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沉淀池加药量管理“三原则”,你学会了吗?
kwcqmpyt
kwcqmpyt Lv.2
2024年04月18日 11:20:56
来自于水处理
只看楼主

来源:环保水处理

针对低浊 原 水 及 高 密 度 沉 淀 池 生 产 管 理 的 特点 , 结合以上的分析 , 提出了 “ 低剂量 、 被动式 、 双参数 ” 的高密度沉淀池加药量管理三原则 。 1.低剂量 PAFC投加量确定原则 

针对低浊 原 水 及 高 密 度 沉 淀 池 生 产 管 理 的 特点 , 结合以上的分析 , 提出了 “ 低剂量 、 被动式 、 双参数 ” 的高密度沉淀池加药量管理三原则 


1.低剂量 PAFC投加量确定原则             
根据实际情况,建议重新确定絮凝试验目标。放弃以出水浊度为主要指标的絮凝试验体系,确定出水浊度适当,PAFC用量最低,适应高密度沉淀池工艺的絮凝试验目标。建议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混凝试验:      
(1)确定 PAFC的 用量:需 要 先 在 实 验 室 内 做一个用量试验,确定 PAFC单独使用时的用量与去浊效果曲线。      
(2)计算相邻两次试验结果的E 值参数,选择E 为0.05左右时的点为PAFC投加量的确定点,一般是传统最佳投药点的1/4。       
(3)实验室确定 PAFC与 PAM 的投加比例:在PAFC使用量为传统最佳投药点1/4的情况下,确定需要多少 PAM 来达到 PAFC的最佳凝聚效果。      
例如:如果1000m3 水消耗PAFC投加量为40mg/L时效果最佳,那么,实际上可以采用10mg/L 的 PAFC 来 完 成 凝 聚,而 用 0.3 mg/L 的 PAM(PAM 用量一般为 PAFC用量的1/30,本次试验统一采取更小的PAM 投加量0.05mg/L的原因是由于实 验 室 条 件 更 好,以 防 止 大 量 PAM 对 观 察PAFC过量现象的干扰)来 完 成 原 本 30 mg/L 的PAFC才能实现的混凝效果。这样,PAFC与 PAM发挥各自作用,既保证了高密度沉淀池出水浊度,也避免了 PAFC的富余累积,保护了泥质。      
因本原则未考虑污泥回流,待生产 实 践 中 建 立起适宜的污泥 回 流 后,PAFC 的投加量应该进一步降低,以最大程度地利用污泥颗粒间碰撞降低出水浊度,同时保证有效污 泥不被过量 PAFC 再 稳破坏。      

     
2 被动式 PAFC投加量确定原则             
正常生产条件下,如发生沉淀池出 水 浓 度 超 标的现象,应首先采取调节污泥回流量,调节絮凝池搅拌速度等技术措施,避免首先选择增加 PAFC 的投加量。如需增加,应依据4.1节 的 试 验 数 据。若 无依据地增加 PAFC投加量,容易使其投加过量。      

     
3 双参数 PAFC投加量确定原则      
每隔一周,实验室对污泥进行含量分析,如发现PAFC含量增高,水厂应减少PAFC的投加量至3节确定的数值,之后水质可能暂时出现超标,则首先考虑采取2节的手段予以调节。如果超标情况不严重,则应静待污泥的养成,稀释药泥。一般情况下,如能 坚 持 测 量 并 控 制 PAFC 含 量,即 使 暂 时 降 低PAFC投加量,通过其他手段的调节,也能使出水达标,不会出现严重问题。因此将通过沉淀池出水浊度与污泥PAFC含量的双参数标准,联合确定PAFC投加量增减的办法,称之为“双参数确定原则”。      
通过以上技术手段,既保证了高密 度 沉 淀 池 出水浊度达标,又能预防沉淀池形成残余 PAFC 不断累积的不良状态,从而了实现高密度沉淀池的长期、稳定运行。      

     
总结:      
     
(1)低浊条件下,传统混凝试验最佳药剂投加点的选择,容易造成 PAFC 过量。对具有污泥循环功能的高密度沉淀池来讲,过量的 PAFC 混入污泥循环流程,会造成泥质的累积性破坏,是高密度沉淀池污泥上翻 现 象 的 主 要 原 因。以保证泥质为核心,建立沉后污泥中 残 余 PAFC 含 量 最 低,又 能 兼 顾 出 水浊度的混凝试 验 方 法,对低浊环境下高密度沉淀池的平稳运行具有指导意义。       
(2)每增加单位毫克的 PAFC投加量,与浊度减小的数值之比即为 PAFC的沉降效率E。当E 值开始降 到 0.05 时,既 能 保 证 PAFC 不 会 出 现 大 量 富余,又能保证出水浊度,是适合低浊条件下高密度沉淀池工艺的 PAFC最佳投加量选择点。       
(3)低浊条 件 下 高 密 度 沉 淀 池 管 理“三 原 则”的落实,是保证其长期稳定运行的必要手段。

yj蓝天
2024年04月19日 06:30:36
2楼

好资料,对于高密度吃的运行管理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学习啦,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