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污水处理前端捕捉COD!“上游碳源浓缩”来了
eosiqdgr
eosiqdgr Lv.2
2024年05月13日 10:34:38
来自于水处理
只看楼主

来源:环保圈

    随着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标准的不断提高,工艺流程在不断延长。双碳目标下,我国污水处理高能耗、低回收的问题日益明显,重新审视工艺流程、改变传统处理工艺复杂工艺流程的惯性,寻求更为高效、简洁的解决方案,成为行业减污降碳刚性约束下的必然选择。

   

随着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标准的不断提高,工艺流程在不断延长。双碳目标下,我国污水处理高能耗、低回收的问题日益明显,重新审视工艺流程、改变传统处理工艺复杂工艺流程的惯性,寻求更为高效、简洁的解决方案,成为行业减污降碳刚性约束下的必然选择。        

       
在近日召开的未来新水务(深圳)高峰论坛中,“上游碳源浓缩”是热议度最高的技术名词。基于碳源浓缩的新型技术路线,被多位发言嘉宾认为“为有机物回收和实现污水厂的能量中和创造了新的可能性”。        
1

什么是上游碳源浓缩?

围绕“碳中和”目标,早在多年前,欧洲就有学者提出了碳源浓缩理念:在污水处理前端“捕捉”进水COD,将其直接用于后端厌氧产CH4。但长期以来,我国污水处理行业缺乏“碳中和”带来的对于污水处理工艺创新的压力,普遍技术方向是解决污水处理厂实际运行中的一些迫切技术问题,比如“达到准IV排放标准的高水平的脱氮除磷技术”。


而近年来, 一些研究团队将碳源浓缩理念与物化法相结合,打开了该技术在我国落地实践的可能性。


未来新水务专家组专家、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凯军解释:“国内探索的碳源浓缩以膜技术为代表,但不同于将膜过程置于工艺流程末端的常规工艺设计,膜浓缩过程置于污水处理全流程工艺的前端。浓缩过程去除了污水中大部分的COD和TP,留存在水中污染物仅以氨氮为主;在此基础上,后续可以探索嫁接新的技术,如离子交换、RO、厌氧氨氧化等,形成系列的颠覆性工艺技术。”


   
   

   
他介绍,近年,荷兰某地水委会通过了兴建新污水厂的提案,希望通过应用一系列的新技术新理念,建设一座在未来20-30年内保持领先的污水厂,指标目标是“将氮磷回收率提高75%,去除80%医药残留物,污泥产量和化学品用量减少90%”。这份提案展示的主要的术理念创新,       一是采用集成的技术和设备,二是践行上游碳源浓缩的理念。       其主要工艺是,       经过电絮凝和气浮,经一级纳滤后,进行离子交换,以实现水和资源的全回收。    

   
浓缩过程去除的COD和TP,大大降低了后续处理工艺的难度,也为诸多目标的实现带来便利。香港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李晓岩表示:“如果没有一级强化,所有的有机物都进入二级处理,经过很长战线,多出很多工作。如果一级处理,如CEPS(化学强化一级处理),除去绝大部分的COD和TP后,后面的操作就可以非常正面了,低耗、减碳、资源化都有可能。”    
2

浓缩过后

针对经碳源浓缩后的污水, 近年,王凯军团队围绕后续技术衔接开展了持续研究,包括离子交换、RO、藻类处理、厌氧氨氧化、树脂吸附等,以期形成重构基于膜分离特征的新理论和新工艺。


   
   

   
王凯军介绍,目前,该课题已初步得出一些结论:    
① 膜浓缩和传统生化处理工艺的衔接是成熟的。在这一工艺里,采用生物脱氮仍然有其优势,但没有完全展示新工艺的优势。        

       
② 碳源浓缩和厌氧氨氧化相衔接,已有解决方案但存在一定的技术障碍。        

       
③ 双膜法,即膜浓缩衔接RO,不存在任何技术障碍,可实现短流程的水资源回收。        

       
④ 碳源浓缩与离子交换的衔接,也已是较为成熟的技术,可实现零排放及资源全回收。        

   
针对碳源浓缩后的“碳源”,国内也有研究团队开展工作。    

   
基于未来磷回收的必要性及对可降解塑料(PHA)的需求趋势,李晓岩团队利用CEPT后的污泥,开展了磷回收及生产PHA的系列研究。“一个城市中,15-20%的有机物消耗都体现在了污水里面,超过50%的磷都在污水里面,这个潜在的回收就很有意义。”    

   
他介绍:“用污泥生产PHA,普通污水污泥不一定走得通,有机物没有那么容易降解的。但CEPS的污泥有可能走通,将pH到4.5,后用AO法就可以生产出PHA。”同理,CEPT后的污泥,也更利于磷的回收。“先将磷溶解出来,再沉淀回收。将pH降到4.5,两天时间磷就能够溶出来;由于里面含铁离子,曝气后,磷就能以蓝铁矿的形式沉淀下来。”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王爱杰团队从2010年开始,也开展了系列研究,探讨将       水中的碳通过分离、转化、原位利用,实现反哺处理系统。    

   
“如平膜微滤技术,试图把水中悬浮态的有机物快速分出。对于分离出来的污泥,我们关注到污泥里EPS(多糖类物质)中有机碳的利用,通过投入少量种子引导体系产生鼠李糖脂(表面活性剂),结合分离过程,可将EPS中的有机碳剥离下来,进一步利用。此过程通过表面活性剂逐层破解污泥颗粒黏合性结构,并通过旋流分离过程快速分散和剥离EPS有机质。”    

   
王爱杰团队在山东某污水厂开展的中试应用效果表明,碳分离+污泥短程发酵制取SCFAs+回补生化系统, 可实现污泥减量10-20%, 替代80-90%的外部碳源投加。    

   
值得一提的是,在碳源回收、低碳处理的效果之外,碳源浓缩工艺在研究工作中,还展示了一些意料之外的可能性,值得进一步探讨。    

   
李晓岩提到       EDC的去除       :“团队研究表明在强化混凝沉淀中,通过对几类EDC指标的跟踪测定,发现在COD和磷的去除之外,还可以实现可以实现EDC80-90%的去除,成本低、效果好。”王爱杰团队则在探索工艺的进一步延伸——       通过乳酸的聚合作用,短链脂肪酸可以形成中链脂肪酸       ,而中链脂肪酸是一种可以制备一系列化工产物的平台化合物,通过污水处理厂打通产业之间的关联。       

yj蓝天
2024年05月14日 06:06:36
3楼

新思路,对于污水低碳治理技术的研发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学习啦,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