,恢复箭楼成为几代城市工作者的心愿。

5.jpg
2010 年的南门广场 

2、减法设计 

我国的现代城市大多是按照“雅典宪章”建立起来的,勒·柯布西耶的理想城市在他的故乡从未实现过,而在中国却几乎“泛滥成灾”。我们今天的城市基本都是倡导车行为主,有的甚至取消人行道、自行车道,街道上人车混流,开放空间更是少之又少。许多城市综合体成为一个又一个孤岛,人们常常近在咫尺却被交通阻隔,城市的连续性、完整性被严重破坏,人被挤出原本中心的地位进而异化为车的奴仆。

面对南门广场现状,我们的规划设计应当站在生态文明的高度,重新唤回人在城市的主体地位,从汽车的城市重新回到人的城市,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努力发掘各方面的联系,连接各种空间环境。这种连接不仅是空间的连接,也是时间的连接和心理的连接。因此,如何以人为本地进行各种交通疏解,以人为本地建立便利的步行系统,缝合和织补公共空间,满足不同群体对城市节点空间的要求,成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设计希望在南门广场建立起完备的立体交通体系,力争做到人车分流,并为人们提供凭吊历史遗迹、休憩旅游、散步晨练等场所。

规划设计要遵循的另一个主要原则就是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相结合,把现代生活融入古代遗产之中,真正唤醒遗产。城市是一个不断更新和发展的有机生命体,不能“木乃伊”式地对待城市遗产,只有适当利用才是最好的保护。将当下的公众生活有机地融入遗产保护之中,充分彰显现代生活方式,满足旅游群体的体验,以及城市各类重大活动的介入,这些都将丰富遗产的价值,使广场成为承载着一系列城市功能的大舞台,重新焕发新的青春和活力。

6.jpg
南门工程总平面图 

7.jpg
改造前的南门外广场地下空间 

8.jpg
南门不同区域划分及相应地下空间规划图 

9.jpg

南门广场地下人行通道规划设计图 

10.jpg
南门广场纵剖面图 

对于南门广场的整体提升改造,建筑师应秉持一种“无为”的态度,即做到以无衬有、以少胜多、以白当黑、惜墨如金,可以取消的一律取消,必须的也要进行简化和背景化处理。

南门作为一个历史遗产,同样苍老的具有生命的绿树和绿地是最好的陪衬。一百年前,德国人所拍摄的南门影像中,它是广场中唯一的主角,这承载着几代人的乡愁。建筑师的责任就是要把多余的部分去掉,给人们一个静思冥想的空间。这就需要建筑师注意压制自己的“创新”意识,非常克制地做减法,有些类似国画中的留白。我们不仅要努力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也要时刻与自身的“创新表现”做斗争。

当中国城市的遗存已非常有限和破碎,当人们对城市的记忆更多停留在文字记载中,西安能拥有600年前完整的明代城池,这是何等的弥足珍贵。对于叠压在唐城唐务本坊之上的榴园广场与1980年代建于松园的一组老干部活动中心,我们在设计中都力求保留。城河的沧桑、大气与野趣,同样也是我们需要保存的意境。

同源同构也是我们在规划建设中坚持的一条原则。南门周边不可避免地要建设一批新建筑,在满足小体量、分散的原则下,建筑的形式成为重要的抉择。曾考虑是否可以采取类似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的对比手法,被张锦秋院士阻止,最终我们通过视线分析与格式塔心理学分析,以一组同源同构的传统园林建筑与南门相协调,获
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11.jpg
南门工程:松园地块夜景鸟瞰图 

12.jpg
南门松园新建建筑与保留仿古建筑和谐共生 

13.jpg
同源同构的风貌控制——榴园地块下沉广场 

3、整合城市资源、叠合城市功能的综合提升改造

1 统筹城市风貌的和谐
南门城楼无疑是城市空间的中心,设计充分考虑西、东、南侧人们观看南门的景观视线。在南侧,从长安路北望,我们在广场南端120°视域范围内控制尽量少做地面建筑,使其成为对广场的围合存在,而把大部分建筑体量压入地下;在广场南端60°视域范围内,我们严格控制不做任何地面建筑,甚至将必须的楼梯间、风井等都设置为下沉式敞口形态。

在南门外广场两翼区域,地面建筑大体呈L形围合,并采取退台的手法,建筑均为歇山顶和卷棚顶的关中古建筑形式,与既有保留建筑和南门城楼、城墙敌楼相互呼应。

在最靠近南门的东、西环城公园入口地块,我们采用了对比性协调的设计手法,以地面覆土建筑的形式,将两组服务用房建筑体量隐藏于草坡之下,取得整体环境的和谐共融。

14.jpg
南门工程西向鸟瞰图 

15.jpg
南门工程视域规划设计 

16.jpg
17.jpg
环城公园西侧地块覆土式管理用房鸟瞰图 

2 营造一处开放的公共空间

南门外中央迎宾广场采取中轴对称方式,特别控制了空间的节奏与开放程度,塑造了一个庄重的入城空间氛围。御道长110m、宽9.5m,13对灯柱分列两侧,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位于正中的城楼。御道两翼的灌木丛中隐藏了7组楼梯间、3处风庭、1处冷却塔。

御道尽端是以城楼为背景的广场,也是“南门入城式”活动的舞台,还是东、西次御道的交点,处于从闸楼到广场尽端黄金分割比的位置。这里是人们观看南门景区的最佳视域比区域,纵视角约为25°。

在地下一层,设计为文化演艺预留了2 000余m2的排练、准备室。广场草坪内隐藏着4处埋深10m的下沉式升降灯光架,以提供舞美灯光照明。御道两侧的挡墙内藏音箱和灯光带,用于进一步营造演艺氛围,这些举措让南门广场能够举办大型文艺活动。

针对-12.5m地下空间已存地铁的现实,我们合理安排竖向标高,使南来北往、东西穿行的汽车在此立交。同时结合地铁出入口、地下停车场、商业步行街等设施,设计了多组地下通道使行人可以在整个南门广场无障碍穿行。在中心广场地下设置了两层地下车库,全面实现了地铁的零换乘。

建成后的南门广场,不但定期举办“南门入城式”这一大型现场浸入式旅游体验活动,还成为举办音乐会、环城马拉松比赛、传统灯会、青少年歌舞会甚至时装秀、新车发布会等商业活动的热门场所。南门也担负着国门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此迎接印度总理莫迪。

18.jpg
南门中央广场西向鸟瞰图 

19.jpg
南门中央广场人视图 

3 为城市植入新活力

在东西两侧松、榴园,各有下沉广场和下沉式商业街相连通,既是人行通道,亦是近500m长的地下商业街,体现西安老城根的历史记忆。东、西环城公园入口广场则各自形成若干树阵广场、雕塑广场,便于居民散步、游憩。

我们将南门广场两翼的松、榴园设计为城市开放空间,以常绿乔木加强外围限定,并遮蔽环南路的交通噪音,使得在两园内部形成一个舒朗、开敞、宁静的公园环境,成为眺望南门的“好望角”。西侧松园改造前原有一组园林建筑和一片水池,设计保留了大部分原有建筑并加以利用,也保留了既有大树,并在地下室顶板上复建了景观水池,维系了原有空间环境。为了实现场所修旧如旧的历史风貌,景观设计亦沿用了场地原有以松、柳树为主的树种配搭。

西侧松园地下一层以两个小下沉庭院和一个下沉式步行街为骨架串联起商业动线,构成层次丰富的室内外街区。地下二层主要是设备用房和停放93辆小汽车的地下停车库,地面另设有停车场可停放4辆大巴车。用地西端设计有一组L形地面商业建筑,与保留古建筑形成围合空间。

在东侧榴园地块,以下沉式中心广场串联整个空间,地下一层以商业服务设施为主,地下二层主要是设备用房和地下停车库,辅以少量商业服务设施。地下停车场可以容纳94辆小汽车;地面另设有可以停放4辆大巴车的停车场。在榴园用地东入口,偏离主轴线处新建了2栋地面建筑,围合成院。

设计利用部分商铺层高不同,在地面组织不同高差的叠台,又在下沉街道转折处设置连桥,加之退台式的地面建筑,形成了丰富的层次,增强了人与人的互动,也激发了商业的活力。

20.jpg
南门工程西南向鸟瞰图——结合松、榴园地块地下剖透视 

21.jpg
横贯东西的南门地下商业动线 

22.jpg
松园平面叠合图 

23.jpg
榴园平面叠合图 

4 整合多样城市基础设施的综合体

结合护城河综合提升改造工程,我们配合水利设计部门,将泄洪通道转变为优美怡人的滨水空间,统一规划了滨河驳岸上、下区域,用城砖叠涩护坡将滨水斜坡修葺一新,又不显突兀。同时新建游船码头,提供从下沉广场到滨水空间的通道,游客可从护城河桥上进入城墙内侧。

南门瓮城城墙南侧的月城城墙原是20世纪90年代日本援建的复建段城墙,是横墙承重的砌体结构,内部空间原作为城墙管理办公室使用。经过这次综合提升改造,我们用框架柱在内部更替不堪使用、多处裂痕的原砌体结构,再于框架柱支撑的大空间内部搭设钢结构楼板,创造出一个别有洞天的现代内部展览空间,现已作为南门博物馆和接待中心使用。
24.jpg
月城城墙改造示意图 

为了使城墙景区真正体现人文关怀、服务于社会弱势群体,设计有效连接了翁城和月城,使游览路线成为一个完整的环线。我们在月城树林中增设了一组钢结构玻璃幕墙饰面的无障碍电梯,利用镜面反射效应将电梯消隐于环境之中。

作为城市步行系统的重要补充,我们自北向南设计了4组人行地下通道。最北侧联系起城内与城墙景区;第二组人行地道横贯松、榴园和中央广场,也是一条商业动线;第三组人行地道平行于环城南路下穿通道,给环城南路东、西两翼的酒店和商场提供了便捷的联系;最南侧是对地铁南门站北通道的改造重建,增加了出入口和连通道,串联起地铁站厅、南门景区和南门外环岛东、西两翼。

南门工程设计的另一大重要特色就是整合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换代了陈旧的市政系统。我们规划了两条东、西向管廊通道,将原本毫无规划的市政电力、电信、热力、雨、污水、给水、天燃气、光缆等改迁于两条通道之内。设计还考虑了下穿快速干道的防洪排涝,在榴园设置了隐藏式雨水蓄水池和泵房,埋设了从水面以下纵贯护城河的雨、污水箱涵,解决了多年来城内雨、污水直排护城河的局面。利用南门盘道的两个既有跨护城河桥梁,将消防室外管网、电力、电信光缆等南、北向管线整合在新建的桥梁装饰之内。
25.jpg
整修一新的护城河驳岸及新建水闸 

4、结语 

南门工程设计历时近5年。我们更希望实现大雪无痕、细雨润无声的境界,以微创手术为城市缝合空间。改造后的南门广场,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建筑,更是为现代人服务的一个场所和舞台。

业主:西安市城墙管理委员会
建设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建筑设计: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联合设计: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专项设计的联合体)
项目负责人:赵元超
建筑方案:赵元超、职朴、王东、惠倩楠
建筑施工图设计:赵元超、职朴、王东、惠倩楠(建筑);韦孙印、张涛、卢骥(结构);
张军、杨美丽、王军旗、靳娜、盛嘉宾、陈磊(机电)
景观设计:赵元超、胡洁(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职朴、潘芙蓉(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蒋超、潘婧
总建筑面积:69 229㎡
设计时间:2011.10~2014.09
建成时间:2014.10

图片版权: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文  赵元超  职朴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来源:《建筑技艺》杂志

往期精彩内容:

【参建】第一期 大与小的故事: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停车楼综合体

wangxueleiyy
2018年05月22日 19:15:35
2楼

谢谢楼主的资料

回复
domani12
2018年05月22日 19:34:27
3楼

学习了,谢谢分享!

回复
江海之士
2018年05月23日 05:34:45
4楼

谢谢楼主的资料

回复
pzkpzk
2018年05月23日 08:54:46
5楼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wrn011
2018年05月23日 11:35:10
6楼

谢谢楼主分享的资料

回复
hbs1612
2018年05月23日 11:47:55
7楼

整体规划很好。

回复
孤单前行
2018年05月23日 11:54:56
8楼

不错的资料

回复
szg169
2018年05月23日 13:51:16
9楼

学习了,感谢分享!

回复
张哈哈哥
2018年05月31日 15:39:41
10楼

不错不错

回复
加倍努力
2018年06月01日 09:24:25
11楼

很好的资料,学习了。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