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佛光寺东大殿翼角构造之新解
cunyiban
cunyiban Lv.2
2022年11月06日 22:26:53
只看楼主

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的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善的唐代单体建筑,是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东大殿依山而建,为广七间、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殿堂式建筑,内外两圈同一高度的柱子为整个殿堂的中坚,外檐斗栱七铺作,双抄双下昂、梁架为八架椽,前后乳栿通檐用四柱(图1)。 图1 佛光寺东大殿西南面 东大殿的建筑结构及形制,在拜读相关先贤和众多前辈、专家、学者的著作后,对这一古代建筑技艺之精妙有了较深的认识,受益匪浅。我曾有幸数次参与东大殿的勘察,并将勘测结果用之于传统的古建筑模型制作,还据此出版了《佛光寺东大殿制作技术》一书。然东大殿的上层建筑结构,尤其是转角铺作之建造结构,在勘测中只能观测其外,无法窥见其内。测绘也只能绘其能见到的外貌、轮廓,角上与众多构件结合的部位仅仅靠感觉和想象去理解,这给东大殿模型在翼角方面的制作带来了困难(图2)。

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的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善的唐代单体建筑,是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东大殿依山而建,为广七间、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殿堂式建筑,内外两圈同一高度的柱子为整个殿堂的中坚,外檐斗栱七铺作,双抄双下昂、梁架为八架椽,前后乳栿通檐用四柱(图1)。

图片

1 佛光寺东大殿西南面

东大殿的建筑结构及形制,在拜读相关先贤和众多前辈、专家、学者的著作后,对这一古代建筑技艺之精妙有了较深的认识,受益匪浅。我曾有幸数次参与东大殿的勘察,并将勘测结果用之于传统的古建筑模型制作,还据此出版了《佛光寺东大殿制作技术》一书。然东大殿的上层建筑结构,尤其是转角铺作之建造结构,在勘测中只能观测其外,无法窥见其内。测绘也只能绘其能见到的外貌、轮廓,角上与众多构件结合的部位仅仅靠感觉和想象去理解,这给东大殿模型在翼角方面的制作带来了困难(图2)。

2 勘测后提供的东大殿转角铺作三幅图纸

按照常理,我们在模型制作中采用了古建筑的传统做法,但对两侧的头下昂、二下昂后尾经过柱头处,在没有任何参照依据的情况下,采取以榫卯安装在同一层角昂一侧了事(图3)。

图片

图3 檐面和山面的头昂、二昂均和角昂相连接

事后我们纵观柱头铺作的头下昂和二下昂。其后尾都安装在内槽的构件上,起着支撑作用,由此想到角上的昂绝不会让后尾不起任何作用。从而确定我们在这一模型的转角铺作制作上与实体建筑有较大出入。于是在模型制作笔记发表时,在附图上作了标记,表明此处是我们在无法确知东大殿的实际结构的情况下,采用的常规做法(详见《五台佛光寺东大殿》一书之外檐转角铺作一节)。为此,我们再次对东大殿进行了勘察,终于在暗黑的实体建筑中隐约观察到头下昂后尾之模糊阴影(图4)。

图片

图4 实体上 转角铺作两侧的头昂、二昂伸展中与有关构件相遇相交的阴影

图片

通过这一线索,我们经过深入的讨论,对东大殿翼角之结构有了比较统一的看法。鉴于东大殿的形制是现存唐代木构建筑的孤例,应该对这一古建筑形制的特点,尽到我们的解读责任。就此,在总结团队认识的基础上,参照新的认知,重新做了模型,结合角梁、推山,整理提出我们新的理解。


一、关于佛光寺东大殿外檐转角铺作,正侧两面双抄双下昂,45°角线出华两跳,置角昂三层,其各构件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1.栌斗安装在做有馒头榫的角柱柱头上(图5)。

2.檐面和山面的一跳华栱在栌斗内十字相交。一跳角华栱与正身栱相交,三构件交汇呈“米”字形(图6)。

3.来自檐面和山面的一层柱头枋,与来自内槽的明乳栿转成的角华栱,三者在角柱上方交汇呈“米”字形,穿过柱头,一层柱头枋成二跳华栱,明乳栿成二跳角华栱(图7)。

           

角柱与栌斗及其安装 

 图片

一跳华栱、一跳角华栱在角柱上方呈“米”字形相交

图片

7 檐面和山面的柱头枋和来自内槽的明乳栿在角柱上方交汇连接

4.檐面和山面二跳华栱的头部,各出一件鸳鸯交手瓜子栱,另一端在二跳角华栱头部上方十字相交(图8)。

图片

8 在二跳角华栱头部上方十字相交的鸳鸯交手瓜子栱

图片

檐面和山面的头下昂在前伸中,分别与同一侧的鸳鸯交手瓜子栱十字相交后,按既定角度继续向下延伸至规定的长度,与同一侧柱头斗栱的头下昂持平。其后尾经角柱中心,各自与同一侧削成斜面的三层柱头枋相交后,继续向上伸展,做成斜肩直榫,紧贴安装在四层柱头枋的下方(图9)。

一层角昂,从二跳角华栱头部相交的鸳鸯交手瓜子栱中间穿过向前并下伸,直至与两侧头下昂伸出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其后尾斜着向上往内槽方向延伸,经角柱上方与两侧三层柱头枋相交处,和两侧头下昂相交,三者呈“米”字形,继续伸向内槽,尾端作成斜肩直棒,安装在连接内、外转角铺作的草栿下方(图10)。

              图片     

                      图9 转角铺作从角柱往上檐面和山面多种构件相继显现              

       图片

                图10 二层角昂同样完成头部前伸 后尾支顶 上承由昂

    图片

11 角昂的安装 使角上构件从自身连接 到与两侧柱头枋连接 还与连接内外槽的草栿相连

5.檐面和山面的二下昂和二层角昂,各自平贴在头下昂和一层角昂的上方,头部各自有规则、成比例前伸至规定尺寸并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两侧的二下昂后身先与鸳鸯交手栱上方的鸳鸯交手慢栱十字相交,继续斜着向上延伸,在角柱上方,与檐面和山面四层柱头枋相交后继续延伸,头端作成斜肩直榫,与头下昂一样安装在压槽枋的下方(图12)。

图片

12 檐面、山面的二昂同样是昂首前伸 后尾经柱头与多个构件相交后伸至压槽枋下面 完成其支顶的作用

二层角昂平贴在一层角昂之上前伸,插在鸳鸯交手慢栱十字相交的中间,头部伸出同样与两侧的二下昂伸出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后尾斜着向上向内延伸,与两侧二下昂及四层柱头枋相交,然后贴在一层角昂上方继续向后延伸,尾端作成斜肩直榫,和一层角昂一样紧贴安装在草栿下方(图13)。

图片

13 二层角昂贴在一层角昂之上 头部前伸后尾支顶 上承由昂

6.在檐面和山面的二下昂头部上方设交互斗,斗中各横设一令栱,耍头平贴在二下昂上,与令栱在交互斗中十字相交,头部伸出令栱,后尾作成斜面,平贴在二下昂上方(图14)。

图片

14 转角铺作两侧的二下昂上方 各自安装耍头 且头部伸出

二层角昂头部上方安装平盘斗,令栱在斗中十字相交,由昂平贴在二层角昂上,从令栱的十字交汇中穿过,头部在二层角昂上方按规定尺寸伸出,与二层角昂的垂线距离和一层角昂与二层角昂之间的距离相等,头部上方作雀台,安装宝瓶(图15)。

图片

15 由昂伸出的头部上方作一平台(雀台)安装宝瓶

图片

令栱后身斜着向后向上,至柱头上方与两侧的罗汉枋相交,紧贴在两侧二下昂和二层角昂的“米”字形交汇上方,继续向内延伸,直至与一层、二层角昂一样,作成斜肩直棒,依次平贴安装在草栿下方(图16)。

图片

16 由昂后尾和一、二层角昂一样 平贴安装在草栿下方 支顶草栿

角昂的这种结构安装和连接,使建筑物的纵向构件和横向构件,内槽构件与外槽构件,上层构件与下层构件连成一体,四个角上的这种斜向连接,极大地保证了建筑物整体的坚固、稳定,这是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智慧所在,也是东大殿千年屹立的重要原因。

7.转角铺作两侧与耍头十字相交的令栱上方,和架在由昂头部的令栱上方,各自安装挑檐枋,以承接檐槫,两侧的挑檐枋在由昂上方的令栱中间十字相交,并按规定尺寸将头部伸出(图17)。

17 转角斗栱两侧之上方各自安装挑檐枋以承接檐槫

从上述转角铺作构件的相互关系中,可见两侧的头下昂、二下昂,一方面各自与同一侧柱头铺作的头下昂、二下昂等距离、成一直线,与角昂一起排列成壮观的昂首队列,显现出东大殿建筑的另一特色,后尾又各自支顶着相关构件(图18)。

图片

图18 排列整齐、壮观的斗栱

另一方面头下昂、二下昂经过角柱后,后尾和前伸部分保持同一角度下伸和向上延伸,其中向上延伸的二下昂后尾直顶至两侧上方的压槽枋,使角上负重的压槽枋,下面有着构件的支顶,而且和角柱相连,强化了下平槫、檐槫二者中间的压槽枋在角上载荷的能力,使建造了千余年的东大殿屋面,坡度平缓,山脊徐徐向下,不仅本身显现平直态势,且两侧屋面没有明显乪的存在,客观反映了唐代建筑业的高超水平(图19)。

图片

19 有千余年历史的东大殿由于其屋脊徐徐向下、坡度平缓至今屋面没有明显的乪的存在

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草栿和老角梁在同一垂线上,起着连接内外转角铺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角昂、二层角昂和由昂三者后尾向上只能顶至老角梁下面的草栿,无论是哪个匠人操作,都不可能断开草栿,让角昂后尾穿过草栿向上伸至老角梁底部与老角梁相连(图20)。

图片

20 草栿、老角梁处在同一垂线示意图


二、关于角梁

我们从几次勘测中,感到东大殿的角梁从下至上,即从檐槫至脊槫,老角梁都是平缓向上没有起伏(图21)。

其次老角梁从檐前经两侧檐槫、牛脊枋、压槽枋、下平槫、中平槫,又经与续角梁合踏相接后向上经两侧上平槫,与脊槫相交,共经六个结点,全部是处在纵横两侧同样构件在角上的交汇处,但巧的是六个结点共处在一直线上,没有任何错齿的现象,当然,就东大殿角梁相对于屋面而言,角梁是斜的,但就东大殿角梁从勘测的实况看,它实实在在的是一条斜着的直线(图22)。

图片  

  图21 平缓向上的老角梁  

  图片

  图22 东大殿老角梁呈一直线

这说明东大殿的建设者在建造过程中,不仅用仗杆反复测量计算,同时又在小样上不断实验,从而保证东大殿的角梁平缓且顺直,进而确保了屋面建造的平缓,这是东大殿屋面千余年保持完好的根本原因之一。由于角梁的平缓且顺直,老角梁与续角梁在各节结上作有碗榫结构,保证了老角梁和续角梁与身下结点的贴合是紧密的(这种结点贴合,除了碗榫,不排除贴合处还作有销榫),没有悬空的节点,由此也保证了东大殿角梁只有老角梁和续角梁两个构件,不需要也不可能出现三个甚至四个构件。


.关于东大殿是否存在推山

从目前几个相关单位的资料及出版的有关东大殿的著作,均不同程度反映出东大殿脊上存在推山。我们认为到目前为止,从东大殿角梁的结构及中平槫向上或者是上平槫向上,角梁始终沿着45°角平分线延伸,没有向外扭出的踪影(图23)。

图片

23 东大殿不存在推山

从东大殿建筑的实际看,勘测中并未发现续角梁之上增设由戗向外扭出。与此同时,位于内槽正心枋之上,中平槫之下,从正心枋起至临近的四椽草栿之间增设了三件丁栿,丁栿上方纵横安有令栱承接纵横相交的上平槫,槽内一端在丁栿上方,还横向架设了平梁和太平梁,通过叉手、捧节令栱、替木,保证脊槫及升起木安装就位,从三件丁栿的设置,往上一系列构件的安装,可以看出东大殿整个建筑上方的两端,所以作此重重安排,显然是为了正脊两端确实沉重的鸱吻安放的需要,并非承托“正脊推山”。


摘自:《古建园林技术》2021第2期,第21-25页。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来源:中式营造

知识点:五台佛光寺东大殿翼角构造之新解


nageshijie
2022年11月12日 16:51:55
2楼

感谢分享,看晕了,好厉害啊

回复
cof1668493164681
2022年11月15日 14:35:11
3楼

人民的智慧,技术精湛

回复
wx_1637901246165
2022年11月15日 15:30:08
4楼

感谢分享,收获很多!!!

回复
cof1669300251867
2022年11月24日 22:52:11
5楼

很有用!

回复
wx_1669433177043
2022年11月27日 21:03:57
6楼

厉害了

回复
shuzizheng
2022年11月28日 12:31:08
7楼

厉害了

回复
阿巅2019
2022年12月07日 22:27:37
8楼

很不错啊,真的很好谢谢分享

回复
阿巅2019
2022年12月18日 11:33:22
9楼

很好的资料,谢谢分享 很好的资料,谢谢分享

回复
风雨无阻2007
2022年12月26日 18:42:03
10楼

介绍的很详细

回复
cof1620291717495
2022年12月29日 15:39:45
11楼

介绍的很详细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