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设故事①】一户人家,一个家族,一座古村
fellowme1
fellowme1 Lv.7
2017年04月17日 14:06:16
只看楼主

杨世强,建筑设计师,现居杭州。2015年获得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研究福建省福安市廉村的聚落空间和乡土建筑。他认为乡土建筑与现代建筑具有一致的精神内核,希望在这个方向上探索出一种本土建筑的可能。福建廉村的光禄道,树木、道路、小广场和建筑彼此交融。图片来自杨世强,本文图片除特殊标注外,均来自杨世强廉村位于福建省福安市,是一个保存完好的闽东古村。我2015年在同济大学完成了我的建筑学硕士论文《廉村乡土聚落的空间结构及建筑形制》。


杨世强,建筑设计师,现居杭州。2015年获得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研究福建省福安市廉村的聚落空间和乡土建筑。他认为乡土建筑与现代建筑具有一致的精神内核,希望在这个方向上探索出一种本土建筑的可能。


福建廉村的光禄道,树木、道路、小广场和建筑彼此交融。图片来自杨世强,本文图片除特殊标注外,均来自杨世强

廉村位于福建省福安市,是一个保存完好的闽东古村。我2015年在同济大学完成了我的建筑学硕士论文《廉村乡土聚落的空间结构及建筑形制》。

第一次来廉村那天,下着小雨,四处雾蒙蒙的,刚进村子一会儿,我就迷路了。这个小村子很有意思,道路两边看似挺开敞的,却有很多转角,一不小心就走错路。这段经历让我对廉村开始好奇。

一户人家:自然的建造

陈成增宅

陈成增宅在廉村的位置


陈成增宅位于廉村西面的山脚下,从公路上一段缓坡,就到了这座背靠大山的房子。我偶然走进这座房子,被里面的空间震了一下。我没有想到,这个朴实的外表里面,是这么有现代感的空间。首先,它的光线不同于传统建筑,十分充足。其次,它的材料以及空间的层次,十分丰富,却又十分简洁。深入研究之后,我发现这种设计并非刻意而为之,而是从人的需求和材料的特性出发的。


陈成增宅俯视图

陈成增宅一层平面


这个家庭中包括一对夫妻和他们的两个儿子。1972年,一家人决定给两兄弟建新房。宅基地呈长方形,考虑到基地的大小和家里的人口,确定了一字型五开间的平面布局,未来分家时两兄弟可以一人一半。建好后,母亲和兄弟俩一起住。弟弟结婚后,并没有马上分家,过了几年才在房子右边另起炉灶,这标志着兄弟俩居住领域的正式划分。后来母亲去世;再后来,弟弟的孩子们长大,他们一家搬到城里住;而哥哥终身未婚,目前一个人住在这间乡村小屋。

材料与空间

陈成增宅材料分析

这座房子采用了土、木、瓦、石等建筑材料。夯土的外墙没有抹面,房子看起来好像从山体上生长出来。采用夯土,一是因为这是免费的建筑材料,二是因为位于廉村城墙之外的房子得负担起自己的防御需要,厚厚的夯土外墙让房子更加安全;三是夯土墙的防风防雨性能更好,可抵御山上的大风。

1958年大炼钢铁,把大的木料都用完了,1972年盖这座房子的时候,木料价格就很贵。因此,室内一层是石材承重,二层是木结构。因为使用的材料不同,室内空间的体感温度也不同,一家人冬天搬去较温暖的楼上居住,夏天搬回更为凉爽的一楼。同时,二层的木结构也充分发挥了大跨度的材料特性,创造了极具现代感的空间。


陈成增宅室内空间

功能与尺度

层高的确定

一层的层高比较高,是三米。这很好理解,因为主要的仪式和起居空间都在这里。二层的层高是2.34米,这个高度是如何确定的呢?因为二层中部的楼厅常用作粮食的加工和晾晒空间,层高的确定以檩条的高度不妨碍人们劳动时前后走动为宜。


卧室尺度

卧室尺度主要考虑如何经济地利用空间,其净宽为九尺六(2.88米),正好可以摆一张七尺二(2.16米)长的床,并留出一个二尺二宽(0.66米)门和一边各一寸(3厘米)宽的门框宽度。这是极其精确的模数化设计。


进深尺度

在廉村这种穿斗结构的民居中,空间主要是从进深方向划分。为了便于划分,进深尺度也有模数。我们常说“一堵墙”,“堵”其实有具体尺寸,在廉村六尺六(1.98m)就是一堵,三尺三(0.99m)是半堵,一扇门是0.9m宽,加上门框正好半堵。

陈成增宅帮助人们抵御自然环境中的不利因素,适应了场地;发挥了各种材料的特性,建造了满足一家人信仰和居住需要的房子。它教会我们:只要诚实地对待场地和建造条件,建筑的形式自然是丰富优美的。

一个家族:自然的栖居

陈彭铃宅俯视图

陈彭铃宅分家示意图


廉村的民居的形式非常丰富,有最简单的三开间小住宅,占多数的单轴线住宅,也有复杂的多轴线大宅。陈彭铃宅是一座中等规模的民居,住着亲兄弟六户人。分家时,以左为上,年长的三兄弟住在厅堂左侧,老四、老五、老六居住在厅堂右侧。


公共客厅与私人客厅

除了各家独立的空间,还有大家共享的空间——厅堂和粮仓,分别代表了廉村人精神和物质世界的中心。厅堂是重要的仪式空间,用于祭拜、宴请和劳作等活动,除了公共厅堂,前后天井两侧还有小厅,是为了让分家后各家还有自己的客厅。

粮仓的位置,图片来自:陈志华《楼下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粮仓集中分布在建筑二层的中心,紧贴着前厅,每一家都有一间。诺伯格-舒尔茨从现象学的角度说:“粮仓……因为保存了大地的产物与农场中最珍贵的东西,作为发育完整的“保险箱”而在空间中升起,证明了富饶的大地与天空的相遇。”

陈彭铃宅的设计,保证了兄弟几家既能以一个大家庭和睦生活,又能满足各自家庭对私密性的要求。

廉村规模最大的一处民居为下角路9号。这样的大型民居在当地称为“大厝”,它由大小八个天井院,围绕着一座大屋布局。这座大宅子,据说已有240多年历史。房屋建成以来,已有八代人先后在此居住,经历了多次分家析产,建筑内各家的领域划分较为复杂。现在的所有者主要是这个家族的第四代的11位堂兄弟,血缘上,他们还是堂兄弟关系,但实际已比较疏远。我们发现,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的划分仍然十分清晰。分家的标志是分灶,通过清点宅子中厨房的数量,就可以知道这里有几个居住单元。


下角路9号平面与居住单元分区

一座古村:自然的生长
其实,廉村的村民都姓陈,是一个有两千多成员的大家族。我们都知道客家土楼是一个大家族聚居在一座堡垒之中,而廉村同样是一个家族,它的村落形态与土楼却如此不同。我想知道,这样的差异产生的原因。

族谱中的廉村图,图片来源:光绪丙戌重纂太邱陈氏三房支谱(1886年)

廉村的布局是以祠堂为中心的。廉村的族谱中有一张绘制于一百三十年前(1886年)的《廉村形胜图》,其描绘的村落特征基本都保留到了今天。图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门前有鲜红色旗杆的四座建筑,它们是村里的四座祠堂:一座总祠——陈氏宗祠,和三座分祠,分别是:长祠、次祠和支祠。这四座祠堂,无论是高度还是体量上,都在当时的村落景观中占据统治地位。

建筑物之外,在空间上占据制高点的,是廉村的古树,这些古树的位置不是随机的,而是被有意种植在一些特殊位置上。例如,忠门曾经是村落的主要出入口之一,村民们就在门两旁种了两棵古榕树,以标明其位置,忠门外,是村落排水系统的终端——鹤池,这些景观至今还与一百三十年前一模一样。


陈氏宗祠的门楼曾经是全村最高的建筑(图片来源:笔者在福建工程学院学生测绘图基础上修改而成)

廉村的道路系统


廉村的道路分为公共道路和私有道路。公共道路的作用是将祠堂连接起来:光禄道连接了宗祠和支祠,太傅道连接了长祠和次祠;居住区中的小路统称为传胪道,由小路两旁的居民共管。廉村的道路充满了曲折和交错,让人辨不清方向,聪明的廉村人想出办法,用不同样式的卵石铺地,来区分道路。


廉村道路铺地:公共主道光禄道(左)公共次道太傅道(中)小路传胪道(右)

各房的族人围绕着他们的祠堂修建住宅。我对廉村民居分属于三座分祠中的哪一房进行了调查,得出了这张图:


廉村各房民居分布图

我发现,廉村次房的族人已在清代全部迁出,现在只有长房和三房的居民;他们大体以光禄道为界,光禄道以北是三房的聚居区,以南是长房的聚居区。宗祠的位置位于长房和三房聚居区的交界处,作为整个廉村社会结构和聚落空间的中心,对全体族人的统领作用。聚落的副中心长祠和支祠居于各自聚居区内较中心的位置。

三房聚居区的密度比长房聚居区的密度明显要高,这与调查获得的人口数据相吻合,廉村的2100多村民中,长房的后代有700多人,其余1400多人均属三房后代,是长房的两倍。可见,在村落发展过程中,三房的人丁兴旺,其聚居区内建筑密度不断增加,直到突破了约定的边界,向长房的领域蔓延。这种空间布局,在中国历史上很早便出现了,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姜寨遗址中,就有小房子围绕着大房子,并朝向中央广场的空间布局模式.


社会和空间呈结构对应关系的多中心、多层次的村落等级结构模型,图片来源:王浩锋、叶珉《西递村落形态空间结构解析》华中建筑 第26卷 4/2008

这个模型反映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对应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多个中心和多个层次上。与宗族等级体制相对应的,居于聚落中央的是宗祠和广场,周围是以支祠为中心的住宅组团,而每户住宅又以家祠为中心。廉村聚落的空间结构符合以上这个模型,单一民居内部和聚落整体之间具有同构性。我也试图梳理了廉村的空间结构的生成过程:

在我们的印象中,一般古村落和古民居都坐北朝南。但廉村的初创者们根据这片山谷的地理条件,调整了村落的方位,使它坐西朝东,这样村子就可以以西面的后湖山为“靠山”,以东面的穆阳溪为腰带水,具有良好的风水格局。廉村以东西向的光禄道为主轴,向南北两侧逐渐发展起来。这种空间模式,影响了廉村人的方位意识。至今为止,廉村人的东南西北的绝对方位意识仍然不强,取而代之的是村前村后的相对方位意识,即以东为前,以西为后。


廉村空间结构生成过程1:明月祠、宗祠和光禄道

1)明月祠、宗祠和光禄道

廉村早期是薛氏的聚居地,薛氏南朝时南迁来此。唐朝时,廉村出了个有名的清官——薛令之,因为他廉洁清正,皇帝赐他的家乡名为“廉村”,是为廉村名字的由来。薛令之死后,人们修建了明月祠纪念他。晚唐时,陈氏的祖先来到廉村。唐末时期的怀玉公娶了薛令之的孙女,由此成为了亲家,薛氏便将今天廉村堡和附近的土地让与陈氏。至今,廉村人仍然十分崇敬薛令之,每年都会举办祭祀活动。

宋代建造了进士坊和光禄道。宗祠创立于明初,选址于村前地势较高的区域。至此,廉村的基本格局是宗祠、明月祠和连接它们的光禄道。


廉村空间结构生成过程2:边界的改变

2)边界的改变

明天顺元年(1457年),忠平侯王宫创建。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廉村修建了城墙,21年后的大洪水带来了穆阳溪的改道。城墙的东部以河流为界,西部以象池和后湖宫为界,以光禄道为中心,呈南北向的椭圆形。城墙为聚落的发展限定了边界,是后来廉村聚落空间结构形成的起点。穆阳溪的改道使廉村的商业地位大大提升,也为廉村的经济发展带来机遇,最终反映在聚落的空间结构上。


廉村空间结构生成过程3:三座支祠的创建

3)三座支祠的创建

清嘉庆年间,廉村陈氏分为三房,各房分别修建了祠堂。至此,廉村以一座总祠、三座支祠中心为标志物,各房族人围绕各支祠堂聚居的空间结构主体已形成。由光禄道、太傅道和古驭道等连接着宗祠和支祠的主要道路格局已形成,排水系统得到完善,其终端位于鹤池。为了增强城门的标志性和改善水口风水,在廉门和忠门和水口位置广植树木。


廉村空间结构生成过程4:各房的分化和廉村商业的发展

4)各房的分化和廉村商业的发展

次房族人于清中后期整体迁出。长房和三房的族人便以光禄道为界,分别在聚落的南北两侧发展,后三房的人丁更加兴旺,其聚居区内的建筑密度不断增加,并最终突破分界线,进入长房的领域。

随着廉村商业的不断发展,潭头成为区域物流和贸易中心,东部穆阳溪沿岸的码头十分繁荣。在空间上,廉村东部和南部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使得建筑向东集聚和向南扩张。古堡东部的建筑不断向东建,到达城墙后建筑密度不断加大。古堡南部的城墙界限被突破,面对广阔的平原,这里用地情况比东部要宽松得多,因此建筑呈现相对松散的布局,但因在堡墙之外,单体建筑的防御性增强。


廉村空间结构生成过程5:建国后的发展变化

5)建国后的发展变化

尽管村落西边,后湖山脚下古代也有道路,但汽车时代到来之后,这条路才对聚落的空间形态产生巨大影响。例如,村落与外界交通的主要路径,从河道和南边大门路,转移到公路;人们进出古堡也从南面的礼门、忠门,转移到西面的廉门;新村因交通之变沿着公路发展。


廉村的建筑与农田是相互渗透的

但以上仍不足以解释廉村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中心化特征,反而呈现出一种松散的、充满场所感的田园式布局的原因。廉村的建筑和农田之间互相渗透,人们的居住、劳作、休闲活动交织在一起。这或许是因为,廉村的城墙起到防御的作用,所以它内部空间可以更加开敞;而开敞空间又可以让人们更加自在地享受生活。

我想廉村的聚落空间反映了生活的复杂性与空间多样性的对应关系。廉村的村落和建筑中蕴含着空间对人们生活的深刻理解。我们并非生来就是单向度的人,不是工作的机器,人的需求丰富多样,但这种多样性在我们的都市中正在消失。


廉村的太傅道

我认为廉村的聚落和建筑包含着对“仿古”和现代主义的双重批判。乡土建筑是“当时当地”的建筑,它批判脱离场地、使用者和材料特性,将传统形式归纳为一种风格,用现代的材料肆意模仿、创造的做法;也批判现代城市规划中“功能分区”理论对人的活动和需求的过分简化,和因此导致的单调、缺乏人性化的城市空间。
作者:杨世强
来源:澎湃网

加倍努力
2017年04月17日 16:48:05
2楼
精心的布局、精心的设计、赞!
回复
bwdgtr
2017年04月17日 17:19:43
3楼
好资料,可以收藏。
回复
tdsgdf
2017年04月18日 08:27:40
4楼
谢谢资料。很好不错的
回复
vst521463
2017年04月18日 10:20:20
5楼
联网法律法规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并对
回复
logeintkgeng
2017年04月18日 10:49:05
6楼
很好的传统村落,谢谢分享啊。
回复
枯叶老祖weibo
2017年04月18日 11:26:51
7楼
非常感谢分享
回复
曾大帥
2017年04月18日 16:31:07
8楼
精典的资料,学习了。
回复
ziboxm
2017年04月18日 17:36:05
9楼
谢谢楼主的分享
回复
建筑精灵
2017年04月18日 20:27:17
10楼
回到了那个古老的时代。
回复
miniky
2017年04月19日 09:19:48
11楼
很好的传统村落,谢谢分享啊。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